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樓花按揭不可轉按的附加風險

 香港的樓花買賣制度完善,每年一手市場中約九成單位推出時尚未落成。在按揭方面,配合樓花買賣的是衡平法按揭(Equitable Mortgage,行內簡稱EM),同樣行之有效。但有一些時候,順利取得EM,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

按揭是以物業業權作抵押的貸款。有趣的是尚未落成的物業(即樓花)也可作抵押,在此種情況下,貸款機構取得的是衡平法下的權益,待物業落成,借貸雙方會另行以法定押記(Legal Charge)取代衡平法按揭。不論樓花的落成時間提早或延誤,一般也不會有大問題。但最近卻有個案顯示,樓花延遲落成,可能會令部分業主大失預算。


 

某新盤在2年前開售,樓花期2年,當時發展商有向買家提供首2年利率較低(P-)、優惠期後利率增至P+的即供一按。當時多位業主選用此安排入市,並順利借取一按,並在樓花期內持續供樓。此批小業主的如意算盤,是在樓花期內以接近銀行P按利率的EM一按供樓,待優惠期完結,便順便轉按至銀行,避免支付優惠期後相對較高的一按利息。

如果一切順利,以上計劃在執行上本來沒有大問題。但最終物業延遲落成,未能準時交樓。由於未取得滿意紙,物業仍是樓花。對一按借款人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樓花期內,買家所有的也是衡平法下的權益,尚未正式取得物業業權。直接的結果就是選用有關一按的業主,不能在物業落成前轉按,而原有一按的優惠期已過,自然便要捱貴息。個別例子,借取480萬元的一按,在首2年優惠期月供約2.2萬元,優惠期後,月供會升至3.6萬元。

物業延遲落成並非小業主的問題,但他們卻要承擔後果。在按揭上,即使因項目延遲落成,令借款人未能按原有構想轉按,小業主也無從向發展商或指定財務公司要求賠償。

在上述例子中,由於物業工程延遲的情況並不嚴重,估計借入發展商一按的小業主,多捱一、兩個月貴息已可順利收樓、再部署轉按至銀行。但要留意的是,樓花延遲交樓並不罕見,個別情況可延遲多個月,如果發展商有合理理由(最常見為惡劣天氣)、獲認可人士同意,是可以延遲交樓而毋須向買家作出補償。對於選購樓花,並考慮先用發展商即供一按,日後再部署轉按的準買家來說,宜考慮相關風險再作出按揭選擇。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2年4月26日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香港人樓按負擔有無惡化?

提起香港樓市,有沒有泡沫是一個永恒論題。主張沒有泡沫的,認為每宗樓按貸款規模受限、市場上大量已完成供款的業主,即使利率上升也沒有大影響。相反,支持泡沫論的會主張,未償還樓按規模增長過快,一旦加息,資金可能很快由樓市流走,樓市失去重大支持。究竟那一方面的論據較為合理?

早前統計處公報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其中居於自置物業而尚有按揭負擔的比例較2016年的統計微跌。數字反映在量寬措施、低利率環境持續的情況下,未見更多香港家庭的樓債有所增加。


 

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中期統計,全港家庭數目250.9萬戶,約121.7萬個家庭擁有自置居所物業,當中約65.7%,即79.9萬沒有按揭負擔。自置而仍有按揭負擔的為41.8萬戶,比率為34.3%。

到了2021年,全港家庭數目增至267.4萬戶,約129.8萬個家庭擁有自置居所物業,當中約66.1%,即85.8萬沒有按揭負擔。自置而仍有按揭負擔的為44萬戶,比率為33.9%。整體「有樓而無樓債」的家庭比例微升,反映整體上大部分業主仍是無債一身輕,此可視為樓市一個穩定因素。

但另一方面,參考金管局統計的未償還樓按餘額,2021年底數字為17,364億元;數字較2016年底的11,186億元上升55%。增幅不但遠高於同期經濟增長(4.4%),也高於同期的所有貨幣的存款增長(約29%)。數據的確也易引起樓債增長過快的疑慮。尤其加息同期開始,令人憂慮一旦加息,樓按成本上升,流入樓市的資金減少,會觸發樓價調整。

由宏觀的角度看,市場上的未償還樓債在低息期快速增長,可說是自然現象。有平錢借,自然更多人會借錢入市;參考人口普查的話,雖然未見更多人借錢入市,但每位入市者的平均借款上升。另外,亦不排除相當比例有樓債在身的業主在低息環境下加按,令整體未償還樓按規模增加。

參考金融海嘯前數年的數字,本地一個月拆息曾由2004年的0.1%升至2007年9月的逾5%,期間銀行體系內未償還按揭餘額一直在5,200億至5,400億元之間波動。如果今年起拆息受美息拖動而上升,不排除出現類似情況:即新增樓按規模減少,較多借款人因控制利息支出而減債,情況可能會為樓價帶來調整壓力。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2年4月19日

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

延期供本的注意事項

比較不同按揭產品時,大家總喜歡問「抵唔抵」,在按揭條件上,的確有一些因素對借款人是有明顯好壞之分的,但亦有一些中性條件稱不上好壞,只有適合或不適合。但要留意,部分「中性」安排,使用不當,也會為借款人帶來不利的後果。

可以容易判別抵唔抵的因素,例如利率,利率愈高對借款人愈不利;又如罰息期,對借款人來說短罰息期比長罰息期較有彈性。但亦有一些因素是無明顯好壞之分的,例如還款期的長短,對借款人便沒有絕對的利或不利。又例如「延期供本」,是近年不少新盤按揭引入的條件,本身其實也是中性的還款安排,是否合用,視乎借款人需要及情況而定。


 

延期還本,即供息不供本,即在指定期內,借款人按議定好的利率,按時向貸款人還款,只支付利息,而不償還本金。例如貸款額800萬元,利率2.5厘,還款期25年,一般按揭以息隨本減計算,月供約35,889元;首月供款中,利息佔約19,223元,本金佔16,667元;如利率不變,3年後隨每月還本,未償還按揭餘額會減少至728萬元。如果是同貸款額、同利率的供息不供本貸款,每月便只供利息19,223元,而未償還按揭本金會一直維持在800萬元。

由例子可見,供息不供本的計劃,特性明顯:每月供款減少一大筆,但所欠本金卻分毫不減。此種安排對借款人來說不一定有利也不一定不利。例如投資者以類似安排借入按揭完成交易,3年額外印花稅期內的持貨成本便大大減輕。如果借款人借入按揭後,按揭利率長期低於通脹,即貸款的實質利率為負,此類安排在原則上對借款人便更為有利。

雖然說延期供本對借款人無所謂一定有利或不利,好處是期內每月現金支出較少,代價是本金不會隨時間下跌。但安排本身有其他風險:此類安排多數是由新盤發展商透過財務公司安排一/二按。在考慮是否採用此類計劃時,除了「供息不供本」的特點,也要考慮此類產品按息較高、成數都較高。如果數年之內樓價不升反跌,而借款人所欠本金未有減少,日後便可能面對難以轉按,要長時間應付較高按息的問題了。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2年4月13日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外資大行評估樓市的盲點

 部分外資大行大吹樓市淡風、估計樓價於今明兩年有較明顯跌幅,但本地代理行卻傾向樓市已見底。哪一方的預測較準,要時間判斷。惟今次「地頭蟲」可能較「過江龍」更接地氣──不是說樓價仍有大升空間,本地需求仍在,樓價難望大跌。

外資大行看淡後市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利率,美息在年內料持續上升,勢將推高本地按息;而聯儲局縮表,亦可能引發泊駐香港的資金外流;加上近2年本地人口有淨流出,似乎在印證移民潮重現,理論上會削弱樓市需求。如果再看第一季樓價下調約4%、一、二手成交量凍結,似乎看淡後市不無道理。


 

不過,要留意第一季樓市成交凍結,似乎更應歸因於第五波疫情──政府收緊社交距離限制,令物業買賣難以進行。而在持續谷針、再加上引入新冠口服藥,新冠疫情對市民健康帶來的威脅大減,在正常情況下、防疫措施放寬後,即使第六波疫情來襲,也毋須再大規模收緊社交距離。現時主流意見估計今明兩年美息會持續上升,一般認為港元拆息會跟隨,而最優惠利率可能會類似上一個加息周期,即上升空間有限。在此情況下,「加息」對香港樓按借款人的影響其實很有限。

至於移民潮,無疑近2年有較多香港家庭選擇移居海外,此會減少本地對住宅的需求。但人口淨流出的另一原因,恐怕是因為防疫封關之下,各類來自內地的移民難以移居來港,而此情況不會長期維持。在正常通關後,來自內地的移民很快會補上外移的人力缺口、持續帶來住屋需要。

放寬按保效果或被低估

外資大行的評估似乎較集中於宏觀因素,可能較忽視本地的微觀情況,例如2月放寬按揭保險,預料會刺激本地的換樓成交,為樓價1000萬元以上物業帶來持續的支持,預期此價格的物業成交價量會輕微上升;反而是樓價1000萬元以下物業,可能因為樓換樓業主放盤,二手供應增加,成交量可能上升,但成交價有一定壓力。

當然,第一季幾乎沒有全新項目推出市場,如果發展商要追業績,短期內同期有多個新盤應市,一手樓價難以出現過去屢創新高、帶動二手樓價的情況。但短期供應被消化後,預期全年樓價仍是平穩居多,較去年底應該不會有大於8%的波幅。

最後,以上評估基本假設香港會逐步放寬防疫措施,而且第六波疫情萬一來襲,也不會如2和3月般進入半封城狀態。如果假設不成立,故事便可能向另一方向發展。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2年4月12日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加息周期樓按優化策略

 美國正式進入加息周期,雖然港元最優惠利率尚未上升,但拆息走勢免不了受美息帶動。在過去的低息期,按息甚至一度低於通脹,借款人毋須投放太多心力整理債務。但在加息期,放任不理已經不是理想的取態,借款人應該更主動地優化按揭債務。

過去數年,雖然按息長期偏低,但也有相當比例的小業主會以較積極的態度改善自己的按揭債務。例如4、5年前新批H按利率一般在H+1.7厘,2、3年前大概是H+1.3厘。不少借款人便會透過轉按令按息(及每月還款)下跌,順勢可透過轉按賺取回贈,抵消部分按息支出。


 

不過,近2年新批H按的利率大致維持在H+1.3厘水平,對大部分H按借款人來說,轉按並沒有慳息效果。惟即使新舊按揭的利率一樣,現時轉按,借款人仍可取得約借款額1.3%的現金回贈,在加息周期下,即使轉按後利率不變,仍可透過回贈抵消部分按息,值得考慮。而對於那些非H按借款人來說(例如以發展商按揭入市的買家),如果條件適合,更應積極轉按至銀行H按。另一個可考慮的安排是定息按揭,雖然新批定息按揭的利率輕微高於H按利率(現時新批10年定息利率為2.2厘),但長遠可免受浮息按揭利率持續上升的影響。

如果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轉按,而借款人手上有一定閒置資金,亦可考慮為按揭進行部分還款,令未償還按揭金額減少,從而使未來利息支出下跌。不過,要留意貸款銀行對部分還款的要求,一般要在罰息期完成後才可進行,多數銀行要求部分還款是整數,例如5萬元起,而且可能涉及一定的行政費用。

當然,以上提及的策略,都視乎借款人本身的財政狀況。將現有按揭轉按至其他銀行,需要通過壓力測試。如果借款人在取得現有樓按後收入減少、轉按便未必是一個可行的選項;同理,要考慮提早還款是否有利,先決條件是借款人有一定閒置資金。

如果轉按及部分提早還款都難以實行,借款人亦可考慮與現有按揭銀行商討,調整按揭條件。一般而言,要下調按揭利率的難度較高;但如果現有按揭利率較市場新批按息為高、借款人過去還款紀錄良好,仍值得嘗試與銀行商討減息。如果減息的要求未獲銀行接受,借款人亦可嘗試要求銀行延長還款期,此策略會令每月供款減少,但全期利息支出增加,適合供款負擔已經較高,不希望加息後每月還款上升的借款人;相反,如果借款人的供款負擔不大,但希望減少未來利息支出,可與銀行商討,縮短還款期,令每月供款增加,避免未來按息上升,全期利息大幅增加。

要留意的是,不論延長或縮短還款期,都有一定要求,例如延長還款期要視乎借款人的年齡及樓齡,兩者與還款期相加都不可高於銀行的內部規定;如果是縮短還款期,由於會令每月還款增加,銀行會再審視借款人的入息是否符合供款與入息比例要求等。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2年4月5日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按揭預批須知

過去2、3年,銀行按揭生意應接不暇,按揭預先批核的服務可說名存實亡,但近月新買賣個案因疫情放緩,多家銀行再推出預先核服務以鎖定目標客戶。究竟此類服務有何賣點?又適合甚麼類型的客戶?

所謂預先批核,是指準買家在簽署買賣合約前,先行找銀行,根據申請人的入息、信貸紀錄、打算購入單位的價格,作出按揭批核。銀行會提出有限制條件的批核結果:包括按揭額上限、還款年期及利率等。原意是方便準買家入市,減少簽署買賣合約後,因不獲銀行提供按揭而撻訂的風險。尤其是入息證明不齊全、又或入息不固定的準買家,便可透過預批服務放心入市。


 

但後來不少獲預先批核的買家,在獲得批核結果、簽約買樓後,卻會再次格價,尋找提供更低按息的銀行借款完成交易。結果提供預批的銀行往往白忙一場,最終大部分銀行都索性停止提供預批業務。

但近期可能因為疫情關係、買賣兩閒,多家銀行先後再推出按揭預批申請,以求廣開客源。準買家申請預批,除了買賣合約外,所需文件與正式申請無異,包括身份證明文件、入息證明文件等,也需授權銀行查閱個人信貸資料。銀行通常也會要求買家提供打算購買物業的地址。

銀行一般需時2星期完成批核(如果涉及按保,預批時間會略長),並知會申請人有限制條件的批核結果,有效期一般為一個月。期內申請人在限制條件內購置物業,銀行便根據預批結果提供按揭。暫時多家提供預批的銀行,都不設手續費。

成交回升或令預批再陷名存實亡

對借款人來說,預批有一個小問題:在樓市暢旺之時,看到心儀單位再申請預批,往往會出現銀行批出預批結果時,單位已被他人購入。但現時成交相對淡靜,出現類似情況的機會大減。準買家如對獲批按揭未有十足把握,可考慮善用預批服務。

但要留意,銀行主觀上希望以預批服務鎖定客戶,但客觀上難以避免準買家四處價格。如果疫情放緩後,成交量回升,銀行要處理大批正式按揭申請,可能又會令預批按揭重新回到名存實亡的狀況。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2年3月30日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