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公帑運用的原則

 有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委員提出,現時不少年輕人其實有能力供樓,但欠缺首期,建議政府推出資助貸款,協助此批人士置業。我們對此建議有極大保留。
首先是公義問題,有能力供樓的人應該也有能力租用私樓,生活情況遠比大量居於劏房的住戶好得多。有限的資源應該用於改善環境較困難的人士。
其次,我們多次提出現時「供樓輕鬆」的情況,完全是由利率極度偏低所做成。如果一位市民或一個家庭,現時有能力供樓,「只是沒有首期」,反映其儲蓄能力偏 低。即使政府協助他們解決首期問題,儲蓄能力偏低的現實,預示日後按息回升時,他們極有可能出現入不敷支的現象,屆時難道要再動用公帑協助他們供樓?
高位推資助=負資產陷阱
第三是時機問題,現時推出置業貸款計劃,勢將刺激需求,在供應未能配合的情況下,樓價將進一步上升,後果與港府穩定樓市的目標背道而馳。另一方面,政府高 層多次提醒市民,樓價增幅與經濟增長不同步,並有調頭回落的風險。政府既然判斷樓價可能有較明顯的回落,如果在此樓價高峰期推出置業貸款鼓勵市民入市,豈 不是協助製造負資產陷阱?
最後是公帑運用的效果;根據往績,官方推出的貸款計劃,壞帳率都偏高。以房協負責的首貸為例,壞帳率約3.3%。對比銀行按揭貸款,在2001年拖欠供款 情況最嚴重時,拖欠比率約1.4%,拖欠率是以物業拍賣前的數值計,假設拍賣物業比率平均為負資產20%,當計及回收成本約半成,銀行的虧損值(loss severity),約為25%,那麽1.4%的拖欠比率,實際等同0.35%壞帳!首貸的壞帳率是銀行按揭壞帳率「最嚴重時」的9倍多。當年銀行業盛傳 一宗房委會自貸的個案,借款人取用貸款1個月後,已拖欠還款。此種情況在私營市場難以想像,官方資助的貸款計劃出現類似問題,根本原因是政府欠缺私人市場 管理資產的專業能力。
公帑不如留下作未來紓困
基於以上各種原因,我們不贊成政府推出置業資助貸款計劃,公帑應可作更好的運用。舉例而言,眾多分析都認為現時樓價偏高,一旦大幅回落,勢將影響本地經濟 --那時財富效應消失、消費縮減、土地收入下跌、政府出現赤字等。政府只要翻查1998至2003年的數據,大概已可模擬有關影響的規模。與其現時資助市 民置業、進一步谷高樓價(稍後極可能變成負資產),政府不如留下現金,待樓價回落影響實體經濟時,推出更多利民紓困措施。措施可以是退稅、增加失業綜援; 也可針對置業人士的需要,提高供樓利息扣稅的額度。但不論是何種措施,實行的基礎都是要有充足的儲備。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2年11月28日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拆息按揭抵唔抵?


熱錢流入,一個月銀行同業拆息由早前的0.3厘,下調至約0.2780厘水平。個別有提供拆息按揭(H)的銀行,利率為H+1.7厘,如成功申造H按,利率低至1.9780厘,較一般P按的下限利率2.15厘低0.17厘。但即使H按利率下調,也未必會令H按的使用比率明顯上調。

原因是現時H按與P按的息差未算吸引。2011年初,一個月拆息低至0.13厘,H按利率一般為H+0.7厘,當時H按利率為0.83厘,遠低於P按牌價2.15厘,差幅達1.32厘。相對來說,現時H按牌價只比P按低0.17厘,考慮到拆息有較大波動的風險,此差幅對借款人未算吸引。

現時有提供H按的銀行,鎖息上限較佳的都設在P(5.25)2.85厘水平。即萬一拆息急升,而最優惠利率不變,借款人會以2.4厘的鎖息上限供樓,較一般P按利率高0.25厘。通俗些來說,現時選用拆息按揭,相對於傳統的P按,「贏面」是0.17厘,潛在風險是拆息上升時,利率會較P按高0.25(雖然近幾年未曾出現拆息上升導致h按用戶轉用鎖息上限供樓,但理論上風險的確存在)。除非拆息有更明顯的回落,或有銀行提供更優惠的鎖息上限,否則現時以P按為主的格局相信難以改變。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11月27日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官方不宜再推置業貸款計劃

被視為特首房策智囊的蔡涯棉先生,近日表示香港要解決房屋問題,除了要加大供應外,也可考慮恢復推行官方資助的貸款計劃,協助年青人上車。我們認為,有關建議應審慎處理。

蔡涯棉先生近日予人政府房策代言人的印象,有分析認為,蔡先生以非官方的身份提出種種建議,其實是為政府放風。如果建議反應好,官方便進行諮詢、部署推 出。如果反應不佳,官方大可釐清關係,說那是蔡先生的個人意見(儼如啟德體育城事件)。但今次情況有點不同,翻查梁振英的特首選舉政綱,早已列明置業貸款 的構想。蔡先生即使不是為特首代言,恐怕也算是與特首所見略同。

(註:梁振英選舉政綱中的置業貸款,有兩點比較特別,其一是推出貸款的前提---在住宅供應充足後才推出;其次,梁先生沒有用上「首次置業」之類的字眼,未知其原構想中的置業貸款,是否不只限於初次置業人士申請?)

置業貸款有助快速獲得掌聲

如果將香港的房屋問題理解為「置業問題」,那麼提供置業貸款,比起增加居屋供應,的確來得簡單快捷得多。起樓要時間,由覓地、規劃、興建到落成,需時往往4年以上。合資格家庭要等4年才有機會受惠,對於希望在短時間內增加民望的政府來說,可能有點緩不濟急。

但置業貸款卻簡單得多,只要立法會通過撥款就可推出,合資格家庭可即時受惠,在私人市場購買單位。透過政府貸款購入私人單位對民望的效應,無疑比建居屋更為快捷有效。

公帑資助的原則

不過以公帑資助合資格家庭置業,卻要面對數個問題。第一是原則性問題:面對大量低收入家庭居住在環境欠佳的劏房,為什麼政府的資源不是先用於解決劏房問題,而是資助有能力供樓的家庭置業?

相反,政府推出置業貸款,極可能令「市民難以置業」的情況惡化。有能力供樓但欠缺首期的家庭,如計劃置業,在沒有置業貸款的情況下,本應先行儲蓄,待儲足 首期後再行入市。現在,此批欠首期的家庭,在官方推出置業貸款後卻可提早置業,變相令購買力提早入市。如新屋供應未能及時增加,勢將刺激樓價進一步上升。

壞賬的破壞性

其次是兩個「技術問題」;首先,政府不是銀行,未必懂得判斷受惠人士的還款能力,此會導致壞帳的出現。港府在2008年時曾透露,當年總數3.3萬宗首次 置業貸款個案中,有三成曾拖欠還款;另有1,473名欠債業主最終破產收場,令房協出現4.88億元壞帳,對比148.5億元的貸款總額,壞帳率達 3.3%。「三成曾拖欠」反映官方資助的置業貸款,審批上有一定問題,我們沒有理由令公帑負上較高的壞帳風險來資助市民置業。或許不懂信貸專業的人會說幾 個巴仙不算什麽,反正是公帑!

若對比於銀行按揭貸款,在2001年拖欠供款情況最嚴重時,拖欠比率約1.4%,拖欠率是物業拍賣前的數值,假設拍賣物業平均為負資產20%,當計及回收 成本約半成,銀行的損耗值 (loss severity) 約為 25%,那麽 1.4%的拖欠比率,實際等同 0.35%壞賬 ! 相比當年首貸是逾九倍的差距! 一個簡單的比喻,同是進行外匯交易,私人機構輸錢時,一百元賭本輸三毫五仙,官方機構卻輸三元三角;重要的是為什麽在沒有管理此等資產的專業時貿然參與 ? 以公共審慎理財原則考慮,為何要將納稅人的付出如此損耗?

按梁特首的原構想,置業貸款是在「住宅供應充足」後始推出;按理說那時「市民難以置業」的問題應獲一定舒緩,以公帑協助市民入市的迫切性亦已大為降低,實在沒有必要浪費政府資源。

從「增加民望」的角度來考慮,置業貸款亦未必一定是好主意。眾多分析都指出,現時樓價高企,原因在於港元利率低、新樓供應不足。港府已開始著力增加住宅供 應,港元利率亦可能於2015年後,跟隨美息回升。如港府推出置業貸款,協助首期不足家庭入市。一旦樓價在數年後出現顯著跌幅,透過官方置業貸款入市的家 庭,便會成為新一代負資產業主,對政府民望,未必帶來正面作用。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11月24日

政府改管治思維 保護港人利益


 面對樓市持續升溫,政府終推出買家印花稅(BSD),先不論效果如何,此卻是港府首次針對外來購買力的措施。港府的行動間接承認了外來買家對本地樓市的影響,並以新稅種應對,影響可謂深遠。
香港此類開放型城市,資金往來自由,一方面是要履行作為金融中心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也必須承受資金自由往來所引起的種種問題。如何在資金流通與照顧民生之間取得平衡,值得港府詳細考慮。
星、港開放型經濟 難避跨境交易影響
新加坡與香港有相類似的地方:兩者都屬開放型經濟,本身幾無腹地。而新加坡又與人口更多、經濟發展不同步的馬來西亞相連,兩地人民往來頻繁。新、馬經濟發 展步伐有異,特別是物價的差距,吸引大量灰色跨境交易。例如新加坡的油價較馬來西亞為高,由於汽車出入境方便,不少新加坡司機便到馬來西亞入油,以減少入 油開支。新加坡政府一方面不想減少兩地的人流物流,但又不能坐視油稅流失,政府便在邊境口岸抽查汽車——規定所有入境汽車,油缸不可滿載。這是政府以行政 手段減少跨境交易對稅收減少的措施。
「價格差距吸引跨境買賣」的情況在香港物業市場亦同樣出現;由於人民幣升值、港元利率低企、內地嚴格執行「限購令」等,本地物業市場吸引大批內地投資者進 入。在供不應求轉趨惡化之際,內地富豪對豪宅的偏好,亦令本地新盤豪宅化的現象變本加厲——即使項目並非位處傳統豪宅區,亦一概以宮廷裝修、歐陸品牌為配 套,試圖將新盤以豪宅價推出。一來外地買家對本地分區概念並無「成見」,二來他們「豪得起」。新盤多了此類購買力與本地經濟表現無關連的買家支持,叫高開 高便成了近年常見的現象。
BSD踏出首步 港人港地規模或擴
從2005年人民幣升值起,市場已關注到外地購買力對本地樓市的影響日大,但港府卻延至最近才出招。以招數(即買家印花稅)來說,15%的稅率,未足以令 外來購買力絕迹香港,但卻反映了港府管治心態的改變。由曾蔭權時代「打開門做生意」、「背靠祖國、想窮都難」的生意人心態,終調整至現政府所謂的「急市民 所急」、「一切政策會以維護本地人的利益出發」。
展望未來,只要香港與內地仍存有一定的差異,兩地之間因資金往來而引起的種種問題亦難以避免。如果港府只以生意人心態應對,理論上應完全不作任何干預,任 由市場「自行調節」。但港府適時推出15%的買家印花稅,卻標誌着基本思維的改變。此一改變反映了港府或將推出更多維護本地利益的措施,例如擴大「港人港 地」的規模。分析未來樓市走勢時,絕不可輕視此一趨勢的影響。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2年11月24日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財政懸崖將左右樓市


  美國總統換屆,奧巴馬順利連任。本來對香港人影響不算太大,但在大選前,羅姆尼多番批評聯儲局的量寬措施,予人美國一旦改朝換代,勢將結束低息政策。相 反,奧巴馬連任,不論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的去留,美國會維持低息環境至2015年。因此奧巴馬連任,理論上是利好本地樓價。
美國大選點票當天,在有初步賽果顯示奧巴馬可順利連任時,香港不論是網上地產討論區(參與者多為業主或有意置業人士),或是以年輕人為主的論壇(參與者相 信多為無樓人士),一面倒都是歡呼的聲音。業主歡呼,也許與預期政策不變,可享受多2年的低息環境有關;非業主也為奧巴馬連任歡呼,可能純粹與奧巴馬較具 觀眾緣,而共和黨予人較好戰、對外較強硬感覺有關。
奧巴馬連任,料低息持續
如無意外,奧巴馬成功連任,聯儲局將維持既有的量寬措施。未來2、3年,港元利率都會跟隨美息處於極度偏低水平,現時一般新造按揭利率,低至2.15厘, 較通脹率3.9%為低,「按揭負利率」環境持續,代表借錢買樓有着數,理論上利好樓市。但奧巴馬連任後,即時面對美國「財政懸崖」問題,市場正擔心,美國 踏入2013年將出現難以避免的經濟危機,香港亦會受影響。
所謂「財政懸崖」,是指布殊時代的減稅優惠將到期、而削赤措施亦要如期實施。結果將令公共開支大幅減少,情況嚴重的話,可令美國GDP縮減4%,令美國步 入衰退。現時較「樂觀」的估計,是奧巴馬在年底前,可與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達成某種協議,將財政懸崖出現的時間推後,或令公共開支縮減的規模縮小。但觀乎 近日傳媒報道兩黨討價還價的內容,即使美國來年不是全面加稅,一定程度地減少公共開支的情況似乎亦難以避免-在私人投資不足的今日,估計會導致當地經濟持 續不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前便撰文表示,美國經濟如進一步放緩,中、港經濟亦難免受拖累。
美政府政策技窮?
美國財政懸崖對本地樓價是吉是凶仍然難料。對本地樓市較樂觀的意見或會認為,美國出現財政懸崖,聯儲局可能有需要擴大量寬的規模---熱錢流入亞洲的情況會持續,將利好樓價繼續上升。
大家需要知道,量寬目的是要壓低利率,使陷於「爆煲」邊緣的債仔維持償還能力,避免集體壞帳的出現,說穿了是寬鬆貸幣政策。而財政懸崖的出現正是因為美國 實行供應學派的擴張型財政政策所至。現代政冶經濟體系的兩大管冶政策︰貸幣(利率)及財政政策己同時給美國政府用到極限!當然這可理解為他們對問題解決的 決心,但亦令人懷疑如經濟不能如期改善,美國人將有可能推行更偏鋒的措施以「自救」(Self-Help),畢竟美國是奉行「現實主義」 (Realism)的國家。
我們認為,即使樓價因新一輪量寬而再度上升,代表的亦只是風險上升。本地樓價如於現水平持續上行,官方勢將推出更多措施應對。新辣招的力度加強,也意味政 策風險增加,加上熱錢橫流,勢將擴大樓市的波幅。除非有迫切的住屋需要,而且可承擔利率、樓價大上大落的風險,否則現時入市所承受的風險跟回報實在是極不 對稱。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2年11月21日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物業有業權瑕疵的按揭問題

按揭是以物業作抵押品的貸款,一旦借款人拖欠還款,貸出款項的銀行便有權將抵押物業出售抵債。因此,一些有業權瑕疵(Title Defect)的物業,便未必可順利於銀行取得按揭。
業權瑕疵可大可小,小者如物業有輕微僭建,被屋宇署發出維修令。重者如物業多位業主之間出現業權糾紛,其中一方將爭議於土地註冊處登記。視乎情況不同,銀行對於物業有業權瑕疵的按揭申請,亦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以輕微僭建為例,部分銀行會要求估價公司提供報告,計算還原工程的費用,再要求借款人簽署文件,同意承擔因僭建物而衍生的所有責任。另外常見的處理方式,是當銀行獲悉物業業權有瑕疵時,會在按揭條件中作出調整,以反映有關風險。
對於較嚴重的業權問題,例如業主之間就業權有爭議,由於物業將難以買賣,任何一方亦難以將物業抵押予銀行及取得貸款。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11月20日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樓市似是而非言說

政府推出買家印花稅(BSD)及加強版特別印花稅(SSD)。不少意見認為,SSD加強版把徵稅年期延長至3年,加上上調稅階,不單會阻嚇投資者入市,就 算是將物業自住的業主,為免「被鎖三年」,如非必要亦不會在現階段換樓,市場放盤量勢將大減,因而影響用家入市,我們認為,有關意見是典型的「似是而非」 言說。

我們相信,真正的用家在購入單位3年內,「被迫」出售的情況似乎不多,不應以少數個案而判斷SSD不合理;再者,這些用家在今天入市時已考慮賣樓,是否所 謂「用家」則有待考究。受SSD阻嚇而放棄入市的,基本上是投資者。我們上周亦指出,市場上少了投資者放盤,同時亦少了投資者入盤,此方面的供求理應互相 抵銷。SSD是否合適和合宜的遏抑樓市措施仍有待觀察,但令部份投資者降價出售卻是眼前事實。

租金成放盤叫價是否回落關鍵

在用家層面,政府出招壓市,已令部分投資者減價出貨,雖然現階段看到的減幅不大,但各大屋苑放盤叫價與兩個星期前相比確見回落。樓價輕微回落,自然有利用家入市。

另外,一直有分析指,投資者為應對SSD,紛紛改變策略。過去是購入單位後丟空,等待時機善價而沽;現在的策略是,購入單位後出租,待SSD徵收期過後再部署出貨。眾多評論認為此類部署會令賣盤減少,但此類坐盤手法,除了增加投資風險,亦會減慢換貨的速度。

不過站在政府立場而言,這可算是有利於遏抑炒風的市場反應。而且,投資者將單位轉賣為租,市場上的租盤相應地會增加,將令租金受壓。眾所周知,租金回報率是物業投資的重要參考因素,租金回報減低,不單有利於租客,長線而言亦有助實現政府調控樓價的目標。

SSD可控制下一輪負資產規模

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層面,美國總統奧巴馬連任代表聯儲局量化寬鬆措施再維持多一段時間,低息環境持續,將無可避免地令更多資金進入樓市。但量寬不可能永無止 境,數年後如政策逆轉,現時進入樓市的資金便會在高位被縛。以按揭入市者將面對負資產問題,銀行面壞帳風險亦會增加。在奧巴馬連任前推出SSD,壓下樓市 狂潮,可算是適時之舉,值得「一個讚」。

或者有人會說,在資金氾濫的大環境下,以收稅的方式增加交易費用,始終事倍功半。但有所為總好過無所作為。而且BSD及SSD的稅率在必要時可再進一步上調,足以抵銷大部分因貨幣氾濫而導致的物業炒風。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2年11月17日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公司按揭的紅旗效應


除了香港之外,鄰近幾個地區或多或少也出現住宅價格急升的問題。早前有報道指出,台灣因為樓價急升,官方一改慣例要求物業代理將新成交物業價格,在指定網站公布。此前當地物業代理各自公報物業成交價,亦無第三方核證,令代理可胡亂公布不存在的高價成交,以刺激樓市。
香港表面上沒有上述問題,所有住宅買家都要在土地註冊處登記,任何人都可查閱。拜市場競爭所賜,現有多家地產代理整合官方數據,公布大市、不同區域以至不同屋苑的價格走勢;而代理受地產代理監管局及相關法例監管,絕少出現虛報成交價的現象。
但若以公司股份轉讓來買賣物業,情況會較一般人認知的更為複雜。由於股份轉讓的印花稅率(以公司「資產」,即物業價值的0.2%)遠低於物業買賣的印花稅 率(2,000萬元以上物業為4.25%),不少豪宅買賣一向以空殼公司轉讓方式進行。在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及買家印花稅(BSD)後,以公司 轉讓方式購買物業可節省更大稅額,一般估計此類交易將更為盛行。
公司轉讓尚未納入田土廳成交登記
以公司轉讓方式買賣物業,原則上是股份轉讓,物業名義上的業主不變(仍是原公司),只是公司的股東改變。因此,此類交易不會在官方統計的物業交易中出現。當市場人士引用官方數據,例如成交量評估樓市時,必須留意有關數據並不包括大量名為公司轉讓,實質是物業買賣的個案。
另一方面,以公司轉讓方式購買物業,對買家來說,是購入一間公司,在按揭申請上會較為複雜。大部分的處理方式,是買家以現金購買公司之後,再以公司名義向銀行申請按揭(按揭成數上限5成),由於空殼公司沒有業務,必須以股東(即買家)作為擔保人。
此類空殼公司股權轉讓,如再以新股東作按揭的擔保人,在銀行界的分類中,算是個人銀行業務,貸款條件亦會完全跟隨金管局對一般按揭的限制。
另一類涉及公司申請按揭,是有業務經營的公司;銀行批核營運公司的按揭時,會按公司的業務情況作為批出按揭的依據,在銀行的業務分類中,算是商業銀行業 務,貸款批核的準則與個人銀行的不同。例如,銀行可接受信用狀、應收帳款業務(Receivable Finance)作為批出貸款的根據,批核時較具彈性。但一般來說,有業務營運的公司,罕有以轉讓股權方式來出售旗下物業。
公司按揭有紅旗效應
至於以空殼公司股權轉讓的另類方式,是有關物業本已由公司名義借入按揭,新舊股東向提供按揭的銀行提出更改擔保人,即由新股東(買家)作為物業新擔保人, 並取消舊股東的擔保人身份。此方式卻有另一限制,按揭條款會受既有的按揭合約限制,一間公司以2000萬元轉讓,其持有的唯一物業未償還按揭餘額800萬 元,轉換擔保人時,按揭額亦不能再調高。值得留意的是,銀行會視乎新股東的條件而決定採納與否。由於需要銀行配合及同意(簡單而言,一筆在2年前批出,條 件為拆息加一厘的按揭,現時借款公司申請更改擔保人,幾可肯定銀行不會同意按原有條件繼續承按),亦不能確定銀行可於成交日期前完成手續,故此難成趨勢。
上述兩種處理方式,都要求新股東(買方)有足夠財力;但公司買賣,難以完全避免隱藏債務及責任。而且在現時金管局監管日趨嚴格的情況下,如銀行接到涉及空 殼公司申請的按揭,幾可肯定交易已被認為涉及炒賣,就如看到紅旗。銀行為免被指鼓勵炒賣,勢必進行自我監管。我們估計,即使在樓市成交萎縮的市況下,銀行 都不敢放寬處理涉及公司的按揭申請。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11月14日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供款負擔高或低?



早前港府再連出兩招調控樓市,理據之一是現時的供樓負擔已屆中等收入家庭的50%。網上有討論指「50%是高估」,並引去年人口普查數字,指仍有未償還按揭的家庭,供款只佔月入中位數約20%,可見市民的按揭供款負擔輕微。其實兩個數字的意義完全不同,不應混為一談。

除了政府,地產代理及銀行也會計算供樓負擔指數。計算的原則都是「一般收入家庭,以一般按揭條件、市價購買一般單位」,得出按揭供款佔家庭收入的比重。但何謂「一般收入家庭」(全港家庭或只計算住在私樓的家庭?)、「一般按揭條件(7成、9成?年期是20年或30年?利率是多少?)、「市價」、「一般單位」(400呎?600呎?)?不同機構都有不同的標準。只要有關機構的標準前後一致(例如一直沿用400呎單位、20年按揭還款期、7成按揭等),現時的供款負擔遠較20022003年為高,大致與20052006年持平,而遠低於1997年水平。

要留意的是,不管計算標準上的差異如何,政府及私人機構在討論「一般家庭供樓負擔」時,是以一個計算出來的中位數,反映「一個一般家庭,現時購買一個一般單位的供款負擔」。

不同機構計算標準有異

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來源,是統計員向受訪家庭查問:按揭供款佔月入多少?繼而得出中位數19.6%。意思是,有按揭供款支出的家庭中,有一半家庭的供款支出佔月入的19.6%以下,另一半家庭的供款支出佔月入的19.6%以上。假設受訪家庭的樣本有代表性、沒有特別的隱瞞或誤報,此數字大致可信。至於人口普查得出的按揭供款負擔為什麼遠低於政府計算數字,大致有以下原因:

  1. 大部分未償還按揭是在數年前借入,如果有關家庭借入貸款後收入增加,供款比率便會下跌。
  2. 20102011年,市場盛行拆息按揭,此後拆息一直維持偏低,期間轉按的業主,即使收入不變,供款開支亦會大幅下跌。

普查數據未能反映現時樓價


人口普查的數據,反映在整體上,現時有供樓開支的家庭,供款支出佔月入的比重不高,供款開支可說輕鬆。但人口普查得出的數據卻不可以反映「一般家庭,現時購買一般單位的供款負擔」。舉一個極端例子,假設樓市在一年內暴升一倍,而按息、月入中位數不變,以官方計算的標準,供樓負擔會升至100%。但樓價上升不會影響過去入市業主的供款支出,對這批在一年前已買樓的人仕再進行一次普查,數字亦不會大幅上升。因此普查得出的數據,並不是一個理想風險管理工具。

置業人士現時入市,是以現時的樓價、現時新造按揭的條件去計算按揭供款。數年前的樓價、利率條件,對計算現時整體市場的風險,例如樓價是否已超出一般家庭的負擔能力,並沒有任何實際的幫助。

原文刊於iMoney 2012年11月10日

非住宅按揭息口趨近住宅按揭


政府出兩招遏抑住宅樓市前,市場已估計今年全年按揭取用金額較去年低一成。政府出招後,一般預測成交量將進一步下調。基於住宅成交量將進一步減少及所引致按揭取用量相應地減少,銀行因而積極擴展非住宅按揭業務。

過去,由於非住宅物業流通量一般較低,銀行批出非住宅按揭,按息往往較住宅按揭為高,一般亦不設現金回贈。但政府推出的額外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只適用於住宅市場,令資金流向非住宅物業。以近期成交刺熱的車位為例,個別屋苑的車位成交價已貼近,甚至高於細價住宅樓。此情況下,銀行為爭取業務,開始調整非住宅物業的條款。個別銀行為非住宅物業按揭開出的條件,除了成數受限於指引及上限為50%外,其他條件如利率現金回贈,已貼近住宅按揭水平。

對銀行來說,由於非住宅物業按揭成數為估值之50%,已有充足的緩衝空間,故風險不大。但對買家來說,便要留意在資金一窩蜂進入非住宅物業的情況下,可有高追的風險了。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11月13日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被低估的供樓負擔比率



早前港府宣佈加強額外印花稅及新增買家印花稅以調控樓市,財政司司長引用數據,指「第三季的初步數字顯示,市民的供款負擔比率已經升至50%」,超過過去的平均數,反映樓價與市民負擔能力脫節,因此有需要推出新措施。

值得留意的是,「負擔比率50%」是一個計算出來的模擬數字,據了解是出自政府經濟分析部門,標準是「家庭收入處於中位數」家庭,以市價購買一個400呎 單位,承造70%按揭,分25年還款而得出來的數字。不同機構對按揭供款負擔的計算本有不同標準,官方由於引用「所有家庭收入中位數」,當中包括居於公營 房屋的住戶,此類家庭收入理應較整體的低,令計算出來的供樓負擔偏高。

供款負擔---忽視財務公司影響

另一方面,上述數字亦反映了現時有關政府部門的問題:計算時只考慮當前一般銀行按息,未有考慮近年興起的物業信貸公司及其按揭產品。

金管局近年多次收緊按揭指引,現時購買600萬元以上物業,已不能借足7成。一個樓價700萬元的物業,現時透過一般銀行,只可借取420萬元,置業人士要拿出280萬元作首期。金管局限制銀行按揭成數的結果,是催生了大量財務公司,為買家提供另類樓按產品。

此類物業作為抵押品,本身並沒有問題,借款人亦有充足的償還能力,貸款予此類買家的風險不高,他們只是受制於新按揭指引而不能借入7成或以上的按揭而已。市場上有不少不受金管局監管的機構,便以略高的利率,向此類買家貸出樓按,方式可以是整筆按揭貸款或是「第二按揭」。

銀行禁足 刺激高息樓按叢生

由於一般銀行被禁足,不能進入此市場,財務公司便被給予一個廣闊、少競爭的營運空間。對客戶來說,如果有置業需要,又沒有足夠的現金儲備作首期,便可考慮 此類產品---欠缺銀行競爭的後果,是此類產品的按息高於一般按息,幅度視物業質素、借款人償還能力而定,由最優惠利率減1厘,至最優惠利率加十多厘不 等。

此類貸款機構其門如市,買家願借,財務公司願貸,本質上是你情我願。只要有關機構的資金不是來自本地銀行體系,即使出現壞帳,也不會衝擊體系安全。但對置 業人士來說,支付的利息成本卻直接上升。諷刺的是,官方(及大多數私人機構)計算一般家庭的供樓負擔時,完全無視此類盛行的高息樓按,仍然以一般銀行的按 息,作為計算一般負擔能力的假設。

如果將此類不受監管的樓按產品一併考慮,現時一般家庭的供樓負擔開支應略為上升---以官方的標準,應已逾50%水平了。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11月10日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樓市的死綫


 港府自2010年底推出額外印花稅(SSD)之後,市場一直有聲音指SSD不單遏抑不了樓價,反而令市場上放盤減少,刺激樓價上升。近日港府推出SSD加強版,有分析指將令放盤進一步減少,樓市將如火上加油般上升。我們並不完全同意有關分析。
以炒賣演唱會門票的黃牛黨比喻:現時很多人想入場看演唱會,但座位不足,吸引黃牛黨炒賣門票。門票的黃牛價愈炒愈高,想入場欣賞表演的歌迷大表不滿。演唱 會因不能加座位,當局惟有打擊黃牛黨。原則上,打擊黃牛黨解決不了門票供不應求的根本問題。但我們卻可看到,在官方推出買家印花稅及加強版的SSD後,各 區都出現放盤叫價回落的個案---不少報道指此類放盤都是由投資者出貨。
「用家主導、市況健康」的真象
有市場人仕經常表示:在兩年前首次推出SSD後,炒家已近乎絕迹,市場已由用家主導。但現時同一批人仕,卻指出SSD加強版會令放盤減少,刺激樓價上升。其實這是自打嘴巴,或者該說是Freudian Slip---不經意說出真話,市場根本地充斥着不少炒買活動。
在一個以用家為主的市場,正常細樓換大樓不會令市場放盤減少;而只有在投資者為主的場境下,當有單邊的入市或出市誘因出現時,便會出現量及價的失衡現象! 用演唱會黃牛黨的例子,就是大量演唱會門票給炒票的投資者所包攬,他們買票動機是為了賺取差價而非為看演唱會。因此炒家活動減少,直接影響放盤量-即市場 供應被包攬。
現實中,政府上調SSD的稅階及適用時間,已令投資者的策略作出修正:部分將單位由放售改為放租,部分因應SSD稅階,直接減價以吸引用家購買。這都是新 措施的實際作用。簡單來說,除非100%持貨的投資者都採取坐盤的策略,否則只要新措施成功迫使部分投資者改以減價放盤,便可算是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將 樓價略為壓低,並整體上減少投資者的持貨量。投資者持貨量,其實正左右着樓市的方向!
本質上,演唱會門票的比喻有一點與樓市不同:演唱會門票價格在開場一刻便會暴跌,理論上,樓市沒有如此一條死綫。但現實是聯儲局表明2015年年底前不加 息,炒家正是看好此「三年低息期」而入市,希望在2015年前炒多幾轉。因此2015年也可說是現時樓市的一條死綫。加強版SSD向三年內轉讓的住宅徵 稅,正好對應了2015此條死綫,遏抑了資金瘋狂流入樓市的可能。
樓市死綫或提早出現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低息期終止」此條死綫有提前出現的可能。本文刊登之際,美國選民正在投票選出新一任總統。民主黨現任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挑戰者羅姆 尼的支持度相若;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甚至有可能出現2000年時票數過度接近,要由法院裁定少數疑問票是否有效,隨時左右大選結果。不論如何,如果是奧巴 馬連任,我們大可預期美國的財政、稅務、貨幣政策將大致不變---量寬及低息極可能維持至2015年年底。
相反,羅姆尼已發表了減稅政綱,也一早表明不同意聯儲局的量寬政策。加上聯儲局現主席伯南克已表明去意,羅姆尼一旦當選,有可能透過委任親共和黨的聯儲局新主席,迫使聯儲局提早終止量寬。
近幾年的樓價急升,由幾個火車頭帶動:其一是新供應短缺,雖然自曾蔭權任期末段,港府已開始修正土地供應偏緊的方針,梁振英明顯會在此方向上再加大力度。 第二個火車頭是外來資金大舉購買本地物業,隨着買家印花稅的推出,此類成交在短期內料會大減。最後,亦是近日仍在發力的火車頭,便是熱錢流入、按息維持極 低水平;如果量寬持續,此一火車頭動力將維持多數年,樓價的確難以大幅下調。不過,只要前兩個因素持續,量寬的推動力己不及當初,現在或許是停車前的滑行 而己。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11月7日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拆息回落的影響

金管局多次沽出港元,代表香港熱錢充斥,十月底銀行同業拆息亦回落。十月中之前,一個月銀行同業拆息長期維持0.3厘水平;上周拆息卻回落至0.28厘。對現時以H按供樓的業主,每月供款微減,每100萬元未償還按揭貸款,一個月節省利息約16元。
雖然現時銀行主要以最優惠利率為新批按揭的計息標準,拆息回落對樓市有兩個影響。一是大部分以H按供樓的業主,持貨成本再輕微下調,而市場預期熱錢持續流入,業主將不會輕易沽出物業。
第 二是H按吸引力再度上升,現時個別銀行仍有提供牌價為H+1.7厘的H按,以一個月拆息為0.28厘計,即按息為1.98厘,較一般P按利率下限2.1厘 低12點子。由於H按風險相對地略高於P按,12點子息差未必能吸引置業人士選用。不過,如拆息進一步回落,令H按與P按息差擴闊至20點子以上,估計選 用H按的比率勢再回升,個別銀行將加大力度宣傳以享「頭啖湯」。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11月6日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SSD趕絕「黃牛黨」

上周政府推出兩招調控樓市,包括延長「額外印花稅」(Special Stamp Duty, SSD)的適用年期及調升稅率,以及新增「買家印花稅」(Buyer’s Stamp Duty, BSD),向非本港永久居民或以公司名義的買家加收樓價15%印花稅。

多數分析認為買家印花稅可有效壓抑非本地買家的需求;但亦有不少意見認為加重SSD的效用不大。認為SSD無效,其中一個理由是SSD令放盤減少,反而刺 激樓價上升。由地產代理至經濟學者都說SSD令市場放盤減少,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這種說法。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放盤減少」只屬錯覺。

供求失衡中的炒家角色

在2010年11月港府推出額外印花稅後,市場一般的說法是二手放盤量減少,「理由」是少了炒家入市,市場上便少了炒家放盤。但來自炒家的供應(放盤)及需求(入市),中長線來說應該是「打和」。

因為利益誘因隨SSD的出現而消失,市場少了炒家放盤,也同時少了炒家吸盤。供求會漸漸同步下跌而達致平衡點,從而不影響價格,簡單比喻:如果演唱會門票 有二手市場,而且需要遠高於供應,黃牛黨不會是演唱會門票價格上升的原因。打擊黃牛黨,不會令二手門票價格回落,但同樣地,少了黃牛黨放票,也不會令二手 門票價格上升。

相反,如同意「放盤量減少」的說法,則我們可以先從炒家及用家放盤方式作了解的切入點 : 炒家放盤,多數為「鎖匙盤」,準買家可透過代理安排隨時睇樓。用家放盤,卻多為「業主盤」,代理要相約業主睇樓時間。市場上少了炒家放盤,代表準買家可即時睇樓的鎖匙盤減少。

而用家作出入市決定前,一般要多次視察物業。鎖匙盤減少,才是引致市場出現「放盤量少」印象的原因。因此,放盤量減少的說法,其潛台詞是源於市場上投資者放盤減少!

投資者選擇坐盤帶來的市場失衡

因此「放盤減少」的真相是—SSD令短線投資轉型為長線持有。投資者「坐盤」,因為反正利率成本低,減低了持貨成本,甚致寧可將單位丟空,等待樓價上升、或待SSD稅階下跌時出貨;又或索性將單位出租2、3年,待不需支付SSD時再放盤。

兩種回應方式都會令短期內整體放盤量下跌。但如果此就是「放盤減少」的原委,這便意味著樓市充斥著大量投資活動而影響供或求。樓市便不是某界別所說的市況健康,用家主導。

在一個用家為主的市場,正常細樓換大樓不會令市場放盤減少;而在以投資者為主的場境下,只要有單邊的入市或出市誘因出現,便會出現量及價的失衡現象!用黃牛黨的例子,就是大量演唱會門票給炒票的投資者所包攬,他們買票動機只是為賺取差價而非為看演唱會。

樓市的死綫

今天的香港樓市或許就如演唱會的炒門票現象,門票在一定時間內(入場前)不售出,價值便會損耗。本來,物業沒有這樣一條死線,但現時市場看好後市的主要理 據是「2015年年底前利率都難以上升」;某程度上這就是一條死線---當市場預期的利率回升時間愈來愈接近,溢價便愈來愈少。

港府將SSD適用期延至3年,即現時入市,在2015年10月前出貨都要付最少10%印花稅,目的應該就是令炒家「2015年前炒一轉」的部署落空。

不論「盤源減少」的真相為何,但市場有炒家存在,同一個單位才可以多次轉手,代理才可收取多次買賣的佣金(更不用說炒家比起用家進行交易時更為爽快)。 SSD原則上不會令最終用家減少,要買樓自住的人,負擔得來還是會入市。但現時SSD加碼推出,卻會令市場長期欠缺短炒需求,成交量將維持低水平,地產代 理生態或將面臨調整。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11月3日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簡評「樓市辣招」


港府上周五推出兩大針對樓市熾熱的「辣招」,即將額外印花稅適用期由2年延長至3年、稅率由5至15%上調至10至20%;以及新增「買家印花稅」15%。兩招令樓市急速降溫,剛過去周末周日一、二手成交量急跌。但辣招的效用,仍有待觀察。
打擊非本地買家
討論新招效用前,值得注意的是,「買家印花稅」是港府首次推出針對非本地買家的稅務,可說一改多年以來「打開門做生意,不多作干預」的態度。此一轉 變,應該與人民幣近日再度上升有關。根據過去數年的經驗,人民幣升值,勢將加劇資金南流;如政府全無作為,樓價將失控上升。現時港府推出買家印花稅,標誌 着基本管治原則的修正,影響深遠。至於人民幣是否會持續上升,我們認為要留意中美兩國政府換屆後的取態。
是否有效 考慮兩點
至於港府的招數是否有效,先要釐定「有效」的標準。不少評論將焦點集中在「樓價會否回落」、「回落輻度會有多少」之上。我們認為除此之外,尚有兩個指標要考慮:
第一, 現時市民「難以置業」的情況會否因措施推出而得到改善?
第二, 措施能否減少日後樓價大幅回落時對經濟及銀行體系的衝擊?
買家印花稅等同變種「港人港地」
以第一個指標來說,我們認為措施有一定效用。首先我們認同額外印花稅的作用未必太大。市場上的炒家亦幾近絕跡,再加重短炒成本,也不會令此方面的需 求有明顯下跌。但另一方面,「買家印花稅」直接增加了非本地居民的入市成本,某程度上可說是以徵稅的方式,推出全港性的變種「港人港地」措施。眾所周知, 內地投資者購置本地物業的趨勢明顯,官方數字指有2成左右的購買力來自國內;此類需求在新盤銷售尤其明顯。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內地買家佔本地樓市成交的比 重已越來越高。現時以開徵新稅種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入市成本,應該可壓抑此方面的需求。
如果內地買家的需求受控,相等於抽走市場上約2成的需求;市場上少了一群豪客,可以預期新盤開價與二手樓價的差幅會回落。一手開價回落,二手樓價升勢可望受壓,本地用家的入市難度亦應有所降低。
成交量回落 體系風險下降
對於第二個指標,我們認為措施同樣有效。在過去的升浪中,一般會出現升市後期成交量急增的現象。舉例來說,在1997年,有17.9萬宗一、二手住 宅成交。而在2011年,數字只為8.6萬宗,今年1至9月亦只有6.4萬宗。站在貸款人的角度,升市末段的大量成交,意味規模龐大的按揭貸款在升市後段 貸出。
1997年7月,新借出的按揭貸款額為325億港元,而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為3,954億元。即一個月新增的貸款,佔整體未償還貸款額的8.2%。 此一現象在1996年已開始出現,數字之高,代表大量新增貸款集中在升市末段貸出,當日後樓價大幅回落時,在升市後段借出的按揭貸款大都成為負資產按揭, 若再加上失業率高企,勢將大幅增加銀行體系的壞帳風險。
事實上,近兩年因額外印花稅的推出,短線投資者入市比例已下跌;金管局再收緊按揭指引,有關數字亦大幅改善。2012年9月,新借出的按揭貸款額為 183億元,而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為8,420億元,單月新增貸款佔整體未償還貸款額比例下跌至2.2%。加上6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成數受壓,意味即使 樓價大幅下跌,銀行體系的壞帳風險較1997年已大幅下調。
當然,措施在理論上有效,但政府高官亦已表明,此為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本地樓市問題,除了源於大量外來購買力搶高樓價,亦因供應長年不足,導致應 付本地初次置業、換樓需求亦左右支絀。即使新措施成功壓抑外來購買力,官方仍需要大幅增加住宅供應,才可解決樓價長期高企的問題。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10月31日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