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誘因減少 轉按數字或回落



今年按揭市場取用數字理想,除了一手成交暢旺外,轉按活躍亦是原因之一。但展望未來,在拆息高企的情況下,轉按的誘因可能下跌。

近年轉按活躍,2015年全年新批轉按貸款有567億元,去年數字升至742億,2017年至10月份,新批轉按數字已逾1,000億元;可見轉按日趨普遍。轉按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項:
‧慳息銀行競爭激烈,新造樓按的利率下跌,例如23年前一般新造H按利率為H+1.7厘。而2017年中新造按揭利率一般為H+1.3厘,業主可藉轉按節省利息。
‧套現近年樓價反覆上升,持有物業市值上升,業主可透過轉按/加按,增加借款額、套取現金作其他用途。
‧獲取現金回贈---銀行會為新按揭客戶提供現金回贈,金額可達借款額1%1.7%;不少業主本身即使無套現等需要,亦因此養成定期轉按的習慣。
‧調整借款人/擔保人組合---部分借款人入市時可能需要家人提供擔保才可通過壓力測試。但作為擔保人,日後自已申請按揭時卻會因而受影響。不少業主如收入改善,都會透過轉按,順便移除擔保人。


在種種理由中,傳統上以慳息及套現為最為常見。現時市場多數意見估計,來年樓價會持續上升,如預測準確,意味來年一般業主轉按套現的空間仍會增加。不過,在慳息上卻可能是另一回事。

表面上,現時新造按揭一般利率為H+1.32年前一般按揭條件為H+1.72年罰息期。業主過了罰息期,如條件配合,轉按表面上會節省0.4厘息差。不過,由於拆息高企,近日一個月拆息企於1.1厘水平不管是H+1.3,抑或H+1.7,多數H按都會轉用鎖息供樓,以「大P」為例,即P-3.1利率都是2.15厘。

簡單而言,近2年轉按,借款人不單可節省利息支出、更可賺取現金回贈。但在拆息高企的情況下,部分業主可能只會賺取到現金回贈,但每月實際供款利率及利息支出都不會下跌。

當然,來年拆息走勢難料,可能過年後資金需求回落,拆息回順,又會令轉按慳息效果恢復明顯。不過,短期而言,轉按少了一個誘因,可能會令未來數月的新批轉按數字回落。

原文刊於iMoney 2017年12月2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再論負資產風險

有發展商為年輕買家提供10年低息高成數一按;首期不足10%可入市。看似名額有限,但總算是準買家的一個選項;計劃見報之時,又有學者提示準買家,選用類似安排,樓價跌一成即成負資產。此類忠告,可說是:正確但無用。

回到樓市,取用按揭的成數愈高,成為負資產的風險愈大,此是100%正確的觀點。理論上此風險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不借用按揭,以手上儲蓄現金支付全額樓價,便完全不會有負資產的風險了--樓價即使下跌至一文不值,有關物業亦不是「負資產」,因為負資產的定義是債務高於資產價值。問題是,對多數人來說,此個方法的可行性偏低--多數人沒有足夠資金先支付全額樓價。


準時還款 銀行一般不會有行動
更大的問題是,當有人提出:借用較高成數按揭,成為負資產的風險較大時。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物業成為負資產,具體會對借款人有甚麼影響?
物業成為負資產當然有負面影響,例如說,一個負資產物業,一般情況下較難加按套現、萬一突然需要現金周轉時,賣樓不但不會增加現金,反而要立即清理債務;此都是負資產的壞處。但根據上一個樓市周期的經驗,樓價下跌,只要借款人準時還款,貸款機構一般不會因物業成為負資產而有特別行動,其實負資產不會為業主帶來更多負面影響。

按揭成數非關鍵留意可承受借貸金額
多數人置業都要透過按揭融資,在樓價高企的當下,要入市,選用較高成數的按揭安排可能難以避免。真正需要管理的風險,是債務的金額是否自己有能力償還。一個月入$8萬的人,購入一個$400萬物業,按揭成數九成,借$360萬,其實風險並不高--他應該有能力應付每月供款,即使利率上升,對其財務影響亦有限。
相反,同一個人購入$1,600萬的物業,按揭成數五成,借款$800萬,由於成數低,較低機會成為負資產,但風險其實變得略高-整體上供款負擔佔月入比率較大。
例子說明,討論風險時,按揭成數往往不是關鍵,更應留意的是借貸金額是否自己可以承受。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2017年12月23日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前高官入市的訊號

前高官卸任不久,被揭發購入豪宅。由於身處官場時,其人曾多番提示市民入市有風險,事件引來不少評論揶揄。平心而論,有關前官員的行為其實不值苛責,但事件反映的市場意義,或許更值得樓市參與者留意。

首先,作為政府高官,不管他自己的立場、觀點為何,根本不可能,亦不應該與政府唱反調。作為財金高官,任何時候提醒市民入市小心(不管是樓市、股市)都是應有之義;不太可能會有高官鼓勵市民放膽買樓買股。更何況近年政府要控制樓市,官員提示市民留意風險,完全合情合理。


當然,如果官員一方面向市民明示暗示市場有風險,自己卻大手入市,那在政治倫理上大有可議之處。但現時我們看到的,是前高官在脫離官場後,方才入市,原則上有關行為並沒有違反什麼倫理標準。某程度上,更可以說,有關人士當官時有所犧牲,明明想入市/有需要入市,也因為官方身份而忍手。有關的情況,總比主管教育的官員一方面大手改革這、改革那,一面把子女都送去國際學校更容易為市民理解。

事件折射的市場訊息反而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前高官應該對香港的財金環境有充分了解。他退任後入市,固然可能是個人或家庭需要,而沒有太多資產升值的考慮。不過,將心比心,如果他掌握的數據會令人預期樓價會大幅下跌,在情在理,恐怕都不會在退任不久便斥資置業,至少,繼續租樓住不會引來多方諷刺。

合理的推測,政府高層掌握的數據至少不會對「樓價大跌」的預測有強勁支持。當然,此不是什麼驚天大發現:雖然樓價高企,但對明年樓市走勢的預測,仍是估計上升的較多;而作為少數意見的負面預測,即使估計樓價下跌,幅度也只有10%。

在無「黑天鵝」出現的前提下,往後樓價似乎都是平穩傾向看好。前高官在負擔能力範圍內入市,又有什麼好值得質疑?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7年12月2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樓價與購買力脫節嗎?

歲晚時節,又是估樓價走勢的時間。估計來年樓價走向的專家意見,一面倒估計來年樓價上升,會否反高潮,有待時間證明。在云云專家中,少數持相反意見的,主要立論是目前樓價與購買力已經脫節。究竟樓價有沒有與購買力脫節?

討論之前,請先想像一個虛擬的情況:假設明年香港全港只有一個物業供應,位於山頂,實用面積1萬方呎,最終以呎價10萬元,樓價10億元成交,買家是富豪榜中人。你說此時樓價有沒有與購買力脫節?

如果一本通書睇到老,以全港家庭收入中位數去衡量,香港的「平均樓價」10億元,樓價不止離地,簡直高到上火星。但在上述的虛擬交易中,買家的供款負擔佔收入比率可能極度偏低,那麼樓價究竟有沒有與購買力脫節?


上述虛擬例子的作用之一,是要說明大家在說「購買力」之時,用字一樣,但不同評論者所指其實大有不同。結果一方主張樓價已經與購買力脫節,另一方卻認為現時購買力遠遠未被耗盡。

認為樓價與購買力脫節的一方,會搬出中等收入家庭(或者是中產收入人士/大學畢業生等)的收入,已經難以應付一個「上車盤」的首期/每月供款。很大程度上,此是事實,而且因為近年樓價升幅高於薪金升幅,計算上樓價是愈來愈與「購買力」脫節。

而認為購買力未被耗盡的一方,會指出由於成交量下跌,實際上入市的買家是較高收入的一群,加上買家大都通過壓力測試,實際上供款負擔不大(此方面又有人口普查的數據佐證:2016年樓價比2011年高,但需要為住所供樓的家庭,供款佔收入比率反而微跌)。

那麼,樓價與購買力是否可以長期脫節?那便要看你說的是哪一種「購買力」。如果說是「一般家庭」,某程度上樓價是可能更長時間與一般家庭收入脫節;因為支撐樓價的,其實是另一意義下的購買力。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7年12月1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按揭申請被拒批的原因(一)

個個申請按揭,唔通個個都借到按揭咩?銀行總唔會單單申請都照批,一般而言,究竟按揭申請被拒批的原因為何?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為何息升樓價不跌?

如無意外,本周聯儲局將上調聯邦基金利率0.25厘,而本地銀行最優惠利率暫時仍維持不變。展望明年,市場估計聯儲局將再加息2至3次,而香港最優惠利率將展開上升步伐。不少人直覺認為利率上升將利淡樓市,但有趣的是,市場上卻普遍估計樓價在2018年仍會持續上升。

一般認為,利率上升,每月供款增加,因此不利樓價。但現實中,9成以上新批按揭是H按,而拆息在過去一年反覆上升。大家其實已目睹了「樓價、按息同步上升」的現象。不宜認定利率上升一定不利樓價。


之前我們提及,來年按息上升,由於預期幅度溫和,由於過去幾年入市的業主都需要經過壓力測試,加上近年一般打工仔收入增加,輕微增加的樓按供款對正在供樓的業主影響不大。利率上升有即時影響的反而是未入市的準買家,如果壓力測試的標準不變,同等收入的準買家,在加息後可借入的樓按貸款會略為減少。在升市之中,入市的預算卻收緊,代表可選擇的物業越來越少。

理論上,加息的確會令一些原本有條件入市的買家,變成無法入市;又或令有意入市的買家可借入的按揭減少,正常而言,加息應該會減少資金流入樓市。不過,要留意的是,近年的樓市在重重辣招下,每年成交量其實比過去大幅減少,意味只需較少資金已可推動樓價上升。

2016年一手住宅成交量約17,000宗,二手約40,000;總成交金額4,299億元。2017年至12月初,一手住宅成交量約17,000宗,二手約41,000宗;總成交金額5,024億元。

而某家銀行調查,估計市場上有逾37萬人有置業需求,比起按年6萬宗左右的成交量,需求可算十分強勁。即使按息上升,令部分人計數後打退堂鼓,仍是大把人等入市,溫和上升的利率,對樓價的制約作用料較為有限。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7年12月1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按揭申請被拒的常見原因

大文豪托爾斯泰有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按揭申請上也有類似的情況──順利取得按揭申請的,大都是正正常常的個案;反而被拒批的個案,理由各有不同。而在不同之中,又可綜合幾種不同的大類。

一般來說,按揭申請被拒批的原因不外「人」或「樓」出現問題。所謂「人的問題」,最常見是一般人也較先想到的是收入不足。撇開以資產水平為準申請按揭的個案不計,申請按揭時,供款與月入需合符一定要求(包括符合壓力測試的要求),收入不足便是一個常見的按揭申請被拒批的原因。


除了收入不足,較常見的按揭拒批原因是收入證明不足。多數買家在入市前,多多少少會進行計算,了解自己的收入可負擔多少按揭貸款。問題在於,要有良好證明,銀行才可視為收入。一些工種可能收入豐厚,但欠缺證明,例如無交稅、無公司聘用紀錄等,銀行都可能不採納為可信收入。

而即使收入充足、又有良好證明,也不代表銀行一定批會。最常見的情況是按揭申請人的信貸紀錄不良,例如過去常有逾期還款,甚至欠債不還的紀錄,都會影響按揭批核。
而即使借款申請人本身情況正常,如果作為抵押物業的「樓」本身有問題,也可能會影響按揭批核。常見的物業問題包括樓契不全、物業因欠債、僭建等原因被釘契,甚至是曾發生凶案等,都會影響按揭申請。

如果是「人」的問題令按揭申請被拒,一般處理方式是增加擔保人,又或以更長時間整理收入紀錄,令銀行信納借款人上報的收入。萬一是樓的問題,便要細看問題所在,看看有沒有解決的方法,例如物業因僭建被釘契,便可根據官方要求,拆除僭建,令有關部門「降釘」,以便申請按揭。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7年12月1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美國減稅對香港拆息影響

近年香港樓價持續上升,公認的原因之一是2008年以來,香港一直維持低息環境。市場本來預期,即使美國利率逐步正常化,但香港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銀行同業拆息仍會維持偏低,連帶最優惠利率亦未必跟足美息上升。但美國早前意外地通過減稅方案,或會令情勢有所改變。

美國自2015年起多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港元與美元掛勾,理論上港元的利率應該跟隨。不過,一來美國在2008年之後減息,香港最優惠利率未有跟足;二來香港銀行體系結余資金充裕;本地的最優惠利率至今未有上調。


市場預期今個月聯儲局會再加息一次,但普遍意見認為港息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銀行暫時仍不會上調利率。但值得留意的是,來年美息進一步上調,港息跟隨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近日一個改變的因素,是美國國會通過特朗普的稅改方案。美國企業在海外賺取的現金,回流美國的稅率大幅降低。香港向來是美國企業存放資金的基地之一,美國資金在稅改之後,或多或少會回流美國。本地銀行體系結余下降,拆息上調的幅度或會加大,可能連帶推動最優惠利率上升。

  當然,即使香港完全緊貼美息往後的升幅,由於美息上調的空間不大,相對於歷史平均水平,港息仍是處於偏低水平。但由「極低」變成「偏低」,刺激資金流入樓市的因素一定程度上仍是有所減弱;這是評估2018年樓市時,不宜忽略的因素。

原文刊於中金在線 2017年12月1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定息按揭興起?

近日拆息上升,部分以H按供樓的業主,供款因而增加;另一部分業主,則會因拆息上升,而改以最優惠利率為準的「鎖息」供樓。在拆息上調,展望最優惠利率早晚跟隨的情況下,又再有銀行推出「定息按揭」,究竟此類產品會否乘勢而起?

討論定息按揭之前,先講一下近日拆息上升,對不同供樓業主的影響。如果按揭是最優惠利率按揭(P按),由於不同銀行的P本身未有變動,以P按供樓的業主自然不受影響。至於以拆息按揭(H按)供樓的業主,其實供款也不一定隨拆息上升而增加。

如果借款人是在近2年取用H按,一般條件會是H+1.3厘至H+1.5厘。近日一個月拆息升穿1厘,以H+1.3厘為例,利率應該便是2.3厘。但絕大多數H按都會有以P為準的鎖息,例如P為5.25厘的銀行,H按鎖息為多為P-3.1厘,即2.15厘。對以此條件借取H按的業主來說,拆息高於0.85厘之後,供款利率暫時會鎖定於2.15厘,拆息進一步上升,短期而言對他們沒有影響。


另一批6、7年前取用H按的業主,當年H按利率一度低至H+0.6至0.7厘,近日拆息上升,他們的供樓利率亦會隨步而上(當然,比較下來,上調之後的利率,仍是較現時新造按息為低)。

雖然拆息上升不一定令H按供款增加,但情況仍然提醒市民,利率正在逐步正常化。美息上調,本地最優惠利率也遲早跟隨。在此環境下,標榜供款固定的定息按揭,便有一定吸引力。

目前本地有少數銀行提供定息按揭」,共通點是定息期較短,例如只有一年,而定息期後,利率又會轉回以H為準。如此設計,本質上其實未能發揮供款長期穩定的優點。但個別銀行「首年定息」的利率,由於比一般H按為低,可說是另類折扣,而不管拆息或最優惠利率上升多少,至少一年內供款仍然不變,對借款人有一定吸引力。

傳統上,香港的按揭均以浮息為主,定息按揭只佔較少比重。近年定息按揭比重最高的2016年1月,定息按揭佔新批按揭比重亦只有7.9%,2017年10月的數字只為2.3%。在近日市場更關心利率上升的氣氛下,新批按揭中定息按揭的比率可能增加。不過,由於定息期始終較短,與傳統P按、H按的差異不大,可見將來定息按揭似乎仍難成為市場主流。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7年12月6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拆息上升暫時影響微

上周一個月拆息升穿1厘水平,創9年多新高,有形容指是供樓噩耗。其實拆息按揭利率在過去一年多以來反覆上升,而近日的升勢雖然較快,反而對供樓業主是較小。

世人對完整數字有一很奇怪的執念,例如新聞標題會報「杜指升穿24000點」,但不會報「杜指升穿24271」,彷彿前者的意義比較重大。

說回拆息,一個月拆息升穿1厘看似較有意義,所以廣受報道及討論,但對相當一部分供樓業主來說,最近拆息上升對供款增加的影響反而較小。



近年香港新批按揭中,約九成以拆息為基準,當中絕大部分根據一個月拆息加上一定的息差計算每月供款。例如今年6月1日一個月拆息為0.35458厘,如按揭合約定明利率為H+1.4厘,又在當日計息,按息便是1.75458厘。一個月後,拆息升至0.46502,按息便增至1.86502厘。

H按供款未必增加
不過,12月1日一個月拆息升至1.04982,上述按揭供樓利率卻不是2.44982厘。原因是多數拆息按揭都會以最優惠利率為準的鎖息上限。對最優惠利率為5.25厘(俗稱大P)的銀行來說,年初的H按鎖息一般為P-3.1,即2.15厘。例子中,H按的實際按息,是計算H+1.4及P-3.1,以低者為準。

在一個月拆息升至0.75厘後,上述按揭的供款利率便是2.15厘。拆息由0.75厘至升穿1厘,暫時對借款人其實沒有影響。

當然,最優惠利率不是固定不變的,理論上,如拆息長期高企,遲早會推動最優惠利率上升。但對實際供款未有增加的業主來說,近日拆息上升,在財務上的影響暫時是零。
而放遠一點看,美國現時「利率正常化」的目標,都只是2、3年加息1.5厘左右,絕對低息的環境將過去,但相對低息的情況似乎會持續;供樓業主可能會因加息而嗔兩句,但似乎未到「供樓噩耗」的境地。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7年12月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按揭一分鐘(11)轉按的理由


除了新購置物業外,轉按亦是不少業主申請按揭的原因。但好地地,為咩要轉按呢?其實轉按有幾個常見的理由。 --------------------------------------------------------------------------------------------- 按計劃以「專業服務、知識為本」的宗旨,為客戶提供有內容、有質素的服務。 按計劃有限公司:www.panasian.com.hk FB: fb.com/pamortgage 按揭熱線:(852) 2167 1369 Whatsapp/Wechat: (852) 5596 6181

樓價升 供款負擔比率居然下降?



統計處最新公布的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顯示私樓每月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中位數為1.05萬元,按揭還款與收入比率的中位數為19%,較2011年的數字更有輕微改善。為何樓價上升,供款負擔反而下跌?

可能與近年「靠父幹置業」的討論熾熱有關,有關人口統計報告的報導,焦點多集中提及年輕業主的數據:去年全港共有約250.9萬個家庭住戶,當中約121.7萬(約48.5%)屬自置物業業主。其中8234伙的個人業主屬於25歲以,估計此批業主大部分均是由家庭資助入市。

在年輕業主的統計之外,另一個可留意的數據是居所按揭供款佔入息的中位數:去年需要為居所償還按揭的私樓住戶有29.7萬戶,每月供款的中位數是10,500元,而按揭供款佔收入比率中位數為19%,而2011年數字為20%
將數據反推,反映現時需要為居所償還按揭的住戶,每月平均收入約5.5萬元。數字較去年中「居於私樓住戶入息中位數」的35,000元為高。


人口普查數據反映,供樓業主的按揭負擔在5年來有所改善。情況與於高官經常引用政府經濟報告「按揭供款相對入息比率」大異其趣,根據經濟報告,2011年中為按揭供款相對入息比率47%,去年中為56%,今年9月為68%

將兩個官方數據比較,不但有大幅差距,更有趣的是,人口普查數字反映,供樓業主的平均按揭負擔在5年內有輕微減少;而經濟報告卻說供款相對入息比率越來越高。

表示上的矛盾其實有很簡單的原因。人口普查問的是為自己居所供樓業主的實際負擔。雖然香港的住宅算是易於流通,但過去幾年在重重辣招下,整體買賣數字減少(2016年一、二手私樓成交約5.7萬宗,上一個高峰期的1997年為16.7萬宗)。成交少了,意味大部分業主其實在早年樓價較低時入市,除非主動加按,否則在按息維持偏低的情況下,供款不會上升,如果業主收入按年增加,統計出來的供款負擔中位數更會輕微下跌。

而經濟報告的數字出於估算,標準是以居於私樓家庭收入,以市價、現行利率、7成按揭、20年還款為條件,購入市區45平方米單位而來。在物業市值升幅遠高於薪金升幅的情況下,即使利率不升,數字亦會顯示樓價越來越難負擔。

雖然表面上兩組數字都是在討論供款負擔,但意義絕對不同。以人口普查的數據而言,大致表示供樓業主的實際負擔偏低。而經濟報告的數據卻是反映中等收入家庭如果過去沒有買樓,要追價入市的難度越來越大。

原文刊於iMoney2017年12月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臨約簽署日期 如何影響按揭成數

 2月底港府撤銷辣稅、金管局放寬按揭成數及暫停按揭壓力測試的要求後,市場氣氛急速改善,3月一手市場更創下2013年一手住宅新例實施以來的新高成交紀錄。不過,不少人對撤辣存在不少誤會,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財政部署。 香港政府及金管局是在2月28日同一天公布撤辣措施,但要留意,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