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H按值博率


近日銀行競爭仍然激烈,個別銀行為爭取客源,推出低至H1.7厘水平的計劃,以現時1個月拆息計,利率已低於一般P按產品,如現時申請按揭,是否應該選擇H按?
早前我們提過,銀行在現階段再推出H按,原因是已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一度回落,銀行有追數的壓力。銀行有需要調整按息以吸客,但P按已回落至金管局關注的界綫,惟有在H按上動腦筋;結果去年下半年起輾轉上升的H按利率,到了今年初,又再掉頭向下。
H按與P 實際息差僅0.1
現時一般P按的利率,低至P(指大部分中小型銀行提供的最優惠利率,5.25%,市場習慣稱為大P)減3.1%,即2.15%,銀行回贈為貸款額1%。而 現時較吸引的H按利率,約H1.75%(現時1個月拆息約為0.3%),即2.05%,較一般P按利率,低約10點子,計劃同樣回贈貸款額1%,其他條 款,例如罰息期的安排,H按與P按亦大致相同。較多人關注的鎖息上限(Cap Rate),上述銀行的提供P5%)減2.7%的安排。亦即當拆息向上波動,令H按息率高於鎖息上限時,借款人改以鎖息上限供款。
參考以上按揭條款,現時選用H按,按息無疑低於一般的P按,而且回贈、罰息等亦基本上等同P按,現時入市,是否應該選用上述的H按安排?
我們認為置業人士在考慮H按時,值得留意的,不只是H按及P按「現時的息差」,「潛在的息差」更值得留意。以上述的P按及H按為例,現時實際的息差只是 10點子。以每$100萬的按揭貸款計,1年節省的利息支出約$1,000,比起去年初H按與P按利率逾1厘的息差,不可同日而語。
現時H按的鎖息上限卻較P按高0.15厘,以值博率衡量,去年初選擇H按,穩贏逾1厘,即使拆息急升,改以當時的鎖息上限供樓,輸都是0.25厘。現時選 H按,贏是贏0.1厘,輸是輸0.15厘。以「贏面」來說,現時選用H按,不算特別有利。當然,拆息可升可跌,如果置業人士預期未來拆息會回落,而最優 惠利率不變,則現時選用H1.75%的拆息按揭計劃,仍算合理。
但單以近兩年的拆息走勢而言,拆息大致在穩定回升的軌道中,未來一段時間,最優惠利率不變,而拆息回落的機會不大。
當然,現時的H按及P按安排,按息相當接近,置業人士未必值得在兩者之中費神比較。以上述的H按安排為例,筆者估計最終可能出現一段時間實際按息較P3.1%的為低,另一段時間轉用鎖息上限還款,還款額輕微高於P按;但全期計的差距將不會太大。
展望未來,一方面是金管局仍然關注銀行批核按揭的條件;另一方面是銀行有爭奪按揭市佔率的壓力。在P按利率已觸及金管局界綫的情況下,估計個別銀行會出於 業務需要,以略較P按吸引的利率爭取客戶。但經過20082010年按揭白熱戰,銀行幾近無利可圖的教訓,估計亦難出現大減價式的H按安排;在正常市場 競爭下,未來H按及P按將大致維持現時實質利率接近的情況。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2年4月28日

梁振英或開徵資本增值稅壓樓市



候任特首梁振英在私立醫院2013年收雙非孕婦的問題上出招,在民意上贏了漂亮一仗。形勢上梁振英有需要盡量提高民望,我們估計在雙非問題外,下一個出招的方向將是樓市。
坊間傳說梁振英上台有四大政治任務(整頓港台、推行國民教育、通過23條、附合北京口味的政改等);有關任務不太可能在特首低民望時順利進行。要落實種種具爭議的任務,梁振英需要有較強的民望。
雙非問題只要北京配合,解決的方式多的是。在雙非之外,估計梁振英下一個發功的目標是同樣極多普羅市民關注的樓市問題。在競選階段已支持梁的恒隆地 (00101)主席陳啟宗,早前公開表示地產商「大茶飯」的年代已過去。不過,他其後又稱,有關說法不代表梁振英,亦相信梁振英不會推低樓市。
英國《金融時報》一度稱梁振英有意讓發展商興建資助房屋,雖然《金融時報》其後在網上版抽起有關內容,梁氏亦表示沒有說過,但仍有理相信,梁振英出於管治理念抑或政治考慮,都會在房屋土地政策上出招,問題只是時間。
下任政府如出招整頓樓市,有關招數應該要滿足兩個要求:「短期內爭取民望」,及「長期地解決問題」。如果單單要滿足後者,提高土地供應量本來是最王 道的方式。但多批土地涉及規劃、土地平整等,見效需時,估計下屆政府即使決定增加土地供應,也會另外推出其他措施,以爭取民望。
我們認為,其中一個合乎上述要求,可考慮的方案,是將現時的特別印花稅轉形。現時的特別印花稅,是向2年內轉讓的物業,加徵515%的印花稅。雖然一般認為措施有效壓抑短炒的需求,但卻未能扭轉香港住宅物業「投資價值高於使用價值」的本質。
要理順香港的樓市問題,「增加供應」只是見招拆招,加上難以禁止國內買家來港置業,潛在的投資需求無窮無盡,大量增加供應亦未必可令樓價回落。
最直接了當的解決方法,是由根本減低物業的投資需求---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特別印花稅轉化為資本增值稅。資本增值稅的簡單概念是對於投資增值徵稅。 要推行資本增值稅,涉及重大的稅務原則調整,難度是極高的。但年多前港府推出特別印花稅,只要稍為轉變,便可獲得等同資本增值稅的效果。
例如將現時特別印花稅的徵稅期延長、只針對轉讓時樓價上升的單位徵稅,稅率可以定得高一點,令到轉賣物業的利潤暴跌即可。要減少推行的阻力,可在豁 免上作出一定安排,例如自住物業(例如只持有一個物業)不徵、換樓不徵、持有滿10年物業不徵、措施推出前購入的物業不徵等等。
有關建議的思路,是希望減少本地物業市場的投資特性。推出資本增值稅,只要豁免的範圍定得合理,並不會影響一般用家;另一方面,只要稅率定得夠阻嚇 力,投資需求(包括來自境外買家的需求)便會立即大幅受壓,而且長期下來,令投資需求從根本上減少。如果物業市場的投資需求被壓下,其他眾多問題便可迎刃 而解。
當然,新特首從事地產相關行業多年,也許心中有更快更狠的招數也說不定。但大致而言,除非外圍因素急遽改變,否則可以預期,未來一段時間,政府的房屋土地政策不會利好樓價持續上升。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4月28日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提早還款的考慮


在十多二十年前,由於按息高企,當時的香港置業人士,習慣了在儲蓄一定資金後,為按揭進行部分還款,以減少利息支出。現時按息偏低,在進行部分還款時,又應該有什麼地方要考慮?

1997年中為例,其時一般按息約8.25%,假設部分還款前的未償還貸款餘額為100萬元,尚餘供款期10年,月供12,265元。如提早還款20萬元,供款期不變,供款亦可減至9,812;一年節省的按息約1.63萬元。

但現時按息低,假設置業人現以按息約2.2%供樓,未償還貸款餘額為100萬元,尚餘供款期10年。動用流動現金20萬元可提早還款的話,月供會由9,291元,下調至7,432元;一年節省按息約4,218元。

由於按息低,現時提早還款的慳息效果遠不如高息期。如果置業人士有其他途徑為資金取得略高於按息的回報,大可考慮將流動資金用於低風險的投資,理財角度上是較提早還款更佳的選擇。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4月24日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平均按揭成數低, 樓市風險低?


評估樓市是否過熱,有很多不同的標準,其中,部分人會用平均的按揭供款,佔家庭月入中位數的比率;另一些人會用按揭年期,或者平均按揭比率;該等標準各有根據,亦各有限制。較大的問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指標可能已失去警示風險的作用,例如按揭成數。
金管局每個月都會公布住宅按揭統計,其中一個指標,便是按揭成數(正式名稱為貸款與估值比率Loan to Value Ratio)。例如2012年2月,新批按揭有5836宗,平均每宗貸款金額為246萬元,平均的按揭成數是56.5%。同一數字,在近年的高位是 2008年的65.9%。
誰人的風險
單看有關數字,平均每宗按揭的成數是56.5%,似乎不高,風險不大。但要理解「風險」,先要定義是「誰的風險」?另外要問的是,為什麼按揭成數會下跌?
首先,平均按揭成數低,反映的是「銀行體系的風險較之前低」;如果樓市轉向,樓價下跌,甚至是大批借款人斷供;在「平均按揭成數偏低」的環境下,銀行收回斷供物業拍賣有較大機會足額收回貸款。
但對個別借款人來說,上述數字的意義不大(正如「香港人平均收入」,對每一個香港人的每月收支預算作用不大一樣)。
其次要問的是,為什麼現時整體樓價較2008年為高,但按揭成數卻較當時低了一截?真正的原因未必是港人「借少了」,可能是統計陷阱,更可能是有些數字未有反映在數據中。
近2年金管局持續收緊按揭指引,例如1000萬元以上物業的按揭成數只為5成,只有600萬元以下物業可借足7成等。措施就是為了減少銀行體系風險,萬一樓價下跌時,減少銀行大量撇帳的風險。由於貴價物業的按揭成數受限(包括絕大部分一手單位),拉低了平均數。
舉一個極端例子而言,一個月只有6宗新批按揭,一宗是一個市值1000萬元單位,按揭成數5成,按揭額500萬元;另外5宗都是市值200萬元單 位,按揭成數都是7成,按揭額都是140萬元。6宗按揭的平均按揭成數便是6成。但萬一樓價下跌3成以上,市場上仍是有5宗負資產。
平均按揭成數
更大的問題是,一些負債未有反映在統計中。金管局限制銀行的按揭成數,其實造就了一批提供「二按」的財務公司,收取較高的利息,令置業人士可以維持以較低首期入市。此些「二按」提供者往往不在統計之列。但置業人士借入二按,其實是負擔較高的利息成本。
簡單來說,「平均按揭成數」處於低位,的確反映銀行體系的風險偏低。但對用家來說,此數字意義不大。更有甚者,如果買家是以5成一按,2成二按的方式入市,在金管局的統計上,按揭成數的確較7成一按為低。但買家的利息成本反為較高,風險亦沒有減少。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4月20日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四十年期按揭 善意死亡之路


上周四、五(12、13日),《經濟日報》地產版的唐榮在其欄中提及台灣推出40年期按揭,以及近年新批按揭合約年期愈來愈長的情況。唐榮將焦點放在「按揭期長,反映樓價近頂」;我們卻認為唐榮清楚說明,樓價在歷史高位所帶來的問題。
固然,按揭合約期愈來愈長,原因之一是樓價高企,借款人為了減少每月支出,唯有將按揭年期攤長;銀行為了生意需要,亦唯有配合。不單是美國、台灣的40年期按揭,日本樓價在80年代末的高峰期,據說更出現「一屋供三代」的按揭安排。長按揭期的確是「高樓價」的副產品。
問題不止是超長按揭年期反映樓價偏高,而是一般人,包括監管機構用以評估風險的機制本身,隱含加大風險的陷阱。
拖長還款期 自欺過關
因為「樓價高」,買家要拖長還款期,令每月支出減少。要「每月供款支出減少」,原因除了實際的財政原因,亦與監管機構的授品原則有關。即在「當前利率」下,每月供款不可逾家庭月入一半,「按息上升2厘」,供款不可逾月入6成。
結果就是:20年期按揭供款如超過家庭月入一半,又或通過不了壓力測試的要求,就申請25年按揭;25年按揭都不行的話,就轉用30年按揭;如此類推到40年期按揭。因此所謂家庭月入一半的標準,就如含糊地、自欺地過關!
還款期長多屬風險較大個案
一個借款人將按揭還款期延至40年,通過了壓力測試;問題是,借款人及貸款機構的風險,其實並不會因而降低,這是每月供款的利息比重增大、本金償還 少所致。相反,此類邊緣個案,當市況波動時,是風險最大的一群。更甚者,這種授信原則被中和後(neutralize) ,只會令更多人越過相對地極低的進場門檻,營造出牛氣冲天之象,讓入市者絡繹不絕!
現時的按息,與歷年平均比較是大幅偏低的,一位置業人士以30年期按揭入市,在當前按息(約2.2厘)的條件下,還款勉強低於月入一半。一旦按息回升,例如至2005、2006年約5厘的水平,如其入息不變,供款比率將急升。
舉例:
陳先生月入4萬元,以30年期按揭,按息2.2厘借入490萬元的按揭,月供18,605元,如按息上升2厘,月供23,961元,剛好通過壓力測 試要求。數年後,按息上升至5厘水平,其供款會上升至26,000左右(具體數字視乎加息時間);如其月入不變,按揭供款佔月入65%,是一個極度偏高的 數字。
更大的麻煩是,由於陳先生一早已選用偏長的按揭年期供樓,他亦再難透過「延長供款期」的方式來減少每月按揭開支。另一個的問題是 : 原先以月入一半作授信原則取得按揭,但及後借款人因收入及利率轉變,供款佔月入比例上升至65%,這會是怎樣的景象?
月入一半授信原則存缺陷
簡單來說:以「供款比率50%」配合壓力測試作為評估風險的工具,某程度上鼓勵了邊緣買家以延長供款期方式入市。對借款人來說,其實未有減低風險, 原因是供款比率是一個利率敏感的工具,在低息期,例如現時,每月供款被大幅遏低,一旦利率回升,將會嚴重影響借款人財務承擔能力。
不斷地加長按揭年期,正正凸顯了月入一半的授信原則的缺陷,97年時有說供款比率達7至8成,這些人看似幸運地在銀行取得按揭而圓其置業理想(包括 自往及投資)的市民,及後卻要承受各樣的經濟壓力,我們認為市場尚未認識到此中風險。說明白一點:月入一半的授信原則正是樓市內的制度風險 (institutional risk),潛在受害人是銀行和借款人,而前者有7成按揭提供風險緩衝,至於後者或市民,則只能自求多福,又或者求神保佑那些牛市的預言家能把他們預言兌 現!
所以我們一直建議,以「按揭貸款總額與借款人收入比」作為評估風險的指標。例如年齡是30、40歲的一群,可將按揭貸款總額控制在年收入的8倍左右。例如上文例子中的陳先生,月入4萬元,宜將按揭總額控制在384萬左右;可以避免在低息期借入太多,放大風險的問題。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4月18日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又是報稅時



 稅務局將在今明兩月逐步向納稅人寄發報稅表;早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在預算案已獲立法會通過,曾俊華建議的多種稅務寬減,包括供樓利息扣稅年期延長至15個年度,扣減額度則維持在每年10萬元不變;今年在報稅時,值得再考慮如果善用有關扣稅優惠。

現時新批按揭合約的平均還款期是290個月,即24年多一點,但一般來說,借款人都會因為種種原因(包括換樓、儲蓄達一定水平後減少負債),提早還款。15個年度的供樓利息扣稅,應該足以涵蓋大部分置業人士的一整個供樓期,如果全期按息不變,初期按揭供款中,利息比重是較高的。以此考慮的話,置業人士應該盡早利用供樓利息扣稅額度,每年申請。

問題是,現時按息偏低,以一般新造按息2.2厘為例,按揭本金要達500萬元,一年按息支出才會達10萬的額度。置業人士如果現有的按揭未償還金融不高,一年的按揭利息支出未達10萬元,而未來有換樓的打算,或可考慮待實行換樓大計後,才申請供樓按息扣稅。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4月14日

第二季樓市按市展望


 樓市在23月的小陽春,出現成交量急升;但近日二手熱門屋苑成交量已見回落,展望第二季市場發展,似乎會維持不好不淡的局面。

金管局早前公布2月份住宅按揭統計資料,2月份新取用按揭貸款額較1月份增加25.8%76億港元。單看幅度,似乎甚為理想,但現實是每個月不足100億元的按揭取用數字,其實極為偏低,如情況持續,今年的按揭利率料將維持於偏低水平。

去年1012月,每月只有五千多宗土地註冊登記,一月跌至四千四百多宗;持續數月的低成交量,最終反映在1月份只有60億元的按揭取用數字。在近年市況較正常的年份,一年的按揭取用數字大概是2000億元。如果全年每月按揭取用數字都維持在100億元以下的水平,反映市場萎縮,銀行或有需要進一步調整按息以維持市佔率。

當然,農曆年後,樓市成交量急升,3月土地註冊處登記已達1.4萬宗。3月登記主要反映2月成交,直至3月下旬,樓市成交量才見回調。現時值得留意的是,23月的「小陽春」是否持續。

如果旺市持續,每月市場維持一萬宗水平的一、二手住宅成交,則往後月份,住宅按揭的申請、批核及取用數字將回升至每月百多億元的正常水平。屆時的新造按息將維持平穩,如樓市成交量進一步上升,更不排除部分銀行會上調新造按息。

相反,3月下旬後,「小陽春」威力似告減弱,如果樓市成交回落至每月8000宗或以下水平,代表成交偏弱,每月按揭取用數字回落,反映銀行有較大動機下調按息,以增拓客源。由於P按利率已觸及金管局警示,較有調整彈性的是H按及定息按揭利率。

3月下旬樓市成交動力放緩,涉及市場因素及政治因素。市場因素方面,一直有分析認為23月成交量爆發是因為10月至1月成交量極度偏低,碰上年初銀行爭取按揭生意,批核按揭的條件較佳,刺激積壓的購買力入市。如果有關分析成立,代表成交量急升只是一時現象,可能無以為繼。

政治因素方面,3月中左右,特首選舉已見梁振英先生領先,最終梁在325日當選。在兩位熱門中,唐英年予人立場較近商界,特別是地產商;而梁予人民生立場較近基層,較不獲發展商支持的印象。

梁振英當選,部分準買家或會擔心政府會增加土地供應,壓抑樓市升幅。由於梁先生會在7月才上任,估計他會在78月才會公報較具體的樓市政策;在7月之前,樓市的觀望氣氛可能持續,註冊量或難見類似3月份逾1.4萬宗的盛況。

總括而言,樓市在第二季較可能維持在「不太差亦不太好」的局面;按息估計亦會較為平穩。市場要有較突破的發展,不管是向上或向下,都可能要等待第三季才見真章。

原文刊於iMoney 2012年4月14日


官方再推壓市措施?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其網誌中表示,樓市受利息偏低及外圍經濟下行兩股力量左右,政府「仍然高度關注樓市的泡沫風險」、「適時按市場情況適當地調節(穩定樓市措施的)力度」。
曾司長的發言,應該是政府高層在近日「樓市小陽春」──多個屋苑成交價再創新高後的首次明顯表態。各界的反應差異甚大,發展商、物業代理似乎傾向認為有關發言是「出口術」居多,政府換屆在即,應該不會在交接期推出重大措施;相反,部分學者認為,政府高層近日罕見以「泡沫風險」形容樓市,反映官方關注市場的程度增加,再推新措施的可能性加大。
隨時可推兩大武器
在兩類意見中,我們傾向認同後者。雖然現屆政府任期只餘3個月,但如果政府真的判斷樓市存在風險,相信現屆政府還是會因應需要推出措施──在政治上或許要和候任特首梁振英先生打一個招呼,但梁似乎沒有任何動機會反對在樓市風險上升時加強既有的「穩定」措施力度。
當然,至目前為止,政府的確仍保持在「出口術」的階段,但要由「口術」化為實際行動,難度其實不大。以筆者看來,對樓市最少有兩個「大殺傷力武器」可隨時推出。問題只是,官方判定有沒有需要而已。
第一個可隨時推出的武器是加強按揭限制。自去年6月以來,金管局未有再收緊按揭指引,即600萬元以下物業才可借足7成、非自住物業按揭成數上限5成等。我們認為,當局如在按揭方面的加大限制,未必再需要把7成按揭上限下調,因為以現在一個市區新盤2房單位樓價動輒600萬元起計算,再收緊7成按揭上限,將直接影響一般用家的換樓部署。
我們估計對用家影響較少,但對投資者殺傷力較大的是「房貸學大陸」,限制「第2套房」以上的物業按揭成數及利率。在去年信貸資料庫加入正面按揭資料後,當局已有完整的資料庫配合有關措施;問題只是官方做與不做(註:技術上,按揭申請人可拒絕向銀行披露正面按揭資料,但現行的指引是:銀行可直接提升此類按揭申請的利率及扣減按揭成數)。
一旦官方推出指引,例如第2或第3套房(不管是否自用)按揭成數上限下調,或按息上調;都會降低置業人士購入第2個物業的誘因。即使「有錢人」或內地富豪級買家可能足以支付全數樓價,但按揭成數下調,便代表其貸款槓桿較低;更重要的是,順道減少銀行體系風險。
額外印花稅可優化
另一個可能推出、而且保證「低阻力」的是進化版的額外印花稅。特別印花稅推出至今約一年半,除了地產代理業界之外,筆者罕聞有反對聲音。其實,官方大可「優化」額外印花稅,例如只針對在2年內轉讓獲利的物業徵稅,稅率可以較額外印花稅為高(現在為半年內轉讓,不管賺蝕,稅率15%;半年至1年內轉讓,稅率10%;1年至2年內轉讓,稅率為5%),例如任何在半年內轉讓的物業,如轉讓獲利,徵收獲利部分50%。
值得留意的是,「只向短炒獲利單位徵稅」是地產代理業界的建議,官方如推行,是「順應要求」,阻力應該極低。不過,卻可趁機把短期措施長期化,「只針對短炒獲利單位徵稅」,事實上便是一種資產增值稅(Capital Gains Tax),在正常情況下,推出此類稅種會爭論至世界末日也無進展,但現在由無殼蝸牛到地產代理都會支持。此外,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開徵資產增值稅,可大幅冷卻一地樓市的投資需求。
上述兩種大殺傷力武器,推出的手續不會太麻煩,卻可望在短期內令樓市冷卻,為下任政府爭取較多時間,檢討長遠的房屋及土地規劃。
當然,如果曾司長提及的第二個風險(外圍經濟下行)提早出現,規模又比一般估計的更嚴重,樓市中不論是自住或投資的需求都將大幅萎縮,其時政府便未必需要推出什麼更進一步的壓市措施。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地產投資--專家評論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單綫因果推斷與長遠規劃




最近荃灣一個400餘萬元的放盤,被地產代理標註為「窮人恩物」於舖面宣傳;原來在地產代理眼中,即使有資格購入400萬物業的,仍是窮等人家。有關宣傳在網上引起熱話,但亦印證了香港樓價高的現象。
過去港府處理高樓價的措施,有時似乎出於單綫因果推斷式的綫性思維。最明顯的是輿論認為樓價過高,後生一輩難以負擔樓價;政府便以「限呎盤」(推出地皮時,限定發展商興建單位,面積不可逾某一限制)來回應。
限呎盤的「邏輯」是這樣的:
問題:樓價太高,很多人買不起
「思考」:樓價 = 面積 x 呎價
「解決方案」:限制面積,樓價即下降
限呎盤屬典型直綫式思維產物
以在2011年推出的首幅限呎盤地皮為例,項目可發展960個單位,規定當中800個的實用面積在35至40平方米(即377至431平方呎)。此 種思考方式是典型的直綫式思維,而且根本欠缺長遠規劃。根據同一綫性思考,如果樓價持續上升(例如說再升50%),難道未來再推實用面積200多平方呎的 限呎盤?
新當選為下任特首的梁振英先生,一直予人對地產業務熟悉的感覺,我們寄望梁先生在上任後,能夠擺脫過去政府的綫性思維,能為香港房屋土地政策作一些長遠的規劃。
問問港人希望未來怎模樣
所謂長遠規劃,不是類似當年8萬5的硬目標。長遠規劃的設定,要先問香港人,希望未來的香港是何模樣?具體到住屋來說,要問一些基本卻又重要的問題:
一、以一般家庭,每戶3、4人的規模來說,合宜的家居面積應該有多大?
這個問題包括了樓價的高低,以及政府是否需要照顧地產發展的風險與利潤平衡。
二、一般上班族每天通勤的時間應該多長?
這牽涉了整體CBD及非CBD用地發展的問題,當中引發的交通運輸及環保配套亦需作跨部門協調。
三、「購置房屋」應該是一般收入家庭的「基本權利」嗎?
這是個基本而一直被全面忽視的問題,影響所及,坊間在討論「居往問題」時,往往會自動轉為討論「買樓問題」和及後的所謂「投資問題」!
四、政府提供的公屋,應該擴大受惠層次至中等收入家庭?
這裏面帶出了香港有的是甚麼人口政策,甚麼人是公屋的受惠者?
定下目標 計算代價
假如社會普遍認為,中等收入家庭都應該有權購置房屋,4人家庭合宜的住屋面積應該是800呎左右;亦不等於港府應該將之定為發展目標。
社會要為有關目標算出代價,例如要滿足上述需求,香港要將多少公頃的郊野公園轉為發展用途、公帑要付出多少、稅務方面需要作甚麼改變配合等。到了帳 算清楚,大家討論出一個為多數人接受的折衷方案時(舉例,例如計算認為要達成「800呎居住面積」此個理想的代價太大,唯有接受600呎),再按共識逐步 執行。
凝聚共識 擺脫困局
簡單來說,今時今日要推出房屋土地的長遠政策,不可簡單的以「一年多推n公頃地皮」、「一年要興建n個單位」等的指標來應對。香港在各項重要政策都 缺乏整全而有視野的規劃,一直「冇到」的政府規劃,令香港管冶團隊猶如救火隊,火頭則愈燒愈多。說是欠缺眼光也好、懶也好,港府過去少就長遠發展作出深入 的諮詢,在未有社會共識前推出措施,稍有差池,政策又來一個急轉彎,結果是弱勢政府更被市民看不起。展望未來,要擺脫過去十多年的治港困局,需要的不是強 人,而是重新凝聚共識;在土地房屋政策上如是,在其他政策上,似乎也一樣。
不過在今天七國咁亂的香港政經環境,凝聚共識已是幾近不可能,因此新政府需要政績以聚人心,讓少數人的利益集團受制於民眾壓力。短期內,只有在雙非及部分樓房政策可收即時派彩之效;至於往後港府能否在較佳的基礎上凝聚社會共識,便要看梁特首的功力!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2年4月11日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按揭「罰息期」須知


一般按揭計劃,銀行都會規定,如果借款人在取用貸款的一段短時間內全數償還貸款,銀行會收取罰息。究竟「提早還錢要罰」的理據何在?在考慮不同按揭計劃時,對於罰息期的安排,又應該注意什麼?

銀行提供按揭貸款,最終是希望賺取利息;而銀行批出按揭,是有一定成本的。
如果借款人取用按揭後不久,便提早還款,銀行不但不能按預期收取利息,反而會白白浪費批核成本。為減少此方面的影響,所以銀行在批核按揭的條件內,都會有罰息期的安排。

過去在銀行競爭不算激烈的年代,一般按揭的標準罰息期安排,是首3年提早還款,罰息為未償還貸款額的321%,按年遞減。但近年銀行競爭激烈,大部分銀行的罰息期條件有所放寬,如211%,或將罰息期縮短至2年或1年。部分銀行更只要求提早還款人士,於罰息期內交還銀行有關貸款的現金回贈。

如果兩家銀行提供按息、回贈條件一樣的按揭,但其中一家的罰息較短,為了爭取較大的財務彈性;應該優先考慮罰息期較短,罰息較少的銀行。但如果借款人本身預期在未來數年都不會轉按或換樓,則不妨優先考慮罰息期略長,但按息較低或回贈較高的銀行。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4月10日


現屆政府趕領功 利民措施加快推


早前在特首選舉爭持激烈時,我們曾經估計,兩位熱門中,不同人當選,可能會對現屆政府在7月前的壓抑樓市措施有不同的影響。選委會已選出梁振英為下一任行政長官,溫家寶總理亦已發出委任令;現時是時候再檢討有關分析是否成立。
農曆新年前,我們的估計是:現任特首曾表明其「親疏有別」的取態;兩位建制派候選人中,唐英年與現屆政府的關係較好,如果由唐當選,現屆政府或會將 一些利好特首民望的政策等待7月後才推出,方便新特首推高民望。相反,一直市傳梁振英與現屆政府高層關係一般,如果由梁當選,現屆政府或會將可以推高民望 的措施都在7月前推出,免得為他人作嫁衣裳。
樓市小陽春勢頭比預期猛
而所謂「推高民望的措施」,我們在年初的估計,是指「如年內樓市持續偏軟,樓價出現顯著下調,輿論壓力將轉向,要求政府取消壓抑樓市措施。」而最可能在7月前放寬的是按揭成數的限制。
現時看來,上述分析有一半成立。錯估的是,農曆年過後的小陽春,勢頭比原先估計的猛烈。過年前樓市是一片死寂,我們估計如情況持續,輿論民情會轉 向,要求官方放寬遏抑樓市措施。但現時的情況是,2、3月成交暢旺,樓價再度走高,「要求放寬壓抑樓市措施」的民情基礎已不存在。相反,在樓價再創新高, 加上個別新盤銷售手法再受質疑的情況下,民情似乎傾向於要求政府在樓市上再下點功夫。
規管一手樓銷售最容易完成
現時市傳港府有意在7月前完成立法,規管一手樓銷售手法。情況合乎我們年初的分析:如果候任特首與現屆政府關係一般,現屆政府將傾向將可以在7月前推出,又利好增加政府民望的措施盡快推出;以免功夫做至一半,由下手完成領功。
由於時間緊迫,在7月前現政府可以落實的措施不會太多,規管一手樓銷售似乎是最容易完成,又可贏得市民掌聲的措施。有報道指現屆政府極力爭取在7月前通過規管一手樓銷售手法的條例草案,情況與上述判斷脗合。
就效用來說,政府加強對一手樓的銷售規管,限制一手樓只可用「實用面積」表述呎價、需要列明最低住宅樓層與隔離街道的距離、規定在簽定臨時合約後的24小時內,需要披露交易資料;如以誤導手法銷售,將以刑事處理,最高罰款是500萬元及監禁7年等。
樓市料依然供不應求
近年市民對新盤「發水」、空間愈來愈不實用有關;有關法案如獲通過,應該可以令一手市場銷售規範化,港府可望獲得一定掌聲。但法律本身對樓市成交及價格無甚影響。
舉例而言,物業一手市場有如賣大閘蟹,過去市場習慣大閘蟹連綁蟹的草繩斷両賣;近年蟹商綁蟹的草繩愈來愈重,令「每両蟹」中的「淨蟹比例」愈來愈 低。政府規定日後大閘蟹両價要用「實用両價」,即不可連草繩重量計算。日後的蟹両價是均真了,但如其他供求因素不變,買蟹的錢其實不會有變。同樣地樓價高 企,最終原因仍是供不應求,此非改變呎價標準及銷售規範化可以解決。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4月4日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為何定息按揭不流行

在香港,不論借款人選用的是拆息按揭,抑或最優惠利率按揭,本質上都是浮息按揭,即按揭利率會隨市場息口上落而波動;部分銀行有提供的「定息按揭」,一般定息期亦只有3年,長期而言,欠缺固定供款、減少風險的作用。

與香港相反的是美國,多數人置業時選用長年期的定息按揭,例如最近的30年期定息按揭仍在4厘水平。如果借入此類長期年定息按揭,即使未來市場利息上升,亦不會令每月還款增加。相反,如果未來利率下跌,借款人卻可透過轉按,減少供款支出。原則上,定息按揭較適合一般追求穩定,減少風險的小業主。

香港的定息按揭不流行,有眾多原因,最主要的因素,是香港欠缺成熟穩定的債券市場。銀行要推出長年期的定息貸款,需要為市場利率波動作對沖,長年期的債券便是最理想的工具。例如銀行購入30年期,票面利率3厘的債券;同時貸出30年期,利率4厘的按揭,便可賺取1厘息差。

由於香港政府本身沒有需要發債,香港的債券市場並不成熟,債券市場規模有限,令銀行難以推出長年期的定息按揭產品。市場現有的「定息按揭」,年期偏短,只可以視為宣傳手法,欠缺在長年期減少供款波幅的作用。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4月3日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銀行會否拒絕「劏房」按揭?

「劏房」是近2年樓市的熱門話題;在特別印花稅推出之後,投資者難以透過短炒獲利,部分投資者便轉為購入舊樓物業,再改建為劏房收租,部分個案的租金回報率高逾10厘。但投資者在計劃購買單位改作劏房收租時,除了要留意有關建築、消防法例,亦要留意按揭方面的限制。


不同銀行對「劏房」的按揭取態各有不同,部分銀行會拒絕提供按揭,亦有銀行或財務機構會因為相對利潤較高(可收取較高按息)而接受按揭申請。

銀行如接受劏房的按揭申請,會要求估價公司提供較詳細的驗樓報告;而估價公司在處理類似物業的估價時,會要求視察單位。如果業主是連租約購入單位,又或者業主須轉按套現時,由於單位已全部或部份出租,估價公司便可能難以視察單位(租客沒有義務讓估價公司人員入屋),難以進行視察。但有部分銀行及估價公司接受只視察單位一部分(例如四間劏房中的其中二間),即可提交報告。

按揭條件方面,由於劏房一定是出租 / 投資物業,按揭成數會根據金管局指引,最高為樓價5成,利率亦會較自住物業為高。如果物業樓齡偏高,銀行即使提供按揭,按揭年期亦可能較短。

市場上更常見的情況,便是投資者先購入一個單位,成功申請及取用按揭後,才動手改建成劏房,以避過上述手續;甚至以「自用」條件取用按揭(按揭成數較高、按息較低),以獲取更高利潤。

理論上,銀行如得悉申請按揭的「自用物業」不是自用,是可以改變按揭條件,甚至call loan的,但現實中,只要借款人準時還款,罕有銀行理會報稱自用的抵押物業是否自用。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4月1日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