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買家印花稅的爭議


早前地產建設商會與政府「討論」買家印花稅(BSD),希望港府作出部份豁免;但政府在與發展商討論前,已先行將條例刊憲(意味行政機關不作修改,修改理論上只可在立法階段進行)。商會發言人與政府會面後,罕見地以強硬語氣批評政府,部分發展商更表示會暫停收購舊樓重建。

地產建設商會與政府的分歧集中在兩點,其一是發展商建議,由港人組成的公司,購買本地物業應可豁免BSD;官方以漏洞太大(之後公司股份可轉讓予非港人)為由,拒絕修改。另一個分歧是,商會建議發展商收購舊樓重建,可豁免/退回印花稅。

官方立場則是發展商在收購後6年內完成項目,才可退回BSD。對於政府率先將條例刊憲,商會認為意見未受尊重,更有個別發展商表示會暫停收購舊樓重建。但由民意看來,官方退讓、以至立法會按發展商意見修訂BSD的空間都不大。

新盤超高定價招數再難施展
與兩年前推出、其後又「加辣」的額外印花稅(SSD)比較,發展商對BSD的反應更為強烈。原因是發展商推出一手盤時,不論發展商及買家都不用支付 SSD,只有在買家購入單位後2年(加辣後為3年)內轉手,才需繳付。SSD並未直接增加購買一手樓買家的開支,發展商反應因此甚為溫和。

但BSD卻是任何非本地居民,或公司購買物業時都要即時徵收。在一手市場,非本地買家及公司客的比例一直較二手市場為高;特別是佔購買力兩、三成的國內買家,由於他們購買力高,發展商輕易以超高價售出特色單位。

市場學有所謂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本地買家見特色單位以天價售出,即使新盤訂價遠高於同區二手單位,他們亦較易接受。BSD的開徵,對發展商來說,不單非港人客源減少,連錨定效應的高訂價效力亦大幅減低,所以他們對BSD反應也較大。

「減少投資」回應官方措施  效果有限
部分發展商以「暫停收購舊樓重建」為籌碼,形同以「減少在香港作生意」作為對官方措施的回應,但效果恐怕有限。多年以前,也有發展商以常被批評為由,一度表示,或「減少在港投資」。

十多年下來,傳媒、議會對發展商的批評未見減少,個別教會人士甚至以「魔鬼」來形容發展商,但他們對香港的投資卻未見減少。

批評增加但發展商沒有撤資,可能他們深愛香港,忍辱負重。但更有可能的是,香港的投資環境實在太「優越」(尤其對發展商而言),對幾句批評,他們大可一笑置之。

港府推出BSD,並未大幅改變發展商的優勢,以減少投資規模來回應政府,效果恐怕有限。港府出於風險管理的需要,未來可能再推出更多遏抑樓市措施,而地產商做生意不及以前方便,未來對官方措施反彈的密度及強度都可能增加;也可以說,梁振英政府與地產黨的衝突將趨白熱化。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3年1月2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