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環球股災 賣樓離場訊號乍現?

環球股市大跌,少不免對樓市有一定衝擊,有説現時都似97年金融風暴,樓價已經見頂,往後要出現調整,醒目業主賣樓離場的開始?
今次股災的導火線似曾相識,97年由亞洲貨幣貶值引發—上一次是泰銖,今次是主角是人民幣。另一方面,又有分析指,香港私人債務比重(私人債務 /GDP)、樓價負擔比重(平均樓價/中息中位數)均已逾1997年水平,一旦利率回升,已然偏高的債務及樓價更難負擔。有關論點當然有理,不過情况未至 於出現類似97年恐慌性拋售、用家業主離場的條件!
股市大調整後,有說投資者將沽樓去低位溝貨買股,因此會觸發樓價下調。要出現此情況,要處理兩個先決條件:1.股價是否已跌至抵買 (bargain) 地步;2. 業主有賣樓離場的誘因 (incentive)。
「平到抵買」的股市調整
先說股市,恆指由28,000水平跌至21,000水平,跌幅看似巨大。但由2月底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習近平表明「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文件 已經制定,觸發北水南下、一帶一路概念,恆指由24,000點水平起動計,股市只下跌一成多。相關概念股,如中國中鐵,由2、3月的6元水平,升至4月高 位11.9元,近日調整至6.6元,比對3月水平仍是上升。在高位看的回落幅度當然是高 (約 44%),但應對3月的起步價卻仍有溢價。市場認定「一帶一路」是概念潛質股,所以可以理解在大跌市中,仍企穩6元水平;但另一角度,也可以說此類概念股 尚未到抵買水平。什麽叫抵買?一個粗疏又不太專業的講法便是去年(即 2014) ,一帶一路概念炒起前的水平作標準---以中國中鐵計,大概是4元。此批概念股尚未調整至「抵買」水平,說股市下調,會吸引業主賣樓溝貨,筆者有所保留, 因為未達抵買地步。 (話得說回來,之前股市暢旺,部分意見認為股場投資者會獲利套現買樓,亦如筆者論股般欠缺實證支持!)
業主欠賣樓誘因
另一方面,近年按揭監管趨嚴,不但借款人有更強的支付能力(新取用按揭平均供款負擔在35%水平)、多借標準按揭2成以上的高成數按揭,包括二按、 按保的壓測標準更高;而且持有一個以上已按揭單位的業主再借用按揭入市的門檻亦提高,令近年入市業主多為自用,情況都與97年大異。投資者活躍的樓市,在 市場氣氛不景,或會觸發過度借款的投資者收縮投資規模,放盤增加,引發跌浪。但用家為主的市場,卻難出現類似情況—現是用家入市,首期往往達樓價4成,按 揭槓桿不高,相對利息支出有得計,就算樓價下跌2、3成,甚至按息回升,出現租樓平過供樓的情況,用家都不會輕易賣樓,更遑論放棄住房投身股海!
不過,股市由高位回落逾2成多,當然不會對樓市了無影響,負財富效應下,可以預期買家入市的取態會更審慎。一手市場供應增加,但買家觀望,新盤的開價會更貼近二手之餘,預料發展商也會以低首期方案如二按,吸引買家進場。
事實上,近月新盤二按使用數字有上升趨勢—去年中至今年4月,金管局統計每月新批按揭中涉及二按的比例不足200宗,但5、6月已連續兩月升破 200宗,達240、231宗水平。據了解近日多個新盤選用二按付款安排的成交比例達3成,較過去一般約1成,升幅達2倍。情況多少顯示發展商在股災前已 有去貨壓力,不惜成本推出二按吸引買家;除非股市有明顯反彈,財富效應引導購購買力進入樓市,否則新盤以貼市價開盤,配合二按安排搶客的情況不會變。顯而 易見,發展商的開價和爆升的二按使用量,是勢頭所在。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

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網站2015年8月27日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新盤買家選用二按比例上升

今年2月底,一般住宅按揭成數上限劃一下調至6成或以下,措施提高了入市門檻;但相對而言,較有財力的發展商也因應買家對低首期入市的需求,更積極推出二按產品,近月亦見選用此類二按的數字有上升趨勢。

由去年7月至今年4月,每月新批按揭中,涉及二按的宗數均維持在百餘宗水平,甚為穩定(此批二按,均為銀行同意、已通過壓力測試的正規二按,估計大部分涉 及新盤成交)。但在今年5、6月,數字均升穿200,分別為240宗、231宗。考慮到期內新批按揭數字未見大升,可以了解為選用新盤二按的借款人有上升 趨勢。

新盤買家選用二按的數字上升,可說是意料之內--2月底金管局收緊一般按揭成數至6成,不計少量適合申請按保等高成數按揭的個案,不是每一個買家都有能力 動用4成首期置業,多個新盤便推出成數2至3成的二按安排,為買家提供較低首期的入市方案。新盤現時一般即供按揭有90日成交,在3月以後推出的新盤,新 批按揭數字大概便會在5、6月之後出現,結果我們便見到選用二按的數字上升。

借款人負擔能力有一定保證
有關情況近月持續,以往新盤買家中,選用二按付款安排的比例一般只有1成多,但據了解,近日幾個有提供二按的新盤中,選用二按付款安排的買家比例一般達3 成。當然,3成的數字有一定水份,一來是部分新盤即使簽約時選用二按付款,但最終因任何理由沒有取用二按的話,會有回贈/樓價扣減的安排,買家簽約時選用 二按計劃,有點「買保險」的成分。其次,部分二按申請會被拒批,申請數與取用數之間會有落差。但由申請數目增加,也大致反映市場對類似產品需求殷切。

由於上述的二按都是有銀行同意,借款人需經過壓力測試才會獲批按揭;如果二按成數高於樓價2成,需要通過的壓測標準亦更為嚴格,標準的6成一按加2成二按,供款佔收入比率會被限制在4成左右。意味即使選用二按的個案增加,借款人的負擔能力也有一定保證。

對監管機構而言,雖然新批/取用二按的數字上升,但借款人應該有足夠的負擔能力,不必太擔心他們過度借款。退一步而言,萬一借款人斷供,物業拍賣,一按銀 行有優先取回貸款的順位,而二按貸款人的資金,原則上不是來自本地銀行;換言之,即使借款人斷供,一按銀行的損失風險也不大。

不過,對借款人來說,此類二按的利率始終較高,選用時必須考慮利息支出的影響。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5年8月26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給樓市好友的留言

近日環球股市下跌,市場估計美息於9月難以上調。反而本地樓市(最少是一手市場)成交仍維持暢旺,幾個大型新盤開售,仍是獲多倍超額認購,股市調整,似乎未見影響樓市氣氛。部分匪夷所思的觀點更認為,內地經濟不景,反而利好香港樓價。

有關「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反而會利好香港樓價」的論據是,美國經濟於2008年後也欠佳,結果美國以量化寬鬆應對,多印銀紙的結果是資產價格上升。 此派觀點並不否認中國經濟情況欠理想,卻因此認定,中國亦難免以量寬應付經濟問題,而根據數年前中國4萬億元救市的經驗,放寬信貸的結果便是熱錢流入資本 市場,有「關係」取得信貸人士會用以自肥──買樓或買股,香港作為內地資金其中一個排洪目的地,資產價格反會水漲船高。

中式量寬資金將流入港樓市?
以上論點,有美國的量寬經驗作支持,看來充滿「中國特色」;是否附合國情,筆者難以置評。參考過去內地的救市行動,增加信貸規模刺激經濟,但資金大 都進入了資本市場而非實體經濟,情況一直為人詬病。但國家主席習近平掌政以來,明顯想在各方面開拓新局面:國家戰略上是推出「一帶一路」以提振長線經濟發 展,內政上則大力打貪。在此情況下,筆者估計,內地就算再推新一輪量寬,亦不可能任由資金流入樓市或股市炒過不停。因此,未來的量寬會以配合國家戰略,進 行「一帶一路」的投資為主;目前希望中國量寬會刺激本港樓市,似乎有點盲目樂觀。就算部分量寬的資金流向資本市場,筆者認為最先受惠的也會是內地樓市,而 非仍然維持眾多辣招的香港市場。

貨幣戰的力爭下游
除了量寬,另外一些市場人士期待,如果人民幣滙價持續下跌,將刺激內地人轉購港元資產。首先,筆者對於人民幣貶值是否一定利好香港樓價有所保留(過 去10年,市場主流觀點是人民幣升值,利好香港樓價),同時亦認為人民幣滙價未必會持續向下。早前人民幣滙價調整,一般說法是刺激出口,但人民幣滙價近一 個月貶值4.5%,亞洲鄰國貨幣貶值幅度更大,哈薩克貨幣一度貶近三成。如果中國要以貨幣貶值來支持出口,可說是與鄰國「力爭下游」,你可以貶,人家也可 以貶,很快便會將人民幣貶值對出口的利好作用全面抵銷。
在出口之外,估計中央另有部署:人民幣目前仍是變相與美元掛鈎,美國加息,美元將持續轉強,人民幣滙價兌其他貨幣便會水漲船高,目前先行兌美元貶 值,可以減輕未來的衝擊。長期而言,中國一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包括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一籃子貨幣的一員。人民幣滙率再跌,不利於人民幣建立穩定可信的形象,除非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有變,否則滙價長期下跌,將面 對更高的阻力。今天舉措,可算是先發制人的戰略,但未必代表人民幣需要長期貶值。

整體而言,中式量寬可能出現,但不能視為利好本地樓市的因素。認為人民幣貶值,甚至主張中國經濟不妙,反而利好香港樓價的分析,似乎都有點牽強附會,或者有意引導買家漠視經濟警號,仍然魚貫入場。
過去十多年,中國因素對香港經濟大致都是利好,但隨着增長放緩,中國因素對香港的影響料不會再一面向好,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更可能是香港經濟環境的 一個分水嶺,市場參與者不可不察。不過,質疑好友觀點,不代表全面看淡樓市,稍後有時間,筆者會嘗試再寫一篇「給淡友的留言」,作為補充。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8月25日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由人民幣滙價看逆周期措施


早前人民幣滙價回落,對本地樓價會有何影響,人言人殊。不過在分析人民幣滙價對香港樓價影響之餘,應該指出,港府及金管局早已推出措施,提高了內地資金參與本地樓市的門檻,即使未來內地經濟出現波動,香港樓市受到的直接衝擊也會減低。

近日人民幣(及多隻亞洲貨幣)滙價回落,如果情況持續,港滙獨強的情況比1997年金融風暴後的情況更甚,當年人民幣堅持不貶值,與港元一起成為亞洲區少 數堅守滙價的貨幣。港元不跌,香港在國際競爭上較區內對手輸蝕,結果便是在港元資產貶值、本地失業率高企。今次人民幣卻是領導市場,滙價調整後,亞洲多國 貨幣跟進,如果情況持續,照說更加不利港元資產價格。但也有分析指出,如果內地人看淡人民幣長期表現,或會引發內地資金購置港元資產避險,是耶非耶,有待 時間觀察;不過回頭來看,港人應該慶幸,港府及金管局措施,對外來資金流入本地樓市早有一定管理,否則本地樓價受外圍因素影響,必然出現大幅波動。

辣招+收緊按揭 國內買家大減
港府在2012年推出的買家印花稅,非本港永久居民購買本地住宅,需支付樓價15%印花稅。其後又調整一般從價印花稅稅率,非本港永久居民購買本地物業需 以新稅率支付印花稅,稅率由樓價1.5%至8.5%不等。以$600萬物業計,單是以上兩稅,已佔樓價21%。按揭方面,金管局針對收入非來自本港人士申 請按揭,在按揭成數上亦有較嚴格限制,例如$1,000萬以上物業,收入來自本地人士申請,按揭成數上限是50%,收入來自香港以外,上限收緊至40%。
多項措施推出的結果,是內地買家市佔率被控制在偏低水平。數年前有關措施推出前,一般估計本地新盤有三成為內地買家購入,現時已調整至一成左右。如果有關 措施未有推出,內地購買力進場一直未受限制,現時我們可能會面對更高的樓價,而一旦內地經濟有變,內地資金對本地樓價取態有變時,本地樓價亦難免更為波 動。

人民幣轉弱 或推高失業率
展望未來,市場對人民幣走勢較悲觀的看法,是人民幣或有需要下調10%以刺激出口。先撇開中國政府會不會開打貨幣戰不談,就算近年內地人來港購置住宅要支 付20%左右的稅項、按揭成數又不及本地人,仍然持續有內地資金流入本地樓市;可以說,對內地部分人士來說,可能存在一些「是否划算」以外,左右他們來港 置業的因素。如果此等因素不改變,人民幣滙價升跌,未必會是影響他們來港置業的最決定性因素,他們或許出於單純的分散投資,或許是其他「你懂的」因素,而 決定來港置業。
樓市以外,值得港人留意,一般估計,人民幣轉弱,對本地旅遊零售業不利,甚至可能略為推高失業率。在滙價之外,如果本地樓市對內地資金始終維持一定吸引力,也許來年我們會見到經濟增長放緩,就業情況輕微惡化,樓價卻仍在高位運行的現象。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2015年8月2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跌市訊號預示樓價見頂?

港股及A股高位回落,市場憂慮中國高增長不再,再有言論估計,本地樓價或已見頂。即使單純考慮本地因素,本地亦出現樓價偏高的訊號。不過,見頂訊號出現未必預示樓價回落,讓我們先理解一下左右樓市的內在因素。

訊號一 : 收入對樓價
一般說本地樓價偏高,引用的都是樓價與收入比率。本地居於永久私人物業的家庭今年首季月入中位數為33,400元;土地註冊處統計,7月二手住宅平 均成交價675萬元,即二手樓平均價為私樓家庭收入中位數16.8倍。與上一個高峰期,即1997年比較,本地樓價已上升74%,而同期私樓家庭入息中位 數只上升52%--以樓價收入比率計,現時樓價較1997年中更難負擔。樓價升幅甚於收入卻仍居高不下,一般均指與按息有關---1997年中新造按息平 均是8.25厘,現時卻不足2厘,低息環境令每月供款大幅減少。低息環境支持了高樓價,不少分析估計,一旦港息隨美息上調,業主供款支出大增,將難以支 持,樓價會有下調壓力。

訊號二 : 好意助人入市的資助房屋
另一個訊號是中產資助房屋的出现。上世紀90年代,私樓樓價高企,市場出現一群既難以負擔私樓,又不合資格申請居屋的「夾心階層」,結果政府透過房 協,推出「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為中等收入家庭安排購買資助房屋的機會,當年「夾心階層」的其一中個定義,是月入在6萬元以下家庭。市建局近日為旗下首個 資助房6屋項目軟銷,目標同樣針對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月入在6萬元,家庭資產在300萬元以下。月入6萬元,已比現時統計中居於私樓家庭的月入中位數高 近8成—此批家庭都難以負擔私樓,要官方資助才可入市,還不是樓價極度偏高的明證?

市場上的逆訊號
以中位數、平均數考慮,統計上中等收入家庭的確難以負擔「一般私樓」的價格,此點無容置疑。但事實上,以真金白銀(以及按揭借貸)入市的家庭角度考 慮,卻可能得出另一個結論---金管局統計,新申請按揭個案,供款佔家庭月入比率只在35%水平。我們在按揭業務的數字亦顯示,典型的客戶約是月入8至9 萬元的家庭,按揭負擔大概是500萬元,供款佔月入大概3成,而且基本上全部是自住用家。

數字的意義是:考慮中位數的話,現時樓市負擔比率較97年更高,但實際申請或取用的按揭個案,現時的負擔比率,或者說借款業主的負擔能力,卻反而是 有史以來最理想的情況---供款佔月入比例偏低,而且絕大部分為自住物業,負債對比家庭收入跟槓杆都是在一個可控範圍。此類業主對樓價上落的敏感程度遠較 投資者為低---他們不大可能因為樓價升跌2、3成,而改變住屋規劃。

如果說97年金融風暴後,因投資者借貸過度,按息上息、租金下跌,投資者止蝕,觸發連環跌價的話;可以說有關情況已被當局的辣招/逆周期措施有效管 理。當然,筆者此言不是說樓價永不下跌,但今天基本因素是,高樓價是由一衆自用買家築成,他們投了相對多的首期、以較穩的真金白銀去支持樓價,樓房對於用 家有實際使用價值,因此樓市的抗跌力應遠較上一個周期為高。似乎真的要頗具驚嚇度的事件出現,樓價才會大跌!下回再談左右樓市的外在因素。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

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網站2015年8月20日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人民幣貶值的漣漪效應

近日人民幣貶值,坊間一個說法,是內地資金為了減少人民幣貶值的影響,或會增持港元資產,包括房地產。碰巧市場傳出,山頂豪宅創新高成交,買家為內地富豪,更似為有關分析定供實證。

有關說法卻令人想起一個故事:古惑的小朋友和人玩擲毫,規則是「公我贏,字你輸」。由2005年人民幣匯改,匯價反覆上升以來,市場主流意見均認為,港匯弱、人民幣強,本地房地產市場對內地資金因匯價因素有莫大吸引力。影響所及,連政府及金管局亦針對「非本地買家」推出買家印花稅、雙倍印花稅、限制主要收 入非來自香港人士的按揭成數,說穿了,本地樓市大部分「非本地買家」就是內地人,如果此類買家佔市場比重不高,官方亦不必推出種種措施加以調控。

有趣的是,過去主流意見認定人民幣兌港元匯價高,刺激內地買家來港置業。現時人民幣匯價下跌,相反意見(人民幣下跌刺激內地買家來港置業)卻一樣大有市場。

對於人民幣匯價下跌,究竟會不會刺激更多內地資金來港,不如等待更長時間,更多數據出現,再作定論。說不定我們會發現,不管人民幣升升跌跌,也會有相當規 模的內地資金來港置業。而目前在人民幣匯價是否會出現長期下跌都說不定的情況下,斷言匯價對本地樓價有什麼影響,可能為時尚早。

撇開人民幣匯價下跌會不會影響內地資金來港置業的取態,匯價調整背的的漣漪效應卻值得留意。人民幣匯率下跌,其中一個分析是中國政府需要刺激出口,最新的出口數字並不理想,第二季經濟增長7%的統計,外間亦眾多懷疑。較悲觀的意見認為中國高增長年代可能已告結束。

香港經濟環境與內地息息相關,內地經濟增長如放緩,對本地經濟有莫大影響。不管是部分港人高調不歡迎內地遊客也好、內地豪客轉移目標至海外也好,內地人內 港消費的規模似見減退,在人民幣匯價調整前,零售業已估計來年市道難以樂觀。人民幣兌港元下跌,加上內地下調關稅,都可能會令情況進一步惡化。

近年香港一直未找到金融、地產以外的高增值項目;經濟維持增長,失業率偏低,部分原因與內地人來港,撐起旅遊及零售業有關。人民幣匯價回落,究竟是會刺激 資金來港,或且抑制內地人在港置業意願,可能有待時間觀察。但根據一般經濟理論,或者更直接,根據97年金融風暴後,港匯偏高的經驗,都可知道,如果人民 幣匯價進一步回落,將不利香港的經濟增長。不管你是租客抑或業主,似乎都不可忽視相關影響。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5年8月1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人民幣滙價與香港樓價

人民幣匯價近日下跌,部分意見認為,內地資金可能加大投放於香港樓市的比重,並促成新一輪樓價上升。市傳內地富豪以約15億元購入山頂獨立屋,似乎更為此類分析背書。

「人民幣滙價跌,本地樓價將升」的分析,背後的理據是這樣的:假設市場看淡人民幣,持有人民幣資產的人士為減少滙價損失,便可能把部分資金轉為持有 其他貨幣計價的資產,對內地人來說,以港元計價的香港物業,不失為一個方便的選擇,如果更多內地人來港買樓,樓價自然有上升壓力。

人仔升跌均利好香港樓價?
問題在於,過去十多年人民幣滙價上升,內地人購買港樓仿如有折扣,一般分析均認同是本地樓價持續上升的一個主要因素。不但市場中人有此意見,連政府 也推出針對境外買家(多數是內地人)的買家印花稅、雙倍印花稅,以減少外來資金流入對香港樓市的影響。似乎不管人民幣兌港元是強是弱,都會有意見認為有利 本地樓價。
過去10年,內地資金對香港樓價的影響大概不容否認,至於人民幣滙價下跌,是否會促成更多資金南下,有待觀察。單以經濟角度考慮,因為人民幣滙價下 跌,轉購港樓未必化算,不可忽視目前內地人來港買樓,買家印花稅已達樓價15%,可說未見官先打八十。如果人民幣兌港元滙價持續下跌,承造港元按揭的內地 買家,以人民幣計,按揭每月供款都更會增加,更不要說一般估計港息會隨美元上升,內地反而可能減息。當然,內地人來港置業,可以有經濟之外的考慮,但此方 面的具體影響,便難以量化。

留意港滙獨強負面影響
也許,人民幣滙價下跌的影響,更值得香港人留意的,可能不是內地買家對本地物業的取態。在人民幣調整中間價後,亞洲多國貨幣滙價亦見下調,更不用說 日圓早已行先一步大跌。如果人民幣真如中國政府所言,已經完成調整,對本地經濟未必有太大影響;相反,如果人民幣及其他亞洲貨幣滙價輾轉下跌,港元便會成 為區內少數滙價高企的貨幣,情況更會隨美息上升而進一步強化。根據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滙價鶴立雞群對香港經濟有絕對負面影響,何況人民幣由上 一次的維持滙價,改為向下調整,相關影響更不容忽視。
目前難以估計人民幣滙價調整是否已經完成,對本地樓價的影響可能要更多數據才可作出結論。但對一般小市民來說,最惡劣的情況可能是:樓價受外來資金 追捧,維持高企,但港滙偏強,卻引發經濟收縮。情況會否如此發展,抑或在滙價輕微調整後內地維持增長,一切照舊?也許只有時間會有答案。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8月1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車位交投活躍的按揭因素

據報今年車位成交暢旺,上半年車位成交量已近去年9成。過去樓市有「升市豪宅領先,升至村屋、車位,已近盡頭」的說法。今年車位成交急升,是否又預示樓市見頂?

 據統計,今年首七個月本港純車位註冊量超過七千宗,已達到去年全年註冊量約八成六,更已超過2013年全年數字。成交價方便,上半年車位平均成交價已達114萬元,較5年前平均45萬元的成交價,升幅1.53倍,較同期住宅價格升幅(約80%)更高。

不論由成交量及成交價看,車位市場均難說沒有炒風。問題是,車位成交活躍、是否預示整體樓市後勁不繼? 討論之前,不如先回看車位交投活躍的成因。車位比起單位,無疑有一定的優勢,例如出租車位幾乎沒有損耗、不必裝修,也不擔心租霸。加上近年落成的「豪宅」,雖然動輒上千萬一伙,車位比例卻往往偏低,形成局部地區車位供不應求,租金回報理想的情況,都是投資者鍾情購買車位的原因。此外,過去車位可作為「炒落後」的指標,原因主要是車位交投始終不及住宅單位活躍,投資者除非判斷住宅再無水位,否則一般情況下資金不會轉投車位市場。但在本輪升浪中,資金卻可能因為「無水位」以外的其他原因轉炒車位---例如是按揭因素。

現時收入主要來自香港的人士,購買獨立車位,按揭成數上限是40%;而同樣是本地收入,購置另一套住宅的按揭成數上限是5至6成(視乎樓價)。表面看,買車位的按揭成數(或者說按揭槓桿效果)仍然較低,但如嘗試由小投資者角度考慮,結論可能大異其趣。

現時一般住宅「上車盤」價格已達400萬元,4成首期是160萬元。車位「平均」成交價114萬元,意味仍有一定數量百萬元以下車位成交。以6成首期計,60萬左右已可購買車位投資。對資金不是太豐厚,但希望購置資產保值的小投資者來說,車位便是相當自然的選擇—至於住宅是否有仍有水位,已是無關宏旨。

此外,車位買賣在稅務上尚有一定優勢---對已持有本地住宅的買家來說,買另一單位或車位都要付雙倍印花稅,但車位未來轉售,卻沒有類似住宅單位3年內轉讓要支付額外印花稅(SSD)的規定。不排除部分過去熱衷於短炒住宅的投資者,轉投車位市場,令成交更為活躍。簡單而言,近年車位成交暢旺,部分原因與按揭及稅務有關,作為「炒落後」的指標作用可能已大減。 類似情況一早出現在細價樓市場,過去都說樓市升幅由豪宅帶動,但近數年樓市,細價樓、小單位升幅均領先市場。一般相信與細價樓按揭成升較高、稅費支出較低有關。

2008年以來的樓市升浪,基本不由豪宅帶動,過去成立的市場風向指標,在現時市況下未必有用 不過「無跌市指標作用」不代表現時追價入市仍然安全,特別是車位,在市況一般時,轉手較住宅單位困難,投資者入市前必須考慮相關風險。

原文刊於iMoney 2015年8月1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按揭角度再論煥然壹居

早前筆者提到,市建局煥然壹居以市區、近地鐵站、海景上車盤、市價八折的賣點,加上申請條件寬鬆,料申請反應踴躍。在眾多優勢之外,卻有評論擔心,市建局表明不會向買家提供按揭擔保,可能會影響項目反應。不過,有關意見可能屬於過慮。

煥然壹居是市建局第一個資助房屋項目。過去由房委發售的居屋,都會由房委會擔保,買家可向銀行申請樓價95%按揭。由於有房委會擔保,此類高成數按揭更不需按揭保險。雖然早前市建局已表明,不打算為煥然壹居提供按揭擔保,但「沒有擔保」不代表買家就一定要支付4成首期。

現時標準按揭成數限制是6成,估計煥然壹居一房單位折實價在400萬元上下,以4成首期計,首期需160萬元,似乎脫離一般人心目中,幾十萬元首期可購買資助房屋的預算。不過「沒有擔保」與「買家要付標準首期入市」是兩回事。

假設市建局仿傚私人發展商,為項目買家如選用二按,可大幅降低首期支出。當然,二按有二按的問題,作為公營機構,市建局未必有意長期管理一筆二按戶口;此 外,如不涉及補貼,二按按息會在最優惠利率左右,較一般一按高的利率,會對買家財務帶來更大壓力;如涉及補貼,會對市建局財務帶來壓力之餘,還可能被質疑 雙重福利(平息二按及樓價折扣)。

另一個較可能的結果,是按揭保險。過去的資助房屋買家的確不必購買按揭保險便可取得高成數按揭;但按保的設計概念不見得不容於資助房屋。在風險角度而言, 為有折扣率的資助房屋提供按保,與為一般私樓提供按保,對保險公司沒有大分別。在解決一些細節安排後,估計項目買家可透過按保取得高成數按揭。

不過,即使銀行及保險公司為項目提供按保,仍會引申其他問題:例如項目中的大單位(600餘呎),估計部分折實價可達600萬元以上,按現行規定,樓價 600萬元以上物業無從申請按保。由於市建局一早表明,月入6萬以下,資產總值300萬元以下,過去5年未持有本地住宅家庭都合資格申購煥然壹居,即使項 目完全沒有高成數按揭安排,較高入息及有較多資產的家庭,一樣可以應付大單位的4成首期及按揭供款,對銷情影響未必太大。

早前有人問,為甚麼一個資助房屋,要將申請資格放寬至月入6萬、資產上限300萬元。在此算是有了答案:那怕是八折賣樓,非此等財政條件較佳家庭,勢難應付有關首期、按揭月供也。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5年8月1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由無能到廢青的樓市

香港可能是世上最信奉現實主義,只問當下成效,不問是非的城市。但過份強調現實主義,最終損失的還是整體社會。

巴士上的社會縮影
話說筆者周前擠上了滿是放工市民的巴士,在車上,我只能站在八達通感應器的位置,而周邊還站滿了好幾個乘客。車行不久,只聽司機呼籲乘客不要在上層站立,筆者亦感覺巴士行車比平日略見搖晃──這或多或少顯示巴士可能已輕微超載。
待巴士前行多站,約有1至2人下車,而站上有市民示意上車,但司機可能判斷乘客已太多,沒有打開前門讓候車的市民上車。此時一名外籍男子竟由還未關 上的中門進入,司機見狀,要求該人離車,但該男子卻慢慢擠近前門,打算拍卡付車費。但乘客實在太擠,根本是寸步難行,他便遞出八達通,要求靠近司機位置的 乘客協助他拍卡,居然有人接過他的八達通,在機上一拍!
此時司機拒絕開車,並要求男子離開。男子以英語說:「Let’s move, everyone wanna go home(開車啦,咪阻住人返屋企)。」司機不為所動,有趣的是,一開始車上沒有人發聲,可以想像在鬧市中擠滿人的巴士而那種肅静是如何詭秘!
後來在前門處有一位女乘客說:「開車啦,佢都畀左錢咯。」該男子見有人「撐」,便提高聲量要求司機開車。筆者在這時也加入意見,要求男子住口,指責其不當行為,警示將以報警處理。男子最終收口,司機亦妥協,開車前行。
故事背後引伸很多有趣而值得討論的話題。筆者的本行是風險管理,看到司機的反應,當然明白到他的盡職;更想到他在寧可得罪眾乘客,也不讓不合理又激 進的化外之民得逞。個案中開聲游說的女士,還有旁觀事件不發一言的乘客,反映的或是香港人的現實主義心態──係咁架啦,即使眼見此男子違規在先,也不發一 言;有趣的是,不會有人了解,此人的行徑其實已增加行車風險,或者大家想到的,只是早點返屋企罷了!利用群眾心態,強行登車的男子可說是「群眾高手」!
現實主義的樓市
此類現實主義心態在樓市其實也很常見:樓價高企,市民難以負擔已是常態。多年以前,一個物業代理老闆說買不起樓的人都是「無能」;目前一般稱呼那些 渴望買樓而不得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為「廢青」。此種扣帽子的背後,便是一種現實主義的體現:認同置業遊戲下優勝劣敗,其實是完全臣服於一種弱肉強食的森 林規則──可以在遊戲中買樓,甚至一開二,二開四的便是「本事」;無力在規範中完成任務的便是失敗者。這些接受及形塑制度現實的人,都有以下特點:
一、強調個人能力,買得起樓的原因是「我好叻」;二、社會上沒有真正利他主義者,一切都是勢利考量;三、所有人和事都是「做 Deal」心態,買賣本質上是零和關係;四、人生處世的重點是自保、自救甚至自義。
當然,他們較少談的是運氣令他們可以在樓價較平時入市,更無視制度公義的問題。此種傾向,其實持續地形塑社會的價值觀。當主流價值信服於弱肉強食的制度,歌頌「叻仔」而賤視「廢青」,人在社會上的價值是一種完全物化。
友人跟我説地產是没有顧客服務的行業!此話怎說?他反問:「你幾時見佢哋做顧客服務調查?」筆者沒回答,心想有沒有例外?
筆者在此聲明,以上所講並非批評,只是指出事實。現實主義固然有其好處,但當情況發展至極端,這種思潮成為指導性方向時,社會將為之付出極高成本。 今時今日,買不起樓難免被人掛上「廢青/廢坑」的標籤;對制度的無力感是可以了解,但也不一定要完全臣服於制度;至少不要像上文巴士故事中的女士一般,看 似在發聲捍衛一己之利,實則是令己身及眾人陷入風險之中。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8月11日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樓市的政治因素

早前有一位頗受爭議的學者提出,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在2047年到期,看似遙遠,但現時新造按揭最長可達30年,在2017年中過後,銀行基於2047年後前景未明,未必願意再提供長年期按揭,影響所及,樓市勢將受累。

有關說法並非完全無理—原則上中央只承諾香港沿用97年前的制度50年不變。2047年後,北京取消一國兩制(或者說一國兩制已完成歷史任務),也 是100%信守承諾。由法律角度考慮,的確可以說無人可以斷定香港的制度在2047年後仍維持不變。既然無人知道2047年後香港現行制度是否維持,銀行 又如何與客戶訂立跨越2047年的按揭合約?

如果在2017年後,樓按年期慢慢由30年減少,影響的不止是「新造按揭供款每月增加」的問題;而是預示一國兩制在2047年將壽終正寢,引發的信心危機或迫近80年代規模,本地樓市勢將出現大幅動盪。

問題是:2017年會不會有銀行開始將按揭年期上限慢慢縮減?筆者認為可能性不大。原因之一,是數年前已有銀行提供跨越2047年的長年期按揭,只 不過因為與金管局逆周期措施抵觸而被叫停---至少由銀行的角度看,不見得他們認為2047年後按揭合約失效的風險有多大。事實上,在深圳河以北,另一制 之下一樣有按揭,在最極端的情況---中央在某時某刻宣佈一國兩制真的在2047年完結,銀行的按揭合約也可望不受影響;2017年中以後,銀行料如常提 供30年按揭。

雖然筆者不認同2017年會因按揭年期問題,而對樓市出現影響。但筆者卻同意,2017將是一個對香港未來有重大影響的年份。2017年香港將選出新一任特首,其人有沒有能力在中央與港人之間找出平衡點、緩和日見尖銳的政治衝突,勢將左右港人對未來的信心。

早前政改在立法會被否決之後,特首說要今後要將精神集中在民生方面;其後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卻指出「如果認為不考慮政治問題,便可做好經濟民生, 是不切實際。」曾主席之言值得深思,本地不少人自許為經濟動物,對政治不聞不問,以為經濟民生問題可與政治分開處理。經歷近幾年的政治爭議,可以說此類傳 統定見已脫離現實。政治爭議如持續,將無可避免影響經濟—2017特首選舉的結果,對香港是否可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將有決定性作用。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

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2015年8月6日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不靠「父幹」的置業計劃

有團體統計,2013年,本地大學畢業生入息中位數只為10,860元,考慮通脹因素後,實質購買力比回歸前更不如。回頭再看本地樓價,30年樓齡「上車 盤」、又或中產居屋全開放式單位估計入場費都在400萬左右。此等收入、此等樓價,不靠「父幹」的話,要如何部署置業?

先假設2015年新畢業大學生薪酬毫無寸進,即中位數維持10,860元水平,即年收入約13萬元;表面看,400萬元上車盤樓價是13萬的30.7倍,如果沒有上一代支持,難道真要不吃不喝30年入市?不過,詳細計算下來,情況或不如此悲觀。
首先,置業可利用按揭,以400萬元物業計,只要符合一定條件,仍可申請9成按保入市。在首期之外,加上佣金、律師費、印花稅,需要儲蓄的金額大約是55萬元,與10,860元的入息比較,儲蓄時間大幅減少:不吃不喝的話,只需4年多,便可達成目標。

人工倘年增1成 大學生9年半可儲夠首期
不吃不喝太強人所難,假設總收入的1/3可作為儲蓄,要儲55萬元的時間便是12年半,時間的確有點長。不過,在計算時必須留意,高學歷的年輕人,薪金會 有較大增長空間,假設薪金按年上升10%,10年後同一群人的入息中位數會是25,600多元--即使年增長只有5%,10年後他們的入息中位數也會有 16,800多元。持續將1/3收入作為儲蓄的話,在每年收入增長10%的情況下,一位在畢業時月入10,860元的畢業生,在9年半之後,可儲蓄55萬 現金--如果月入增長只有5%,需時則略多於11年。
遺憾的是,即使每年薪金增長達一成,而樓價、按息、壓測要求不變,在採用30年還款期、借款360萬元(未計保費),月入要32,762元以上才可通過壓 測。換言之,即使月入維持較高增長,儲了55萬元作首期,仍然未夠條件購買一個典型的上車盤。如果儲蓄期間樓價上升、按息上調,亦會令入市大計更渺茫。

找到結婚對象一起儲蓄 儲首期時間可減半
不過,如果可以找到經濟條件相近的結婚對象一起儲蓄,不但儲蓄首期的時間可大幅減少一半,償付按揭供款的能力亦可望提高。當然,此處牽涉另一個「雞和雞 蛋」的問題。據說不少人的擇偶條件是對方「是否有物業」。對於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是否可在「沒有物業」的狀態下,找到感情穩定、願意一起為了置業而儲蓄 的另一半,可能會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一輪計算之後,可以說,即使沒有上一代資助,置業對年輕人也不完全是「Mission Impossible」,但的確需要眾多因素協調才可達成--樓價不要再升、按息不要大幅上調、收入可持續增長、找到感情穩定可一起儲蓄的伴侶等等。或者 有人會說:如此多要求,根本難以達成,何必委屈自己節約儲錢?答案仍是那一句:樓價不會只升不跌,今日開始儲蓄,未來樓價下跌時,你才有入市的本錢。即使 樓價在未來十年仍持續上升,儲了的錢不足以入市,也一定會有其他用途,先為自己設定目標,為之勞力,總不會全無結果。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5年8月5日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中產也需資助的樓市

市建局的啟德煥然壹居開始軟銷,以其鄰近港鐵車站、180度海景,入場費估計在400萬元左右,加上申請的入息條件寬鬆,估計會吸引大量合資格人士認購。問題是,為什麼資助房屋的申請標準會如此寬鬆?

據各大傳媒引述市建局,煥然壹居資助房屋單位會以市值8折出售,月入6萬元以下、資產在300萬元以下,以及過去5年未持有本地住宅物業的家庭,均 合資格申請。單計月入6萬元的入息限制,本地有八成家庭月入均在此水平以下。由正面角度看,如果八成家庭為資助房屋福利覆蓋,也未必是壞事;不少港人都羨 慕新加坡人可平價購買政府組屋。

不過,目前的情況只是八成家庭(單計月入)有資格申請一個幾百伙的資助房屋,此個被稱為「中產居屋」的項目,似乎較似一個抽獎遊戲。而由市建局高層 的言辭看來,該局在煥然壹居之後,亦無意興建更多資助房屋。新世紀的中產居屋,似乎有機會與房委會於八十年代發展的「中等入息家庭房屋計劃」美樂花園一 樣,無以為繼。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為什麼「家庭資產300萬元、月入6萬元」的家庭,都被視為需要房屋資助?上世紀九十年代,房協推出購買資格類近的夾屋 (當時的限制是家庭月入6萬元以下、資產上限120萬元),協助難以負擔私樓,又不合資格申請居屋的人士置業。當年要發明夾屋計劃,某程度反映私樓樓價已 嚴重偏高,連中產家庭都難以負擔,迫得官方要推出專供夾心家庭申請的資助房屋。

由事後孔明的角度來看,當年夾屋的推出,可說是一個樓市警號──連中產階層都難以負擔樓價,購買力可能無以為繼;而在首個夾屋屋苑落成2年後,便爆發了亞洲金融風暴,樓價輾轉下跌7年。
溫故知新,目前值得思考,新一代中產居屋是否也反映樓市出現類似1997年的情況,即購買力漸見乾涸?

問題似乎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由悲觀的角度看,目前樓價與入息比率的確已屆歷史高位;一般所說,市區細單位樓價已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14、15倍;樓價仍能在高位運行,一般相信與按息極度偏低有關。不少看淡後市的分析因此估計,一旦利息逐步恢復正常,樓價將出現明顯調整。

不過,由樂觀的角度看,幾年來政府和金管局的種種辣招,將成交量大幅減少。1997年有17萬宗住宅成交,2014年則只有63807宗。更少的成 交,意味實際上樓市由較高收入一群支持,樓價雖然脫離中等家庭負擔能力,但壓力測試、按揭成數限制與信貸資料庫等,卻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買家都有較強負擔能 力。

換言之,雖然「樓價高企」、中產也需要資助入市的格局與九十年代類似,但真正斥資入市的買家,負擔能力似乎明顯強於上一周期。因此,難以單純因為中 產居屋的推出,而斷定樓價泡沫程度已迫近1997年的高峰。好消息是,在此情況下,即使外圍有什麼風吹草動,樓價亦不虞大跌;壞消息是,有資格入市(那怕 是「上車盤」)的家庭買少見少;那些長年租樓,租金支出高企,居住環境卻惡化的家庭,對社會的怨氣將愈來愈大。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8月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臨約簽署日期 如何影響按揭成數

 2月底港府撤銷辣稅、金管局放寬按揭成數及暫停按揭壓力測試的要求後,市場氣氛急速改善,3月一手市場更創下2013年一手住宅新例實施以來的新高成交紀錄。不過,不少人對撤辣存在不少誤會,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財政部署。 香港政府及金管局是在2月28日同一天公布撤辣措施,但要留意,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