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父母資助首期兩面睇


 報載一宗物業糾紛,老父為兒子及兒子女友支付首期後,三人聯名持有物業。其後兒子與女友分手;父子認為只須向女友退回她付出的供款,女方卻認為自己應分享樓價升值部分。有關訴訟已交法庭處理,我們不打算多加議論,但背後反映的趨勢,卻值得深思。
案中老父因為兒子計劃成婚,但沒有首期,故提供資金協助兒子置業,此為日後糾紛的緣由。事實上,在我們處理的按揭申請中,不乏子女置業時因未能通過按揭壓 力測試,而要父母作為按揭擔保人,或與父母一起聯名買樓的個案。我們相信,如果現時樓價偏高的情況持續,類似的長輩資助首期情況將更趨普遍。
資助子女首期 猶如日本「供樓供三代」
現時樓價偏高,怨氣最大的,無疑是接近成婚年齡,但又不合資格申請公屋或應付私樓首期的一群。由於現時按息偏低,年輕一輩的置業問題,往往不是未能應付每 月按揭供款,而是欠缺首期。以新近「上車盤」成交價$300萬為例,三成首期是$90萬,即使選用九成按揭,首期亦逾$30萬,並不是一個小數字。
老一輩的香港人,往往累積了一定的財富,即使沒有充足的現金,許多也持有早已供滿的自置物業,可以隨時加按。以華人社會的傳統,只要財務狀況不是太惡劣, 父母總有方法資助子女入市。以此角度看,現時即使樓價偏高,但市民的購買力卻尚未耗盡,單以負擔能力看,樓市仍有上升條件。
但另一方面,由長輩資助入市,其實是「日本樓市泡沫爆破前,供樓供三代」的另類變奏。物業的真正用家不能單靠自己的財力入市,惟有動用家族力量買樓。
此種情況帶出幾個問題,其一是隔代貧窮情況會更嚴重。除了那些少數在年輕階段已高薪厚職者,一般人要順利買樓,將視乎父母可有足夠儲蓄。至於那些出身基層家庭的子女,要參與資產增值的遊戲,便要付出更多。
高樓價消耗兩代儲蓄
更嚴重的是,如果長輩資助首期普及化,代表高樓價正在消耗不止一代人的儲蓄。當然,樓價可升可跌,如果購入單位後樓價持續上升,投入的資金(至少在帳面上)可以增長。但如幾代人集資入市後樓價不幸下跌,承受損失的便不只是物業的真正用家,也包括他們背後出錢支持的父母。
過去,香港能挺過多場金融風波,部分原因與香港「底子厚」有關。諷刺的是,今天樓價高企,原因之一也是由於香港人底子厚,就算子女應付不了首期,父母也可出手資助。但高樓價的環境如再持續數年,即使再厚的底子,也會慢慢被蠶蝕。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3年1月2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