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最優惠利率與拆息

市場一再討論,美國一旦加息香港跟隨的幅度。香港的按揭貸款,有兩個釐定按息的標準,而推動它們變化的機制並不相同。

首先是「最優惠利率(Prime Rate)」,簡稱P。現時香港有兩個最優惠利率,分別是5.25厘及5厘,俗稱大P、細P。原則上,P是由各家銀行自行釐定的,而現實中,P主要是跟隨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未來如果美國加息,最優惠利率料會跟隨上調。

另 一個是「銀行同業拆息(Hibor)」,簡稱H,指銀行間拆借資金的利率。原則上,拆息升跌完全由市場上的資金供求而定。近年拆息低企,一個月拆息不到 0.21厘,原因是有大量熱錢留駐香港(七月下旬,銀行體系結餘是1,600億元以上,而金融海嘯前的「正常」水平是百多億元),資金供應較需求多,拆息 自然長期維持於偏低水平。

如美國聯儲局一如多數分析所料,會先退市(減少買債),再視乎情況加息,較大可能會令本地熱錢流走,拆息會較最優惠利率 先行回升。如果熱錢流走後,令銀行體系結餘恢復至正常水平,拆息更可能會急升。當然,近年的H按大多有鎖息上限,拆息急升對業主的影響有限。但不論如何, 業主宜為總會來臨的息口上升周期,作好適當財務準備。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7月3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辣招下半年維持 新盤或打價格戰

一手新盤銷情似見回升,7月13、14日更錄得逾160宗成交,是自4月底實施一手住宅銷售條例以來的新高。市場估計,由於一手盤在上半年銷情一般,發展 商在下半年有追數壓力;加上各大小發展商已習慣新條例對售樓書、售樓安排的要求,下半年可能會有多個新盤推出,甚至出現價格競爭的情況。
政府方面,在一手住宅銷售條例通過後,新批預售樓花同意書進度似見加快。2、3月時,每月只批出一個樓花項目的預售同意書,得數百個單位應市,4月更是「零批出」。而在6月,地政總署批出2個項目的預售樓花同意書,涉及逾1,800伙。
早前政府將預售樓花期限由20個月延至30個月,目標明顯是增加樓花供應;如果下半年每月新批樓花數字維持此較高水平,下半年可推出市場的一手樓花數目無疑會大幅增加。而加快批出預售樓花,與港府增加供應的目標相當脗合。
對發展商來說,2013年首6個月一手住宅成交註冊量只約4,400宗,以半年度計,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新低。發展商要維持業績,下半年有充足動機去貨。

政府控需求 供應持續增加
在估量下半年市場發展時,必須回顧上半年新盤銷量偏低的原因。上半年新盤銷量創近年新低,有幾個理由:其一是政府持續推出辣招,成功調控需求,特別是去年 10月底推出的買家印花稅及今年2月底推出的雙倍印花稅,直接增加投資者的置業成本,成功調控需求。其次是4月29日推出的一手物業銷售條例,發展商改為 集中銷售貨尾,加上4月新批預售樓花同意書偏少,令市場欠缺全新大盤應市。
另一個因素是按揭,在2009年後,金管局多次收緊按揭指引,現時樓價$1,000萬以上物業,按揭成數上限是50%。今年2月金管局又將壓力測試標準上調至「現時利率加3厘,供款不逾借款人月入六成」,直接令借款人可借取的貸款上限回落。
上述兩大遏抑需求的措施,現時都看不到鬆綁的迹象。換言之,下半年很有可能出現:需求受壓,但供應持續增加。理論上,在此情況下,如發展商希望銷量增加,減價似乎是合理舉動。

新盤或劈價促銷 推低二手
政府的如意算盤,料會是維持辣招,令買家的交易成本持續高企、按揭槓桿比率受壓,繼而令一手市場的需求維持在偏低水平;再配合多個發展商的大型新盤在下半年推出,希望透過一手市場的減價戰,最終推低二手樓價。
至於政府的算盤可否打響,便要留意過去曾有「劈價」前科的發展商,在上半年銷量不足的情況下,下半年低價促銷的規模,是否有力帶動整體樓價回調了。

 當然,在按息仍低的情況下,絕大部分的業主的持貨能力高,應該不會輕易賣樓。但只要有少量業主信心動搖,跟隨一手盤減價,有關成交便足以令樓價指數出現較明顯調整。

原文再於置業家居 2013年7月2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按揭負利率縱擴大 惟未必持久

統計處本周公布,6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4.1%,升幅較5月擴大0.2個百分點;以現時一般新造按揭利率2.15厘計,按揭負利率情況擴大,理論上利好樓價。不過,按揭負利率近2厘的情況未必長期維持。

以現時通脹率4.1厘,新造按息2.15厘計,實質按揭利率(即名義按揭利率減通脹率)為-1.95厘。簡單來說,向銀行借款買樓,每年支付的按息,較本金被通脹蠶食的購買力更少;對按揭借款人來說極為有利。

2009年以來樓價持續上升,按揭負利率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理論上,按揭負利率擴大,利好樓價;至少,樓價難在此情況下調整。不過,按揭負利率的情況是否可以長期維持,卻是值得留意的。

所謂按揭負利率,即按揭利率低於通脹率。現時通脹率4.1%,以歷史水平來說算是溫和;出現按揭負利率,主要原因是2008年後按息因熱錢流入,一直維持極度偏低水平。如果利率恢復至正常水平,按息回升,按揭負利率的環境便會改變。

2005、06年港息亦曾跟隨美息,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上升3厘。如果此等升幅在未來重現,而通脹率又維持平穩,按揭負利率的情況便會消失。

現時看來,美息在2014年中前進入加息周期的機會不大。而港大有學者估計,2013年全年通脹率會維持在4%水平。

換言之,按揭負利率的環境,料會維持一段時間,此情況下,除非有其他突發事件,否則樓價難見明顯回落。

利息升通脹回或同時出現
但必需強調,通脹高與利率低,看似兩個獨立的條件,但現時兩者有共同的成因:量化寬鬆。量寬令熱錢流入,市場資金充斥,令拆息低企。市場有太多資金,同樣是通脹原因。
簡單來說,一旦美國退市,在香港很可能出現利率上升、通脹回落的雙重影響---現時按揭負利率的環境有可能在一年時間內消失。

沒有人會準確知道美國何時退市、退市規模,以及一旦退市,對留駐香港熱錢的影響。但現時分析負利率的數據,我們會想起「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數據本身仍然利好樓價在高位徘徊,但數據突然轉差的危機始終存在。


現時銀行批出按揭貸款,借款人需通過壓力測試。現時入市的置業人士,面對未來按息上升期,不宜將「+3厘」的壓測標準,視為「未來按息最高點」時的供款利率;反而應該視為「未來平均按息」,並以此基礎,規劃未來供樓支出。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7月2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大、細價樓升幅啟示

「大單位較細單位保值」,可能是本地買家的共識之一。但近年的數據顯示,細單位的升幅連續4年跑贏大單位。「反常」的現象背後,值得置業人士深思。

附表為1999年至今,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分別代表小型單位(A類住宅)及大型單位(E類住宅)的售價指數,以及指數的年度變幅。A、E類單位都在 2003年止跌回升。及後至2007年,大單位升幅多數時候都跑贏細單位。如果兩名買家在1999年底入市,分別購入A類單位及E類單位,樓價變幅跟足大 市。至2007年底,購入細單位的買家,物業累升18.9%;而購入E類住宅的買家,物業累升90.4%。

但2008年金融海嘯後,故事全面改寫。可能大單位業主較多涉及衍生工具的投資,直接受到海嘯衝擊,2008年大單位跌幅明顯高於細單位。2009年,環球央行量寬救市,樓價回升,大、小單位在此年則錄得非常接近的升幅。

而在2010年以後,細單位的升幅持續高於大單位。至2013年5月,A類單位的價格指數,較2008年底上升147.6%;而E類單位同期累升76.6%。

2009年各國央行以量寬救市,熱錢湧入,是刺激樓價上升的基本原因。但細單位的升幅連續數年都跑贏大單位,可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2008年前,大單位已累升不少,2009年後細單位升幅較大,只是追回之前的差價,即「追落後」。其二,可能與2009年時,金管局收緊貴價物業按揭成數有關。

收緊按揭或推資金流向細價樓
2009年10月,金管局在金融海嘯後首次收緊按揭指引,限制2,000萬元以上物業的按揭成數,至2011年中,600萬元以上物業已不可借足樓價7 成。措施令貴價物業的按揭槓桿大幅收窄。估計部分原先計劃入市,購置豪宅的買家,最終改變初衷,購入多個細單位以節省首期開支。

至今年2月,港府推出雙倍印花稅,細價樓的印花稅升至樓價1.5%;672萬元以上物業(現時是中價樓),印花稅升至樓價7.5%至8.5%。大單位(通常亦是豪宅)買賣成本急升,令2013年至今,大單位樓價出現輕微回落,反而細單位仍錄得一定升幅。

值得留意,部分官方措施,原先是為了減少風險;但結果可能只是將風險轉移,整體風險並沒有減少。例如限制貴價物業按揭成數。過去此類物業遇上外圍環境轉差 時,會出現較大跌幅(例如2008年),為了減少風險,限制貴價物業的按揭成數可說合理。但資金最終只是由豪宅流向按揭限制較少的細價樓。

當然,細單位與大單位不同,有較實際的需求,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2012年底,A類住宅空置率2.3%,E類住宅為14.1%,投資者購入細單位後丟空的情況罕見。投資者有租金收入,就算近年多了資金由大單位流向細單位,在市況逆轉時投資者亦未必急於走貨。

 但細單位在過去數年已累積可觀升幅,不論是投資者或自住用家,在現水平購買細單位,不宜對未來升幅過於樂觀。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7月2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如何剔除擔保人身份

早前我們處理一宗個案,事主收入穩定、無其他欠債、無拖欠還款紀錄,亦未持有其他物業。表面看,事主屬銀行眼中的「優質客戶」,但當他購買物業自住時,卻被多家銀行拒批按揭。

原來,事主數年前為家人的按揭提供擔保,銀行考慮到其為家人擔保及新申請的兩筆按揭,總供款超逾其月入一半,結果未有批出按揭。為家人作按揭擔保的情況在香港並不罕見,不少人未有為意擔保人的身份,可能會影響自己日後申請按揭。

不過,由於近年樓價持續上升,案中事主的家人收入可能亦有改善;他的家人其實可先行向現按揭銀行申請剔除擔保人。

如銀行未能配合,業主亦可考慮轉按,如果收入合乎要求,轉按申請未必再需要家人擔保,令事主可恢復「自由身」,方便自行申請按揭。
當然,上述部署可能有一定代價,例如家人的原按揭利率可能是H+1厘,但現時新造按揭利率最低已達H+1.7厘;家人轉按後的按揭利息支出會稍為增加。

至於轉按所需費用,一般情況下銀行提供的回贈已足夠支付相關開支。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7月23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按揭壓力測試副作用---持貨能力上升

早前再有分析估計,現時樓價過高,一旦按息上調,樓價可能大跌。的確,超低息是支持樓價在高位徘徊的重要因素,按息一旦回升,置業人士供款負擔增加,樓價便有調整壓力。

我們絕對認同,現時樓價偏高,但必須指出的是,當局多次推出遏抑樓價措施,現實中有壓力測試,新批按揭的供款比率在近月都維持4成以下。事實上,由另外一些官方/半官方機構的數據看,多次的遏抑樓市措施,反而卻帶來另一些結果:買家持貨能力上升 


金管局統計,3月份新批按揭的供款入息比率是36%,即在3月新批按揭中,借款人供款佔收入的實際平均數。翻查金管局提交立法會文件,在20108月,即金管局引入「現行按息加2厘,供款不逾月入6成」的壓測標準前,有關數字是41%

按息升3  高位入市者供款仍低

2010年前有壓力測試前,一般新批按揭的供款,佔借款人月入41%,而經過多次壓力測試,以至提高壓測標準後,今年3月在樓市高位借入按揭人士,其供款佔月入進一步下跌至36%。如果借款人收入不變,而按息上升3厘,此批在3月入市人士的按揭供款與入息比率會升至47%左右----一個在20108月之前,被監管機構視為可接受的新批按揭供款負擔水平。

在平均按揭成數上亦有類似的情況:20099月,即金管局在金融海嘯後首次調整按揭指引前,新批按揭的平均按揭成數是64%20135月是54.3%

在金管局的統計之外,按揭證券公司公布的數據亦有類似表現。在按證公司的按揭保險組合中,4月份時借款人的供款,平均是「原先申報收入的37.1%」。按證公司的按保組合平均已供款5年,即以借款人5年前申報的入息計算,現時其按揭還款佔收入37.1%。換言之,未來按息如上升3厘,平均來說,以按保入市的買家,增加後的供款,仍會在「5年前收入」的5成以下。

以上數據說明,過去金管局多次收緊按揭指引、提高壓力測試標準,成功令市場上的按揭槓桿下調,借款人的實際負擔維持在偏低水平---近幾年新購置物業的買家,有較強的持貨能力。

持貨能力高  急跌模式難再現

此外,2010年後陸續「加辣」的印花稅,亦成功令市場上的投資模式改變---市場上幾乎已沒有短線炒家。即使外圍因素有任何風吹草動時,也少了一批較為敏感的投資者急於放盤。


當然,「買家持貨能力較2008年金融海嘯或1997年金融風暴時高、市場少炒家」,不代表外圍環境逆轉時,香港住宅物業價格不會跌。但普遍用家「持貨能力高」的現實,代表外圍因素逆轉時,本地樓市的調整模式可能與過去大有不同。
較可能出現的是速度慢、時間長的調整,2008年下半年那種半年跌2成多的速度可能難以重現。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7月2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如何重駁換樓鏈?

政府多番遏抑樓市,樓價仍然在高位徘徊,上不了車的買家,仍然在埋怨樓價高企,不單在價格上難以負擔,事實上在市場上亦欠缺放盤可供上車客選擇。

現時市場缺盤的原因之一,是「換樓鏈」幾乎被打斷,住在小單位的業主難以換樓,市場欠缺小單位放盤,結果小型單位價格反而居高不下,升幅更高於大單位。

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A類住宅(實用面積40方米以下單位),5月樓價較去年底上升6%,相反,D、E類住宅(實用面積100平方米以上單位),同期樓價升幅只有1.7%。

換樓鏈斷絕的情況,1997年金融風暴後曾發生一次,金融風暴後負資產湧現,業主難以換樓,市場購買力以上車客為主。近一、兩年的情況,換樓鏈斷絕,主要原因卻是政府推出種種措施。

中產難換樓 基層難上車
在官方推出的多種措施中,雙倍印花稅及700萬以上物業的按揭成數限制,對換樓鏈帶來最嚴重影響。

以一個居於市值400萬元物業的業主,打算換樓至800萬元物業為例。在現行指引下,他新居的按揭成數上限是6成,可借480萬元,首期需要320萬元。

印花稅方面,即使他是香港永久居民,由於他已持有一個住宅物業,新購單位須付雙倍印花稅,即60萬元;如果他購置新居後半年後售出舊居,才可申請取回一半已付的印花稅。
兩大限制令中產階層換樓的難度較以往大幅增加,換樓後又受制於額外印花稅,新居3年內轉售要支付10至20%稅率,亦進一步打擊中產家庭的換樓意欲。

中產換樓不成,二手市場換樓鏈幾乎斷絕,結果便是上車客在二手市場難以找到合適的放盤,進而推高小單位的二手成交價。

需要重申的是,我們並不是反對當局遏抑樓市;我們完全認同減少系統風險的政策目標。但客觀事實是,多重措施令銀行體系風險下跌之餘,也令市場成交量跌至一個反常水平,不單影響上車客改善居住環境,甚至令樓市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功能喪失。

政府推出的多種辣招,說穿了,是以行政措施,應付市場上「樓價必升」的期望。如果美國退市、加息,熱錢留駐的情況不再,樓價必升的預期可以迅速轉變為「樓價必跌」。

目前看來,美國退市如箭在弦,聯儲局只待合適時候出手;市場心態逆轉的情況可能在12至18個月內出現。一旦美國退市、加息,而香港的遏市措施維持,將對市場帶來雙倍破壞力。
我們認為,因應外圍因素可能急速惡化,當局必須考慮為現時的遏市措施,設定退場機制;甚至需要為美國退市,準備替補措施,以減少市場波動。

在此之前,部分措施或可微調,雙倍印花稅來說,官方或可考慮將申請索回新舊印花稅差額的期限由6個月略為放寬至9個月甚至一年,令換樓業主有較多時間放售舊居。
在按揭方面,我們認為「現行按息加3厘,供款不逾月入6成」的壓測標準合情合理,可保證借款人有足夠的還款能力;在維持壓測前提下,當局或可考慮將700萬元以上自用物業的按揭成數限制略為放寬。


透過降低首期支出的方式,令換樓鏈重新啟動,令二手市場上車級別放盤量回升,舒緩上車客欠缺選擇的問題。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7月20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居屋訂價的風險問題

政府提出未來10年的建屋目標,44.7萬個單位中,4成為私人發展,6成為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居屋;連帶東北發展計劃亦將公營房屋比例向上修訂。社會中不少人認為,「多起私樓益了發展商,不如多起公營房屋」。

公營房屋中,公屋用作出租,一般認為與私樓是兩個市場。但另一方面,不少人似乎認為,多建居屋,可平抑私樓樓價。表面看,一手居屋售價低於私樓,對合資格 買家來說,可作為私樓代替品。合資格申請居屋人士,可能會希望政府持續推出居屋,令自己的中籤機會增加。不過,現行制度下,居屋平抑樓價的效用成疑。

公屋租金大致上與租戶收入/負擔能力掛鈎,而與私人市場的租金無關,因此,公屋的確是解決基層市民租住需要的一個有效方案。居屋方面,一手售價卻是參考私樓樓價再作出折扣,理論上與合資格買家的負擔能力無直接關連。結果一手居屋的訂價亦屢創新高。

居屋的訂價機制,令居屋訂價隨私樓樓價抬級而上,根本不能平抑私樓價格。過去某些期數的居屋,便出現符合白表資格的家庭,其實難以負擔價單中開價較高單位供款的情況。要避免此種荒謬的情況出現,較合理的做法是將居屋訂價與合資格購買人士的負擔能力掛鈎。

一手居屋訂價宜與負擔能力掛鈎
香港不少人羨慕新加坡的房屋政策,該國房屋政策主管官員早前提到,當地新建組屋,價格與買家負擔能力掛鈎,目標是買家平均以月入25%或以下應付供款。簡 單來說,新加坡一手組屋的訂價,是與目標家庭的負擔能力,而不是與私樓價格掛鈎。原則上,此種訂價原則才可以確保合資格購買資助房屋的人,有能力負擔有關 福利;資助房屋的價格與私人市場脫鈎,才可以有效平抑樓價。

除了「不能有效平抑樓價」之外,現行一手居屋訂價制度(及居屋第二市場)有另一個問題:由於涉及房委會擔保,金管局亦表明,銀行對居屋第二市場按揭申請可作彈性安排,具體來說,銀行可以不為居二市場按揭申請進行壓測。

居二按揭免壓測 借款人易過度借款
壓測的效果之一,是將借款人在現行利率下的供款限制在4成多的水平。如果不進行壓測,銀行沿用以往「入息5成」作居二市場按揭申請的供款上限,一旦按息回升,現時透過白表資格入市的「受惠者」,供款將大幅增加。


  當然,由於有房委會擔保,即使眾多居二市場業主斷供,對銀行體系也不會有大影響。但在借款人角度來說,一旦按息回升,供款佔月入比例可能大幅上升。以風險 管理角度看,借款人在申請按揭前,宜自行進行壓力測試;又或參考我們多次提出的「樓按負債率Mortgage Debt Leverage」,將貸款總額控制在年收入8倍以下,例如月入2萬元,年收入24萬元,便盡量將按揭借款總額限制在192萬元以下,將未來按息回升時對 財務狀況的影響減至較低水平。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7月1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H按鎖息安排

早前多家銀行開出條件吸引的拆息按揭計劃,銀行按揭用P按好,抑或H按好,再成用家熱門話題。

現時市場上較吸引的H按利率,設定在一個月拆息加1.7厘水平。以7月15日一個月拆息報0.20786厘計,即按息為1.90786厘。較P按利率2.15厘,利率低了0.24厘。如果其他優惠,例如現金回贈的幅度一樣,H按無疑有更大吸引力。

但 用家宜詳細比較,提供H按的按揭,開出的鎖息上限條件。如果銀行提供的鎖息上限是P(5.25厘)減2.8厘;代表如果拆息上升,令按息上升超過P- 2.8厘(在例子中是2.45厘)時,改以鎖息上限供樓。此條件也意味:在現有的拆息與最優惠利率息差下,借款人比起借入條件最佳的P按(利率為2.15 厘),按息節省0.24厘;但如果未來拆息上升而最優惠利率不變,每月會較P按多支付0.3厘。長期選用H按是否有利,便視乎H與P之間的息差會否長期維 持在現有水平。

當然,現時市場有部分銀行提供的H按,鎖息上限貼近,甚至是相當於條件最佳的P按利率,此類安排可把未來拆息先行上升帶來供款增加的風險降至最低。置業人士在考慮H按時,除了比較現時供款利率外,宜詳細比較不同銀行的鎖息安排。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7月16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退市場景與本地按揭

早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一句可能退市,引發環球股市震盪;本周同一位伯南克說美國在「可見將來」都需要維持量寬,更表示即使美國失業率跌至6.5%,聯儲局也不會立即加息,要待失業率穩定下來,美息才會上調。
類似反反覆覆的說法在未來一段日子可能經常出現,值得留意的是此種反覆出口術背後對本地樓市的影響。
不少人將聯儲局「減少買債」(俗稱收水)與「加息」視為同一件事,但兩者的意義其實大有分別。減少買債的結果,是美國國債價格下跌,孳息上升,相對而言,其他資產的相對吸引力上升。
對香港來說,較大的影響是留駐香港的熱錢可能流走,銀行體系結餘下跌,利率(首先是較敏感的拆息)上升。早前曾俊華司長發出預警,認為港息可能早於美息上升,所指的應該就是此一場景。
而「加息」是指正式上調聯邦基金利率,綜合伯南克近期發言,估計未來發展步伐會是「先縮減買債規模,再視經濟情況決定是否上調利率」。
收水將先推高拆息
在金融海嘯引發各國量寬,熱錢流入本港之前,香港銀行體系結餘一般在一百多億港元的「正常水平」;以2007年中(6月初)為例,當時的每日結餘水平大概是130億元,當時的一個月銀行同業拆息約4.5厘。
簡單來說,如果熱錢流走,結餘跌回「正常」水平,一個月拆息可能由現時的0.21厘水平上升4厘多。
但值得留意的是,拆息上升,未必即時推高最優惠利率。就以上文提及的2007年6月為例,當時最優惠利率是7.75厘至8厘。以「大P」計,與一個月同業拆息有3.5厘的息差。
事實上,過去十多年最優惠利率與拆息之間的息差,不計最近數年量寬的干擾;最優惠利率與拆息的平均息差亦是在3.5厘左右。
2008年後熱錢流入,壓低拆息,而最優惠利率因種種因素未有下跌,現時「大P」與一個月拆息的息差逾5厘。綜合來說,未來較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美 國在某個時間收水,香港銀行體系結餘下跌,拆息上升,但最優惠利率可能維持不變一段時間---直至拆息上升,與最優惠利的息差減少至3厘或以上;又或美國 正式上調利率時,最優惠利率才有較明顯的上升空間。
過去數年選用拆息按揭的業主,可能要有心理準備,拆息將先於最優惠利率上升,如果拆息大幅抽升,其供款可能改以「鎖息上限」Cap Rate計算,而且情況維持一段較長時間。
近年新批的H按,鎖息上限一般略高於同期批出的P按,選用此類H按的業主未來可能有一段較長時間需要以鎖息上限供樓,期間利息支出會較選用P按的業主為高。

整體市場方面,雖然近日多家銀行以調整H按價格爭取市場;但如果真的出現拆息抽高,拆息與最優惠利率息差恢復「正常」的情況,則拆息按揭可能會退場,按揭產品回到較最優惠利率按揭獨大的年代。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7月1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銀行叫停定息按揭的原因

早前多家銀行推出定息按揭產品,5月新批按揭中,定息按揭亦佔3.1%,比率較之前穩定上升。但踏入7月,部分銀行卻叫停定息按揭產品,如此發展應如何解讀?

首先要回顧一下新一輪定息按揭的競爭如何出現。以往定息按揭在本地市場一直是非主流產品。絕大部分新批按揭,利率都是以最優惠利率或銀行同業拆息訂價,小部分銀行提供3年期定息按揭,但年期較短,欠缺定息按揭應有的「長期穩定供款」的功能,可說是噱頭居多。

4月份,有銀行推出7年期的定息按揭,定息期較長,對業主來說,有長期穩定供款支出的效果。加上其他銀行推出「優化」產品,包括定息期長達10年的計劃、 「可轉移」定息安排(在定息年期內換樓,在同一銀行取用按揭,新居可沿用剩餘的定息年期),市場上對定息按揭的討論開始增加。

不過,經過一輪宣傳,5月新批按揭中,定息按揭比例仍然只是3.1%。至7月初,更有銀行宣布暫停定息按揭產品,定息按揭似乎又一次未見普及便已退潮,究竟現象背後有何微言大義?

叫停定息按揭的銀行,暫時看到有兩個理由:其一是「名額已滿」,其二是「市場反應欠佳」。值得留意,此兩個理由,某程度上是互相衝突的。「名額已滿」意味 反應超乎銀行預期,銀行一時之間又不能增加名額,惟有暫停;「市場反應欠佳」,卻意味市場對產品的反應不如銀行預期,索性叫停。

值得留意的是,不論銀行是因為「反應太好」抑或「反應欠佳」而叫停定息按揭產品;外圍因素的變化,可能才是銀行叫停定息產品的深層原因。

深層原因:成本上升 定息產品吸引力再跌

在聯儲局尚未明確表示下半年可能退市,美國債券孳息尚未明顯上升時,本地一家銀行推出10年期定息按揭計劃,定息期利率為3.25厘,較市場上一般浮息按 揭的利率高逾1厘。定息按揭利率較浮息按揭高,可視為「供款穩定」的代價;但對借款人來說,現時選用定息按揭,卻必須先承受較浮息高的按息;至於有關產品 在全個供款周期可否為借款人節省供款支出,仍是未知之數。

而在聯儲局表明下半年可能退市之後,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反覆上升,5月底孳息是2.1厘左右,在7月初已升至2.5厘。債息上升,意味市場對美息上升的 預期升溫。加上6月中幾家銀行以高息爭取大額定存,一度推高定期存款利率。此情況意味,如果銀行再推定息按揭,新定的利率亦必然會較前上調----在浮息 按揭實際上仍未調整的情況下,意味定息按揭與浮息按揭的息差進一步擴闊,對借款人來說,選用定息按揭,勢必更為猶豫。

事實上,撇開全面叫停定息按揭的銀行不計,個別仍然提供定息按揭的銀行,亦把產品的利率上調。其中兩家維持定息按揭的銀行,較長年期定息按揭的利率已較6 月時上調,幅度由0.25厘至0.85厘;如果一位借款人預期利率會明顯上升,希望選用定息按揭,他在7月遞交按揭申請,便會發現追求供款穩定的代價已大 為提高。


  當然,市場發展是動態的,踏入7月,早前以高息定存吸納存款的銀行,又再把存款利率下調;如果銀行的利息成本回落,銀行稍後推出的定息按揭,利率可望稍為 回落。但暫時而言,由於定息按揭與傳統浮息按揭的息差擴闊,短期內選用定息按揭的置業人士料會減少,此個可能才是幾家銀行叫停定息按揭的原因。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7月1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港息先升?

財政司司長早前再發預警,指美國可能退市,而本港利率可能較美息先行回升,提醒置業人士留意利率風險。一般人的印象,港元與美元利率掛鈎,美息不升,似乎港息難以上升,其實,港息的確可能較美息先升一步。

現時港元利率,尤其是拆息低企,主要原因是大量熱錢留駐香港,但近日美債孳息上升,如果部分熱錢流向購買美債,本地銀行體系結餘減少,港元拆息可能率先回升。

當然,港元與美元掛鈎,如果港元與美元利率有明顯差距,會引發大量資金外流或湧入。因此,理論上,港元與美元不太可能存在太大的息差。港元利率,特別是對市況最敏感的拆息,的確可能先於美息回升,但在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正式上調前,港息並無太大的上升空間。

對於美息何時回升、港息「率先上調」的幅度有多少等問題,根本難以預測,但低息環境不會永遠持續,借款人宜為不知何時來臨的加息周期,作出心理及財務準備。

原文刊於晴報2013年7月9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30個月樓花期的引申問題


政府施政常被人批評措施欠缺配套,政府新近宣佈私樓樓花期由原有的20個月,延至30個月,理論上可在短期內增加樓花供應,但如無其他措施配合,成效可能大打折扣。
在討論延長樓花期的配套措施前,必須先釐清一個問題。

市場在討論「新樓供應」時,往往牽涉兩個定義:其一是落成量;其二是新盤可推售數字。當中,落成量是較為基本,對住屋需求有較大影響的指標:物業落成才可住人。

但由於樓花制度存在,物業在落成前已可出售,市場有時在討論供應量時,往往會將可售樓花,視為一種供應。但嚴格而言,落成量才是真正的供應:要解決肚餓問題,需要的是現成的食物,未來一段時間才可換領食物的食物券並不「頂肚」。

今次港府延長私樓樓花銷售期,某程度上可能也是將「可售樓花」當作「供應」。此種觀點有一定正確性,至少市場上可售的樓花數目如果增加,樓花定價上可能趨向保守,對政府壓抑樓價的目標有利。

尤其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批核樓花預售申請,技術上可令短期內可售的樓花大幅增加。但必須指出的是:樓花銷售限制由20個月,延至30個月,香港住宅的落成速度不會加快,措施對有改善居住環境人士無大幫助。

樓花期延長 買家風險上升
其次要提的是風險問題,必須指出的是,樓花的本質是期貨買賣,而交易期愈長的期貨合約,風險亦愈高。1998至2003年間樓價持續下跌,購入樓花單位的買家蒙受巨大損失的個案,香港人應該記憶尤新。

現時主流意見認為樓價已運行至高位,有下調壓力。將預售樓花期延長,最理想結果是多個發展商因可售樓花增加,定價下調,壓抑樓價升勢。

而最危險的情況,是眾多買家購入長期樓花後,樓價出現明顯調整;有關措施勢將被質疑為政府協助發展商高位派貨。


最後要討論配合問題。原則上,政府開放30個月樓花預售,買家的風險應該由個人自理。但如果官方的配套措施不周全,樓花買家可能會面對「高息供樓、資產價格下跌」的雙重風險。

數個月前,按揭證券公司曾拒為個別樓花期較長的單幢新盤提供按保。雖然其後按證表明並非一刀切拒受較長期的樓花提供按保,但如果買家未能確定心儀物業的按揭安排,即使樓花供應增加,作出入市決定前也會大為猶豫。

供款震盪成風險主軸
以一個訂價600萬元樓花物業為例,現時按揭指引下,買家最多可借420萬元;即首期需要動用現金180萬元,未必是一般受薪階層可以應付。當然,多數發展商會為新盤提供二按,但二按利率較高。
如果買家欠缺利率較合理的高成數按揭方案選擇,而採用發展商二按入市,則未來利率一旦回升,也會出現較大的供款震盪(Payment Shock)。(詳見按揭保險與發展商第二按揭)
政府如希望透過增加可售樓花方式調控樓市,宜與相關機構作出協調,避免樓花銷售期延長,買家別無選擇下,借入息率較高二按產品的情況大量出現。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7月6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私樓供應量的「黃金比例」



過去本地政壇有所謂「六、四黃金比例」,即在選舉投票中,泛民主派得票率在6成左右,建制派得票則約4成。據說此個「黃金比例」因種種原因近年已被打破。但我們發現,自回歸以來,政府對於公私營房屋供應,似乎一直堅持六四比,固定不變。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早前透露,估算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目標達44.7萬個單位,當中約4成供應為私人住宅。回望當年,董建華的八萬五建屋目標中,5萬個是公營房屋,3.5萬個是私樓,比例是58.9%41.1%,粗略而言是6:4。十多年過去,政府再推建屋目標,公私營房屋比例始終維持在6:4的水平。

此次政府再度提出明確的房屋供應目標;可能是「八萬五」對於港人有太大的陰影,運房局局長表明新訂的建屋目標主要基於人口增長的需求,與八萬五無關。

客觀而言,局長的說法有理:根據運房局向立法會提交的資料,估計10年後全港住宅數目淨增長29.4萬戶,加上2.47萬戶重建、環境欠佳戶的居住環境改善等,估計新增總需求為42.8萬戶,再考慮空置率等因素,得出44.7萬伙此個十年供應目標。簡單來說,政府的十年目標,建屋量較預期的戶數增長多52%,以應付重建、改善居住環境等需要。

我們翻查了多年數據,回歸後,政府第一次對未來人口增長的估計在1999年進行;1999年時香港人口672萬人,當時估計2009年的人口會達745.9萬,以每戶3人計,即2009會較1999年分別增加24.6萬戶。而八萬五建屋目標如維持十年,會有85萬個單位供應,較當時估計2009年新增24.6萬戶高出246%。事後孔明而言,當時八萬五的目標,的確偏離人口增加的基本需求(至於對新增人口估計偏高,本地人口在2012年底才達717.4萬人,那是另一層次的問題)

19萬私樓供應或不足

政府現時再推建屋目標,雖然已表明「按照人口增長需求」。但建屋目標中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卻是十多年下來,始終如一。政府的建屋目標中,公營房屋比例一直維持6成水平,可能有多個原因:相關公營機構落力爭取,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民粹意見認為多建私樓是對發展商的利益輸送等等。

但與客觀數據比較,我們認為十年增加19萬個私樓的數字是不足夠的。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及統計處的數字,在20002012年間,私樓總存量增加了9.3萬個,同期月入4萬以上的家庭,增加了21.9萬個。過去十多年,樓價飛升,原因之一是供應少,而高收入家庭大幅增加。

未來增加的私樓供應,除了要照顧未來的需要,也應該為過去供應不足作出一定補償。此外,需要留意,未來10年增加19萬個私樓供應,並不是淨增加數字,必須扣除拆卸的舊單位。最後,如果未來10年,高收入家庭增量維持20002012年水平,增加約20萬個,私樓整體上仍是供不應求。

其實,政府或可考慮酌量增加私人房屋在供應目標中的比例----供應增加,根據簡單的供求效應,價格將會下跌。一方面可向市場釋出「未來供應穩定增加」的訊號;二來現有的公營機構可能負擔不了公營房屋的建屋目標,據報長策會報告將提及再度引入私人參建居屋的可能性。考慮到數年前政府中止居屋供應時,幾個私人參建居屋項目,不論是購回延遲發售,或售予發展商作私樓,都被指利益輸送。如其再引入私人參建居屋,不如直接將部分居屋興建額改作私樓,在資源運用上,更為有效。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7月3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為退市作準備


伯南克一句「稍後時間可能視乎經濟情況減少買債」,令美債利率上升,市場擔心熱錢橫流情況不再,環球股市亦見下跌。美國是否減少買債、進而結束低息政策,正在影響本地樓市,置業人士宜為遲早來臨的加息周期,作好準備。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聯儲局措施,包括低息政策、量化寬鬆下的買債、扭曲操作(賣短債、買長債以壓低長債息率)等,均刺激資產價格上升,但這些措施不會永遠持續,聯儲局早前便說明,假若稍後公布的經濟數據合乎預期,當局可能在今年稍後時間減少買債,明年上半年結束這通過買債刺激經濟的第三輪量化寬鬆。

雖然市場上仍有分析指出,聯儲局退市受制於經濟情況,如果美國失業率上升、樓價下跌,美國並無大規模退市的條件。尤其是美國長期國債息率上升,已推高當地30年期定息按揭息率,由5月初的3.5厘,升至6月底的4.6厘水平,影響當地樓市復甦進度。

美國2008金融海嘯後,聯儲局眾多措施,目標都是壓低市場利率,令當地銀行體系的按揭資產不再惡化;一方面可令銀行不會縮緊銀根,亦令業主不會因資產價格下跌,引發負財富效應,拖累消費。

表面上,現時傳言退市,已令債息及當地按揭利率上升,理論上會窒礙樓價回穩,進而影響消費市場,不利美國復甦。聯儲局最終「視乎經濟情況」縮短買債的時間,以至減少規模,未必太快太急。

退市早晚發生  宜早為之計

其實,量化寬鬆以至低息政策不會永恆不變。而債息上升的現象,的確反映市場對退市的預期。在個人風險管理角度而言,本地置業人士宜作出適當部署。

23年前入市的業主來說,已享受一定的樓價升幅,未來樓價即使有較明顯調整,也不會有太負面影響。如果置業人士是近1年,樓價處於相對高位入市,則會受制於額外印花稅,即使認為本地樓價會受退市影響而大跌,除非願意支付額外印花稅提早離場,否則選項不多。

伯南克在談及可能退市時重申,即使聯儲局減少買債,也要一段日子才會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合理估計,低息環境會維持至2014年底。置業人士如擔心未來按息上升,而既有按揭又過罰息期,可考慮市場上新興的定息按揭產品,將供款利率鎖定在某一水平。當然,較長年期的定息產品,利率會較現有的浮息按揭產品為高;但為了未來供款穩定,置業人士需要付出百多點子的代價,至於是否合算,便是每位置業人士的個人決定。

另一個處理方式,是趁低息期增加儲蓄,待未來利率真的上升時,將累積的儲蓄作部分還款,以抵銷按息上升的影響。

無人會預知美國退市、加息的具體時間,近2年因多種新增印花稅,購置物業成本上升,即使是長線投資者,持貨量亦未必太多,「減貨」未必是可行選項;反而透過不同方式,應對未來利息支出上升,可能是較佳選項。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6月2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銀行家與樓市投資者的視野


早前長遠房屋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成員黃遠輝表示,樓價過高,現時已屆周期頂部,指出樓價如不回落,政府應考慮再出招;又指現時平均新造按揭成數不足6成,即使樓價下跌4成,銀行體系也承受得來。

黃氏出身銀行交易員,其後成為銀行管理層,黃氏的見解反映其銀行家的思維模式,與一般樓市投資者大異其趣。

樓市與其他資產市場比較,有一個主要特色:沒有沽空機制。作為不動產,物業交易過程遠較股市匯市繁複,交易費用亦較高。結果是樓市投資者持貨期較長,投資者即使看淡後市,最多只可沽貨離場。

結果令留在市場上參與樓市的投資者,不時出現一面倒看好的情況,簡單來說,樓市投資者往往會產生樓市會持續上行(upside)的主觀願望。

據報導,黃遠輝自己出身銀行交易員。交易員的工作本質,是在買賣中獲利。不論買賣的外匯、債券,追求的是波幅。在此一刻買入某種貨幣,累積足夠升幅後便反手沽出。每一個升浪,都是為了未來跌市作準備,反之亦然。此種環境,容易培養出「市場高低起跌,循環不斷」的觀點。

銀行交易員,因為深明升跌有時,面對價格高企的投資產品,心中較可能出現「準備反手操作」的想法。但樓市投資者面對樓價高企,卻較可能出現「高處未算高,樓價Go Go Go」的想法,認為利好因素會持續,最終出現貪勝不知輸的結果。


黃遠輝先生後來歷任銀行管理職位;銀行主要獲利來源是貸款與存款的息差,而資金有其成本。現時銀行息差收窄,銀行家作錯一宗貸款決定,可能嚴重影響業務表現。

工作性質對銀行家的要求,是進行風險管理,避免市場下行(downside)時,影響銀行盈利。黃先生近日對樓市措施的發言,便充分反映一個銀行家的思維模式:市場有周期、溢價不會永遠存在,重要的是風險管理。

相對於一般樓市投資者主觀期望樓市不斷創新高,銀行家對風險管理的重視,無疑更為合理。值得一提的是,黃氏具有半官方身份,他發表對現有樓市措施的意見後,未見政府,甚至委員會內其他成員發表異議,也沒有人走出來指斥他「只是發表個人意見」。

對比一下行會召集人林煥光先生,發表言論認為應取消功能組別後,其行會同僚立即強調那是其個人意見。兩相比較,相信黃遠輝先生的「收招意見」反映政府高層主流想法----在樓價明顯下調(例如兩成)、又或房屋供應「到位」前,不收招。

由政府於2010年推出額外印花稅起,我們已發表意見,認為最大問題是欠缺退場條件。黃氏的意見如代表政府立場,那便是為眾多遏抑樓市措施定下退場 條件,那無疑是一種進步。當然,更好的手法,是由有正式官方身份的人士,對退場機制作出明確說明;即由官方拋出方案,再由公眾討論修正。

如此,對於樓市的相關人士,不論其身份是自住用家、投資者,甚至是物業代理,會是更公平公開的處理方式。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3年6月29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倘加息 還本金佔比減

美國退市陰霾籠罩環球,美國國債利率上調,也令市場擔心終將推高美息及港息。對於利率上升,政府高官已多次苦口婆心,說明按息一旦上升,借款人供款負擔會加大。但加息除了影響每月供款支出外,對於每月供款中的息本比例,也會有所影響。

以現時新造按揭平均還款年期25年為例,100萬元的貸款,當利率是2.15厘及5.15厘時,月供分別是4,312元及5,934元,利率上升三厘,每月供款上升約38%。值得留意的是,除了供款總額上升,供款中的息本比例也會大幅變化。

在 按息為2.15厘時,25年還款期的按揭,首月供款4,312元中,有2,520元為還本,1,792元還息;息本比例為42%還息,58%還本。當按息 升至5.15厘時,同樣是25年還款期,首月供款5,934元中,有1,642元為還本,4,292元為還息,息本比例為72%還息,28%還本。

坊間不少意見認為,供樓時,償還本金的部分可視為另一種儲蓄模式;息本比例改變,會令按揭借款人透過還款進行的另類儲蓄效果轉差。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7月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