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乾升下的理性預期


政府、金管局在近兩三年接連出招,雖然樓價未見回落,但卻成功壓下樓市交投。在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說,不可以說有關措施全無效果;但另一方面,壓低成交量,亦令市場生態大變,令後市更難預測。
以風險管理角度來說,如當局認為未來數年樓價會出現明顯跌幅,為了減少對金融體系的衝擊,「壓低成交量」不失為其中一個方法--在高位入市的人少了,未來樓價即使大幅回落,由於在高位的成交量不多,負資產問題亦不虞大規模爆發。
但要留意的是,成交量低,亦令市場生態改變,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樓市指標,開始失去作用。以近10年的數據來說,在2010年之前,大致上成交量與 成交價是同向的,扣除2004年樓市剛由低位反彈不計,樓價要有兩位數字的升幅,二手年成交量要達十萬宗以上,如2007、2009、2010年。
成交量受壓  樓價仍上升
而港府及金管局在2010年下半年起陸續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及收緊按揭指引,結果是2011年開始,二手成交量明顯回落。以2011年7.5萬宗的成交量計,在近10年屬偏低,但樓價卻錄得9.4%的顯著升幅。
更明顯的是2012年,樓價勁升20%,但估計全年二手註冊量只得7.萬宗左右,亦是偏低水平。
簡單來說,在官方措施之下,出現較罕見的「成交量跌、成交價升」現象。過去,此類情況叫「乾升」,亦即只有少量成交創新高,意味購買力未能跟上樓價升幅,會是一個樓價調整的訊號。但此訊號在2011年後開始似乎已見失效:在成交量偏低的情況下,樓價持續上升。
先鄭重聲明,我們不是說:未來即使成交量低,樓價仍會上升。我們的意思是:現時已不可由成交量判斷樓價是否過高。
偏低成交量的理性預期
原因在於, SSD不單令投資者的買賣少了,對自住用家也有一定的影響。對換樓客來說,沽出自住物業,另購新單位,情況會由「持有一個可隨時沽出,不需支付額外印花稅 的物業」,變成「持有一個單位,三年內沽出,不論升跌,要支付賣價10-20%額外印花稅的物業」,財務自由度下跌。
加上過去幾年申造H按的業主,現時供樓利息仍在1厘水平,換樓後新取用按揭利率會升至約2厘水平,意味新居按息開支急增,亦會降低用家換樓意欲。
此中的自然發展便是:物業發展商將主導市場成交, 物業代理行將以一手成交的比重增加,而二手欠缺在「高位換樓」的客源下,很難想像可以將價錢再推高而叫市民入市,另一邊廂,一手市場沒有「國內同胞」去 貨,銷情將肯定不如2012,今天仍樓市積聚的好友,是否如股市般的超買,又或者今天己是一個嚴重超買期?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1月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