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收水」不會令樓價大跌


 上周聯儲局主席再次展示,幾句說話如何令國際金融市場大起大落。當市場認為聯儲局不會提前收水時,股市上升;當市場判斷聯儲局可能提早收水時,股市暴跌。
本來「量化寬鬆」有如食藥,經濟如沒有大問題,根本不用量寬。在此意義下,聯儲局收水,代表經濟底子好轉,本來是好消息。不過,現時美國/環球市場明顯已習慣了依賴藥物,聯儲局放風可能收水,反而被視為壞消息,股市應聲回落。
與股市類似,近幾年本地樓價急升,無疑與環球量寬,利息急跌有關。但我們估計,即使聯儲局真的收水,對本地樓價也不會有太負面的影響。
當然,上述估計有一定假設:首先,收水是指聯儲局縮減購買國債的規模,而不是反過來每月定額出售債券。其次,美息或會逐步調整至近21世紀首十年的較高水 平,即2006年的5.25厘左右,而不會再有明顯上升。考慮到美國經濟底子,此是在未來逐步收水時較可能發生的情況。
量寬如食藥 減藥是好事
如果此情況發生,代表資金成本上升,「平錢」環境不再,理論上資產價格會有大幅調整。不過,香港物業市場的情況可能較為特殊---樓價升值的壓力將大減,但樓價未必有太大的調整空間。
量寬有如食藥,正常身體根本不應該長期依賴藥物。如果有客觀條件令聯儲局加息,代表美國經濟好轉。當然,原本依賴藥物,突然要戒掉,身體或會有不良反應。 但左看右看,伯南克都不似庸醫,即使要收水,也不會突然全面停止買債,又或極速將美息上調,較可能的情況是一切慢慢來。而利率即使回升,也不一定會令樓價 回落。
不少人認為利率上升,不利樓價,但由歷數數據看來,兩者關係不大:按息上升非樓市最大風險
息升樓價跌的情況,曾發生在1997年金融風暴時出現,當時最優惠利率曾由8.75厘,升至1998年1月的10.25厘,樓價亦在數月內下跌近3成。類 似情況在1999年中至2000年中再次出現,當時最優惠利率由8.25厘升至9.5厘,樓價在期內再跌逾2成。但兩段時間之外,其他日子再沒有出現息升 樓價大跌的情況。
「按息升 樓價跌」有獨特背景
上述2次利率上升,樓價大跌,有一個重要背景:香港經濟在收縮期。如果香港有獨立利率政策,應該以減息刺激經濟;但由於港元利率要跟美元,美國因當地需要 加息,香港只好死跟。息口應減反加,結果便是資產價格大跌。2003年之後香港經濟恢復增長,利率(指按息)有幾段時間回升,都未有令樓價下跌。
此外,即使美息在未來數年上升5厘,港息照跟,考慮到過去港息未有跟足美息下調,港息合理的上升空間約3厘左右,即一般按揭利率仍在會5厘水平,仍算是低息,利息成本上升的影響不嚴重,可能會令借錢買樓的吸引力下跌,但不足以大幅推低樓價。
更重要的是,如果聯儲局加息,代表美國經濟好轉,一般情況下,有利中港對美貿易。香港較可能出現的是「利率上升,經濟增長」。如果情況如此發展,資產價格,特別是樓價,短期或有波動,但由歷史數據看來,卻不宜因為利率將回升,而看淡中、長綫樓價走勢。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5月2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按息計劃五花八門 各有利弊


 由3月至今,銀行新造按息加加減減,部分銀行P按利率由2.15厘升至2.4厘後,再度回落至2.15厘;中間更有銀行推出定息按揭,力圖爭奪市場。按揭市場似乎令人眼花繚亂,究竟置業人士在選用按揭產品時,要如何選擇?
先說市場上較為主流的P按與H按,現時開價最相宜的P按,已觸及金管局指引的底綫,以最優惠利率5.25厘的銀行而言,最相宜的P按,利率為P-3.1厘,即2.15厘,一般亦設有上限為貸款額1%的現金回贈。此計劃可視為其他按揭產品比較的基準。
P按之外是H按,現時部分銀行提供低至H+1.7厘的拆息按揭,設有等同於P按的現金回贈。由於現時一個月同業拆息低至0.21厘水平,H按的實際按息低 至1.91厘,較最相宜的P按,有0.24厘的折讓。理論上如果拆息及最優惠利率的息差一直維持於現水平,置業人士又獲批H+1.7厘條件,自然是H按較 為有利。
當然,現實中拆息比起最優惠利率,會有較大波動,在考慮是否選用H按時,置業人士必須留意H按產品的鎖息上限(Cap Rate)。多數銀行的H按產品,都設有以最優惠利率為準的鎖息機制,例如是P-2.8厘。當拆息一旦急升,令當月供款利率高於鎖息上限時,按揭供款便改 以鎖息上限計算。對借款人來說,最理想的H按產品,當然是H+的息差愈少愈好、鎖息上限下的P-息差愈大愈好。
較為複雜的是「定息按揭」,在某些國家,銀行提供的是全期利率固定的按揭計劃,借款人供款不受市場利率波動影響(在市場利率下跌時,借款人更可透過轉按減 少利息支出)。但在香港,現時多家銀行提供的定息按揭產品,主流定息期只是3年,最長亦只有7年,嚴格來說,此類定息期較短的計劃,對於減少供款波動的作 用不大。
主婦買菜與定息按揭
部分銀行的定息按揭,其定息期的利率較現行H按,甚至P按的利率要高,我們估計此類產品較難普及。情況有如街市菜心現價十元一斤,即使市場擔心菜價上升;又有菜檔提出為期2年,每天十二元一斤的必買必賣菜心合約,也不會成為菜市場主流。
另外,有銀行卻反其道而行,推出定息初期利率較一般P按,甚至H按為低的安排。置業人士宜詳細比較,定息期後的按息計算標準,及回贈安排;並仔細計算此類產品,對節省利息支出會有多大幫助。
更有趣的是,定息按揭雖然名為「定息」,但一樣要進行壓力測試。同樣地,定息按揭如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計息標準,「現行按息」亦一律以利率較高的階段為準。置業人士萬勿以為申請的是「定息按揭」,就不必進行壓力測試!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 2013年5月2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月平息與實際年利率

銀行水浸,除了令按揭利率難以上調外,部分銀行亦着力開拓私人貸款市場;由於資金成本低,部分銀行的私人貸款,利率遠較幾年前相宜。但對借款人來說,必須留意一般私人貸款的利息計算標準,與按揭產品有顯著分別。
一般私人貸款會以「月平息」來表述利率。例如一筆10萬元的貸款,如果沒有手續費,還款期12個月,月平息0.5厘,一年後,借款人還了10萬元本金,6,000元利息;年利率似乎是6厘,將之除以12個月,月息便是0.5厘。
事實上,在還款過程中,未償還的本金是每月減少的,即借入的10萬元,借款人並不是「用足」12個月,借款利息沒有隨本金遞減而減少。換算下來,月平息0.5厘的貸款,實際年利率高達逾11厘。
相對而言,按揭貸款的利息計算,是息隨本減的,償還了的本金,便不再計息。
月平息換算為實際年利率的公式較為複雜,部分提供私人貸款的機構,網站會提供換算的計數機;借款人也可要求貸款機構提供實際年利率數字,作為比較不同貸款的參考。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5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買樓必勝的「核心價值」


財政司司長早前說他了解中產,因為自己也是中產,惹來大量回響。中產定義,向來人言人殊,但近年來,不少在過去較一致的概念,近年開始變得模糊。例如,什麼是上車盤?
短短數年前,「上車盤」指的是成交價在200萬元以下的物業,而且此定義某程度上有「官方認可」:在2007年,政府為鼓勵初次置業人士入市,將樓價200萬元以下物業的印花稅,由原先的0.75%,調整至100元。

2007年4月,價格在200萬元以下的成交,佔總成交量55%。數年下來,樓價輾轉上升,2013年4月,成交價在200萬元以下的物業有292宗,佔當月註冊量8.5%。
200萬元以下物業買少見少,物業代理在宣傳時亦將「上車盤」的定義慢慢修改,現時地產代理舖頭門外看到的「上車筍盤」,價格大概在400萬元左右。
其中一個例子,是去年3月,有代理以「窮人恩物」形容荃灣一個建築面積753方呎,實用面積538方呎的放盤;當時單位的放盤價是410萬元。

2012年底,香港所有家庭月入中位數是2.1萬元;只計算居於私樓的家庭(包括居於自置物業人士及租戶),月入中位數是3萬元。一個月入3萬元的 「中等收入家庭」,在現行的壓力測試標準下,以最長的30年還款期計,可借用的按揭貸款上限是329.5萬元,多借1萬元也會超出壓力測試要求。
換言之,不計印花稅、佣金、律師費等雜費,要購置一個400萬元的「上車盤」,他們必須先籌措逾70萬元的首期,相當於2年的淨收入。

簡單來說,在物業代理眼中是「窮人恩物」的放盤,對香港中等收入家庭來說,亦只是僅僅可以負擔。尤有甚者,在去年被標註為「窮人恩物」的放盤,同屋苑同樣間隔單位本年有幾宗成交,成交價由535萬至602萬元;應該已超逾政府統計的中等家庭收入負擔能力。
一個中等收入家庭,如果去年有70多萬元的儲蓄,處於租樓或買樓的選擇之間,最終決定繼續租樓。一年下來,他們會發現去年的窮人恩物樓價又上升一截。

今年如下定決心入市,負擔得起的樓價仍是400萬元左右,但可選擇的物業,位置將偏遠一點、面積再細少一點。相反,如果他們作出入市決定,雖然購入的是「窮人恩物」,而且按揭月供達月入四成多,但持有資產帳面升值了百多萬元,可以說自己已經「脫貧」!
當然,去年入市,今年「脫貧」,只是紙上富貴。但本地樓價狂升暴跌,早已扭曲了一般人對物業的觀點,置業時,對升值潛力的考慮,可能比實際需要更甚。最後的結果,便是「上車盤」的界線上移、有沒有物業,決定一個人是否「窮人」的重要指標。

最近有代理以「收租好過打劫」作為二手放盤的宣傳用語。由「窮人恩物」到「好過打劫」,其實是反映同一套的「核心價值」,即置業是脫貧置富的不二法門,有樓收租便是最佳投資。

此種想法絕對不局限於物業代理,而是深入華人,特別是香港人的腦海。當然,必須留意,此套想法,其實是伴隨樓價升值而日漸強化;在樓價處於下跌周期時,此類想法便沒有市場。

政府近月以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按揭槓桿等方式,「管理」市場需求。暫時來說,成交量已大幅下跌;但樓價未見明顯調整。至於中長線而言,官方以壓需求的方式調控樓價能否扭轉「買樓必勝」的核心價值,仍有待觀察。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5月2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新造按息「回落」?


  一、二手樓市發展分道揚鑣,上星期五佛誕假期,加上周六日,三個在開售的新盤只售出一伙;相反,代理統計的十大屋苑成交量逾30宗,為2月底政府推出雙倍 印花稅及金管局收緊按揭壓力測試以來成交量最高的一個周末。部分意見認為,成交量回升,與銀行下調新造按息利率有關;但我們認為兩者關連不大。

2月22日,政府連同金管局推出連串措施,包括雙倍印花稅、收緊按揭壓力測試標準;以及金管局指示使用「內評法」衡量貸款風險的銀行,將按揭貸款的風險加 權比率劃一為15%。後者理論上令採用內評法的8家主要銀行,其按揭貸款的資本成本上升。之後多家銀行,包括部分並不是採用內評法的銀行,陸續上調按息。 以P按為例,實質按揭利率已由2.15厘,升至2.4厘水平。市場上不少人更以「加息」來形容銀行相關行動。
市場主流意見似乎認為,新造按息上調,加上雙倍印花稅令買賣成本急升,令市場氣氛急遽扭轉,二手樓價指數回落、成交量更逼近2003年沙士期的低位。新造按息上調,對於樓市氣氛轉淡的影響,似乎被誇大。

多家銀行按息先升後回
首先,以上調新造按息的幾家銀行而言,按息普遍只上升0.25厘;以25年供款期計,每$100萬按揭貸款,每月供款只是增加$124,影響相對有限。況 且,雖然在3至5月,多家大型銀行上調新造按息,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型銀行仍維持P按利率於2.15厘不變。換言之,「新造按息上調」並不是一個普遍現 象,置業人士仍可在市場取得按息低至2.15厘的P按。
由於部分銀行維持息口不變,相對之下,他們的按揭產品便變得更具吸引力。結果,那些率先上調新造按息的銀行,反而面臨較大的調整按息壓力。5月中起,多家 曾經上調P按利率的銀行,表示會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按揭申請,P按利率可在2.4厘以下。換句話說,P按新造利率已重新回落至2.15厘水平。
由於市場上一直有銀行提供利率低至2.15厘的P按(部分銀行的H按利率更低於2厘水平);3至5月所謂「銀行上調新造按息」的評論,客觀上並不全面。現時多家銀行將新造按息下調,亦只不過是重返原有水平。
當然,部分銀行一度將新造按息上調,對一些準買家的確會帶來心理影響,包括擔心按息全面回升、低息環境結束等,有可能令他們轉趨觀望。當然,多家上調按息的銀行將按息再度回落,或會令此類準買家放下心頭大石。

一手盤定價與美量寬政策更關鍵
多家銀行的新造按息先升後回,對市場的影響較局限於心理層面。目前真正影響樓市成交量及成交價的,仍是買家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等令交易成本高企的措施。
展望下半年樓市,值得留意的亦不是「P減」或「H加」的幅度。在低成交量持續的情況下,發展商會否改變一手盤的定價策略,或聯儲局會否改變量寬的政策,會是更具影響性的發展。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3年5月2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供不應求抑或供過於求?




上星期我們討論到近年私人單位供應量追不上中高收入家庭增量;有讀者回應指,香港的住宅總量比家庭戶數多很多;讀者提及的數字有根有據,但在討論本地住宅供應是否足夠時,卻不是一個理想的數據。

提到,至2012年底,過去13年來,私人住宅總存量只增加9.3萬個,不但少於同期全港家庭增長數字,甚至低於月入4萬以上家庭的增長數字;反映樓價上升有基本因素支持。有讀者回應,指如果以「住宅總量」計,香港一直是住宅比家庭戶數多。

永久住宅量高於家庭數目20萬?
我們的數字出自差餉物業估價署,「私人住宅」並不包括資助房屋、政府及其他機構提供的宿舍。而讀者回應指,「香港住宅多於家庭數目」,應該是指統計處數據,根據最新數字,20123月,全港有259.9萬個永久住宅;而同期陸上家庭總數為235.9萬戶。「永久住宅量」比「家庭數目」多20萬個。

一些看淡後市的分析,便是引用統計處數字,指香港的住宅單位遠多於家庭數目,根本不存在供應不足,只是分配不合理。持有此觀點的分析,引申出來解決房屋問題的方案便很簡單:打擊炒風、收空置稅,令多出來的單位在市場流轉,樓價便會回落。但此論點其實大有問題。

統計處對「永久住宅」的定義,起碼有兩點與差餉物業估價署有嚴重出入。統計處標準,包括:政府、醫院、大學、學校及私人公司等特別興建/提供的宿舍,以及簡單磚石蓋搭的建築物都算成永久住宅。各類宿舍,甚至農地上的簡單建築物,當然可以住人,但似乎不適合計算於「住宅供應」中。如果簡單引用統計處數字,認為香港住宅沒有供不應求的問題,便會對情勢有所誤判,認為解決住屋問題不需增加供應,結果反而會令問題惡化。

現實:供不應求方為真象
從現實角度考慮,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字在討論房屋問題時,是較為合用的。綜合房委會及房協數字,現存的資助房屋(公屋、居屋、夾屋等)130萬個單位,加上差餉物業估價署私樓總存量的數字,香港的住宅總量大概是242萬個單位,家庭戶數是238.9萬戶;單位總量只比家庭戶數多3萬左右;我們認為此數據才是現時住宅供應問題較真實的反映。再考慮到一些家庭實際上佔用多於一個單位、市場上買賣、租賃過渡期中出現的自然空置,「供不應求」是真實存在的問題,單純打擊炒風、甚至增收空置稅,都不會對問題有大幫助。



表:2012年家庭戶數及住宅存量

全港家庭數目
統計處「永久住宅」量*
實際數字##
2012
 238.9萬戶
259.9萬個
 242萬個
*包括私樓、資助房屋、各類機構宿舍、搭建的磚石建築
##包括111.8萬私樓、72萬公屋、44萬居屋、房協各類項目14萬個
資料來源:統計處、差餉物業估價署、房委會、房協、宏亞研究部




除了住宅供應因統計標準有異,可能令社會討論問題時,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外,在按揭負擔上也有類似的問題。根據財政司司長的說法,一般家庭的供樓負擔已逾月入5成,而根據金管局的數字,新近批出的按揭,每月平均供款只佔借款人月入36%;統計處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卻說當時正在供樓的家庭,供款支出平均只是月入20%。同樣是在討論「按揭供款佔平均月入多少」,不同機構的數字都大有出入;原因完全在於計算標準的不同,有興趣的讀者可瀏覽我們討論此話題的另一篇文章: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5月2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槓桿效應減 投資者絕迹樓市

地產代理統計,以公司名義,或疑似內地人購買本地住宅的買賣登記持續減少。多數分析認為,買家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令此類買家交易成本大幅上升;其實,上述情況除了是印花稅的效果外,亦與金管局的按揭指引有關。
一般自住買家未必會留意到,透過按揭貸款置業,其實涉及投資槓桿。按揭成數愈高,首期愈低,槓桿效應愈大。假設以一成首期入市,而樓價在一年內上升10%,不計利息支出及交易費用,升幅相對於首期,足足上升100%。在低息環境下,投資者更會以槓桿操作,放大資金回報。
但 在連串按揭指引下,現時公司名義買家,如已經持有多於一個未完全償還按揭的物業,按揭成數上限已低至30%(幾年前一般可借七成按揭),槓桿效應大幅收 窄。如果買家購買的是豪宅,須支付最高8.5%的雙倍印花稅、15%的買家印花稅,即時的稅費支出已達樓價23.5%,按揭貸款只有樓價30%,扣除稅費 支出,實質只佔樓價6.5%,槓桿作用似有若無。
在交易成本上升及按揭槓桿收窄的雙重打擊下,結果便是涉及公司名義買家、境外買家的數字大量減少。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5月2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銀行按息調頭回落



3月份多家大型銀行上調新造按息,個別中小型銀行並未跟隨;市場原先估計,中小型銀行或會在取得一定業績後,跟隨大行上調按息。但樓市冷卻速度卻較預期為快,成交疲弱,市傳部分銀行會彈性處理按揭申請,實際按息可低於2.4厘。

幾家大型銀行3月宣佈將按息上調至2.4厘後,部分中小型行按兵不動,維持實際按息於2.15厘水平,結果近期中小型行的按揭市佔率已見提高。加上近月樓市成交持續減少,估計全港按揭取用金額會出現較明顯跌幅。市場萎縮,再加上市佔率受挑戰,迫使已上調新造按息的銀行調整策略。

至此,先要說明一下3月份大行上調按息的背景,直接理由是金管局要求實施「內評法」的銀行上調按揭貸款的風險加權比率。原本內評法的精神是銀行根據內部模型,衡量貸款風險,據了解本地幾家實施內評法的銀行,原先按揭貸款的風險加權比率都低於10%,金管局2月底要求將比率劃一至15%。即每貸出100萬元按揭,其中15萬元被視為有風險貸款。再根據資本充足比率(國際標準為8%,去年底香港銀行的數字為15.8%),銀行要預留一定資本以應對風險。

由於風險加權比率被上調,採用內評法的銀行,原則上要為每宗按揭貸款預留更多資本,意味資本成本上升。銀行要維持一定的資本回報,最直接的反應便是上調按息。

但現實中有多個因素,令上調按息的銀行要再度下調按息。其一是市佔率被未有上調按息的中小型行搶佔;其次是現時樓市成交,以至按揭貸款需求疲弱;按揭之外的其他貸款需求亦未見大幅增加;銀行客觀上有充足資本應對風險加權比率上升。一個簡單的比喻,在風險加權比率為10%時,某銀行要為20億元的按揭,最少預留1,600萬元的資本;在風險加權比率為15%時,預留資本上升至2,400萬元。要維持一定的資本回報,銀行需要爭取更高的息差。但現實是銀行可能已預留3000萬元資本,而只貸出10億元按揭;銀行的首要問題是爭取生意,資本回報反而較次要。

為了重新奪回市場,已有一家採用內評法的中型行明確表示,會為優質客戶提供實際按息2.15厘的P按利率。另外幾家大型行,據了解在批核新造按揭時,已有較大的彈性,可提供低於2.4厘的按息。在此情況下,本來仍在猶豫是否上調按息的中小型行,預料亦只好維持按息於2.15厘。

雖然新造按息有再度下調的趨勢,不過,以P按而言,下調幅度亦只是0.25厘;部分中小型銀行更是維持按息不變,對新買家來說,實際按息其實並沒有改變。由於按息只是輕微回調,料對樓市不會有太大刺激作用,但對於那些擔心銀行加息而觀望的準買家,或會有輕微的推動作用。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5月1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供平過租的迷思


不少樓市分析會將同類單位的供款及市值租金比較,供款低於市值租金愈多,被視為「愈抵買」,評分愈高。但有關標準其實大可斟酌。

一般來說,「供平過租」,供款的計算標準是「7成按揭,20年供款、現行按息(2.15厘)」。以一個市值300萬元物業為例,在此標準下,月供是10,773元。如果供款較同屋苑同類單位市值租金為低,便是「供平過租」,便是「抵買」了。

的確,對用家來說;如果要在同一屋苑,同類單位之間,作出租或買的決定;單位的供款及市值租金無疑是一個簡單直接的參考標準。但必須留意,供平過租並不是唯一的標準,視乎持有物業目標的不同,此一標準的參考作用亦會有所變化。

以市值300萬元物業,月供10,773為例,如「租金=供款」,年租金約為12.9萬元,換算成回報率,即回報率要4.3厘。要求在「7成按 揭,20年供款、現行按息(2.15厘)」的標準下出現「供平過租」,即要求單位的租金回報率高於4.3厘。(附帶一提,如將供款年期延長至25年,在按 息為2.15厘的情況下,單位的租金回報率高於3.62%,便是供平過租。)

租金回報率在物業市場的參考作用,有如股票的「派息率」或「市盈率」。它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但此一標準不宜「絕對化」。

高租金回報屋苑  升值潛力或欠佳
樓市一如股市,一些升值潛力被廣泛看好的屋苑,會出現租金回報率較低的情況。投資者看好某類型物業升值潛力,不介意租金回報率較低。過去多年,大型單位的升幅一直高於中小型單位,而此類物業的租金回報率一般亦較低。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樓價指數,以1999年為100;2012年底,E類單位(面積160平方米以上)的售價指數升至260;而A類單位(面積40 平方米以下)至2012年底,售價指數為217.6,升幅低於E類單位。而由1999年至今,E類單位按年租金回報率均低於A類單位。以去年為例,E類單 位回報率為2.2厘,而A類單位為3.5厘。

以過去的經驗而言,部分優質物業租金回報率偏低,原因正正在於準買家看好其升值潛力,願意支付較高溢價。如果置業人士希望持有物業一段時間後,物業升值,可套回一定資金,則「供平過租」並不是一個最好的參考指標。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是認為供款與同類單位租金支出的比較不重要,我們更不是主張,某類單位供貴過租就值得追價購入;但由歷史數據看來,強調某一單 位「供平過租」,因此「抵買」是過於片面的觀點。當然,如果買家購入單位,並不在意資產升值,只看重置業後的供款支出與租樓支出的差幅,則供平過租(或供 款與租金的差幅)便是一個較重要的參考數據。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5月18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參考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貧富懸殊與樓市泡沫


 滙豐控股早前公布業績,其集團行政總裁歐智華認為香港樓市未受外圍熱錢影響,港府控制得好,樓市未見泡沫。大致上我們同意歐智華先生的意見,現時樓市沒有明顯的泡沫,房屋問題的核心不是樓價高,而是供應不足。
啤酒有沒有泡,可以一眼看到。但樓市有沒有泡沫,卻沒有完全客觀的標準。在此,我們先為「樓市泡沫」作出一個定義,樓市泡沫一如啤酒泡,浮在啤酒面,特性 是看起來很多,但其實沒有實質支持,一吹就散。樓市泡沫也有類似性質:欠缺實質支持。近年坊間不少意見認為樓價偏高,欠缺實質支持,因此樓價有泡沫。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2000年,香港私人住宅的總存量是1,025,913伙;最新的官方數字是2011年底,私人住宅總存量是1,110,561 伙。另外,去年估計有8,870個私人住宅落成,假設全年拆卸量為零,2012年底,私人住宅總存量最多為1,119,431伙,即12年間,私人住宅淨 增加93,518伙。
私樓總存量 12年只增加9萬伙
而根據統計處數字,2000年,家庭總戶數是208.3萬戶;最新數字是2012年,數目是238.3萬戶;即12年間,家庭數目增加了30萬戶。當然, 香港有公屋、居屋,增加了30萬個家庭,並不代表對私人住宅需求有同等增加,但數字的落差,某程度上反映了供不應求的嚴重程度。
其次要留意的是,現時不同收入家庭的分布。不少看淡後市的分析認為,家庭收入中位數增幅比樓價同期升幅低,反映樓價偏高,有泡沫成分。的確,2000年 時,整體家庭收入中位數是18,000元,2012年底是22,000元。如果只計居於私樓家庭,2000年時的收入中位數是20,600元,2012年 底是29,000元。以私樓家庭計,月入中位數只上升40.7%,而同期樓價升幅已逾一倍。
中高收入家庭 12年增22萬戶
不過,分析時別忘了另一個人盡皆知的事實:貧富兩極化。中位數只反映中間收入家庭情況。但現實是:中高收入的家庭在近年大量增加。2000年中時,月入高 於4萬元的家庭,有32.8萬戶,佔家庭總數15.7%.2012年底,月入高於4萬元的家庭,則有54.7萬戶,佔戶數23%,即12年內,月入4萬以 上的家庭數目,增加了21.9萬戶。新增的中高收入家庭,原則上不合資格申請資助房屋,只好在私人市場中租樓或置業,而同期私人住宅存量只增加了9萬個。 數字反映了私人住宅供應跟不上需求的增幅。撇開近年內地買家增加、按息偏低等因素,單單是中高收入家庭與私樓存量的差幅,已足以推動樓價上升。所以,我們 認為,現階段樓市未見泡沫,至少可以說,泡沫化的情況並不嚴重。
不過,上述數據隱藏了另一個問題:私樓存量增幅低於中高收入家庭增長;2002年起港府一度終止居屋計劃,其後只有15.6萬個公屋單位落成。換言之,近 10年來,公私營單位供應追不上家庭數目增長。結果,低收入家庭輪候公屋的時間拖長,中高收入家庭要以偏高價格入市;而中等收入家庭既不合資格申請公屋, 又難以負擔私樓樓價,惟有以高昂租金租住私樓。
近兩年港府以增加印花稅的方式壓下置業需求,但歸根究底,問題核心仍是供應不足。增加印花稅,最多可以趕絕炒家,但卻不能改善居住問題。那些輪候公屋、在 市場上支付高昂租金的家庭,怨氣不會因為炒家少了而減少。政府看來也明白此中厲害關係,但能否理順供應,卻仍有待觀察。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5月1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白表客推高成交量存疑

市場統計,四月份二手居屋約有260宗成交,成交量創近年半新低;市場估計首批2,500個白表名額在五月底起可在市場購買未補價居屋,料帶動成交量。不過,我們對此並不樂觀。

其 中一個原因,是居二市場樓價一年以來已上升兩成多,升幅逾私樓,令合資格家庭的購買力相對地下跌。其次是,二月底港府推出雙倍印花稅後樓價回落;此前超額 認購的綠悠雅苑更出現中籤買家缺席揀樓的情況。在後市前景未明、並非一致向好的情況下,估計2,500個有資格購買居二市場單位的家庭,有相當一部分會放 棄機會。

事實上,此批「幸運兒」本身有六個月時間於居二市場物色單位,如不能在期內成功購入單位,可申請續期。以現時的樓市氣氛,估計大部分白表資格準買家對入市會有一定猶豫,或會遲至11月底,即喪失資格前才會作出入市決定。

綜合以上因素,除非整體樓市氣氛好轉,否則居屋第二市場成交量難見大幅上升。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5月1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參考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資金縱流入 樓市暫難受惠

近日港匯轉強,反映資金流入,港股也見回升。過去股市上升一般會利好樓市氣氛,但現階段即使有更多資金流入香港,對樓市的推動作用亦遠不及數年前。

我們一直認為「近年樓價波動是貨幣現象」, 1997年金融風暴後,市場認為港元偏高,但港元匯率不變,資產價格便下跌。相反,近年美匯指數偏軟,港元資產價格便上升。

市場上對此自然有不同的觀點,其中一種質疑是:「某一貨幣的匯價如果長期看跌,以此貨幣計價的資產,對持有其他貨幣人士來說,也不會有吸引力。」此 項質疑100%正確,如果港元兌外幣持續貶值,現時匯率低,持有外幣買家入場購買資產看似有折扣,但數年後買家售樓套現,獲得的港元再兌回外幣時,可能得 不償失。

但「匯率因素左右港元資產價格」此一理論,後面有一個重要前提:港元內在價值是否偏離實際匯價。現時7.8港元兌1美元的匯價是幾十年前定下的,97年港元被衝擊,重要的背景是大鱷認為港元匯價偏高。

現時情況其實與97年類似,只是方向有別:不少資金認為現時港元匯價偏低,港元一旦與美元脫勾,港元匯價理應升值。持有外幣購入本地物業的買家,現時可在匯價上享有一定折扣,未來港元如果與美元脫勾而且升值,買家便在匯價、樓價上雙重獲利。

以近年港元匯價長期偏向強方兌換保證價(即7.75港元兌1美元),表明資金是淨流入香港;似乎多數的估計都認為,聯繫匯率一旦改變,港元匯價上升的可能性高於下跌。換言之,市場上應該沒有太多人估計港元會持續下跌,上文提及的質疑,並不成立。

遏市措施抵銷資金流入效力
不過,必須留意,由於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的陸續推出;加上主要收入並非來自香港的按揭申請人按揭成數受限等措施,都抵銷了港元匯價偏低對持有外幣買家的吸引力;人民幣兌港元匯價即使進一步上升,對樓價的直接刺激作用亦不會如過去直接。

另外,近期地產界別要求政府檢討遏抑樓市措施的聲音愈來愈強。原則上,我們同意,很多遏市措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辦法,本身不應長期化;在政府理順供應後,大部分遏市措施應該收回,以免對樓市形成太多人為干預。不過,部分遏市措施,卻是值得永久保留的。

中港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國內人來港亦較過去容易,加上本地產權保障較完善;香港地產市場對內地投資者有一定吸引力,數年前不少人便說,1997年後,香港地產市場的潛在買家,已擴及全中國。

如果香港對內地人來港置業完全不作規限,只要少量內地買家來港置業,本地樓市有可能出現類似數月前本地市場奶粉被搶購,本地買家難以購買的情況。

比起奶粉,樓市的問題可能更為嚴重-----至少奶粉的入口量可以擴大,但新樓供應不可能短時間增加。要令本地樓市穩定發展,政府既然不可能無限量增加供應,自然要避免大量境外需求湧入市場。

因此,上文提及,抵銷匯率利好因素的遏市措施,包括「非本地人按揭成數受限」、買家印花稅等,即使樓價趨向平穩,亦不宜全部取消。

尤其是按揭方面的限制,本地銀行向境外借款人貸出大額貸款,如果物業成為負資產,借款人又斷供,本地銀行恐怕欠缺追收欠款的經驗及途徑。為了保護本地銀行體系,此類限制有長期維持的需要。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5月1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長命債 長命還 冇著數


 樓價高企,市民置業時的按揭借款自然隨之增加;為了減少每月供款,又或單純為了通過壓力測試,不少置業人士會選擇延長供款年期。值得留意的是,按揭還款期愈長,未來按息一旦回升,借款人受影響的程度亦愈高。
近幾年新批按揭還款年期有愈來愈長的趨勢,2013年3月,新批按揭平均還款期是302個月;2008年3月時,數字是256個月。2003年3月時,數字是203個月。十年間,平均按揭年期延長了8年3個月。
新批按揭年期愈來愈長,有兩大原因,其一是樓價在十年來反覆上升,升幅高於一般家庭收入。置業人士為了減少每月供款,惟有將還款期延長。另一個原因是按息 在近年,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處於極度偏低水平,甚至較通脹率為低,環境對借款人有利,促使更多人選用較長年期按揭。
還款期愈長 加息影響愈大
由財政司司長、金管局總裁以至一般地產分析員,都指出現時樓市的主要風險,是低息環境一旦改變,供款將會急升;但較少人會注意到,還款期愈長,他日利息回升時,每月供款增加的比率亦愈高。
以一筆100萬元按揭貸款為例:假設現行利率為2.15厘,按揭期20年,月供為$5,130.若按揭期30年,月供則為$3,772.在借款額及按揭利率相同的情況下,按揭年期愈長,每月還款額愈低,亦較易通過壓力測試。
不過,還款年期愈長的按揭,在利率上升時,每月還款的增幅亦愈大。如果借款人最初是為了通過壓力測試而選用長年期供款,當遇上利率上升時,如果收入未見未顯上升,每月供款佔入息比重亦會大幅增加。
以上文提及,貸款額100萬元,按息2.15厘,還款期20年為例。現時每月還款$5,130,如按息升至5厘,此筆按揭的每月供款會升至$6,600,升幅28.7%。
相對而言,100萬元按揭貸款:現行利率為2.15厘,按揭期30年,月供為$3,772;如按息升至5厘,按揭月供升至$5,368,升幅42.3%。
對於那些本身有能力應付每月更高還款額,但因按息低,而決定採用長年期供款的人士來說;萬一利率回升,令按息高於通脹率,長還款期不再有利,他們大可與銀行商討,縮減還款期,甚至是進行部分還款,令利息開支降低。
但對於本身因入息限制,而必須採用長年期供款的人士來說,按息上升的影響便較為直接。如果他們的入息未有明顯增加,又不能善用時機增加現金儲備,一旦按息回升,便只好承受按揭月供急升幾成的壓力。
當然,由於金管局設有壓力測試,如果借款人收入沒有減少,即使按息上升3厘,每月供款仍會在月入6成以內,參考過去經驗,一般置業人士供款支出佔月入6成,應該不會出現大規模斷供。
雖然壓力測試為銀行體系的穩定設下一定的緩衝,但置業人士必須緊記,按息一旦回升至正常水平,借款人將直接承受供款增加的衝擊。現時樓價高企,不少買家傾 向以較長年期按揭供樓,以減少每月按揭供款,未來一旦按息回升,而借款人收入又未有明顯增長,還款期愈長,借款人所受的影響亦愈大。置業人士宜小心衡量, 未來按息一旦回升至歷年平均水平,會對自己的財務有何影響。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5月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兩個供樓負擔指數

四月底,財政司司長向立法會表示,去年底市民的供款負擔已達52%。而根據金管局數據,2012年底新造按揭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為36%(三月份數字亦是36%),究竟為何有此差異?

最大的分別,是財政司數據源自一個模擬計算:假設一個中等收入家庭以市價及一般按揭條件購入一個一般(據知是400呎)單位,供款會佔月入52%。

而 金管局數據是統計結果:三月份新批按揭的平均貸款額是288萬元,還款年期是302個月,佔總數七成以上的按揭,其利率介乎2厘至2.25厘之間。以平均 新造利率2.15厘計,即三月新批按揭,平均每月還款為12,356元。以金管局向立法會提交,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為36%計,即3月份按揭借款家庭平均 月入為34,322元,較家庭收入中位數2.1萬元高得多。

金管局的數據反映,現實中購置物業的業主,是收入較高的一群。而財政司司長的數據,反映的是一個中等收入家庭,實際上難以負擔一個「一般物業」的樓價。

樂觀的人會認為,現時入市的買家,供款負擔不算重;悲觀的人則會想,樓價早已升至非中等收入家庭可以應付。數據的落差,反映現時難有一致受歡迎的樓市政策。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5月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市場參與者的真實負擔


政府持續推出多項遏抑樓市措施,其中一個理由,是樓價高企,港人供款負擔偏高,一旦按息回升,供款負擔會急升,不論對借款人、對銀行,都構成威脅。香港絕大多數人採用浮息按揭,市場利率上升,業主供款負擔自然增加,但必須指出,財政司司長多次提及的數據,並非反映市場參與者真實的供款負擔;現實中一般業主的供款負擔較政府數據為低。

財政司司長最新一次提及供樓負擔,是在4月底的立法會會議;司長表示:「市民的供款負擔比率,在去年第四季升至百分之五十二,超越一九九二至二零一一年期間百分之四十九的長期平均水平。只要利率回升三個百分點至較正常的水平,供款負擔比率將會急升至百分之六十八。」

必須說明的是,「供款負擔52%」是一個「計算」出來的數字。即「如果」一個中等收入家庭以現行按息購買一個一般單位的供款負擔。新批按揭供款負擔不可能超逾5成。
眾所周知,現時銀行批出按揭,要為客戶進行壓力測試,即「現行按息+3厘,供款不逾月入60%。」以還款期25年計,要通過壓測,在現行按息下,供款開支會被限制在5成以下。
以月入1萬元為例,現行按息2.4厘,供款25年,要通過壓測,借款上限是98.6萬元。在此條件下,現行按息加3厘後,供款便是$5,996,剛好為月入6成;而在現行按息下,供款為$4,378,即供款負擔為43.8%。供款如果佔月入5成,根本不可能成功取用按揭。

事實上,金管局每月都會向立法會提交簡報,最新在4月底提交的簡報便提到,2013年3月份,新造按揭平均「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為36%,遠低於曾司長提及的52%。
金管局數據與政府的分別,是前者是「統計」數字,後者是模擬計算數字。金管局數據代表在3月份新批按揭中,實際上的平均供款負擔;政府數字是代表:如果一個中等收入家庭購買一個一般物業的供樓負擔。

中等收入以上家庭撐起樓市
綜合金管局的數據,3月份新批按揭的平均貸款額是288萬元,還款年期是302個月,佔總數7成以上的按揭,利率介於2厘至2.25厘之間。以平均 新造利率為2.15厘計,即3月新批按揭,平均每月還款為12,356元。以金管局向立法會提交,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為36%計,即3月份按揭借款家庭平 均月入為34,322元。此數字較全港所有住戶的入息中位數2.1萬元,或居於私人住宅家庭的月入中位數3萬元都高,可以說是近期入市買家的真正供樓負 擔。即使按息上升3厘,此等家庭的供款負擔仍會在50%以下。

我們不是認為政府時常提及,逾50%的「供款負擔比率偏高」是造數;政府的計算有其意義,反映樓價已偏離中等收入家庭水平(中等收入家庭難以擔不了 現時的樓價)。我們更不是主張,現時實際供款負擔偏低,市民應該入市。但現時一般供款負擔的確遠低於1997年,即使外圍有風吹草動,本地金融體系亦有足 夠的緩衝。此個緩衝,全賴金管局及政府近年先發制人(Preemptive)式的風險管理措施所至。

金管局的數據更顯示,主要的市場參與者,或者說現實中的買家,其實是收入偏高的一群。即使在2、3月樓價最高位入市,按揭供款負擔仍然偏低。甚至未來利率急升,亦未必可「震走」此批實力較強的業主。此是現時樓市與過去一個重大差別,觀察後市時對此一因素不能忽視。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5月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未來樓價走勢預測


  物業代理統計的樓價指數連續5周回落,累積跌幅逾4%,由於官方種種遏市措施在未來數月都不可能收回,樓價指數在短期內似乎難再挑戰3月中高位。事實上, 只要樓價在現水平再輕微下調3%左右,2013年首季的升幅便將完全被蒸發。估計年內樓價易跌難升,不過,我們並不預期樓價會大幅下調。
樓價難在現水平大跌,有幾個原因:
- 近年樓價升幅相對上一周期平穩
- 炒家幾乎絕迹
- 按揭借款人實際負擔偏低

近年樓價持續上升,幾年前已有專業人士投訴負擔不起當時的樓價,數年下來,一般人收入未見大升,而樓價持續上升;現時說「樓價升幅平穩」可能會被人質疑。但相對於上一個高峰期,近年的樓價升幅甚為「平緩」。
以今年3月樓價高位與一年前數據比較,樓價升幅24.69%,與2年前比較,累積升幅更只有27.3%。相對而言,1997年高峰期樓價指數在一年內上升逾48%。雖然不少人的主觀感覺認為近幾年樓價升幅過急,但數據顯示,樓價升幅實際上未如上一個高峰期般急遽。

1997年樓價在短期內累積巨大升幅,當外圍因素突然轉差時,樓價便在短期內暴跌,一個月下跌15%,一年下跌53%。反觀近2年,樓價升幅「有 限」,部分原因是政府早早出招,以限制按揭成數、加收多種印花稅等方式控制需求,樓市未見嚴重超買。即使外圍出現嚴重利淡因素,跌幅亦難及97年。

SSD 副作用:樓價高企難回
政府在2010年底起,推出額外印花稅,大幅增加物業短線買賣成本,令市場上的炒家幾乎絕跡,此點又是與1997年的情況完 全不同。炒家入市純粹為了謀利,當市況逆轉時,炒家為減少損失,往往選擇止蝕離場。但2010年後,樓價雖然持續上升,但主要由用家、長線投資者推動,市 場欠缺炒家活動。加上近2、3年入市的買家,如在現時出貨,要支付5至20%的額外印花稅;即使市況轉差,亦沒有大量急於離場的放盤,樓價雖然下跌,但欠 缺「人踩人」的條件,跌幅有限。
最後一個支持樓價在高位橫行的因素是持貨者的實際供款付擔偏低。政府在2月出招前曾表現,現時「平均供樓負擔」逾5成,但此數據是「計算」出來的。 即計算「中等入息家庭以一般按揭條件購買一定面積單位」的供樓開支。但現實是,自2010年金管局推出壓力測試後,事實上已將新入市家庭的供樓開支限制在 4成多水平。

實質供樓負擔僅36%
根據金管局4月份向立法會提供的「統計」數據,3月份,新造樓按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為36%。即實際上於3月批出的按揭中,供款支出平均只為申請人月入36%。除非外圍因素急遽惡化,令置業人士收入大減,否則如此低的負擔比率,不足以引發樓價暴跌。
綜合而言,我們估計,樓價在短期內仍有下調壓力,但由於市場由用家主導、近2、3年入市的用家供款負擔偏低,現時出貨要承擔額外印花稅,都會減少他們出貨意欲,市場欠缺走佬盤、跳樓貨,價格難大跌。
真正影響後市的,將是現時難以估計的「黑天鵝」,例如亞太區出現武裝衝突(中日、南北韓都有擦槍走火的風險)、中國出現嚴重地方債務危機、日本量寬 救市失敗等,都可能在將來為大市帶來較大幅度調整。另一個可能性,是外圍無重大危機,市場唯有以較長的時間,消化近數年的升幅,如此,樓價便可能在現水平 徘徊一段較長時間。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5月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