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施政報告方向正確 疑中留情


梁振英先生於周三宣讀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一如市場預期,焦點集中在房屋問題。報告中提出的增加房屋供應以中、長期措施為主。反梁的輿論,集中批評報告未有措施改善當下的房屋問題,只是採取拖字訣。我們認為此類批評正中要害,但有欠公允。

所謂「正中要害」,指的是梁振英的確是以拖待變,希望畫出一個「長期供應會增加」的願景,來減緩當下的入市需求。這是個以時間值去消蝕高企的樓價。如果有準買家相信此願景會實現,不急於入市,樓價上升壓力亦會稍緩。

梁振英無誘因推跌樓市
同樣地,以拖待變就是欠缺短期措施。不論任何人上台,其實都不可能在短期內令供應大幅增加,大家須知長遠房屋規劃在香港己荒廢經年。退一步來說,我 們更認為「將樓價推下來」並不是梁振英的目標---再推遏市措施,萬一外圍因素「配合」,例如息口回升令樓價大跌,現時指責梁振英遏市不力的輿論,定必反 過來指責他「製造負資產」,要他步董建華後麈下台。

梁氏要坐穩餘下的4年半任期,沒有誘因在現時推低樓價,畫出一個遠景,是較佳選擇。萬一樓價因外圍因素而下跌,梁振英便不會成為替罪羔羊。這不單為自保,樓價下跌對政府首長的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在2003中己充分反映。

至於所謂「有欠公允」,除了因為「不論何人上台,短期供應事實上難以增加」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比於前任特首曾蔭權,幾乎在房屋土地政策上無所作為,梁振英總算為香港畫出一個長期供應目標,如這是差勁的規劃,那麽我們怎樣評價過去完全沒有規劃?

梁振英先生今日的位置甚為困難,泛民出於政治立場,固然對其反對有加;那些以地產為主軸的建制力量,希望梁氏下台的熱衷程度恐怕會更高。甚至是,今天支持梁振英,希望他會改變高樓價現狀的支持者,現時也會認為措施力度不足,梁振英可說是典型的裡外不是人。
公平一點看,高地價、高樓價政策行之有年,香港政策長期偏向房地產發展,以地產為主軸的建制力量早已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俗稱地產黨)。梁本身亦於地產相關行業出身,要全盤否定這個建制,亦非梁力所能及。

曾治時代的黃金歲月
之前的唐梁之爭,有認為是地產黨與親中建制力量的對決,唐英年先生可視為前者的代表。在競選期內唐氏爆出僭建醜聞,某大發展商二代仍表示,看人不可 看幾個月,要看其人20多年作過何事;結果發展商在投票日仍表示會投唐氏一票。此中有說,唐英年的上任正好是經年的設計,讓其繼承由曾治時代所催生的地產 為主軸的黃金歲月。

唐英年未能上台,表面看是一系列的偶然(如被揭發僭建) 。但細看社會上各項發展都以地產作中軸運行:如環境方面的屏風樓、人口方面的同胞買港樓、醫療方面的双非產子都實在反映社會上凝聚力日漸消減。

而地產作為唯一經濟力量,在操作上如發水樓及其他營銷手法,都引發各樣對部分物業發展商的不滿情緒。唐英年敗陣的原因,與其說是自身的問題,不如歸咎於其支持者的背景。
社會長期偏向地產發展的方向 ,對於生活在食物鏈下端的市民或已到了不得不變的階段,而決定性的因素是貧富懸殊不斷惡化,社會上對地產獨大所造成的零和結局已累積重重矛盾。相反梁氏在競選時,明顯要營造一個「改變現狀」的形象。

梁氏下台 地產再成經濟主軸
相信即使是最反梁的人,都會同意他的確獲得一定比例的基層至中產的支持,希望梁氏執政可改善他們的生活。
以地產為主軸的建制力量有足夠誘因拉梁氏下台:他下台了,香港便很可能回到曾治時代的黃金歲月。相反,泛民反梁卻是欠缺策略的:拉倒梁振英,也不會令普選加快來臨,反而利好地產黨復辟,對香港民主化沒半點好處。

今日香港利益分殊,不論政府推出任何措施都難有共識。梁振英現時以社會最少異議的「增加住宅供應」為切入點,可說有其理據。當措施有了成效—住宅供應增加,市場上單邊唱好的預言落空時,那時政府方有籌碼,在社會中建立更大政治資本去找共識。
今天梁所押的是高槓桿的賭注,其政冶資本的回報可以倍計,只要不作政治自殺舉動,這是刀仔鋸大樹之舉!
我們不是所謂梁粉,但我們認同「增加中長期供應」的目標,對於香港如能除地產以外作發展更抱有殷切期盼,對於施政報告的中長期目標,我們寄予疑中留情的支持。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3年1月1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