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新盤按揭風險不在成數

多個發展商為旗下新盤安排一、二按吸引買家入市,市場反應似乎亦頗為理想。部分發展商提供的一按,標榜「無壓力」。指的當然不是沒有供款壓力,而是沒有類似銀行按揭的壓力測試。沒有壓力測試,會令買家較易借取樓按,但也意味未來利率回升時,供款壓力可能大增。
金管局近年收緊按揭指引,直接壓抑需求:收緊按揭成數,不但減低投資者的槓桿,也要求買家在購置物業時,付出較多首期。至於引入壓力測試,則限制了買家的借款額度。
坊間討論發展商提供的一按、二按時,一般把焦點放在「突破按揭成數限制」,讓買家借入高成數按揭,較少人提及類似產品標榜不設壓測,對買家來說,那 才是真正的風險。「借入較高成數按揭」的最大風險,是樓價一旦回落,物業較易成為負資產;但物業成為負資產,對業主的日常財務其實沒有什麼影響。反而借款 毋須壓力測試,可能令借款人借入超出自己負擔能力的金額,一旦利率上升,便會即時對財政帶來壓力。
風險在於借入過高金額
以一般按揭的壓力測試標準來說,要求借款人在現行利率下,供款不逾月入五成;按息升3厘,供款不逾月入六成。以按息2.15厘、還款期30年計;此要求會令供款被限制在月入41.4%的水平。
如果借款人有另一套仍在供款的物業,壓力測試的要求更高,在當前利率下,所有按揭供款的總額會被限制在月入35%以下。
正是銀行嚴格執行壓力測試,持有多個物業的買家難以多借,購買力受壓抑,發展商才陸續推出不同的按揭組合。據了解,除了極少數表明「包批」一、二按的樓盤,多家發展商提供的按揭組合,仍會有基本的供款負擔指引,例如要求買家的供款不逾月入五成。
表面看,發展商要求借款人供款不逾月入五成,準則已經類似過去的銀行,似乎對買家的供款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必須留意,目前利率極度偏低,一旦按息上升,加上發展商按揭常見的初期低息優惠,不設壓力測試,可能令日後供款壓力大增。
以一筆400萬元按揭,首2年供款3厘,其後供款為P(5厘),還款期30年的按揭為例,首2年每月供款應該是16864元。如果發展商的批核標準 是還款初期,供款不逾月入一半,即月入33728元,已可借取有關樓按。但當2年優惠期後,如最優惠利率不變,每月供款會升至21205元,佔月入 63%。如果期間利率上升1厘,每月供款會升至23562元,佔月入七成。
可能不少人在申請按揭,發現未能通過壓力測試時,會認為此是擾民政策。但壓測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借款人,避免他們借入超出負擔能力的款項。如果 買家有急切需要借用發展商為新盤安排的按揭產品,即使有關按揭毋須通過壓力測試,買家亦宜參考壓測的要求,考慮在按揭優惠期過後,又遇上按息回升時,供款 是否仍在可負擔水平,才作出入市或借款的決定。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5月3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多按」物業 壓垮業主財政

報載將軍澳出現一個「十按」銀主盤,原業主以物業多次抵押借款,最終因無力償還,被債權人收回物業拍賣。平時市場上說「二按」,不少有識之士已提示借款人要注意風險,現時「十按」也出現,可說駭人聽聞。豈知此處說的「十按」與市場上的「一按」、「二按」完全是兩回事。

一般人買樓,向銀行申請按揭,以物業為抵押,那叫「一按」;在原有一按之外,以同一物業抵押,再向另一貸款機構申請按揭,那叫「二按」。一、二按是 同時存在,分別還款的,部分二按會獲一按銀行知悉,最常見是新盤中由發展商安排的二按,此類二按需要與一按一併進行壓力測試、換言之,雖然二按利率較高, 但原則上,獲銀行同意的一、二按組合,供款負擔原則上不會太重(供款上限大概只是月入四成多)。至於取用銀行一按之後,業主私下以同一物業抵押,向其他財 務公司取得的二按,由於利率較高,而且不經壓力測試,業主較易跌入過度借貸的陷阱。

業主以物業作為借款抵押,一旦斷供,一按銀行便可收回物業拍賣抵償欠款,銀行取回全部本息欠款及手續費,仍有餘款才會用於抵償二按欠繳。由於風險較高,一般較正規的財務公司都不會為已經有二按的物業再提供三按、四按。

多次轉按 視物業為提款機
至於近期新聞報道的「八按」、「十按」,與上屬二按的概念完全不同。說的原來是指業主陸續向多間銀行及財務公司借貸,還完再借。換言之,是指在短短 幾年內多次轉按,而不是在同一時間以一個物業作抵押,取得八筆、十筆按揭。此種短期內多次轉按的行為,一般不是為了節省利息,而是物業升值,業主視物業按 揭為提款機。此類不斷加按套現的行徑自然有問題,尤其是多次加按,貸款人可能由銀行、一綫財務變成三、四綫財務公司,利率愈來愈高,到了後期業主轉按可能 單純是為了償還舊債,而非套現作其他用途,一旦樓價見頂,按揭轉無可轉,最終業主便因無力還款而被財務公司收回物業。

由所謂「十按」盤可以了解按揭對借款人真正的風險。部分新盤中,銀行一按、發展商二按的供款組合,按揭成數可達樓價九成,但由於有壓力測試的要求,在現行利率,甚至是利率上升數厘的情況下,仍保證供款處於一個可負擔水平,借款業主出現供款超負荷的機會不大。

以一個樓價$700萬,一按$420萬,利率2.15厘、二按$210萬,利率5厘,二者供款都是30年的按揭組合為例,一、二按月供總 額$27,115,而通過壓測的月入要求是$69,714,供款不到月入39%,壓力不算太大。相反,如果業主在早年樓價偏低時入市,初期供款負擔可能只 有月四成,但近年樓價上升2、3倍,遠超入息增長,如果業主多次加按,按揭欠款可能只在樓價六、七成,但供款佔收入比例偏高,仍是會壓垮業主的財政。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2016年5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放狗咬狗的樓市建議

一個古老的笑話:街上一群流浪狗在打架,警察到場,解決方法卻是放警犬咬狗,結果打架的狗更多,自然是徒增混亂。別以為此單純是笑話,在樓市,不時也有類似的建議出現。

某團體因應樓價高企、初次置業人士儲首期需時多年,向政府作出多個建議,包括:降低初次置業人士的印花稅、放寬按揭成數,以及提供低息貸款。簡單來說:他們認為現時樓價過高,高得初次置業家庭難以負擔,而開出的解決方案,是政府透過低息貸款資助,協助首次置業家庭入市。

港府過去其實有多項置業貸款/資助計劃,90年代尾、21世紀初,便有首次置業貸款、自置居所貸款計劃、夾心階層置業貸款計劃等幾個以公帑資助的計劃同時並存,照顧層面由公屋居民、較低收入首次置業家庭,以至月入6萬元的「夾心階層」不等。

由微觀角度,即從受惠家庭的角度看,自然是歡迎類似的計劃,有關安排不單令合資格買家入市機會增加、負擔減少;不少早年透過類似計劃入市的買家,資產早已大幅增值;但必須留意,在錯誤時機獲批類似優惠,一樣可能令買家作出錯誤入市決定,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在宏觀的角度看,類似計劃其實是在刺激更多資金入市,當樓價已然高企的時候,仍建議政府以公帑資助市民置業,效果也類似放狗咬狗。放狗咬狗的效果是 混戰加劇,公帑資助市民置業,效果就是增大需求,而且刺激作用有槓桿效果:例如受惠家庭獲50萬低息貸款額,最終卻是連同銀行按揭幾百萬元入市。當供應未 能相應增加時,刺激需求只會令樓價進一步上升(在現時的市況下可能是高位徘徊)。到了樓價進一步上升,連原有的資助也不足以協助買家置業,到時又是否要增 加資助?

另一個問題是,有關團體建議向首次置業家庭提供「低息貸款」,利率高低是相對的;多年前的首貸,利率是2厘,當時算是極低息。但與現時的按息比 較,2厘的按息卻只是市場按息。現時首次置業家庭仍可透過按保,申請高達樓價9成的按揭,利率就在2厘水平。如果2厘也不算低息,究竟要如何才算低息?

要協助市民置業,大概沒有速成的方法,唯有慢慢增加供應。在有效增加供應之前推出任何措施協助市民置業,都無異於放狗咬狗。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5月2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公帑資助首置家庭的壞主意



有團體因應樓價高企,年輕人置業困難,建議政府修訂首次置業者的印花稅率、提供低息貸款,及放寬銀行按揭成數。建議容或出於善意,但由論據至建議都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

有關團體以一個月入3萬家庭,扣除強積金即月入2.85萬元,購買一個天水圍400呎單位為例;樓價293萬,4成首期即117萬元,加上印花稅4萬多元;不吃不喝也要44個月才可「上車」,如果儲蓄只有月入一半,費時更久。針對以上其實早已廣為人知的問題,團體建議減低初次置業者印花稅、提供低息貸款及放寬按揭成數。

現時已有低首期置業安排
此處最大的問題是,以有關調查描述的個案,其實合符資格申請9成按揭保險,以同樣月入,購買同樣樓價單位,一成首期加印花稅,約34萬元;月入3萬而每月儲1.4萬,儲蓄需時約2年。9成按揭連保費借款約275萬元,按息2.15厘,30年供款,月供10,372元,佔月入35%

此處不討論儲蓄2年去購買一個小單位時間是否過長;而是指出,現時其實已經有途徑協助初次置業家庭以較低首期入市。

團體又建議,降低初次置業人士印花稅,要留意的是,對未持有本地住宅物業的永久居民,購買400萬元物業,印花稅率是2.25%;樓價300萬元以下,稅率是1.5%。至於近年新引入的雙倍印花稅、買家印花稅都與初次置業的永久居民無關;數萬元的印花稅,似乎難說是高負擔。

有關調查最值得討論的是提供低息貸款協助初次置業買家入市。此處有兩重問題,其一是何謂低息?現時一般銀行提供的按揭,最低已達一個月拆息加1.5厘,現時約為1.7厘水平。如果連此水平的按息也認為偏高,究竟應該要提供多低的利率才算低息?問題之二,是任何類型的低息貸款(類似多年前的首貸、夾貸、自貸),代表更多資金入市,刺激樓價上升。情況有如針對狗群打架,有人建議放警犬制止,徒令狗咬狗的情況惡化。樓價在刺激下進一步上升,屆時新一代年輕人更難入市,勢必要求更多的資助,那時的資助貸款要不要加碼?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5月2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新盤按揭計計數

銀行按揭成數受限,發展商為了賣樓,紛紛推出一、二按,務求協助買家降低首期支出入市。決定是否申請、採用此類按揭安排時,有幾點要留意。
其一是利息成本。一般而言,由於發展商的利息成本較銀行為高,發展商為新盤提供的一、二按,利率會較銀行按揭高。當然,即使發展商提供的按揭計劃利 息較高,只要借款人有能力應付,而且又有需要,仍然可以考慮。值得留意的是,部分新盤的付款安排,可能牽涉樓價折扣,此種情況下,借用二按是否化算,便要 詳加計算。

其二是按揭的批核準則。一般來說,如果發展商按揭牽涉銀行,例如銀行借一按,發展商借二按,整個按揭組合都要根據金管局的要求進行壓力測試,即現行 按息下,月供不逾月入5成,按息升3厘,供款不逾月入6成。如果整體按揭成數較標準高逾2成,壓測的標準會更嚴格。而有個別發展商曾推出「包批」按揭,揚 言只要買家申請一定批核。另外亦有部分發展商提供按揭,只要不涉銀行一按,亦不需通過壓力測試。由買家的角度考慮,借款不用過壓力測試,「好處」自然是批 核簡單;但代價是借款人可能負上自己難以負擔的債務。即使新盤買家有意申請發展商提供的按揭,而且有關產品不必經過壓測,借款人亦宜自行引用壓測標準,看 看一旦按揭的優惠期完結,又碰上按息上升2、3厘時,供款實際會增加多少,再決定是否申請有關按揭。

最後,不管借款人採用的是發展商安排的一、二按,抑或是由其他途徑借取、利率更高的按揭貸款,都應該考慮他日的「退場部署」。一般來說,發展商的 一、二按在供款初期會有供款假期或初期低息的設計,但優惠期後按息會恢復較高水平。現時主流的發展商一、二按,優惠期後利率一般由P-1厘至P+1厘,較 一般銀行按揭利息高2至4厘。選用此類計劃的買家,一般預期樓價持續上升,數年後以轉按至銀行,以避免長期負擔較高的按息。

但必須留意,如果當初借取的按揭整體成數偏高,而樓價在數年後下跌,甚至只是橫行,買家如欠缺資金,數年後都難以轉按。樓價升跌難測,但買家借用較 高息口的貸款前,宜評估自己的儲蓄能力,估計按揭優惠期後,自己手上可積存的資金,再評估一下屆時樓價要在甚麼水平,才可成功轉按;並以此作為是否借取有 關按揭的參考。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5月1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給用家的留言──應用篇

現行負資產的定義,主要由銀行利益出發。而物業成為負資產,對業主來說當然不是好消息,現實問題就現實地面對,小業主如何應對?
小業主用家在樓價高峰時購入單位,如果打算長期持有的話,根本不應過分在意短期的價格走勢。說到底,除非樓價只升不跌,又或完全禁絕物業按揭,否則負資產可視為周期現象,問題在置業時「無咁大個頭,戴咁大頂帽」,目前就要準備,如何將衝擊減至最低。
投資者充斥的波動
宏觀而言,在收緊按揭及加徵多項印花稅後,樓市中投資者的比重已大幅減少。1997年每月有近1.5萬宗住宅成交,2015年數字是4808宗,成 交量下跌67%。2016年至今,成交量比去年同期仍見下跌。大膽估計,上一個高峰期有六成住宅成交涉及投資成分,而當前估計涉及投資成分的交易不足兩 成。須知這四成的增多或減少,是會為樓市帶以倍計的波動。
用家與投資者對待負資產的態度亦完全不同,後者見勢色不對,較傾向於止蝕離場,可能為銀行帶來實際損失;而前者除非走投無路,否則會傾向繼續供款。 在樓市以用家主導的情況下,負資產出現,對銀行體系的影響其實極為有限。不少人擔心負資產重現,可能促使投資者止蝕放盤,推動樓價進一步下跌;但按揭指引 收緊多年,估計此方面的影響已遠不及過去的周期。
基本步:管理好個人信貸紀錄及工作熱誠的回歸
當物業成為負資產,一時三刻難以改變,建議小業主可以留意以下幾點:
首先準期還款,連一天遲供也不要出現。延期還款的戶口,會引起銀行特別留意,持續出現遲供紀錄,銀行便有更大動機要求提早還款,更會為未來申請其他 貸款或轉按帶來負面影響。在信貸資料庫日趨完善的今日,借款人要緊記:信貸紀錄是跟一世的,不值得因為一時遺漏或任性,而令信貸評級下跌。
其次,是盡量減少消費性貸款(減少消費在宏觀層面不利經濟增長,但在經濟下行之時仍鼓吹消費,是推人去死,筆者有所不為);例如以信用卡購物並只付 最低還款。須知道信用卡利率動輒30多厘,是按揭貸款利息的10多倍。以錢的成本計,身上多負一萬元信用卡欠款,相當於多欠10多萬元的按揭。減少不必要 的消費貸款,可能的話,增加儲蓄,即使未來加息,都有餘裕作出應對。
另外一個建議是努力工作,經濟增長放緩,平均薪金可能難見明顯升幅,但反過來想,打工仔更應努力工作,保住職位,有穩定的收入才可安然應對負資產。心存僥倖,望在投資市場有所斬獲,有可能就如大部分人的經驗「愈窮愈見鬼」!
至於那些現在已入市,卻仍留下較多手頭資金的用家,即使物業成為負資產,但已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形勢:如果認定資產價格會進一步調整,利率又會 持續上升,可以考慮以手上現金進行部分還款,減低負擔及每月支出。如果發現樓價整固後再回升軌,手上的資金便有更大的運用彈性。須知在困難時期借錢,是一 個事倍功半的作業,有備用資金在手是名符其實的上上簽。
33個月的護身符
當然,以上建議主要由用家角度考慮,至於那些運用高按揭槓桿入市的投資者,本身已屬藝高人膽大,便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又要增加儲蓄,同時減少消費,還要每個月緊盯供款日的存款,以備準期還款。這裏牽涉了一套有「紀律」的涵養,用近期流行的講法:市民不可「用自己的方法」去供樓,一切都是有規有距的!
說來說去就是勒緊褲頭,或者用家也會問,究竟緊日子要過多久?其實日子是可以計算的,參考上一個周期的數據,以上次惡劣的情況計,可能維持33個 月;而本周期的內在基本因素有所改善,苦日子可能不會長達33個月。如果小業主已有充份儲備,預期可應付未來33個月的緊日子,估計可平穩渡過。至於 「33個月緊日子」的推算從可而來,稍後再談。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5月17日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發展商推一按的緣由


本周有發展商推出95%一按,以低首期吸引買家。過去發展商為新盤買家提供融資安排,一般會以二按形式出現,以免綁死大筆資金。為何發展商近年又會以一按形式鼓勵買家入市?買家考慮此類一按組合時,又有什麼地方要注意?

2009年起,金管局陸續收緊按揭成數,現時600萬元以下物業標準按揭成數為6成;600萬至1000萬元物業按揭成數為6成,貸款額上限500萬元;1,0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成數為5成。一按成數收緊,發展商亦自然以增加二按成數應對。例如要令一個購買樓價1000萬元以上物業整體按揭成數達樓價8成,發展商便需要提供樓價3成的二按。

問題在於,所有涉及一按銀行同意的二按,一、二按的申請需同時通過按揭壓力測試。以一個未持有/未擔保其他物業按揭的人士而言,一、二按的總供款在現時利率水平下,不可高於月入5成,一、二按都加息3厘,供款不可高於月入6成。而二按中不同時間的利率如有不同,以高者為準。例如二按首2年利率P-2厘,其後為P(5),二按的「現行利率」要以P計算。

更進一步的是,如果「一+二」按的組合,整體按揭成數高於標準2成以上,壓測的標準會進一步收緊。以上述樓價100萬元物業,5成一按,3成二按的組合為例,壓測的標準便是「現行利率下供款不逾月入45%,加息3厘供款不逾月入55%」。

如果向銀行借800萬按揭,利率2.15厘,年期30年,月供30,173元,買家入息需達72,804元才可通過壓力測試。如果是1000萬元的物業,5成一按,利率2.15厘,3成二按,利率5厘,年期均為30年,月供共34,962元,而通過壓測的收入要求為89,663元。簡單來說,「一+二按」的組合,雖然可以令買家以低首期入市,但對買家的負擔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因應「一+二」組合較難通過壓力測試,發展商便推出整筆一按。整筆一按都由關連財務公司提供,對買家來說「好處」是不經銀行,買家便不需通過按揭壓力測試;問題自然是,發展商限於利息成本,按揭利率必定較一般銀行按揭高,借款人雖然較易借取資金入市,但欠缺壓力測試的保障,卻會有債務超負荷的風險。

過去樓市暢旺時,不少借入較高息二按的買家,會盤算待樓價上升後,便以轉按方式減低利息支出。但近半年樓價見頂回落,短期內似乎難以預期樓價會有明顯回升。在此背景下,借入較高利息按揭產品的買家,需要留意轉按大計會較難實行,或者需要較長時間支付有關按揭的利息支出。

原文刊於iMoney 2016年5月1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按揭市場的「堅離地」建議

首季負資產突破3位數,惹起各方關注,不少人建議,要減少物業成為負資產的風險,買家宜考慮多支付首期。套用一句潮語,類似建議有點「堅離地」,而且搞錯了大方向,有意無意間令人忽視真正的風險。
本地樓價雖然較高位輕微下跌一成多,但樓價收入比偏高是不爭的事實,在樓價高企的情況下,儲蓄首期入市從來都是大工程,建議買家入市時「多付首 期」,以減少物業成為負資產的機會,算術上正確,但卻帶點「何不食肉糜」的「堅離地」感覺。更嚴重的,是類似建議令人忽視真正的風險。

「多付首期」的意見,等同有人主張,減低交通意外的方式是「減少開車」一樣。說錯嗎?邏輯上沒有錯,但大概不會有人認為那是真正有效的控制風險措施。
正如我們多次提出,除非完全禁止按揭,又或樓價只升不跌,否則「負資產」便只是一個自然現象。要處理按揭風險,重點在於避免借貸金額超出自己的負擔 能力,而不在於控制按揭成數。傳統上銀行用的標準是Debt-Servicing Ratio(DSR),過去一般要求的標準是供款不逾月入5成。近年金管局引入壓力測試,令近年新批按揭的平均負擔比率約為35%。維持較低的負擔比率, 即使借入的按揭成數較高,對借款人的財務亦不會帶來太大負面影響。

另一個重點是避免借入利率較高的貸款。按息愈高,對借款人還款的壓力愈大。
標準的高成數按揭,利率貼近一般按揭,現時利息低至2厘水平,加上要通過壓力測試,還款對借款人來說應處於可負擔水平。現時市場有部分高成數貸款, 例如新盤發展商的一按,由於不涉銀行,借款人亦不需進行壓力測試。買家如有需要採用類似安排,宜充分了解類似產品未來還款時的壓力。
如果借款人將按揭供款負擔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借取的按揭究竟是樓價6成抑或9成,根本無關宏旨。相反,就算多付首期,減少按揭成數,但有關供款佔入息比例偏高,則仍然是高危舉動。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5月1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按揭風險管理──小心三高

上季負資產宗數上升14倍,各路人馬紛紛向買家獻計,如何減少物業成為負資產的風險。常見的高見是「提高首期支付比例」。此類高見在算術上正確,但卻無助於協助置業人士真正了解借款的風險管理。
負資產個案增加,金管局的報告內例必有幾句解釋:此類負資產個案,都是銀行職員相關貸款,或高成數按揭計劃,共通點是按揭成數高,樓價輕微下跌,物 業所值低於未償還按揭貸款餘額,便成為負資產。因為「使用高成數按揭,物業較大機會成為負資產」,所以坊間的高見是:支付更多首期,降低按揭成數,物業成 為負資產的機會便較低。有趣的是,今天建議你減低按揭成數的,可能與去年建議大家多借一點,高追入市的,是同一班人。
其實,在樓價下跌的場景,不管多付首期或少付首期,買家的損失是一樣的。400萬元購入的物業,樓價跌兩成,不管你之前支付多少首期,損失就是80萬元。
陳先生和何先生二人本來各有200萬元,同樣購入400萬元單位。陳先生用九成按揭入市,何先生用七成按揭入市。入市後樓價下跌兩成,400萬元購 入的單位市值320萬元,陳先生尚欠銀行360萬元,物業是負資產,但手持現金160萬元;何先生欠銀行280萬元,物業不是負資產,手持現金80萬元, 何先生的財務有更理想嗎?

高成數≠高風險
要控制按揭借款的風險,重點不在於控制按揭成數的高低,而是要避免以下三高:
一、高息:目前最優惠利率為5厘或5.25厘,以「大P」5.25厘計,一般P按利率是P-3.1厘起。正規的高成數按揭利率都在此水平,算是正常 息口;但部分人士會在一按之外,加借利率較高的二按,以減少首期支出,此類二按產品利率較高,由P至P加20厘不等。以年息15厘計,同一按揭金額,利息 支出相當於一般按揭的7.5倍;借50萬元的高息二按,等同借375萬元的一般按揭。高利息支出將嚴重蠶食借款人的負擔能力。選用此類產品時要細心留意供 款增加對財務的影響。
二、高負擔比率:利率高低是相對的,有人會認為5厘息平,有人會認為2厘息高;更客觀的標準是量度按揭還款相對於入息的負擔比率。常見的標準是 Debt-Servicing Ratio(DSR),過去一般銀行要求的標準是供款不逾月入五成。近年金管局引入壓力測試,令近年新批按揭的平均負擔比率約35%。維持較低的負擔比 率,即使借入的按揭成數較高,對借款人的財務亦不會帶來太大負面影響。
不論按揭成數,如果負擔比率較高;當遇上經濟下行、利率上升或通縮出現時,都會令借款人的供款負擔上升,同樣會嚴重影響借款人的負擔能力。
三、高危行業:負擔比率的計算是靜態的,只反映一時的收入及供款支出比例。但職場是動態的,收入其實是一個變數。在香港,從事公務員、政府資助機構 僱員,收入可視為高度穩定。近期從事旅遊、零售的,卻可能面對收入減少、甚至裁員壓力,從事此類高危行業,衡量自己供款負擔時,便宜採取更為保守的態度。
附帶一提,有些人從事的行業在整體上未必是「高危」,但打混過日子,每天得過且過,一樣會令職位變高危。其實不論本身行業,打工仔都應該與時並進,令自己維持在職場上的議價能力,才是保障自己工作前景的應對之道。

正規高成數按揭拖欠比率反較低
在個人層面之外,也許有人會關注高成數按揭會否為貸款機構帶來更高風險。其實,從事高成數按揭的機構,都會有一套審批標準,將高負擔比率、還款能力 或還款意欲有問題的人排除。參考按揭證券公司按揭保險計劃的拖欠數據,其實一直較整體銀行按揭借款組合為佳。例如2001年4月,所有按揭拖欠供款的比率 是1.43%,為本地最高紀錄,而按揭保險計劃同月的同類數據是0.37%。
說到底,按揭借款的風險管理,在於借款人有沒有能力負擔有關債務,而不在於成數高低。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5月1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存款掛鈎按揭須知

近日按揭申請人查詢按揭,除了是否估足價、按息、回贈、罰息期之外,也多了人查問是否有存款掛鈎按揭。此類戶口標榜可以為借款人提供高息存款,或節省供樓利息,但不同銀行之間的產品有一定差異,客戶應該如何選擇?
此類存款掛鈎按揭戶口,約在十多年前推出市場,賣點是向客戶提供等同按息的存款利率;例如按揭利率是2.15厘,按揭客戶存款於銀行,也可收取 2.15厘的存款利息,上限一般為未償還按揭金額一半。起初此類戶口的利率會較一般最優惠利率按揭(P按)的按息為高,但其後因市場競爭,息口逐漸下調至 等同一般P按。兩年前,更陸續有銀行將類似計劃推廣至拆息按揭(H按)。
雖然說原則上此類戶口都是提供等同按息的存款戶口,但卻有幾種不同的變化,選用時借款人宜留意當中的差異。
第一類:獨立存款戶口,每月派息
此種可說是存款掛鈎按揭的基本形態,存款戶口利息等同按揭利率,存款優惠額為貸款餘額一半。
例如借200萬,30年還款期,利率2.15厘,存款利息等同按息,第一個月如存入100萬,利息收入便是1,792元。而按揭供款、年期完全不受影響。
第二類:按揭供款不受影響,減年期
此種戶口將按揭及存款戶口集中於一個戶口,客戶可存款,存款可扣減利息,雖然不會影響往後每期按揭供款,但終因供本較快,年期縮減,最終達至節省利息支出的目標,可存入額度一般為貸款餘額一半。
例如,借200萬,30年還款期,利率2.15厘,第一個月如0存款,下期供款為7,543元,當中3,583元為供息,3,960元為供本;如第 一個月存100萬,下期供款一樣為7,543元,但還款中的息本比例改變,供息只佔1,792元,供本上升至5,751元。由於每期還本增加,還款年期會 縮減,令全期利息支出減少。
第三類:存款利息減本金
類似第二類,但存款利息用於減本金,下期供款減少,但還款年期不變。
例如借200萬,30年還款期,利率2.15厘,下期供款為7,543元。如第一個月存100萬,存款利息1,792元會扣按揭本金,下月供款因此減少。
原則上,三種慳息效果極度接近,但不同的計算方式,適合不同理財策略。例如某些借款人希望盡早償還按揭,便適合選用第二類存款綜合戶口;另一些人認為按息偏低,寧可讓通脹蠶食債務,不希望縮短還款期,第一、三類戶口便會較合其口味。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5月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良好供款紀錄的重要性

提起按揭,在貸款人及借款人之間當然要就貸款條款訂定合約。除了借款額、還款利息、罰息期和回贈外,多數借款人對按揭合約的細則不大了了。其實,按揭合約界定借貸雙方的權益,例如借款方違約時的處置方式等,借款人尤需注意。

其中一種常見的違約行為是拖欠供款;有些人可能以為,供樓有如約會朋友,「遲少少」的問題不大。其實,拖欠供款會反映在信貸紀錄中,甚至影響未來取得其他貸款的申請。
與世界上其他地方比較,香港人的信貸紀錄,特別是樓按還款紀錄堪稱優良。以美國為例,由1991至2008年,每季住宅按揭貸款的拖欠比率介乎 1.4%至3.3%;金融海嘯後,數字惡化,2010至2012年每季的拖欠比率均逾10%;2015年第四季拖欠比率仍在約5.17%。簡單一點:銀行 按揭組合值100億元,便有5億元左右會拖延供款。

相對來說,香港數字最惡劣的是2000年底,拖欠比率剛過1.4%;近年的住宅拖欠比率是0.01%至0.03%左右。香港人拖欠按揭供款紀錄最差 的時候,銀行每100億元按揭組合,大概有1.4億元會拖延供款。而近年經濟好轉,每100億元的按揭組合,大概有100萬至300萬元會拖延供款。簡單 來說,香港人在經濟最差,拖數最嚴重的時候,按揭還款的紀律仍是較美國人表現最佳時為好。在貸款機構眼中,香港人絕對是有借有還的上等人。

港人按揭還款整體表現佳,代表銀行壞賬風險低,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本地樓按息率特低的情況。不過,整體表現佳,不代表銀行就會假設每一個借款人都是「好客」。銀行仍是會根據一定條件判斷客戶是否有還款能力及還款意願。

在向正規的銀行或金融機構申請按揭貸款時,申請人都需要填寫一份同意書,同意有關機構查閱申請人的信貸紀錄(原則上申請人可以「不同意」有關機構查閱,但實際上「不同意查閱」,幾乎等同放棄──貸款機構不太可能同意有關申請)。

貸款機構由信貸資料庫中,可以看到申請人現時尚有多少私人貸款、信用卡結欠的金額、拖延還款紀錄,以及申請人有多少宗按揭尚未償還和申請人的信貸評級等。
原則上,無拖延還款紀錄、其他貸款結餘不高、最近沒有太多的信貸申請,貸款評級較高,便會被視為有良好信貸紀錄;相反,如果申請人有慣性拖欠的紀 錄,便極可能影響按揭的批核。而良好的供款紀律──從沒拖數,自然就會有良好的信貸紀錄,有助於借款人以較優惠的條件取得按揭貸款。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5月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