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之後,雖然樓市(特別是一手市場)成交量回升,但樓價暫時未見有明顯回升。展望未來,如果出現偶發式的負面消息,不排除樓價再有輕微調整。而樓價波動,對以建築期付出購入樓花而尚未完成交易的買家最受影響。


 

以建築期付款方式購入樓花,如果物業交樓時估值下跌,可能影響按揭申請。由於簽署預售樓花合約及交樓的日期相距較遠,而銀行對於建築期物業按揭的估價,原則上是按申請時的市值計算。例如簽約時成交價1,000萬元的物業,交樓時估值800萬元,原則上銀行便會按市值800萬元,再根據簽署臨約當時按揭指引的限制,計算按揭成數。例如簽署臨約時的按揭成數上限是八成,現時物業可獲的按揭金額上限便是640萬元。如果買家已支付1,000萬元樓價的一成作訂金,現時便需在按揭借款以外,另外準備260萬元才完成交易。如果買家未能籌措資金,後果輕則被賣方沒收訂金,重則在發展商以市價售出單位後,被追收差價。但這種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制的。

大部份提供建築期付款的樓花項目,都附有提早完成交易的條件,多數情況下,買家如順利提早完成交易,更多獲得發展商提供樓價數個百分比的回贈。此類買家如果其他財務條件配合,可考慮提早成交,避免了樓價萬一再有調整、新居估價下跌影響按揭的風險。

注意事項:並非每一個樓花項目都會為提早成交的買家提供額外回贈。具體優惠請參考項目價單。另外,發展商任何名目的回贈,在買家申請按揭時,都會在物業估值中扣除。例如以建期購入價1,000萬元的物業,現時估值800萬元,假設提早交易,發展商回贈成交價(1,000萬元)的3%,即30萬元。申請按揭時,估值便是770萬元(800萬元減30萬元),再按此計算按揭成數。

最後,由於撤辣後成交量回升,近日銀行按揭申請有「塞車」現象,買家可能需要預留稍長的時間,以完成按揭申請及取用按揭。

原文刊於Now 財經 2024年4月25日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周的數據變化,都可發現一手住宅成交量減少。受惠於港府撤辣,3月一手成交飆升至逾4100宗,而4月上半月,一手住宅成交量只約1000宗。客觀上,撤辣後次月,一手成交量大幅回落。

不過,「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同時也是一個容易引來誤判的說法。自2013年香港實行「一手住宅銷售條例」以來,一手住宅按年成交量都在9000至1.9萬宗之間波動,11年的按年銷售平均數約1.48萬宗,按月平均約1233宗。


 

類似3月成交量高於4000宗的情況不可能長期維持。發展商因應市場氣氛輕微提升價格,也令準買家的入市步伐放緩。4月截至14日,一手住宅成交量暫錄1000宗,由於仍有幾個大型項目將在月內推售,估計全月一手住宅成交量會在1800至2000宗。

任何政府政策的改變,都帶來短期及中長期的效果。撤辣的短期刺激,是一部分因過去辣招的購買力因印花稅減少,而立即作出入市決定。而中長期來說,非永久居民、新來港專才、有意買樓作投資用途的各類購買力,入市的意欲都不再受壓,理應為樓市帶來中長線置業需求。

假設4月至12月,平均按月成交維持1500宗,全年一手住宅成交量便會達1.8萬宗。一手住宅成交量仍會較過去11年平均數高出兩成。簡單來說,撤辣本身當然有其短暫的刺激作用,而此作用可能已經消退。但撤辣帶來的中長線利好作用,此刻仍未完全反映出來。

當然,以上集中討論的是成交量。在成交價方面,參考地產代理統計,3月一手貨尾量仍達2萬個以上。由於發展商會持續推出新項目,即使今年一手成交上升至1.8萬至2萬宗,估計一手貨尾量仍會維持在1.5萬個以上,相當於一手樓市一年的吸納量,在貨尾被大規模消化前,樓價難有大幅上升的空間。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4月16日

2024年4月5日 星期五

臨約簽署日期 如何影響按揭成數

 2月底港府撤銷辣稅、金管局放寬按揭成數及暫停按揭壓力測試的要求後,市場氣氛急速改善,3月一手市場更創下2013年一手住宅新例實施以來的新高成交紀錄。不過,不少人對撤辣存在不少誤會,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財政部署。

香港政府及金管局是在2月28日同一天公布撤辣措施,但要留意,兩者有關樓市措施的改變,在適用對象的標準上其實大有不同。港府撤銷三種印花稅,是即日生效的。例如原有的特別印花稅(SSD),針對的是短炒買家。撤銷前,只要購入住宅不足2年轉讓,不論賺蝕,都要向港府付稅,稅率為轉讓時估值10%至20%,視乎持有物業時間而定。而在2024年2月28日起,業主出售住宅物業,無論持有時間多久,甚至只是2月27日購入單位,均毋須繳付額外印花稅。


 

相對而言,金管局暫停壓力測試,調整按揭成數,雖然也是即日生效,但新的按揭指引也列明:「所有修訂適用於今日(2月28日)或以後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的物業交易」。如果買家是在2月27日簽署臨時買賣合約,銀行便要按當時生效的按揭指引來處理,受影響的包括按揭成數上限,以及仍需進行壓力測試。令情況更為複雜的是金管局在2023年7月7日也調整過按揭成數。在此日之前簽署臨約,而現時申請按揭,便需要按另一個標準計算按揭成數上限,當然,借款人也需要通過壓測。

主要受影響的,包括在預算案前看好減辣偷步入市的人士,也包括在過去選擇建築期付款購買一手樓花的買家。舉例而言,如果一位買家在2023年7月6日簽署臨約,購買了一個1000萬元的一手樓花,在2024年中交樓。他可申請的按揭成數上限,便只是60%(當然估值的調整可能會令借款額進一步下跌),而且也需要進行壓力測試。

如果選用建築期付款安排的樓花買家,在看到「減辣」的新聞後,大安旨意以為自己購入的單位可獲較高的按揭成數,不只是天大的誤會,也可能直接影響到他們是否可以順利完成交易。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4月9日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