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涉及按揭的田土廳紀錄

進行物業買賣的時候,物業代理一般會為買家進行查冊,基本目的是確認業主身份,及物業業權有沒有爭拗(涉及物業的任何爭拗,訴訟方都可以將爭議註在契內,即俗稱「釘契」)。而土地註冊資料中,如果物業有按揭未供滿,在查冊時亦可發現。

查冊時,如果物業已按予銀行,一般會有幾種登記,最常見的是顯示ALL MONIESALL MONEYS,而不會顯示按揭金額。此一來是方便業主未來加按時,不必再訂新的按揭契。另外值得留意的是,以聯名方式持有物業,萬一其中一個業主於按揭銀行欠了其他債務,其他聯名業主亦會自動承擔有關款項。如果物業涉及二按,查冊時便會看到兩筆按揭押記的紀錄。

另一類在查冊時會看到的按揭註冊是 FIXED AMOUNT,多數是居屋按揭才會出現。由於一手居屋涉及房委會擔保,為免業主加按,會一早固定貸款上限。

另一個較常見的是FURTHER CHARGE再進行押記,一般見於加按。最後一種是DISCHARGE OF MORTGAGE /RELEASE,按揭解除,即業主曾經借入按揭,但已償還全部金額,有關按揭押記已解除。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2月28日

為何銀行有on list 律師

上周筆者提及,一般銀行都有一個律師或律師樓名單,客戶向銀行申請按揭,銀行只會接受名單上的律師處理按揭契。有網友回應此情況都是錢作怪,銀行與律師樓有錢齊齊搵。其實on list律師之設,是與風險管理因素有關的。

銀行的律師名單,不單單是一份列出不同律師樓名字的單張,內部更會為律師樓作出不同評級,只有評級較高的律師樓,可以處理樓價或貸款額較高的按揭契約。原因是,在香港的制度中,在處理按揭契時,樓契及批出的按揭貸款有一段時間由律師保管。過去便曾發生律師冒認借款人簽名,向多家銀行取得按揭貸款遠走高飛。一旦發生此類情況,銀行便會出現巨額損失。

銀行為減少上述風險,便有律師名單及分級制的設立。基本的分級標準是:律師樓規模越大、歷史越久、過去借契、還契準時,便可獲較高評級,可處理貸款額較高的按揭契約。相反,一些新成立的律師樓,便需要較長時間建立聲譽,才會為銀行接受,處理按揭契約。

原文刊於 信報網站 2012年2月26日

發展商發債成本升 隱含按息走向

新春過後,樓市急速反彈,大屋苑成交量直迫去年年初高位。由於聯儲局表明低息環境維持至2014年,中國亦已放寬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如果中、美兩國都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熱錢充斥之下,以港元計價的物業根本難以下調

2008年金融海嘯後,資產價格由暴跌轉為暴升,說穿了都是貨幣現象:主要經濟大國增加貨幣供應。貨幣增加的速度遠較增加房屋供應的速度為快,加上貨幣增加令利率下跌,最終導致商品價格上升。

2011年下半年樓市成交回落,原因除了官方的遏抑樓市措施外,亦與美國QE3遲遲未見蹤影、本地銀行找到新的資金出路及本地按揭競爭放緩有關。簡單來說:在去年中,市場預期不會有大量熱錢充斥,利率上升,銀行收緊信貸的情況下,樓市在去年下半年便失去上升動力。

相反訊號 不宜忽視

現時的情況卻向相反方向發展:美國表明維持低息至2014年,中國有放寬信貸的訊號(包括上周六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都表明量化寬鬆持續,加上多家銀行下調新造按揭利率,如果沒有其他意外,上述因素足以扭轉本地樓價向下調的走勢。

但我們認為現階段不宜盲目樂觀,市場上一些相反訊號亦不宜忽視:筆者說的是發展商的新近發債成本轉變。

根據公開的報道,去年年初,大型發展商籌集的大額度銀團貸款,年利率不足1厘。下半年由於本地銀行發掘出貸款予國內企業的資金出路,銀行對銀團貸款並不積極,發展商開始以發債作為融資渠道,而今年年初,發展商發債的息率,已逾5厘,較去年同期上升400點子。

一般來說,大財團向銀行借款,利率當然較一般小市民借款為低;但住宅按揭貸款則是例外。原因之一,是按揭貸款為有抵押貸款,即使小業主經濟出問題,銀行也 可收回物業,損失的風險有得預。其次是按揭貸款風險分散,$100億的按揭,可能有成千上萬個小業主,他們同時出現資金問題一齊走數的風險甚低。但一個發 展商借入$100億的銀團貸款,只要有關發展商資金周轉有問題,便會嚴重影響銀行貸款資產的質素。

未來利率升速或急促

利息成本上升,不單發生在發展商身上,也出現在小業主身上。但有意思的是,發展商借款與小業主借款的利息升幅並不一致。去年年初,發展商銀團貸款與一般小 市民按揭貸款,幾乎沒有息差;但現時一般按揭利率為2.2厘左右,而發展商發債的利息成本已達5厘。兩者息差擴闊,可能隱含市場未有注意的信息。

或許多家發展商以接近5厘的利息成本發債,其原因是估計未來利率上升速度會較一般人預期為快,故寧可現時以較高的利率發債。另一個較樂觀的解釋,他們決定 發債時,聯儲局尚未公布量寬維持至2014年。新一輪熱錢湧入,將會令稍後發展商公布的利息成本(不論是銀團貸款或發債)下跌。

如果未來一季,我們看到發展商利息成本持續上升,將表示大財團看利息走勢,不是太樂觀。利息成本上升,亦會迫使發展商加快賣樓步伐。相反,如果今年再出現大額度的發展商銀團貸款,或發行債券,而利息明顯下跌,將確認低息環境持續一段時間,樓市可能出現新一輪瘋漲。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2年2月25日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樓市未是樂觀時

市傳兩家大型銀行調低拆息按揭(H按)利率,大額的按揭(500萬元以上),按息可低至H+1.8厘。對樓市較樂觀的意見便認為,銀行有需要爭取更多按揭生意或銀行水浸,令按息下調,會刺激樓市成交量回升。

勿憧憬按息會續減

其中一些分析認為,國內有放寬信貸的跡象,將刺激本地按息下跌。其大致立論是:去年香港新造按息上升,原因之一是國內收緊信貸,大批國內企業轉向香 港銀行借貸,利率可達7至8厘。由於突然多了境外貸款需求,而且利率遠較當時香港的按揭貸款為高;最終令部分銀行業務重點轉向貸款予國內企業,本地按揭市 場競爭放緩,令按息回升。

順著同一思路,如果國內放寬信貸,國內企業較易在內地取得貸款,便不會跨境向香港銀行借款。本地銀行少了國內企業的貸款需求,總要為存款找出路,最 終會令按息下跌。表面看,有關分析合情合理;但我們認為,圖像仍未完整,考慮其他因素後,不宜對「按息將持續下跌」抱太大期望。

內地放水剎那刺激

首先是現時大額定期存款利率,一年期利率約1.35厘,與H+1.8厘的按息,只有約80點子的息差。經過過去數年,H按利率偏低,銀行有「搶了生 意,在利息成本上升後通通蝕本」的經驗,我們認為銀行不會再主動大幅減息。觀察到被傳減息的銀行,按揭牌價利率不變,估計「H+1.8%」此類優惠,只會 向優質客戶提供而不會普遍化。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對於內地是否真的放寬信貸,仍有待觀察;利好的消息是上周六人民銀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此是極為明顯的放水信號;而據報道,早前 國內部分銀行下調樓按利率;利淡的消息是2月首2周,四大行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僅300多億;1月份時, 4大行貸款總額3200億元, 整體銀貸7600億元;遠比預期的1萬億元為低。國內銀行有類似香港銀行「年初拼業績」的傳統,但由現有數據來看,「放寬信貸」,暫時仍是只聞樓梯響,未 見人下來。上周人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後,銀行會否放寬貸款,值得留意。

發展商利息成本增 加快推盤增供應

另外一個與利率有關,而較少人留意的是發展商的利息成本。去年初,一線的大發展商,大致可以「不足1厘」的條件,取得銀團貸款,作物業發展之用。下 半年起難以透過本地銀行大額融資,多家發展商以發行債券的方式集資,金額由數億港元至數十億港元不等,年期約為5至10年;去年下半年時,此類債券的利率 是4厘左右。而今年1月底、2月初,同類公司的同類債券,利率已逼近5厘。(見表) 以400點子的升幅在過去 12個月內發生,市場是怎樣去解讀?

5厘可視為現階段發展商融資的利息成本,以香港發展物業的暴利,5厘不算高息。但與去年初的一厘多利息成本比較,持貨成本無可避免高了許多。此意味,由於利息成本上升,今年發展商賣樓的步伐將會加快,一手供應會增加。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是發展商以相對高息發行較長年期債券,是否他們判斷,利率有機會較市場估計更早回升?抑或估計在2014年聯儲局結束量寬後,利率上升幅度會超出想像?

「控制通脹」一向是美國聯儲局的核心任務之一,上周五美國公布一月份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2.9%,升幅低於市場預期的3%,但已是去年9月以來 升幅最快的一個月。在現時商品價格偏高,而且中東仍有戰爭風險的情況下,通脹率仍有急升的可能,最終甚至迫使聯儲局提早在2014年之前結束低息政策;而 一旦結束低息政策,聯儲局更有可能迅速將聯邦基金利率由偏低調整至偏高。我們認為,物業發展商或憂慮未來利率急升,而提早作出融資部署,以接近5厘的利率 發債。

無論如何,發展商以偏高息口發債,都不是一個利好樓市的訊號:發展商可能會加速賣樓、市場利率回升速度亦可能較大家預期為高。對樓市後向,現階段仍不是一面倒樂觀的時候。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2年2月22日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拆息按揭再抬頭?

去年下半年起,隨銀行逐步上調新造拆息按揭(H)的利率,新造拆息按揭利率高於最優惠利率按揭計劃(P),新批按揭中H按比率按月下跌。最新跌至不足雙位數字, 但近日銀行在按揭息口上的競爭,開始蔓延至H按,傳聞部分銀行的H按利率,按息較P按計劃為低,情況如持續,H按使用比率或再回升。

銀行下調H按利率,有背景因素,原因之一是現階段銀行需要在價格上調整,以爭取市場。但P按的利率,已沒有下調空間:最優惠利率本身受制於聯繫匯率影響,沒有下調空間。而P減的溢價,在跌至P3厘時,已觸及金管局過去的溫馨提示。反而H按利率經過一輪調整,現時有下調空間(早前一般H按牌價是H+2.2厘,過去金管局提示H按訂價不應過低的水平是H+0.7)

結果,我們便看到H按下調。我們預期,P按在P3的水平,已沒有太大下調空間。銀行如果仍然要進行價格戰,最終只會調整H按利率,如趨勢持續,選用H按的比例或會回升。而整體上,新造按揭利率下調,雖然幅度不大,估計未來再减空間亦不大, 但卻會進一步刺激市場氣氛。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2月21日

能否拒用銀行On List律師?

很多人都有自己相熟的律師,在需要處理法律程序時,亦會傾向由相熟律師處理。但在處理物業買賣,尤其是涉及按揭貸款時,相熟律師卻往住未能代表處理。

原因之一,是很多銀行都有所謂「on list」律師,部分銀行會拒絕不在名單上的律師樓代表銀行處理按揭契,此情況甚至會令置業人士出現額外支出。


銀行在批出按揭條件,而借款人又接受之後,雙方會簽訂「按揭契」,費用一般由借款人負責。如果借款人選擇的律師,正好在銀行律師名單吻合, 借貸雙方便可由同一律師代表,簽訂按揭契。相反,如借款人的律師不在銀行名單上,按揭契便需要由分別代表銀行及借款人的各自律師處理,兩份律師費都由借款人支付。

由於現時的物業買賣律師費,多數以「套餐」方式推出,即律師樓收取的費用,已包括「買賣合約、樓契、按揭契」。即使買家另外找銀行名單上的律師處理按揭契,仍需支付一筆費用。

此外,由於部分按揭貸款會有附帶條款,牽涉更多工序,為求更有效率,銀行傾向較熟悉處理流程之律師樓;此種情況下,先諮詢銀行可接受的律師名單,再從中選擇,會是較理想的方案。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2月19日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樓市乍暖還寒

農曆新年過後,樓市成交有回升跡象,不單部分屋苑的睇樓量、成交量好轉,個別屋苑成交價亦見回升。除了近年的所謂「小陽春」效應外,相信亦與銀行按息下調有關。

樓市小陽春乍現

去年下半年樓市回軟,涉及多個因素,包括金管局進一步收緊按揭指引,令樓價600萬以上物業難以借足7成按揭;其次是銀行逐步上調按息,由年初拆息 盛行的H+0.7%(當時按息不足1厘),逐步上調至新造按息的2.5厘左右。按揭槓桿收緊,加上新造按息上升,令市場氣氛轉淡,成交量按月下跌。

相對而言,新春過後,新造按息有下調現象,其中兩家大銀行及一些中小型銀行,新造按息下調至2.3厘水平。銀行下調按息,有眾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季節性因素」,即習慣性的於每年年初傾向放寬信貸,減少下半年的跑數壓力。其次料與美國宣佈維持低息政策有關。

雖然利率實際調整的幅度不大,但卻予市場「銀行願意借錢」的預期,加上港股回升,利好地產市場氣氛,各區的二手成交量亦由低位反彈。

熱錢留港 樓按息率升勢或緩

過去我們提到,準買家不宜為了按揭利率數十點子的利率上落而作出入市決定;但對於市場中參與者而言,即使是5點子的利率下調,也總是理解成好消息。而現時按息微調與新春假期完結的時機可說完美配合。

在銀行的角度來說,自然希望賺取較高的息差,去年下半年新造按息上升,但活期存款利率未見明顯變化,仍是接近零息水平。持平來說,銀行賺取逾二百點 子的息差,雖說不上「和味」,但總不算雞肋。在美國維持低利率至2014年的情況下,預期熱錢會留駐香港,銀行上調按息的步伐或會放緩。

變數猶在 宜謹慎

現時值得觀察的是下半年按息會不會再有變化。我們認為,去年下半年本地銀行有上調按息的條件,原因之一是國內收緊信貸,不少國內企業轉向香港的銀行 借款。本地銀行資金多了出路,自然不屑於收取那時不足一厘的按揭利率,結果便是按揭利率輾轉上升。換言之,如果今年國內信貸趨緊,國內企業對本地銀行資金 仍有大量需求,銀行不愁資金沒有出路,下半年按息可能恢復緩慢回升。

相反,如果國內因任何原因,信貸趨向寬鬆,國內企業容易在內地取得貸款,來港借款的需求減少,本地銀行少了資金出路,本地按揭利息反而仍有下調空間。

上星期國內公布2012年一月銀行體系貸款數字,市場估計一月國內貸款約8000億元人民幣水平,較去年12月上升,但較去年同期數字回落,暫時來說,未見明顯的信貸放寬或收緊的趨勢,但發展值得留意。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2月15日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低息繼續 拉鋸持續

一月份美國聯儲局開會議息,一如市場預期的是維持聯邦基金利率不變。超出市場預期的是聯儲局表明,現行低息環境將維持至2014年下半年,較會前多數人預期的2013年更長。

美國維持低息,原因之一,應該是要維持經濟動力,令失業率下降的勢頭持續;原因之二,恐怕是為了應對歐洲債務危機持續惡化。對香港的樓市來說,美息再維持在超低水平接近3年,或會令現時市況拉鋸的局面持續。

2011年下半年樓市見頂回軟,背後有眾多因素,原因包括官方增加土地供應、特別印花稅令炒家絕跡、金管局限制樓按成數、銀行上調新造樓按利率等。

表面看來,聯儲局維持低息政策,是利好樓市的因素。但各種正負因素是互動的,全面地看,低息環境或會令官方遏抑樓市措施持續;整體而言,現時成交淡靜、買賣兩閒的局面或會延續。

現時樓市的特色,是特別印花稅推出後,市場上幾乎已沒有短線投資者,二手市場的放盤中,絕大部分均為自住用家或長線投資者。美息維持超低,代表過去幾年入市的業主,仍會維持以超低息供樓,持貨成本低企,甚至仍是「供平過租」,加上樓按限制,換大單位要動用大量現金,除非價格極為理想,否則業主不會賣樓。

簡單來說,利率持續偏低,令業主持貨成本低企,更不願減價。雖然官方不願承認,但無疑「價格」是各種遏抑樓市措施的一大參考指標。除非有更多非政策的負面的因素出現,否則樓價在超低息環境難以大幅下調。而樓價沒有明顯調整,遏抑樓市措施料會持續。

另一方面來說,「超低息環境」在2008年底開始,持續至今,現時再延長3年,但息口已低無可低,情況只是「利好因素維持」,而不是「新增利好因素」,利率維持偏低,亦不會為樓市增添動力。

總結來說,超低息環境持續,或會令樓價下調的速度放緩,亦令多種遏抑樓市的政策持續。特別印花稅繼續存在及按揭指引持續偏緊,令看好後市的投資者亦不會貿然入市;看淡後市的持貨者亦因持貨成本低而不願割價賣樓,結果就是買賣兩閒的拉鋸局面持續。

撇開對大市的影響不談,仍然持貨的業主,應該好好享受延長3年的歡樂時光,畢竟,如此長期的低息環境實屬罕有;即使未能趁機獲利,亦因善用低息環境,持盈保泰。

原文刊於iMoney 2012年2月11日

新造按息有下調跡象


樓市在去年下半年回軟,背後有多個原因,其中之一是2011年第四季時,多家銀行開始上調新造按息;個別銀行以最優惠利率為準的按揭計劃,新造按息在去年底曾達2.7厘水平,與2011年初拆息按揭利率不足一厘比較,由於基數低,按揭利率可說「大幅上升」。

踏入2012年,一月初業界策略各異,有的銀行仍然持續上調按息,但亦有個別銀行下調按息,未見明顯的整體趨勢。

但在1月底美國聯儲局宣佈維持低息至2014年後,趨勢開始明朗化,多家銀行略為下調新造按息,現時以最優惠利率為準的新造按息,牌價低見2.25厘水平,回贈金額亦見上調。反映低息環境下,資金氾濫,促使銀行下調按息。

筆者預期年內新造按息只會在小範圍內上落,談不上會特別利好或利淡樓市;我們亦不建議準買家為了數十點子的按息上落而作出入市決定。但銀行下調新造按息,是一個「銀行放水」的訊號,如果外圍因素未見急遽惡化,整體上樓價有望企穩。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2月14日

銀行何時call loan?

去年下半年樓價回落,金管局統計的負資產數目亦告回升;筆者留意到不少網上地產討論區有類似回應:當負資產出現,銀行可能「call loan」(要求借款人提早還款)。似乎不少人以為,一旦物業資不抵債,銀行便會「call loan」,其實當中存在不少誤解。

當然,按揭是有抵押貸款,對貸款機構來說,抵押品高於未償還貸款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但不表示一旦抵押品價值低於未償還貸款總額,銀行便會「call loan」。原因之一,是香港整體上的按揭貸款拖欠比率極度偏低,即使物業資不抵債,借款人仍準時供款,銀行其實沒有損失。

其次,「call loan」的行為,在市況不理想時,甚至對銀行亦屬不利。2003年時,香港樓價比1997年時下跌約7成,絕大部分在1996至2002年購入而涉及按揭的物業都成為「負資產」,但只要業主準時供款,銀行不會因為物業資不抵債而「call loan」。因為收回物業拍賣,一定不足以彌補差價,業主一旦破產,銀行的「潛在損失」便變成「實際損失」。所以,即使是樓市不景,大量物業成為負資產,銀行亦不會輕易「call loan」。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2月12日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樓價回落 利益轉移至外來買家

近日網上輿論討論焦點,環繞中港矛盾:不論是「雙非嬰兒」數量激增,到上萬人反對粵港自駕遊,反映的都是香港社會潛藏一種恐懼:擔心利益受損或「原有生活」受影響的恐懼。

事實上,以中國體積的巨大,加上回歸後中港往來日益頻繁,香港難以避免出現種種改變。問題只是有關改變是否過急、又或,有關改變是否有認真評估其「社群及文化」改變(socio-cultural impact)。

「自由行」+「匯改」 催生內地買家

在樓市方面,在2003年自由行推出,及2005年人民幣匯改之後;內地人來港手續遠較過去簡單;加上人民幣兌港元匯價上升,開始吸引大量國內人來港置業。一些物業代理甚至估計,一手物業市場有3至4成買家為國內人。

事實上,由附圖可見,2005年匯改之後,人民幣匯價與香港物業樓價有正關連。

我們曾經提到,如果趨勢持續,香港在樓市發展上可能變得像倫敦::大部分物業由外地投資者持有,市民要不向外地業主付租,要不就索性遷出倫敦,住在 城郊,每天花費大量交通時間上下班。而值得留意的是:倫敦可以發展周邊去應付核心區的變異,香港樓市卻沒法仿傚,畢竟香港的邊界以北正是中國南方的另一核 心—深圳,因此邊緣化後的無殼族香港人,有可能要連根拔地遷去中國南方更遙遠的邊垂,此中的社會成本及文化適應上將會產生巨大問題。

港府遏樓市措施 考慮不周全

近兩年官方推出多項壓抑樓市措施,目標明顯在於調控樓價,我們認為出發點正確,卻沒有考慮上文提及的環境巨變。

在過去,壓低樓價之後,受惠的是本地某一些人,受損的也是本地另一些人,中長線來說,損益或可均等。但現時市場上的變數是有大量外來參與者,這情況下,官方便需要考慮:政策推出後,會不會出現某一些本地人受損,卻令非本地人成為主要受惠者的情況。

值得思考的是:近年官方以特別印花稅及按揭指引壓抑樓價於一時。但按過去經驗,香港人不傾向於跌市時入市。我們擔心,即使以人為措施推低樓價,最終 受惠的亦不是未上車的普通香港人。樓價平了,香港資產對國內人的吸引力更大,最終可能令房地產生態進一步改變:吸引更多內地人在港置業,最終出現「資產轉 移」:相當比例的物業,由非本地人持有。而更高比例的本地人,需要向非港人業主租樓。

簡單來說,如果香港是一個較封閉的市場,樓價回落,至少對本地有意入市的準買家來說,是好消息。但香港樓市早已不是一個封閉市場,我們有大中華的潛 在需求,在此種背景下,即使人為壓市成功,也不過是令非港人以更相宜的價格入市:以較狹隘的香港本位角度看:那倒不如不壓市,以較高的價格將資產賣予非港 人。

遏樓價是為了誰?

我們不是認為港府壓抑樓市的方向不對,而是擔心措施設想不周----在中港往來日益頻繁的今日,港府任何施政,都應考慮中國因素。我們指的不是顧慮「阿爺」面色;而是施政的對象應考慮香港人利益。

香港自開埠以來便是自由港,我們難以拒絕某一些資金來港投資置業。但在樓市來說,打壓樓價的同時,官方宜考慮:是否樓價壓了下去,更易入市的是否就是本地人?極端而言,我們認為官方甚至應該考慮:是否在部分地皮的賣地條件中加入:物業落成後僅限本港居民購買的條款。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2月8日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供樓扣稅延至15年

財政司司長上周三宣讀預算案,對樓市的著墨不多,反而有多項稅務措施惠及中產人士。對一般置業人士來說,較大的優惠無疑是9成業主免繳差餉,及居所貸款利息免稅的扣除期,由10個年度延至15個年度。

在過去供樓利息扣稅,每名納稅人只可扣除10年,扣除額度每個財政年度10萬元。由於近年利率偏低,一般家庭申請供樓扣稅,難以用盡10萬元的免稅額(2010年初平均按息不足1厘來說,未償還按揭貸款要逾千萬元,才可用盡扣稅額);筆者曾經建議,業主不妨考慮等按息回升,一年按息支出接近10萬元時才動用供樓扣稅。

現時政府將供樓扣稅的年期,由10年延至15年,其實以覆蓋一般20年期按揭計劃下的大部分時間,加上按息回升,以現時約2.5厘的新造按息計,400萬元的按揭貸款,首年按息支出已接近10萬元。現時一眾供樓業主或可不必費盡心思,去計算要不要動用有關優惠,現時較務實的安排似乎是「如果居所有按息支出,就申請扣稅」。


原文刊於 晴報 2012年2月7日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為何金管局說2011年按揭貸款有增長?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早前金管局高層在出席一個場合時,指2011年按揭貸款增長約8%。似乎與一般業內人士的印象,即2011年按揭貸款較2010年下調有所不同。金管局的數據當然無錯,問題是大家的理解有異,例子亦正好說明,市場參與考與者及監管機構的視角如何不同。

包括銀行及物業代理在內的市場人士所理解的數字,是每年新取用的按揭金額,那反映的是一年有多少生意。2009年新取用的按揭金額為1993億元,2010年為3242億元;2011年為2278億元,按年下跌3成。在市場人士的角度看來,代表2011年的生意較2010年為差,更莫說增長。

而金管局說的「2011年按揭貸款增長8%」,說的是銀行體系內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的數字。2009年底數字是6400億元,2010年是7400億元,2011年11月8002億元。金管局網頁未有2011年底數字,但估計2011年的「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的確是增長了約8%。

由於金管局是監管機構,關心的是銀行體系穩定,銀行一年按揭生意增加減少,不是金管局最關心的事情。反而體系內某類貸款(例如按揭)的未償還金額比重是否增加,會涉及體系穩定,才是他們關注的內容。此亦解釋了為什麼對於「按揭貸款增加/減少」了,銀行及金管局會各說各話。

原文刊於2012年2月5日信報網站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香港預算案的政策操作




今日(2012年2月1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將宣讀任內最後一份財政預算;事前官方已放風,今 份預算案將不會再大派現金,加上政府即將換屆,留守政府的心態,預算案估計在各方面都會是四平八穩,無甚驚喜。我們認為,與其討論今屆政府的末代預算案, 不如討論一下近年政府的理財特色:制訂預算時過於保守,變相令政府以「欠缺資源」為由,推諉長線規劃的責任。

料盈餘達數百億

筆者執筆時,未有預算案的詳細數據。但一般預期,年度財政盈餘會再度叫人「喜出望外」,可能達數百億元之鉅。對比一下,財政司司長去年估計的年度綜 合盈餘,是39億元。類似的情況在過去多年已重複出現(見附表),政府訂立預算案時,估計收入從緊,開支從寬,年年開出大致平穩,或有赤字的預算,結果一 年後,卻如常發現收入超出預期,出現鉅額盈餘,最後以各種方式,如派錢、退稅了事。

表面看,年年有餘自然比入不敷出為好,預算時告訴市民會有赤字,最終卻有錢剩,這似是一個不錯的「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但我們認為問題在於情況不斷重複出現,令人懷疑官方制訂預算案另有動機:由於不希望/欠動力規劃長遠政策,為免盈餘過多,予人口 實,索性以「量入為出」作擋箭牌,年年低估收入,再以欠缺資金為由,拖延推出具魄力的長期政策。

本港政策項目欠長遠規劃

試想想現時香港的情況,不論是醫療、房屋、教育、人口、環保以及養老,各個需要大量支出的政策項目,都長遠規劃欠奉。以醫療為例:究竟香港可承受多 少非本地人在港產子?以房屋為例,在未來十年平均要建多少公屋,要平整多少土地?以教育為例,要不要再增加大學入學率?那些雙非父母的子女,未來有多少會 來港就學?在人口政策上,人力資源的造就有否配合經濟更新及發展,通通都欠缺長線規劃。長線政策規劃要有效,除了處理需求,便是考慮手上有多少資源。政府 年年提出平衡預算,便成為規避長期規劃的一個借口---政府手上欠缺資源作長期規劃。

對於下一任政府,筆者希望在製作年度預算案時,會有更長遠的部署去好好分配香港得來不易的財政盈餘----基本法規定的「量入為出」,以現時「出納 員」式的預算操作,根本將政府應有的長期政策功力「廢武功」。其實,只要錢是用得對,相信香港人以及中央不介意出現一、兩年的赤字預算;有關資源大可投放 於可長期提升香港競爭力,或改善社會的項目,例如上文提及的教育及醫療。以香港現有的財政儲備規模,即使出現幾年赤字預算,港府亦不必舉債,不會影響長線 財政狀況。

港府「找藉口」拒投入資源

港府過去拒絕在長線項目上投入資源,其中一個理由是部分收入,如賣地,屬非經常性收入,不能預期年年都有鉅額地價收益。此觀點的結果是,港府傾向於 低估賣地收入。我們也許可以同意:賣地不算非經常收入的觀點。但同意此觀點不代表要忍受港府對長遠規劃欠缺承担。香港不應依賴賣地此種非經常收入,政府便 應該想方法開拓其他經常性收入。

梁錦松當財政司司長的年代,曾建議推出銷售稅(Sales and Good Tax),以開拓政府經常收入。但由於多種原因,在醞釀階段已夭折。(反對原因包括銷售稅有累退性,加重低下層負擔、影響零售業等等)

開徵奢侈稅值得考慮

但銷售稅行不通,下屆政府大可考慮其他建議。我們認為澳洲會計師公會的建議---開徵奢侈稅值得考慮。現時在港購買奢侈品的主力是內地來客,而國內 對奢侈品的稅率高達30%以上。開徵數個百分點的奢侈稅,不會趕走內地客;更不會影響本地低下階層的生活,長期來說,卻可增加政府穩定收入。

新一屆政府在7月上任,如能在心態上改變「年年鉅額盈餘,每每派糖了事」的心態,再適度開拓經常性收入,讓財政政策能輔助行政政官施政,方可為未來的長線規劃營造良好基礎。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2月1日




臨約簽署日期 如何影響按揭成數

 2月底港府撤銷辣稅、金管局放寬按揭成數及暫停按揭壓力測試的要求後,市場氣氛急速改善,3月一手市場更創下2013年一手住宅新例實施以來的新高成交紀錄。不過,不少人對撤辣存在不少誤會,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財政部署。 香港政府及金管局是在2月28日同一天公布撤辣措施,但要留意,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