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收緊按揭的風險管理效果

金管局下周將向立法會提交財經簡報,部分數據已可在金管局網站看到,數據新意不多;以金融安全角度看,現時銀行按揭業務潛在的系統風險相當有限。此可說是多輪逆周期措施的效用。

根據金管局數據,數項關鍵的按揭數據都極為健康(見附表)。幾項數字中,拖欠比率其實一直偏低,2001年本地按揭拖欠比率處於高峰期的數字,大概相當於美國經濟環境較佳時的數字。拖欠比率低,反映按揭業務風險不高,某程度上解釋了何以本地按揭平均息率會較相宜。

平均按揭成數低 未來負資產規模受限
其他數字方面,9月份負資產按揭宗數是似有若無的1宗。新批按揭平均成數只有56%,較2009年下跌8個百分點;供款與入息比率亦維持在36%水平。意 以上數據表示,現時借取按揭人士,供款負擔不高,對加息有較大的應對能力;而且整體按揭成數低,即使樓價大跌3成,負資產增加的規模有限。

數字似乎十分健康,但同一份報告可能揭示潛伏中的問題。根據金管局將向立法會提交的數字,近幾年按揭貸款佔GDP比重一直維持在46%以下,較數年前只增長2、3個百分點。簡單來說,雖然坊間常說樓市瘋狂,但金管局的逆周期措施相當成功,按揭貸款佔GDP比重未見急增。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金管局未有收緊按揭指引,在人人看好樓市的情況下,新按按揭成數、供款與入息比率維持高企之餘,按揭貸款佔GDP比重可能大增,萬一樓價下跌,將引發更嚴重的系統風險。

正好我們多次提到,近年金管局對按揭風險的認知,由金融體系擴及個人。「按揭貸款佔GDP比重」,可說是體系風險的重要指標,而新批按揭成數,以及供款入 息比率,卻是對體系以至個人都同樣重要的指標。後兩者維持偏低,意味整個金融系統以至個別借款人承受樓價波動的能力都大幅提高。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4年10月2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佔領漣漪──政府協助置業買民心?

佔領行動持續,參加者以年輕人為主,有分析指出,新一代不滿建制,主要因素是經濟問題──向上流動的機會減少之餘,樓價高得難以負擔,引發青年不滿。我們不知道年輕人不滿建制主因是否全因經濟因素,但建制派有此想法,對樓市的影響不容忽視。

據報民建聯上周會見特首討論來年施政報告時提及,希望以貸款鼓勵青年創業、並建議初次置業人士購買600萬元以下物業時,印花稅可獲減半優惠。此 外,前特首董建華會見傳媒時亦提及,學生的部分不滿源於樓價高企,難以負擔,並呼籲社會予時間政府改善問題。似乎建制派傾向以經濟,特別是樓價高企,解釋 新一代何以不滿。

街上的示威者是否同意上述分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親建制一方有此認知──表面上的政治問題,深層原因是經濟問題。某程度上,此一理解不能說是錯,學 術上,馬克思說下層建築(或經濟建築,Economic structure)決定上層建築(Super structure,包括政治和意識形態);實務上,1967年暴動後,當年港府亦有類似見解,間接推動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建公屋。

把政治問題化約為經濟問題,好處是前者不是港府單方面可解決,後者卻可由港府自行其是。如果民建聯和董建華的說法與港府的想法接近,不管佔領行動如何收科,可以預期,港府將在樓市、房屋政策上出現更大調整。不過,調整政策未必就會令樓價下調。

除了民建聯建議減初次置業人士印花稅外,其他類似思路的建議是重推首貸、自貸等資助計劃,協助初次置業人士入市。此類構想的共通優勢,是可較快推 出。但缺點亦明顯:勢將刺激入市需求,有可能進一步刺激細價樓價格上升,屆時政策的真正受惠者,將是放盤業主而不是初次置業人士。

當然,要協助市民置業,更王道的方法是增加住宅供應量。如果供應真的在可見未來大量增加,樓價可望稍為受壓(至於是否可壓至年輕人容易入市,進而怨氣稍減便難以估計)。
不過,此處有一個大前提:政府有能力大幅增加土地供應──透過行政手段,港府的確有能力在短期內加快土地供應,例如港鐵或市建局的項目可加快推出、 申請動工、預售的項目加快批核等。但長遠而言,如何大量增加住宅用地始終是大問題,尤其在今日政府政治能量不足的情況下,但凡改變用途、增加地積比等,都 是知易行難的措施。

持平而言,本屆政府已着力增加土地供應,上周官方數字顯示,未來數年住宅供應量達7.4萬伙,創近年新高。只要持之以恆,供應量可望持續上升。不 過,在此亦要考慮另一變數。7.4萬伙是按「樓花/現樓貨尾、施工中」的數字計算的;但近年建築業人手緊張,住宅施工量增加,是否可按時轉化為現樓,仍有 待觀察。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4年10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業主理財夢 一開二的難題


香港小業主常見的理財夢想,是置業後「一開二,二開四」,最終依靠資產升值致富。
一般來說,執行「一開二,二開四」的策略,單單靠薪金收入增長難以實行(或者說,如果單靠薪金收入增長已可慢慢購入多個物業,在大多數人眼中已屬富有之列)。多數「一開二」,都要依靠樓價升值及按揭理財的技巧進行。

以於2003年購入一個$100萬的單位,原有按揭成數七成為例,同一物業在2006年左右,估值可能已升至$200萬,未償還貸款大約在$65萬左右。 看好後市的業主,如決定將物業加按,以當時一般按揭成數上限七成為例,便可借入$140萬,償還舊按的$65萬,套現$75萬,可作為購置物二個物業的首 期。

購入第二個物業後出租,以租金應付部分供款,便可在按揭供款不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持有多個物業。以下3點值得買家留意:

1. 執行難度及成本上升
以加按方式「一開二」,在過去較易執行。在正面按揭資料未加入信貸資料庫的年代(即2011年之前),只要業主向不同的銀行借入按揭,並維持良好供款紀律;新申請的按揭供款不逾月入一半,不難獲批按揭。

但近年金管局收緊對按揭業務的監管,將正面按揭資料加入信貸資料庫後,按揭申請人有多少按揭未償還,銀行可一目了然。持有多個物業的業主,難再用「自住」 名義向銀行申請按揭。而持有1個或以上未完全償還按揭貸款物業的按揭申請人,按揭供款壓力測試的標準會更嚴格,按揭成數亦會受限。

更不用說,購買第二個住宅物業,要支付雙倍印花稅。簡單來說,技術上業主仍可透過加按套現作購置收租物業首期,但難度、成本大幅增加。

2. 策略只於樓價上升周期有效
其次,有關策略只在樓價上升周期有效。在樓價下跌周期,不論業主本身有沒有興致增加持貨;在樓市下跌時,既有物業估值下跌,即使未成負資產,加按套現的金額亦有限,業主難以透過加按、轉按套現。

3. 執行策略的風險
第三點與第二點是相關連的。一如前文所述,透過按揭「一開二」的策略只在樓市上升周期可行。投資者可能一直順風順水,不斷透過「加按——買樓——收租」的方程式增持物業。一旦樓價、租金下跌,投資者便難以將遊戲持續進行。甚至出現斷供、破產的情況。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按揭指引持續收緊,令市場上只有較具實力投資者留下。從樂觀的角度看,是未來即使經濟收縮,市場上也不會有大量斷供銀主盤出現,進一步 拖低樓價。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只有「較具實力者」參與資產增值的遊戲,在某程度上也影響社會流動——中產向上流的機會,的確較以往為低。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4年10月2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按揭指引對迷你單位的拉動作用




大埔某新盤提供200呎以下單位,被輿論冷嘲熱諷,但綜合包括按揭在內的各種因素,未來此類單位應該會愈來愈多。

推動小單位供應增加的第一個原因自然是樓價高企。過去被視為上車級的二手單位,一般建築面積三百多平方呎,實用面積多在二百呎以上;隨樓價上升,此類上車屋則的成交價約在400萬元水平,以9成按揭,借360萬元,30年還款,按息2.15厘計,月供13,576元,月入要在32,762元以上才可通過壓測此收入水平統計上已高於本地私樓住戶的入息中位數。

發展商如希望維持新盤有少量「上車級」單位供應,唯有將單位面積做得盡量緊緻。只要單位不是位處核心區域,將單位面積控制在200多呎上下,便可以將單位售價壓在300萬,甚至200萬元水平。當然,覬覦此類「上車級」單位的,除了上車用家,也包括大量投資者,即使新盤有小型單位推出,也不代表購入的一定是用家。

發展商推出此類單位的另一個原因是按揭因素;近幾年大單位升幅不及小單位,原因之一是樓價6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成數受限,樓價1000萬元以上物業的只可借樓價5成。文首提及的新盤,發展商一直表明,200呎以下的小單位,供購買比鄰大單位的用家優先認購,如大單位的買家放棄購入小單位,才會供其他買家購買。

由於大、小單位之間的間隔牆並不是結構牆,如果買家一併購入兩個單位,或會將單位打通為自製相連單位使用。即名義上是購入2伙,但在買家立場,其實是購入一個更大的單位。

且看當中一個例子,樓盤其中一個小單位即供價(折實,下同)170萬元,比鄰的大單位是756萬元。如果兩個單位本來就是一個單位,總價926萬元,一般按揭借款上限是500萬元,按揭成數54%,首期支出426萬元。

但現時分開為2個單位,小單位樓價170萬元,可借7成,借119萬元;大單位樓價756萬元,可借6成,即453.6萬元。兩個單位共借572.6萬元,整體按揭成數約62%,首期支出353.4萬元。簡單來說,一併購入比鄰的大、小單位,較購買一個同等樓價的大單位,買家反而略為降低首期。

當然,一個新盤由投地、開則到銷售,需時數年,上述部署未必是發展商精心設計;可能只是歪打正著,屋則本來如此,讓比鄰大單位買家有優先購買權,只是順便。

現行指引下,一個1000萬元的大單位可借500萬元,但2500萬元的比鄰單位,卻可借700萬元。沒有人知道現時的按揭指引會存在多久,但相信發展商會以靈活開則的方法應對,設計更多可打通的相連單位,以方便買家以較低首期入市。
值得思考的是,此類靈活走位的部署,其實對政府、市場計算單位供應量有輕微影響---發展商售出了100個單位,但事實上卻只解決了50個家庭的住屋需要。

原文刊於iMoney 2014年10月2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由油價看樓價

近日港人幾乎由經濟動物突然演化成政治動物,朋友聚會都在討論政治,二手樓成交淡靜,連股市成交金額都在低位徘徊,電視上國際新聞的比重亦下跌。在此情況下,一些影響深遠的消息在此間可能被忽視,例如油價。

北海布蘭特原油價格在年中曾高企於114美元水平,9月跌破100美元,本周初報85美元一桶,較年中高位回落25%。油價下跌有2個原因,其一是供應增加,美國開發頁岩油有成,國際能源署(IEA)估計,2017年美國將成最大產油國,美國甚至有出口頁岩油的計劃。
油價下跌第二個原因是需求下跌,較早時,IEA公布最新每月報告,估計全球今年石油日均需求增幅為65萬桶,較原先估計減少25萬桶。IEA同時將2015年預測調低30萬桶,至110萬桶。

油價預示來年環球經濟增長放緩
原油需求增長放緩,在環保人士眼中或是好消息,但經濟上是反映多個主要經濟體欠缺增長動力。另一方面,石油期貨價某程度上可作為通脹指標--未來一段時間,各國難見明顯通脹,甚至有一定的通縮威脅。
回到本地樓價問題,「通脹、低息」是令本地樓價一直維持高企的兩大原因;油價大跌,卻對兩者都有一定影響。

在通脹而言,如果視油價為通脹領先指標,可以預期在多國經濟低增長之下,通脹率將維持低位,甚至出現一定下調。通脹率偏低,對物業投資者而言不算利好消息。當然,香港環境較獨特,中國資金有可能在香港低增長的情況下,仍然推高通脹率;後續發展需要更多時間觀察。

低通脹制約美息上升幅度
息率方面,西方主要經濟體增長欠奉,通脹似有若無,將制約聯儲局加息空間--一來是不需要以加息制伏通脹,二來是擔心加息之後,借貸成本增加,會影響經濟復甦,甚至引來通縮。美國來年即使可加息,幅度可能會相當溫和,有利於支持本地偏高的樓價。
綜合而言,通脹低表示主要國家增長放慢,本身對持有實物資產人士不算特別好消息。但本地經濟的獨特(畸形?)生態下,香港卻可能出現經濟增長放緩,但通脹持續的情況;加上來年利息似乎仍會維持偏低,在欠缺特別壞消息的情況下,樓價走勢可能仍會維持高位橫行。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4年10月2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低通脹制約美國加息空間

美國時間明日(10月22日)公布9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數字對美國息口走勢相當關鍵。8月美國CPI按月下跌0.2%,反映通脹似有若無,嚴重制約聯儲局的加息政策。

年前聯儲局曾提出終止低息政策的門檻,二個指標分別為失業率跌至6.5%(後來下調至6%)或通脹不高於2.5%。前者在4月已跌至6.3%,9月失業率更跌至5.9%。

消費物價指數在8月數字按年升1.7%,按月跌0.2%。某程度上,兩個指標似乎已經無關宏旨,原因是聯儲局早已搬龍門,雖然仍表示會在結束量寬後 一段時間加息,但卻表明要考慮整體因素──用一般人可理解的說法,便是「即使失業率跌至6%以下,通脹在2.5%以上,都不一定加息」。

雖然龍門已搬,但年前聯儲局提出二個門檻,其實有一定意義。當失業率回落,往往反映經濟恢復,不需要再維持低息政策刺激經濟。另一方面,加息亦一直被視為應付通脹上升的有效措施,反過來說,如果通脹不高,加息的誘因也會減少。

現時一般認為,雖然美國失業率下跌,但原因除了工作職位增加外,亦與更多人退出就業主場有關,除了部分人放棄找工,統計上不列入失業人口外,亦與嬰 兒潮(BABY BOOM,即1946至1964年出生率較高的年份)出生世代陸續退休有關。簡單來說,失業率的確是減少了,但未必反映經濟真的好轉。

在通脹方面,官方統計的數字持續偏低,8月按月甚至出現下跌。情況其實有點出乎意料,一般人對量寬的理解便是印銀紙,在正常情況下,印銀紙的結果便是貨幣供應增加,通脹率理應上升。但多次量寬後,通脹仍是似有若無,其實隱含一定問題。

一般來說,溫和的通脹有利經濟增長,低通脹不僅代表「加息需要不高」,聯儲局也要考慮,在此情況下加息(增加所有人的借貸成本),會不會令通脹進一步下跌,甚至出現通縮。
綜合而言,來年美息上升的可能性不容忽視,但受制於低通脹,美息上升的空間卻未必太大。早前有本地大銀行發表報告,指由於美息下調時,港息未有跟足,未來美息先升,港息亦有條件暫時維持不變。

上述見解是否成真有待觀察,但一心等待2015年加息會令樓價回落的人士,或要考慮稍為調整自己的期望值。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4年10月21日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私人貸款作首期融資的考慮

金管局自2009年起多次收緊按揭指引,成功令平均按揭貸款額及按揭成數處於偏低水平,加上新批按揭利率偏低,令實際批出按揭,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在樓價 屢創新高後,仍維持偏低水平(最新數字為35%)。但另一方面,愈來愈多未能借足所需按揭金額的人士,尋找私人貸款融資,情況值得留意。

以一個樓價1,200萬元的「中價物業」為例,在現行的按揭指引下,買家即使是自用、有充足收入、無其他欠款;按揭成數上限亦只是5成,即可借600萬 元,買家需自備首期600萬元。對不少家庭來說,可能出現「按揭供得起,首期付不出」的尷尬現象。另外一些買家即使手上有足夠現金,但基於理財需要,寧可 維持較高的現金(及其他流動資產)儲備,可能會尋求銀行以外的二按,甚至是以私人貸款作為首期融資的手段。

在理財上,以私貸作為首期融資,沒有對錯之分;但有成本之別。以上述1,200萬元物業為例,如買家借入600萬元按揭外,再借入私人貸款。假設借款人月入7萬元,借入48萬元的私人貸款;首期支出便可減至552萬元。

假設私人貸款月平息0.42厘,實際年利率9.6厘,還款期6年,每月還款約10,016元;連同按揭還款約22,630元;每月還款約不足月入一半,仍是可負擔水平。至於理財上此是否較精明的選擇,便要視乎借款人省下了48萬元的首期,取得的回報是否高於9.6厘。

私貸還款負擔高
由另一個角度看,48萬元的貸款,年利率9.6厘,如果將利率平均化,可視作借款人承擔了214萬元,利率2.15厘的按揭貸款。

當然,同時申請私人貸款及按揭貸款,會影響到壓力測試的計算。此外,要留意,部分金融機構會以「二按」名義提供作用類似的貸款。先不論正規的二按要一按銀 行同意。部分以二按為名的貸款,還款初期可能是供息不供本的,部分更是還息不還本,待貸款到期才一次過償還本金;借款人在申請此類貸款時,需要詳細比較當 中細節。

金管局統計,近年私人貸款增長迅速。2013年本港私人貸款上升過快,達3700億元,佔GDP(本地生產總值)比例為16.3%,遠較2000年的 9.9%為高。私貸增長有眾多原因,部分機構提供的私貸(尤其是稅貸)利率相宜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按揭指引收緊,不排除部分置業人士以私人貸款作為首 期融資。

在銀行體系而言,金管局似乎已注意到有關趨勢,4項針對銀行私貸業務的指引在4月實行,包括審批客戶申請的供款與入息上限必須具約束力、避免年期過長、銀 行本身應設定整體私貸業務組合的內部總金額上限,以及就本身私貸業務作壓力測試等。此舉限制了銀行的私貸規模,卻可能迫使部分借款人轉向非銀行的金融機構 申請私貸。
雖然以私人貸款支付(部分)樓價,並無對錯之分,但以利息成本的角度計算,私貸成本一般在按揭的幾倍,甚至是十幾倍之多。有意以私貸作部分首期融資的借款人,必須小心衡量利息成本及風險。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4年10月1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經濟增長放緩 樓市添壓

各區靜坐抗爭雖然持續,但市場估計美國不急於加息,本地新盤銷情維持暢旺,個別更大幅調高售價。利率維持低企自然利好樓市,但置業人士不宜把目光完全聚焦在息口走勢;未來經濟增長放緩,是否會對樓市帶來一定壓力,可能值得留意。

我們一向認為評論本地樓價是否過高,入息中位數與「一般樓價」的比率(即所謂樓價與收入比,Price to Income Ratio)無關宏旨,比率過高,代表「很多人負擔不起現時的樓價」,那是社會問題。但在成交量偏低的當下,物業其實由較高收入家庭購買,評估樓價是否欠 缺支持,要留意的是高收入家庭的數據。但近日數字顯示,此類家庭的數量亦見減少。

今年第二季GDP按年收縮0.1%,統計處早前亦公布第二季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結果;其中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居於私樓住戶入息中位數均見下跌,分 別報2.25萬元及3.12萬元,跌幅分別為2.2%及2.5%;而月入5萬元以上家庭,無論是家庭數目或佔整體家庭比例,均見下跌。在今年首季,月入5 萬元以上家庭有47.2萬戶,佔整體戶數19.5%。第二季的數字跌至44.5萬戶,比重回落至18.4%。情況如持續,對樓市會有一定壓力。

另一方面,早前港大發表報告,把2014年的經濟增長預測,由3.4%下調至2.2%,較幾家大型銀行的中期預測略低。報告指出,因為美國復蘇較預期為慢,中國經濟放緩,本地服務出口收窄及需求下滑。值得留意的是,有關報告未計及近日佔中事件影響。

近日的抗議活動,對本地消費有一定影響;而據聞內地多個城市已取消或減少訪港旅行團,個別國家亦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下一步要留意的是原定月內推出的滬港通會否延遲。較惡劣的情況下,如旅客減少或滬港通延期,港大估計的2.2%增長亦可能不保。

當然,低增長仍然是增長,至現時為止,未有機構估計整體經濟會收縮。在經濟維持低增長,而熱錢仍然充斥,按息仍然偏低的情況下,樓價或難見明顯調 整。不過,在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如果利率輕微上升,本來已需要時間消化的高樓價,高位橫行、不上不落的悶局(對發展商、物業代理及持貨者而言是悶局,對希 望入市的租客來說,卻是租金的持續消耗),料會維持更長時間。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4年10月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買樓新時代 供樓新概念

去年起,香港一手樓的面積統一以實用面積標示,使得新樓實用面積有較統一的標準。但新時代之下,不少人仍以舊有概念去評論新盤間隔,往往予人捉錯用神的感覺。

例如現時新盤開售,仍見不少人會批評單位附設大窗台,言下之意是發展商「呃尺」。「窗台面積大=單位不實用」,在舊日是百分之一百正確的概念。以沙田第一 城為例,有兩種建築面積都是395平方呎的單位,但一種附設約20呎窗台,一種則沒有窗台,過去窗台面積計入建築面積,所以平均來說,「無窗台」的395 呎單位,會較「有窗台」的395呎單位實用,造價一般會較高。

窗台已不計入實用面積
但以上概念難以延伸至改例後發售的新樓,因為現時的新樓盤,以實用面積計價,實用面積亦不包括窗台,窗台面積另行標示。即一個標示實用面積為600呎,附設20呎窗台的單位,一般情況下會較同樣標示為實用面積600呎,較沒有窗台的單位實用。
新例之下,由於窗台不計入實用面積,所以窗台勉強可以說是免費贈送的,買家沒有理由埋怨發展商把大窗台送給你。

類似的情況也存在於按揭市場,老一輩人心中早已建立「按揭貸款宜盡早清還」的概念。不單盡量選用較短的按揭還款期。更會盡量增加儲蓄,並透過部分還款,減 少利息支出。此種集體智慧,源於上世紀80、90年代按息高企,例如80年代初按息一度高逾20厘,1997年金融風暴後,按息亦一度高逾10厘。假設按 息10厘,還款期20年,按揭貸款100萬元的情況:

每月供款:$9,650.22
首月償還本金:$1,316.88(佔供款13.6%)
首月償還利息:$8,333.33(佔供款86.4%)

利率偏低 提早還款需求降
在此種利率偏高的環境下,借款人都有盡早還款的傾向。但2008年以來按息一直維持偏低,現時平均新造按息約2.2厘;甚至大批在數年前選用H按的借款人,按息仍然在1厘水平。同樣是還款期20年,按揭貸款100萬元,如果按息是2.2厘,供款中的本息比例會大為不同:

每月供款:$5,154.10
首月償還本金:$3,320.76(佔供款64.4%)
首月償還利息:$1,833.33(佔供款35.6%)

高息年代,流行不少還款安排都針對「提早還款」的需求,以壓低全期利息支出。但近幾年在環球量寬、利率低企的情況下,類似兩星期供款等加快還款的按揭計劃卻進一步邊緣化,銀行已不會主動推銷,可能只會在網頁聊偏一格展示,以示產品多元化。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4年10月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二按的後續處理

2014年樓市焦點持續集中一手盤,除了因為發展商有種種回贈,抵銷印花稅開支外,亦與部分新盤提供二按,令買家首期支出減少有關。新盤二按的全期 利率一般較高,但往往會以初期免息免供等方式降低置業初期的供款總支出。對於如何處理此類一手二按,市場一向有不少獨到見解,但必須留意,部分招數在現時 的指引下難以執行。

由發展商關連財務公司提供的二按,全期利率一般會以最優惠利率(P),或P+計算。為減少置業人士初期的供款支出,二按供款初期一般有優惠,常見的 是首2年供款利率較低以吸引借款人(Teaser Rate),或首2年免息免供,營造一個供款假期(Payment Holiday)等。到優惠期過後,才恢復以正價利率還款。

對於此類二按,會在優惠期過後出現利息支出及一、二按總供款增加的情況,如果碰上利率上升,供款更會劇增,以上情況稱之為供款震盪(Payment Shock),供款佔月入比例急增,借款人可能難以適應。「市場智慧」的應對方式,便是「到時轉按」。即在優惠期過後,透過轉按將整份按揭的利息及供款壓 下來。

但「轉按減息」要有四個條件配合,缺一不可:
一、新造按息息差不可出現大幅上升;
二、樓價有一定升幅;
三、轉按金額/成數不逾官方指引;
四、借款人財務情況沒有惡化。

嚴格來說,幾個條件都是變數。未來新造按息是多少、樓價會不會持續上升、官方按揭指引會不會收緊,都是未知數。但現行的官方指引似乎已令一些2、3年前以二按購入一手盤的業主,即使樓價出現一定升幅,新造按息未有大升,仍然難以轉按。

以一個2年前購入,作價1400萬元物業為例,假設當年以五成一按,兩成二按的組合購入。2年前借款額是一按700萬元,二按280萬元;總額 980萬元。當中一按利率,與現時新造按息一樣,在2.15厘水平。二按利率為P(5厘),但首2年免息免供;物業二按供款假期即將完結,業主希望以轉按 方式減少利息支出。

2年來,假設物業升幅20%,現值1680萬元。根據最新的按揭指引,市值10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成數上限五成,透過銀行最多可借840萬元。假 設借款人當初的一按選用25年供款,2年下來,大概還了44萬元本金,現時未償還按揭餘額656萬元,二按首2年免息免供,即沒有償還本金,現時未償還按 揭餘額280萬元,即一、二按未償還餘額936萬元。現時轉按最多可借840萬元,換言之,不足以償還一、二按。業主需要以5厘利率償還二按,或者另撥資 金提早還款。

另一個角度看:如果置業人士現時以五成一按加二成二按的組合入市,購入一個1000萬元物業,一按年期如為25年,利率2.15厘,二按首2年免息 免供。假設利率及官方按揭指引不變,2年後,未償還一、二按總本金約669萬元。屆時以轉按方式避免支付利息較高的二按,樓價需要有33.8%升幅,令樓 價估值升至1338萬元,才有條件轉按。
在樓價已在高位運行多年,而且一手盤開價一般貼近二手,預期樓價2年累積三成多的升幅,可能過於樂觀。換言之,流行多年,應對高息二按的市場智慧: 「到時轉按」,在現時的環境下,執行有一定難度。當然,如果置業人士一早選用全期按息較低的高成數按揭組合,便不需要在置業後兩三年,面對難以轉按,惟有 「捱」高息二按的問題。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4年10月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美國加息 本地H按比例料回落



上周香港街頭鋒煙處處,周一(9月29日)拆息急升,再次提醒供樓業主,選用拆息按揭(H),與P按的分別。

上周五(926),銀行公會一個月拆息報0.21143厘;與過去年多以來數據持平。星期日警民衝突,警方施放多催淚彈,場面震撼;持續至上班日,港九多處仍有靜坐示威,而星期一(929),一個拆息升至0.24308厘,以幅度計,升幅相當可觀。至於最優惠利率,則維持不變。

當然,以「幅度」計,一個月拆息在兩個工作天上升了15%,但以數值計,其實只是上升了0.03165厘。假設有2名業主,按揭利率都是一個月拆息加1.7厘,未償還貸款都是400萬元,剩餘年期都是25年;但甲的供款在926日計息,而乙的在929日,那麼甲下一期供款月供是16,782.23元;而乙的下一期供款是16,843.55元,後者供款會多了61.32元。供款升幅不大,但拆息抽升的情況示範了教科書所說,拆息較為敏感,較大波動的特性。

雖然拆息較為波動,每月供款會忽上忽下,不如P按般,供款相對穩定;不過,由於現時P按受制於金管局指引,利率下限為2.15厘,而H按新造按揭利率約H+1.7厘,拆息即使較為波動,但計算下來,H+1.7厘仍是較2.15厘的P按利率為低,近一年新批按揭仍是以H按比重較高。例如以星期一的數字計,如果H按利率是H+1.7厘,按息便是1.94308厘,仍較P按下限低逾20點子。H按利息普遍低於P按,自然較受借款人歡迎,8月份新批按揭中,便有約82%H按,而P按比重不足16%

加上現時絕大部分新批的H按,都有鎖息上限機制(CAP RATE),即在「H+」之外,設定一個以最優惠利率為準的「P-」利率上限。一旦計息日拆息急升,令H+的按息高於鎖息上限,借款人當月便改以P-的利率供款。加上現時多家銀行提供的鎖息上限,利率等同P按下限,在借款人角度來說,選用H按供款風險有限,展望未來一段時間,H按主導按揭市場的局面應該不會改變。不過,情況仍隱含變數。

美國加息後  H按比重或回落
最大的變數仍是美國加息。一旦美息上調,並觸發流駐香港的熱錢外流,本地拆息便可能較最優惠利率更快回升。對於近2年借用H按的業主來說,拆息先升的影響自然是每月供款回升,但在鎖息機制下,幅度亦有限,如果最優惠利率不變,按息大概只是先上升20點子。

但在大市角度來說,現時新批H按及P按的息差其實只是約20點子,此便意味一旦拆息輕微回升,H按便會喪失主要的吸引力。由於H按的行政成本略高於P(每一宗H按的計息日都不同,而且每天的拆息都有一定上落),當拆息回升後,本地銀行亦可能將重點重新放在P按產品上,現時新批H按主導的局面亦可能扭轉。

原文刊於iMoney 2014年10月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400萬元上車盤」揭示的政策衝突

細價樓升勢持續,被視為上車盤界線,即400萬元以下放盤買少見少。「400萬」此條上車界線,主要依據是按揭指引,細價樓急升,部分原因也是按揭指引(參考上周本欄)。針對400萬物業買少見少的現況,有建議改變按揭指引作為應對,有趣的是,建議的方向完全相反。

市場視400萬元以下物業為上車盤的界線,主要原因是400萬元以下住宅,可透過按揭保險申請9成按揭,400萬元以上物業仍可申請按保,但按揭成 數上限會逐步減少,450萬起至600萬元物業申請按保的成數上限便只有8成。對於首期不足的上車客來說,自然會視400萬元為上車盤的界線。

現時細價樓熾熱,400萬元以下物業買少見少,首期不足的上車客,入市將更為困難。針對上述現象,市場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建議。第一種是:既然上車 客再難以低首期購入上車盤,那當局應該放寬按保適用範圍,令有供款能力,但欠缺首期的買家仍可透過按保入市。另一種建議卻完全相反:細價樓過熱,應該予以 降溫,當局應將按保適用範圍收窄,令需求回落。

400萬以下放盤減少 按保範圍應如何調節
分開來看,兩種建議都符合官方目標---既然市場上較便宜的單位已逐步消失,如要協助初次置業人士入市,自然應該把9成按揭的上限提高。而由需求管理角度看,要減低細價樓的熾熱程度,降低此類物業的按揭成數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兩個完全相反的建議都符合官方目標,原因是官方有太多目標。一方面又要協助市民置業,另一方面又要需求管理。當樓市發展至現時情況—400萬元以下 物業買少見少時,當局便面對兩難---上調按保適用樓價範圍,似乎可以幫助買家入市,但肯定會進一步刺激四百多萬元物業需求。下調按保適用範圍,應該可以 壓抑部分需求,令細價樓熾熱的情況得到一定舒緩,但肯定惹來上車客抱怨。

由於政府要處理的矛盾已經夠多了,估計官方仍以會以不變應萬變。上述兩種意見被採納的機會都不高。至於那些打算以按保購買400萬元以下物業的買家,只好退而求其次,將搜尋方向轉往偏遠一點的地區了。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4年10月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臨約簽署日期 如何影響按揭成數

 2月底港府撤銷辣稅、金管局放寬按揭成數及暫停按揭壓力測試的要求後,市場氣氛急速改善,3月一手市場更創下2013年一手住宅新例實施以來的新高成交紀錄。不過,不少人對撤辣存在不少誤會,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財政部署。 香港政府及金管局是在2月28日同一天公布撤辣措施,但要留意,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