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定息按揭普及需優化



市場認定按息將逐步回升,本地按揭市場向來以浮息按揭為主,在利率趨升的大環境下,意味大多數按揭借款人每月供款將上升。另一方面,雖然近月定息按揭的比重見上升,不過,除非定息按揭有更明顯的優化,否則仍難以成為主流。

9月份新批按揭有6154宗,當中仍以拆息按揭為主,佔82%;以最優惠利率為準的佔11.8%;定息按揭佔3.9%。定息按揭的絕對比重看似微不足道,但與一年前的比重----0%比較,已見明顯上升。

定息按揭比重增加,有多個可能性,宏觀因素是市場估計美息將上升,不論是最優惠利率或拆息,遲早均會跟隨美息上升;定息按揭可固定供款不變,對追求穩健的借款人有一定吸引力。微觀因素是有個別銀行推出為期3年以下的定息按揭計劃,部分計劃的首年利率較一般浮息按揭為低,對吸引借款人選用定息按揭有一定作用。問題是,受制於產品結構,估計定息按揭的比重難見更大幅度的增長。

一般情況下,同一時期新做浮息按揭的利率會較定息按揭為低,但兩者的分別只是對不同財務需求的回應,難言絕對優劣---當下按息略高,便是未來供款穩定的代價。究竟要長期穩定抑或眼前低息,便是不同人的喜好問題。以美國為例,10年期定息按揭便一直是市場熱門產品之一,借款人在10年期內,都可以鎖定按息。(如果期內利率下調,借款人仍可透過轉按方式減省利息支出)

問題在於,現時香港幾家提供定息按揭的銀行,定息期都只是3年;定息期後,或者轉為浮息按揭,或者再按當時市場情況另行安排新的定息期。簡單來說,在本地選用定息按揭,一樣要付出「按息略高於浮息按揭」的代價,但換來利率固定的時間卻相對甚短,供款長期穩定的好處並不明顯。

原則上,貸款機構提供定息按揭與浮息按揭時,利息風險的處理完全不同。浮息按揭利率可升可跌,對借款人來說會有供款跟隨利率增減的問題;但對貸款機構來說,卻是沒有什麼利率風險的不管是P-H+,或加或減的息差是固定的,不管最優惠利率或拆息升跌,只要最優惠利率或拆息大致與存款利率同步升跌,貸款機構都穩賺息差。至於定息按揭,貸款機會一般會以同年期的定息債券作對沖。在香港而言,由於長年期的港元債券市場並不完善,銀行因此難以提供較長年期的定息按揭。而定息按揭定息期偏短,正正完全抵銷此類產品的賣點。

當然,外在因素所限,銀行難以推出年期更長的定息按揭,但除此以外,相信此類產品仍有一定的改良空間。例如存款掛勾戶口,早年僅限P按戶口提供,近兩年已普及至H按戶口;如銀行希望推廣定息按揭產品,將存款掛勾戶口適用範圍拓展至定息按揭的可能性不容抹殺。


原文刊於iMoney 2015年11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港息難大升

如無意外,美國聯儲局會在下月開始加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持續數年貼近零息的歷史將告終。原則上港息走勢跟隨美息,部分分析認為,一旦本地按息上升,將為樓價帶來沉重壓力。加息對按揭借款人來說不是好消息,不過,認定美息開始上升對樓市不利,推論卻流於粗疏。

第一層的問題是,加息並不總是利淡樓市。2004年港息隨美息上升,但同期樓價維持上升。當然,按息與樓價的關係複雜,2004年時樓價剛由谷底回升,與現時樓價處於高位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認定現市況加息不利樓價,似乎便要問息口「如何加?加幅多少?」

加息影響消費 首次僅0.25厘
由於早前數據顯示美國就業情況有明顯改善,算是消除了加息的一大障礙,現時市場主流意見是聯儲局將於12月開始加息,幅度一如以往,大概為0.25 厘。但受制於經濟及政治因素,在12月加息之後,來年美息上升的空間卻未必太大。經濟方面的制約因素是通脹,10月美國消費者物業指數按年升幅只是 0.2%,9月份是負0.2%,通脹似有若無,加息如果影響消費,可能導致問題更大的通縮。政治上,來年美國大選,為免影響選舉,聯儲局未必願意大手加 息。事實上利率期貨市場顯示,至2016年底,美息或只會較現時上升0.75厘左右。

最後是港息跟隨美息的步伐。原則上,港元與美元掛鈎,利率的大方向上,港息需要跟隨美息,不太可能出現美息加、港息減的情況,否則會引來大規模兌 換,衝擊港元體系。但大方向一致,也不表示每次美息調整港息都十足照跟。2008年以來,美國累積減息共10次,減幅5.25厘,而香港沒有完全跟隨,累 計減息8次,減幅共3厘,美國減幅較香港多出2.25厘。單純以港息過去未有跟足美息下調來說,美息回升初期,港息是有條件暫不跟隨的。

美息回升初期 港可不跟隨
綜合而言,美息在2016年底前,加幅相對有限,潛在加幅大概在1厘以下,而港息亦有條件不完全跟隨。在近幾年申請按揭都要進行壓力測試,借款有較強償付能力的今天,加息半厘的影響將相對有限。

當然,樓市不是完全由利率單一因素決定,新盤供應、經濟環境等都會左右樓價。客觀而言,在中國經濟增長看似放緩、新盤供應有望增加的今天,樓價有一 定下調壓力,此情況下,輕微加息都可能放大樓價調整的幅度,但在用家為主的市場,除非經濟明確惡化,否則樓價大跌的空間似乎不會太大。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2015年11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樓市會因新盤入伙出現更大跌幅?

偶然看到一個意見,指近日新盤吸引大批買家入市,已經消耗大量購買力。而現時從價印花稅退稅的安排,可能在新盤入伙前後,引發大量新盤買家將舊居放盤,帶動大市出現更大跌幅。此說言之成理,但真正影響未必太大。

有關分析的立論大致是:如果買家僅持有一個單位,購買新盤作換樓之用,買家在購置新盤時,已需付雙倍印花稅(以600萬元樓價計,便是6%,即36 萬元)。買家如在新盤單位簽署樓契(大致是入伙前)後半年內,售出舊居,便可向稅局申請退回一半已付的從價印花稅。因此新盤對二手樓市的影響,不僅限於開 售時消耗購買力,更在於入伙時,會有相當一部分業主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將舊居放售,為二手市場帶來更大壓力。

以上觀點並非完全無理。與過去從價印花稅沒有調高的時代比較,當時業主多購買一個單位,不必支付雙倍的印花稅,也沒有退稅,自然亦沒有售出舊居的額 外誘因。現時單純以計算而言,換樓業主在新盤入伙後半年內出售舊居的可能性的確較之前為高,加上退稅要有其時限,新盤入伙之後半年內,理論上有可能在二手 市場引發業主集中放售舊居。由於時間有限,業主基本上難採惜售策略,結果是二手市場可能出現大批有減價壓力的放盤。

但有關推論有幾個問題,其一是從價印花稅可退回的稅款其實不算太高,新盤成交價600萬,從價印花稅新稅率是6%,出售原本持有的唯一單位,退回一 半只是3%。同理,2,000萬元樓價,稅率是7.5%,退稅是3.75%。加上稅款是已出之物,除非業主看淡後市,否則未必會為了收回新居成交價3、 4%的退稅,而將舊居大幅減價出售。

其次是退稅資格問題,持有一個住宅,購買另一個住宅,新居成交後可申請退稅。但買家本來持有多於兩個或以上住宅,按新稅率支付的從價印花稅不設退 稅;不持有其他住宅的買家,本身按舊稅率支付從價印花稅,更是無稅可退、無樓需要出售。換言之,有資格申請退稅的買家,比例未必太高,因為退稅需要而出售 舊居的壓力有限。

最後是按揭因素,如果借款人對同時承擔新、舊物業供款感吃力,不管是否有退稅,一樣有壓力出售舊居。但現時壓力測試的要求,如果申請人本身持有其他 按揭物業,申請新居按揭時,新、舊按揭的總供款不可逾月入4成,加息3厘,供款不可逾月入5成,計算下來,實際上新舊按揭總供款大概只能佔月入3成多。此 水平的供款負擔似乎不算難以承受。除非經濟轉差,借款人收入減少,否則因新居入伙而劈價放售舊居的業主恐怕不會太多。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5年11月2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不對稱平衡下的無欲則剛

上星期足球場上港中大戰,已多年未見港人如此關心一場球賽,球場內外發生的種種,正好令我們重新肯定香港價值。
港中大戰,事關兩隊以小組第二名出線世界盃的機會,更兼之前香港部分球迷在其他賽事「噓國歌」,惹來內地輿論不滿。兩地矛盾升溫,球賽進行時,港中 球迷被絕對分隔,連廁所都要分開,嚴格程度有如南非當年種族隔離;警隊更是動員1200人面對6000球迷以維持秩序,是相當保險的做法。
主辦方及警方採取「如臨大敵」的態度是應有之舉,但事前問一問香港人,大概99%都不認為會發生暴力事件。奏起義勇軍進行曲時,本地球迷噓者有之、 舉「BOO」牌者有之,坐而不立、立而背對球場者有之,同樣地也有本地球迷起立同唱國歌。立場不同,表達方式各異,但並無衝突發生,說到底,香港還是講理 的社會,因為意見不同而訴諸暴力應不是香港人的慣常做法。
求和只為保尊嚴
回顧事前帶點火藥味的氛圍,除了冰凍三尺的中港矛盾,導火線是內地足協的一份宣傳,以「有層次」來形容港隊成員膚色兼具黑白黃。帶點種族歧視語調之 餘,似乎也諷刺香港要靠入籍球員,非靠自身本事。早在分組結果公報時,中國球壇已歡呼同組無強隊,以魚腩來形容同組的香港、不丹和馬爾代夫等,認為一定可 出線12強。今場對賽前,中方球員一早表明戰勝香港「毫無懸念」,內地有球評更表示要顧念情誼,不要令香港輸得太難看,大概意思是難聽的說話要講得客氣 點!
香港隊有齊各色人等是事實,球員以外,領隊Kim Sir是南韓人、體能教練是日本人;華人球員中不乏入籍的內地人,但白人球員如麥基(Jaimes McKee),其實10歲已移民香港,在港人眼中早已是不折不扣的港人。球隊不同種族齊備,這就是香港社會的多元性縮影。以筆者從事多年的銀行業而言,本 地人以外,主管級仍多歐美裔白人、風險管理部門亦不乏印巴裔人,也有南韓、日本及星馬的同事。因此,說香港人近年排外的風氣升溫,這明顯與筆者幾十年的一 手經驗不符,因此恕難認同。
說中港足球是強弱關係,相信沒有港人不同意:港隊國際排名落後,中國隊鄭智一人身價大概超過港隊總和,實力差別是客觀事實。就球賽本身而言,0比0 打和之後,中國球迷一早失望離場,香港球迷卻是歡天喜地在場內歡呼、打氣和流連。對於內地球迷來說相信是十分疑惑,兩隊賽和的結局是大有可能「雙雙出局」 的雙輸,為何港人如此欣喜?
筆者認為,足球運動在香港只是升斗市民的次選娛樂,而今次賽事卻吸引了大部分非球迷的參與,社會之所以份外關注港中大戰,可能就是一種對當下自身處 境的適切回應。其實,由始至終香港上上下下都認定要進軍世界盃是一份「非份之想」,面對强弱懸殊的分野,和波便幾是港人集體理想。這是一個尊嚴重塑的晚 上,縱然球場外的現實全無改變,大家仍是樂此不疲,讓良好的感覺再坐一會。
有容仍大 無欲則剛
球賽完了,但帶來的反思空間無限。筆者對中港足球有這樣的理解:
在一標準場地上,縱然有强弱對比,只要在公平、自由的多元氛圍內,雙方仍可以用各自的認知去詮釋比賽的戰術和演繹自身的價值。
强弱的分野是一種不對稱關係,在球賽內這會表現在體能、技術和資源上,更關鍵的是局中人的取態和心態。取態是指辦事人的預見力和執行力,若然兩者出 現落差,這多少反映基礎上的雕琢有所不足。心態指的是辦事人的視野涵蓋,貧乏的視野就是跟從虛榮的人心,人心的屬性一般是順流而又隨波逐浪的躁動──眾所 周知,國家主席對中國足球有無限憧憬,等而下之,內地由上至下便認定對付香港此隊「魚腩」理應必勝。這些言說充份體現勢利帶來的視野盲點!
問題是,沒有任何競賽可言必勝,在賽前已擺出勝利者的姿態,這只是為滿足人心驕傲與虛榮!當然,虛榮的人心也有可能向正面轉動,但前提是有社會的自由和媒體的獨立作護航。
中港關係當然不是球賽,但卻在不對稱的演變中,強者能否做到有容乃大,弱者能否持守無欲則剛的底線,可能正是我們怎樣堅持香港的多元性、務實的人倫 價值的關鍵。 回到樓市,發展商與小業主一樣呈現強弱懸殊的不對稱關係,發展商會否展現有容乃大的精神,筆者不能奢望;但面對樓市波動,小業主不要期望在樓價上上落落中 獲利置富,「無欲則剛」,庶幾近矣!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11月24日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包底按揭的「雙信」問題

新盤紛紛推出包底甚至包批按揭,對發展商來說,此類「開單主導」的貸款,是成本高回報少,更兼耗費人力、時間管理的作業。

筆者工作的本業之一,是將資産按揭證券化。按揭對借款人是債務,對貸款人卻是資產;一如其他資產,可以在證券化後轉售;步驟簡言之,先將資產核對授信標準後,找評級機構作投資評級,然後在市場發售。如順利將新盤包底按揭證券化的話,發展商理論上可提早將資金回籠。

包底按揭的信用缺陷
近日個别人仕接觸我們,討論類似包底按揭日後證券化的部署。原則上,什麼資產都可證券化轉售,不過包底按揭的一些特色,令證券化過程甚具挑戰,包括:
1) 按揭成數;包底按揭成數高達8成至9成,物業資不抵債的風險較標準按揭為高;
2)借款人的動機;借款人有「一按+二按」整體較低息的組合不用,要選用發展商提供的整筆包底(甚至是包批)按揭,其中一個可能是物業用於投資;而投資者比起用家,會被視為在跌市時有較大的斷供風險;
3)利息回報未反映風險值;就算按揭產品完全為投資者度身訂造,只要回報反映風險,要證券化也不難;但包底按揭是為了賣樓,不是為了賺息差,結果是 此類按揭利率未能反映較高的違約風險。本地市場有不少財務公司提供針對投資者的按揭,利率可達P+10厘以上,可作為「針對投資者而設按揭」的利率參考, 反過來可以說,包底按揭利率其實涉及某種補貼。
4)欠缺歷史數據;無從判斷選用此類按揭產品人士的供款紀律。

投資評級的信用替補
一般而言,貸款類資產的風險有5層分級,最佳的I級定義是No Evident Weakness(無可證明的弱點);IA級是 Evidence of Weakness (有證據顯示有一定弱點);II級已是Sub-standard (低於標準),定義是Timely repayment at risk(不時有還款風險);再其次已是III級的Doubtful,定義是Full repayment improbable(不太可能收回全部款項)及最低的Loss 損失,已到撇賬地步。
根據有關評級,包底按揭己是IA,如果樓市有調整、經濟下行時才評級,結果随時可能是II級。
當然,一如前文所說,按揭對貸款人來說,總是一種資產,證券化有難度、評級非最佳,不代表不能證券化—問題只是有多少折讓。例如面值100元的資產,以折讓價90元推出,一樣有轉讓的可能。

筆者將部分包底按揭資料交予國際級的評級機構,第一反應卻是咤異---放寬授信標準,利息回報跟風險成負數的不對稱平衡,以史為鑑,此類產品的特性 似乎就只可和2008年導致美國金融海嘯的元凶---次按(Subprime Mortgage) 類比。餘下的問題便是賣家肯用什麼折扣價錢沽售,又有誰願意出價買入?

總括而言,此類按揭要在市場打包式作證券化是有其先天的信用缺陷,要成功沽售套現,則要用頗明顯的信用替補(Credit Enhancement) ,方法諸如 -首虧損承担、現金補貼及提高資產覆蓋率等等,然後再伴以折讓價出售。
有以上缺憾,市場上對包批仍是樂此不疲,這多少反映買賣雙方的複雜心境和對後市的明顯取態,至於後事如何,一切就有待加息後的演化吧!

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網站2015年11月19日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利率升樓價「應跌」幾多的算術題

再有大行發表看淡報告,最新一份是提出,若加息25點子,香港樓價需要下跌33%。在眾多聲音看淡樓價的當下,有關報告不算偏離現時的主流,但達到結論的方法卻值得一議。

據報導,有關報告指,如鎖定本港樓市的供樓負擔比率的可持續水平為50%,若利率上調25點子,每月按揭供款便會上升2.34%,而供樓人士的供樓負擔比率屆時便會增至74%;若供樓負擔比率要回落至50%的可負擔水平,本港樓價需要下跌33%。

算術上,以上計算100%正確。但會達至一個超級古怪的結論:例如說,報告提及若加息165點子(按息升至2003至2007年平均3.8%水平),樓價 需要下跌40%;比較而言,利率上升25點子,樓價已經需要下跌33%;之後利率再升125點子,樓價「需要下跌」的幅度反而減少。彷彿首次加升25點子 的「威力」,遠高於之後的更大幅度的利率上升。

其實根據有關的計算方式,在現行利率下,供樓負擔大概會是72%,要「鎖定」本港樓市的供樓負擔比率的可持續水平為50%,根本不待加息,本港樓價一樣「需要」要下跌約3成。

報告的方法應該類似於政府經濟報告,所謂供樓負擔比率,是以「一個市區小單位的供款,相對於家庭收入中位數」作為算式。不少人已經指出過,類似計算方式早 已偏離現實,反映的問題不是「新借款買樓的業主負擔不起供樓」(因為有壓力測試,實際上新借款業主的供款負擔平均不足4成);而是很多統計上的中等收入家 庭負擔不了現時的樓價。

當然,很多統計上的中等收入家庭難以負擔現時樓價肯定是事實,長遠來說,此情況並不理想,影響包括很多家庭難以安居樂業,甚至對社會制度不滿。但令樓價高 企,供樓負擔偏高的原因,更多是出於資金充裕、新單位供應不足;而非單單是利息問題,單純因應利息變化而計算樓價「應該」跌多少,可能失諸偏頗。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5年11月18日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包底按揭的手尾

多個新盤陸續推出包批或包底按揭,目的不外乎向準買家提供低首期入市方案,刺激銷情。不少人已由借款人角度分析買家選用此類產品的注意事項,本文嘗試再由發展商角度看此類按揭的「手尾」問題。

發展商的資金成本高於銀行,其資金的最佳運用方式是投地起樓轉售,而絕非只有微利的包底按揭。在發展商的角度,推出包批(不問申請人收入,一定批 出)或包底(備用的二按,甚至是全筆一按,以便銀行不批按揭時讓買家完成交易)按揭,目標不是借款小業主依約還款還足20年、30年。發展商與小業主其實 有志一同,最理想的情況是小業主在數年後贖會,避免資金長期被綁,加上耗費人力物力管理已取用的貸款。

問題在於,理想與現實往往有一定距離。坊間不少分析已提及,此類按揭初期往往有利息優惠(Teaser Rate)或供款假期(Payment Holiday),但優惠期後,借款人便需以較銀行按揭為高的利率還款。一般人的如意算盤是優惠期後轉按,但受制於按揭指引,除非購入單位後數年樓價仍然 急速上升,否則業主根本難以轉按,需要有較長時間以較高息供樓的心理及財政準備。
必須強調,借款人以較高息供樓,不表示貸款人有着數。包底按揭優惠期後利率一般為P至P+1,比一般按揭利率高3至4厘,在借款人角度可能算貴,但在沒有存在基礎的財務公司角度看來,此水平的利息可能已貼近成本價,最多亦只有微利。

銀行按揭成數受限,是借入高成數包底按揭的業主難以轉按的障礙之一。另一個較明顯的障礙,是借款人的財務條件,買家不選「低息一按+高息二按」,而 選包底按揭,較大可能是本身財政條件較不理想,選用「一按+二按」的組合時,過不了壓力測試一關,惟有「選用」發展商提供的包底按揭。除非業主財政情況往 後有明顯改善,否則未來轉按至一般銀行按揭的難度仍然較高。

整體而言,借入包底按揭的小業主未來難以轉按,意味他們要長期承擔較高的利息支出。在發展商角度而言,便代表他們要長期支付成本管理大批只有微利的按揭──每月要整理供款報告、有人欠款要安排追收,可說是「手尾長」。

當然,就算借款人不轉按,貸款機構也有先行套現的方法──按揭對小業主是債務,對貸款機構卻是資產。原則上,貸款人可以將一籃子的按揭證券化,再售 予投資者,從而提早將資金回籠。問題在於,包底按揭的特性令證券化的構想難以實行:一如上文,選用此類產品的,條件應該不及一般銀行按揭借款人(如果是 「包批」按揭,更是連基本入息證明均欠奉,連「評級」亦無從進行);其次是規模較為有限、欠缺可追蹤的供款歷史(Track Record),結果此類資產難有較佳評級,實際上難以證券化轉售。

最終結果是,發展商提供的包批/包底按揭可能產生一時作用,協助新盤在此刻散貨。但發展商一筆資金勢將被綁,更要調用人力物力,長期管理一筆雞肋級回報的按揭資產。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11月1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孟母」難為了考生

今天不談樓市,談教育。話說考評局報告,引述一名考生在應考口試時指孟母是「怪獸家長」,又稱現今樓價高,三遷不可行。報告指有關考生是「信口開河」。坦白說,身為在香港生活的成年人,實在看不懂為什麼考生要蒙受有關指責。

話說今年DSE的中文科口試之中,其中的一條考題,是叫考生在「孟母三遷」與「曾子殺豬」的兩個故事之中,講述哪一個故事,對現今家長培育子女更有啟發性。

其中就有考生在應考時,狠批孟母,指其溺愛子女、是「怪獸家長」,又有考生指現今的樓價高企,根本不可能搬家三次,實際不可行云云。考試報告批評上述答案是信口開河、推論粗疏,又鼓勵學生要多加思考等。

考試有考試的標準,例如說,考題明明要求考生比較「孟母三遷」與「曾子殺豬」。如果考生單單批評孟母,而忘記對兩個故事作出比較,或說出了結論,沒有提及 理由,那大概難獲高分。但單純看考評局引用的例子,實在不明白有關考生(特別是指出現時樓價高,難以三遷的那一位)如何信口開河。

如果有家長說為了提高小朋友入讀理想學校,要搬入名校區,之後對學校不滿意,為了轉校又搬到另一名校區,如是者凡三次,難怪不會親朋被認定為怪獸家長?
如果現代孟母的物業是自置的,購入未滿三年,搬屋轉售要付雙倍印花稅;按揭未過罰息期,要向銀行支付罰息,還有其他洗費,每次置業申請按揭都要通過壓力測試,說樓價高,難以為了小朋友教育而搬來搬去,又有什麼錯?就算是租屋,難道「名校區租金高」不是事實?

一個十七、十八歲的考生,在思考古人故事時,沒有盲目讚賞,反而指出現實環境下有關操作難以實行,不是合乎通識科鼓勵的批判精神?抑或所謂「信口開河」指的是考生回答與中文科的標準答案不符?
通識科要訓練學生批判,學生在中文科用了一下批判思維,就被說是信口開河。也許,香港教育在意的真的是訓練出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批判看場合的醒目仔女?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5年11月1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瀟灑走一回的包批按揭

多個新盤推出包批按揭,號稱不設壓力測試,理論上申請即批。發展商要推出此類按揭的動機似乎已是路人皆見。問題是,又會有什麼人「適合」申請此類產品?

微利墊厚利之間
過去不少發展商也有推出二按,讓買家以低首期方式購置新盤單位。二按的利息較高、年期相對短、在所謂免供期 (Payment Holiday)或利率優惠期(Teaser Rate)過後,可能會出現供款震盪(Payment Shock) 等問題,此類產品或可滿足部分買家低首期入市的需要,在整體一加二按揭的利息成本而言亦算是可控的範圍。不過,因為金管局收緊涉及二按的按揭指引,二按利 息較正規按揭高、年期短的限制,直接令買家難以通過壓力測試。簡單來說,即使發展商肯借二按,但在現行指引下,也只有極具實力的買家會獲批銀行接受的二按 (Endorsed Second Mortgage)。
不要忘記,發展商包批按揭的全期利息較銀行按揭為高!不過,以錢的成本計算,跟財務公司提供P+10厘以上的按揭比較,新盤包批按揭其實也算可以。 當然,此處說「可以」的前設是只可打算短期持有物業的角度出發。發展商利息成本較銀行高、說出「包批」的豪語,加上按揭成數較高,貸款一方無疑要承受較高 的風險。此話怎說?前者包批的原則是不問信貸、授信準則仍可提取按揭,而後者高成數貸款則預示按揭成負資産機會增加。因此,筆者認為,包批按揭只是「以近 成本價的息口去保住物業發展的厚利」!

舊經濟的舊模式
由利息成本的角度看,即使發展商提供按揭可賺微利,但並非最有效運用資金的方式。地產是典型的舊經濟產業,需要密集的資金;對發展商來說,借來的錢 最好當然是用來買地起樓發售。即使資金成本便宜,要提供「供足30年」的貸款去賣樓,這種營銷手法,其實相當犯本。大家需要明白,包批按揭所動用資金是整 個銷售的95%;相比二按,這是有近多3倍資金投入!
當然,包批按揭設計者會說,優惠期後加息的做法是鼓勵小業主持貨數年後轉按/出售物業,可以避免大筆資金長期被綁。坦白說,這種說法只是說明思想上 的謬誤!何解?如果小業主數年內可以轉按/出售物業,即說樓價將來最少也要維持不變,同時又要今天這群邊緣借款人收入大增而產生換樓需要。
明知犯本也為之,這是因為豐厚的利錢所在,所此犯本不是一個價值判斷,而是一個生財工俱。但並非人人可為!

最合「瀟灑哥」選用?
用家一般會長期持貨,較多考慮全期利息支出,優惠期後按息升至P或P+的包批按揭,難以迎合買家此方面需求。但初期低息的安排對仍然看好後市的投資 者,應有一定吸引力。以某現樓新盤九成按揭,不設入息審查,首3年利息P-3.1%,其後P為例。買家如看好後市,大可購入單位出租,假設最優惠利率不 變,按揭利息成本只為2.15厘;計算上,只要租務回報率高於4.1厘,租金收入便高於供款支出,有正現金流。回報率即使低至2厘,也足以抵銷利息支出 (供款多於租金,無正現金流,但租金收入大致等同按息支出),皮費不重,3年後按揭優惠完結,如果樓價有所上升,大可將單位放售圖利。
當然,樓價如果在3年後下跌,包批按揭優惠期又完結,投資者的算盤便難以打響。不過,有一類買家未必需要擔心以上問題。
發展商豪言「包批」,筆者便想到幾年前的一個網絡紅人──人稱「瀟灑哥」的內地流浪漢。如果「瀟灑哥」找到人集資一成首期及其他洗費,大可以包批按 揭入市再出租單位。3年後樓價升了,便獲利離場;3年後樓價不升,甚或下跌,大可斷供按揭,任由發展商收樓,反正「瀟灑哥」一族也不怕破產。極端來說,對 此類人士而言,包批按揭幾乎可說是沒有期權金的期權安排。今天,那些機會成本極低的買家將會是包批按揭的受眾。
這個作業模式是徹首徹尾的──密集的資本換取延後的利潤。至於那些不與為之的財團/發展商,預料也只是謀定後而動!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11月10日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大行「估市」的思考盲點



但凡「估市」一般都是以10%為單位,估計跌幅精確至個位數較為罕見。早前卻有大行估計樓價會在4年間下跌32%。預測具體而微背後有其理由,但有關理由也與一般人思考的盲點有共通處。

該家大行發表看淡樓價的報告,估計未來4年,樓價下跌32%。不論估計樓價升跌,一般見到的預測會是一成、兩成,如此精準的預測,背後理由是:現時供款入息比率(年供款 /年收入)企於73%17年高位,若有關比率要回到正常的50%,並假設息率及家庭入息不變,未來48個月樓價將要下跌約32%

類似的方法在各類研究中可說甚為標準:世界千頭萬緒,要量化單一因素的影響,自然要假設其他因素不變---要供款比率下跌至50%,其他因素不變,樓價便需回落32%

問題正正在於,各類因素互相牽連,未來不太可能出現樓價跌,而利率、家庭入息不變的情況。此處的矛盾是,為了量化單一因素的影響,我們評估未來時,往往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吊詭的是,現實中,「其他因素」不太可能沒有變化。為了準確而作出的「合理假設」,實現的機會偏偏是最低。(向「好的方向」想,萬一後市發展不似如期,便有更大的迴旋空間:「因為假設的情況沒有出現,所以調整幅度與當初預測不一致。」)

類似「假設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在一般人討論後市時更常出現。如果四周問人,是否希望樓價回落,不少人會出於「想上車」、「想買多間收租」等不同原因,回應說希望樓價下跌。但此類一心等待樓價回落入市的人,考慮問題時一般會假設「只有樓價跌,其他因素不變」;例如入息不會減少。但現實中,我們看到樓價回落往往發生在經濟不景的年代,此時的入息中位數往往也會有明顯調整、失業率出現明顯上升。現實中很難出現「只有樓價跌,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

回頭再說樓價再下調多少,才會令供款比率下跌至50%的話題。究竟供款負擔比率「50%」是否一個合理的前提,暫且不論;「其他因素」不變的話,計算上,樓價要回落32%,供款負擔便會跌至50%。但值得留意的是,現時一般估計按息來年將輕微回升,而一旦經濟增長放緩,入息中位數將回落。此兩個因素變化,樓價便需要有更大跌幅,才可令供款負擔下跌至50%水平。

原文刊於iMoney 2015年11月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犯本的包批按揭

多個新盤推出「包批按揭」,號稱不設壓力測試,理論上申請即批。發展商要推出此類按揭的動機似乎己是路人皆見。問題是,又會有什麼人「適合」申請此類產品?

過去不少發展商也有推出二按,讓買家以低首期方式購置新盤單位。二按的利息較高、年期相對短、在所謂免供期 (Payment Holiday)或利率優惠期(Teaser Rate)過後,可能會出現供款震盪(Payment Shock) 等問題,此類產品或可滿足部分買家低首期入市的需要,在整體一 + 二按揭的利息成本而言亦算是可控的範圍。但因金管局收緊涉及二按的按揭指引,二按利息較正規按揭高、年期短的限制,直接令買家難以通過壓力測試。簡單來 說,即使發展商肯借二按,但在現行指引下,也只有極具實力的買家會獲批銀行接受的二按 (Endorsed Second Mortgage )

包批按揭的算盤:息口唔貴、價位照舊
物業發展在香港是大生意,既然二按不能誘發買家入市,個别發展商便立心推出整筆一按,成數當然要較銀行標準按揭高,而且標榜「包批」,不需要入息證明,也沒有壓力測試,以求刺激購買力入市。大家都異口同聲說,包批按揭的推出,顯示發展商急於去貨。
以上觀點並非完全出於猜度,發展商為了去貨,的確刻意增加包批按揭的吸引力。這裏可歸納兩個觀察:
‧例如個別新盤按揭成數高達95%,如此成數的一按,已絕跡香港市場5、6年;
‧其次是按息水平:雖說發展商的包批一按利息較銀行按揭為高,但以此類產品在優惠期後一般按息P至P+1計,較諸一般財務公司按揭,仍是甚為便宜。

需知道現時一般二按利率已在P+10厘以上,市場上也有較相宜的高成數按揭,利率在P+3厘水平,但只做優質客,絕非包批,成數也較發展商提供的為 低。參考今年以來幾家發展商銀團貸款的利息,提供包批的一、二按可能會獲些微息差,但見慣大場面的發展商肯定志不在此。提供包批按揭,原因全在有數得計。

以樓價現值100元為例,銷情疲弱,後市看跌,現時借95元予買家買樓,發展商先收5元,假設未來一段時間,樓價跌至70元,業主又斷供,債主(即 發展商)收回單位拍賣,扣除交易成本收回65元,加上首期,實收70元。而債仔尚欠債主30元(未償還本金加上因收樓而產生的資出),根據此單綫因果推 斷,包批按揭對發展商來說,仍是大有可為。

誰說舊經濟不賺錢
由利息成本的角度看,即使發展商提供按揭可賺微利,但並非最有效運用資金的方式。地產是典型的舊經濟產業,需要密集的資金;對發展商來說,借來的錢 最好當然是用來買地起樓發售。即使資金成本便宜,要提供「供足30年」的貸款去賣樓,這種營銷手法,其實相當犯本。大家需要明白,包批按揭所動用資金是整 個銷售的 95%;相比於過去只提供二按,這是有近多3 倍資金投入!

當然包批按揭設計者會說-優惠期後加息的做法是鼓勵小業主持貨數年後轉按/出售物業,避免大筆資金長期被綁。坦白說,這種說法只是說明思想上的謬 誤!何解?如果小業主數年内可以轉按/出售物業,即說樓價將來最少也要維持現價,或者要今天這群邊緣借款人收入大增而產生換樓需要。

原則上,包批按揭對長線用家未必合用,正常用家應該不會考慮此等安排。至於不參與推出此類產品的發展商,他們隨後的應對策略似乎已是呼之欲出。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


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網站2015年11月5日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包批按揭

多個新盤推出「包批按揭」,號稱不設壓力測試,理論上申請即批。究竟為何發展商要推出此類按揭?此類產品的推出,對後市又有何啟示?

過去不少發展商也有推出二按,讓買家以低首期方式購置新盤單位。先不論二按的利息較高、年期較短、優惠期後供款急升等問題,此類產品的確可滿足部分買家低首期入市的需要。但隨着金管局收緊涉及二按的按揭指引,二按利息較高、年期較長的特色,卻令買家難以通過壓力測試。

根據現行按揭指引,只要一、二按的融資總成數高於標準按揭2成,對借款人的壓力測試標準便更為嚴格。以一個樓價1,500萬元單位為例,標準一按成數上限 為5成,即銀行可借750萬元。如果發展商提供樓價25%二按,由於借款總成數高於標準按揭2成,壓力測試標準是:在現行按息下,一、二按月供不可高於月 入45%,如果按息3升3厘,供款不可逾月入55%。如果有關買家本身已有一個物業在供,再申請上述一、二按,那麼其新舊物業按揭總供款不可逾月入 35%,按息加3厘,不可逾月入45%。標準上調後,莫說二按,不少準買家可能連一按的壓力測試都通過不了。

發展商角度:去貨總比直接減價好
簡單來說,即使發展商肯借二按,由於壓測規限嚴格,對買家,尤其是已有物業在供的買家,效用也未必太大。反映在數字上,近月使用發展商二按的紀錄,每月大概只有200宗上下。
本地發展商以靈活見稱,二按效果不大,發展商便推出整筆一按,成數較銀行標準按揭高,而且標榜「包批」,不需要入息證明,也不需壓力測試。

視乎不同發展商而定,估計利息成本由拆息加百多點子至接近最優惠利率。表面看,發展商提供優惠期後P至P+1%的按揭,帳面上可能會有微利。但食慣大茶飯的恐怕不會在意如此蠅頭小利。一般的說法,都是發展商為了去貨,不惜成本推出整筆的一按。

事實上,現時10個專家9個看淡,樓市氣氛欠佳;但供應卻持續增加,單是第四季已有逾4,000個單位可推出市場。在後市下調機會上升的情況下,發展商與 其甚麼也不做,等待樓價下跌,被迫以較低價賣樓,倒不如出招刺激買家入市。在發展商的角度看,包批按揭如能成功去貨,總比直接減價為佳。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5年11月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收招觸發點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接受《信報》專訪,表明樓市風險增大,但認為未到「減辣」時間。以樓價比高位只回調3%至4%計,估計多數人都認同未是減辣時間;那麼,究竟何時才是調整辣招的合適時機?

一般人直覺中收招的觸發點(Trigger),是以過去辣招推出的時間及樓價水平作為指標;例如雙倍印花稅是在2013年2月推出的,買家印花稅是 在2012年10月推出的。參考中原指數,現時數字為142.98,而上述兩項辣招推出時,中原樓價指數分別為121.95及116.07。假如樓價回落 至2013年2月水平,似乎便有較強客觀數據支持先收回雙倍印花稅。換言之,以港府推出的辣招來說,第一個可能觸發的收招水平,大概是樓價較現水平回落 15%。

表面看,有關標準合情合理,但再細心考慮,會發現即使是樓價回落至某些招數出招的水平,最多只是為收招提供較強、較客觀的理據,並不表示當局一定會按步收招。

例如金管局的逆周期措施,金管局的措施主要是收緊按揭指引,推出的時間較港府的辣招為早,第一輪逆周期措施在2009年10月推出,其時是收緊 20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成數,由七成下調至五成;而最新一輪的逆周期措施為今年2月,把700萬元以下物業按揭成數上限由七成下調至六成、收緊第二個按 揭物業及非住宅物業的供款與收入比率等。目前樓價只要再回落4%左右,便會回落至2月水平,但恐怕如此調整幅度,不足以引發收招:樓價稍回即收招,豈不是 告訴市民當局不希望樓價明顯回落,反而會向市場發放一個錯誤的支持樓價訊號。

退一步而言,萬一收招後樓價止跌回升,當局豈非又要推出遏市措施,如此勢將予人方寸大亂的感覺。不論金管局抑或政府,恐怕都不會完全被樓價牽着鼻子走。

撇開策略上的考慮,單單考慮算術因素,樓價也不會是單一左右辣招的因素。最明顯的例子是利息及受此影響的供款負擔比率。美國會不會在12月加息,目 前看來機會是一半一半,即使美國加息,香港銀行體系資金充裕,港息一時三刻也不會立即跟隨,但港息上升的壓力無疑已愈來愈大。按息上升,會抵銷樓價下跌對 供樓負擔比率的影響。如果來年按息持續上升的話,官方收招的步伐將更為緩慢。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11月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臨約簽署日期 如何影響按揭成數

 2月底港府撤銷辣稅、金管局放寬按揭成數及暫停按揭壓力測試的要求後,市場氣氛急速改善,3月一手市場更創下2013年一手住宅新例實施以來的新高成交紀錄。不過,不少人對撤辣存在不少誤會,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財政部署。 香港政府及金管局是在2月28日同一天公布撤辣措施,但要留意,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