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深圳蚊型盤反映的趨勢

深圳一個酒店改建公寓的項目,提供幾個面積只60餘平方呎的蚊型單位,反應熱烈,但疑因違規而被當地政府叫停,交易取消。所謂「一葉知秋」,以上新聞可能反映某種趨勢。
樓價高企,尤其是一綫城市不易居已是普世現象:新盤如根據舊日標準提供2房小單位,普羅市民也買不起,倒不如多建1房、開放式單位。蚊型單位需求大,呎價反而較正常單位高,發展商以同樣樓面興建更多迷伙戶,回報反而更理想。
入場費較低 蚊型房受追捧
深圳蚊型房交易雖然被政府叫停,但由開賣時的反應可見,買家對此類總價低(據報為88萬元人民幣)的單位需求強烈—原因無他,深圳樓價原來在過去一年已上升逾4成,部分屋苑成交呎價已貼近香港水平。樓市瘋漲之際,突然出現一個入場費較低的選擇,投資者自然蜂擁入市。
至於深圳等內地一綫城市,樓價為何在經濟增長放緩時高升,原因不外乎貨幣供應增加,但實業的借貸需求不振,多印出來的銀紙,不少流向物業市場,結果是經濟明明放緩,信貸卻持續增長,樓價急升。
深圳樓價高升、投資者搶購細單位的現象,港人不宜以「食花生」的心態面對。深圳樓一年上升4成,一綫屋苑呎價折算逾萬港元;對投資者來說,港深兩地的樓價已然拉近,在深圳樓價較去年急升,而香港樓價似乎剛剛再展升勢的情況下,不排除部分內地資金再次進入香港樓市。
中港樓差價收窄 辣招效用降
現時主要遏止內地資金進入本地樓市的,不外乎是過去數年推出的辣招及按揭逆周期措施:以內地人購買本地1000萬元住宅為例,雙倍印花稅加上買家印花稅,已要付225萬元;無可信的自用理由的話,按揭成數上限也只得4成。在正常情況下,買賣成本高,按揭槓桿低,應可阻擋大部分外來熱錢進入市場,不過,一年4成的升幅,已難言「正常」。(對比一下,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樓價指數,香港由80年代至今,只在1991、1992及1997年出現樓價升幅逾3成的情況;而近年樓價上升,但升幅相對平緩,過去10年樓價升幅最急的是2010年,按年升24.4%,10年平均是12.69%。)
持平而論,過去幾年的辣招對減緩境外購買力進入市場應記一功,但隨內地樓價急升,與香港物業的差幅收窄,過去還算有效的辣招,阻嚇力可能大為降低。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9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迷你單位當旺成普世現象

報載深圳某個酒店改建的公寓項目,推出小量面積約72方呎的單位發售。情況一如香港,就算網上輿論負評不斷,項目銷情卻不錯,推出4伙,一個上午已售出3伙。微形單位在各地銷售均理想,反映大都市不易居住已是普世現象。

據了解,上述項目不算是住宅,而是公寓;主要分別是前者業主可落戶深圳,而後者則不可。說是72方呎,原來只是正式業權範圍,大業主會另外「送」出幾十方呎的廚廁空間,合起來面積便與香港百餘方呎的開放式單位相若。單位售價為88萬元人民幣,單計業權範圍呎價,等同香港中價屋苑。

類似的微形單位不單在華人社會出現,在紐約和東京一樣有類似的迷你單位供應,而且以呎價計,比起當地面積較大的標準戶型單位,往往更有溢價。

出現此現象,原因不外乎環球熱錢充斥,印銀紙的速度遠遠快於物業供應;借貸利率偏低,有能力有方法借錢的人,紛紛借款入市,推高資產價格。最終出現用家難以負擔「正常面積」單位價格,購買力集中在迷你單位的現象。不管梳化(成功放置的話)與電視距離僅一腿之遙,又或廁門難以關上,此類單位銷售成績卻仍然理想。

目前本地居於私樓家庭入息中位數為3.5萬元,一個處於此入息水平的家庭,如本身無其他債務,申請成數八成以下按揭,還款期30年,可借入按揭貸款上限約384.5萬元。如果申請八成以上的按揭(如按揭保險),可借入貸款上限約352.5萬元──大約是樓價400多萬元上車盤的樓按金額。如果他們根本負擔不了此水平的樓按,部分人選擇購買面積較少,樓價總額低一點的單位便不失為理性選擇──而呎價是否較高,已不是考慮的重點。

對發展商來說,10萬呎樓面,起200個500方呎單位,平均呎價1.6萬元;如果改為500個200方呎單位,平均呎價是1.8萬元,那多建小單位,不但收入更多,更是響應政府加多建屋量的目標,又何樂而不為?如果完全採取自由放任的立場,本地迷你單位面積再創新低的情況,應該難以避免。

近幾年特區政府高層往往強調香港應向內地學習,其實不管是什麼別的城市,如果是有益的經驗,總有值得參考的價值。以深圳來說,原來已規定新建住宅面積不可少於20方米(約215方呎),對於此類優良經驗,卻未知港府有沒有參考的意願?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9月2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逆向思維——父母資助子女入市的政策因素

每逢上車級新盤開售,傳媒總找到一些「上車靠父幹」的買家訪問;一般討論焦點都是「樓價堅離地」、「後生仔憑自身實力難上車」等,但較少人討論,那些提供資助的父母,其實有何因素促使他們作出如此決定?

以上問題看來有點蠢,父母愛護子女是天性,如果下一代有居住需要,但負擔不起樓價,父母又有財政實力,資助子女置業,似乎是相當自然的事。另一方面,如有子女到了置業年紀,父母年齡層大概在50歲以上。他們的樓市經歷,應該是「樓價縱有波動,但長綫跑贏大部分投資」,堅信磚頭有價。在投資角度而言,似乎有足夠誘因協助子女入市。對部分擔心子女理財能力的父母而言,利誘子女早點入市,變相強迫他們每月供樓,總比將收入花在吃喝玩樂為好。

辣招頻出 改變買家行為
以上都是父母資助子女入市的有力理由。不過,香港樓價高昂不是一時三刻的事,1997年金融風暴前夕,樓價一樣難以負擔。當時新盤開售,卻較少有父母出資,協助子女入市的故事發生-售樓處多的是中年買家以自己名義入市。同樣是樓價高企,何以「實力父母」的反應會如此不同-往時是用自己名入市,今時卻傾向出資讓子女置業?
其中一個可能的因素是辣招的出現,改變了買家的行為。1997年之前,持有多個物業的買家再入市,印花稅支出不會增加、正面按揭資料未加入信貸資料庫。申請按揭時,銀行一般只考慮單一物業供款是否高於業主的收入一半即批出按揭。對投資者來說,要擴大物業投資的話,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以自己名義再買一間。
華人傳統思想,老父未死當然不會分身家,子女有住屋需要,便住在父母名下物業好了。近年新盤開售,年輕人以手頭的幾萬元儲蓄,加上父親資助的幾百萬購入單位的個案,在上一個高峰期較為少見。

子女名義入市 節省稅務支出
近年辣招頻出,買第二個住宅物業已經要付雙倍印花稅、為第二個物業申請按揭,供款與入息比率、壓力測試的標準也更為嚴格。投資者要用自己的名義入市,成本增加之餘,按揭槓桿也大減。但如果有子女,而他們又未置業的話,資助子女入市,在家庭(而非個人)角度看,便大為節省稅費支出,也較易獲批按揭。
傳媒訪問新盤買家,找到多個「入市靠父幹」的例子,予人「無父母資助便難入市」的印象。但細心觀察,此些故事可能只是過去投資者入市的變奏-而上車盤同時吸引初次置業人士及投資者,可謂向來如此。沒有「父幹」資助的上車客,與其抱怨,不如詳細計算自力的負擔能力,作好儲蓄首期入市的打算。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2016年9月2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應對加息部署

聯儲局本周議息,加或不加,快將揭盅。不過,觀乎會前支持加息的鷹派聲音上升,縱使今次不加息,本年內美息上升的機會仍然不小。雖說香港加息幅度可能較美息遲,但利息回升是早晚的事,小業主宜為此作好準備。

一般來說,對浮息貸款的借款人來說,如果展望未來利率上升,借款利息支出增加,可以作出的「準備」,不外乎趁現時利率尚低時增加儲備,未來利息上升時,可以提早還款,減少利息支出上升對財務狀況的衝擊。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過去幾年銀行按揭批核標準趨嚴,加上壓力測試,借款人要獲銀行批出按揭,在現行利率下,實際供款佔月入可能不足4成。按息上升 1.5厘,假設月入較申請按揭時未有改變,供款亦只會貼近月入一半,實際衝擊不算太大。真正有影響的,反而是其他貸款,包括二按、消費信貸的借款人。

一般二按的利率較高,每月償還本金的比例已較一按為低,如果按息上升,會進一步壓低還本比例。要減少此類衝擊,可行的方法包括以轉按等部署,盡早償 還利率較高的二按。當然,此舉有一定難度,因為轉按可獲的貸款金額,受制於按揭指引,以購入樓價1,000萬元物業為例,如果當初借取5成一按,2成二 按,如估價不變,轉按金額上限500萬元,不足以償還既有樓按借款;要成功轉按,小業主便需另外準備現金,填補新舊按揭之間的差價。轉按之外,另一個可行 的部署,是增加每月償還二按的金額,或進行部份還款,以減少長期利息支出。

宜控制借款消費
另外一般按揭申請人都會了解,在申請按揭前減少其他債務有助成功獲批按揭;但在取用按揭後,借款消費(如信用卡貸款)的習慣可能又會故態復萌。需知 道銀行按揭利率一般在2厘以下,而信用卡貸款動輒30以上的利率,10萬元的信用卡借款,利息支出相當於150萬元的樓按,加上有「最低還款額」的「優 惠」,更可能令借款人長期承擔利息支出,對借款人的財政帶來更大壓力。

小業主宜趁現時利率尚算偏低之際,好好規劃整體財政安排,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借款,增加現金儲備,以為未來利率回升時,增加應對的手段。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9月2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超額」按揭回贈

部分銀行為吸引按揭客戶,向借款人提供高於貸款額1%的現金回贈。此類安排,技術上沒有違反按揭指引,但並非適合每一個借款人。

現時按揭市場的慣例,借款人成功向銀行申請按揭,可獲銀行提供相當於貸款額1%的現金回贈:借款100萬元,現金回贈可達1萬元。

數目看來不多,但考慮到現時新造按息只約1.6厘水平,即100萬元貸款,銀行首年收取利息不足1.6萬元,而在銀行分銀未收時,已要先向客戶回贈1萬元,按揭業務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現時一般人的理解,銀行按揭現金回贈1%的「上限」出於金管局指引;此理解不完全正確。金管局在2012年就按揭現金回贈發出指引,認為現金回贈不 應過度,否則有違按揭風險指引,因此若果現金回贈金額超過住宅按揭貸款額的1%,在計算按揭成數時,必須將整筆回贈金額包括在貸款額內。

換言之,銀行即使提供多於貸款額1%的回贈,也沒有違規---只要在計算按揭成數時,將「整筆」回贈計入貸款額內。

舉例而言,一個1000萬元的物業,銀行根據現時標準按揭成數上限,批出500萬元按揭,並提供5萬元回贈,完全合符規定。

如果借款額是490萬元,銀行提供5.5萬元的回贈,計算按揭成數時,總貸款額便要算成495.5萬元,也一樣沒有違反指引。換言之,對於貸款額低於按揭風險指引一定水平的客戶,銀行其實有一定彈性提供略高的現金回贈。

對買家來說,有關安排並沒有明顯好處:如果要取得較高的回贈,代價是多付首期,而且多付的首期金額,可能較多獲的回贈更高,以上述例子而言,借款人「額外」取得5000元的回贈,但卻要多付4萬多元的首期,並不化算。

不過,對本來不打算「借足」的客戶,例如原有按揭未償還金額偏低的轉按客戶來說,有關安排無疑有一定吸引力。銀行推出類似回贈,亦由側面說明轉按市場仍是各方着力爭奪市佔率的戰場。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9月2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港息偏低情況或維持多一年

聯儲局下周議息,聯儲局本周仍在玩鷹鴿遊戲;另一方面,有本地銀行高層估計,在熱錢泊駐亞洲的情況下,聯邦基金利率可能要升至1.5%水平,港息才會跟加---如果有關估計正確,本地按息低企的情況將持續更長一段時間。

聯儲局在201512月將聯邦基金利率(FED Rate)上調0.25厘,現時利率為0.250.5厘。如果港息要在美息升至1.5厘水平才跟加,意味聯儲局要加息4次,每次0.25厘後,本地利率才見上升。

本來在聯儲局主席在8月央行會議的發言,市場估計9月加息機會增加,但前周非農就業職位增幅遜預期,市場又估計加息機會下降,但聯儲局鷹派近日卻高調表示9月應該加息,市場訊息混亂。不過,不管9月是否加息,參考近一年聯儲局小心翼翼的態度,相信未來加息步伐仍會相當審慎。在聯儲局之外,美國總統大選亦為美息走勢帶來一定變數不論是誰當選,大概都不願看到美元太過強勢,削弱美國產品的優勢。

另一方面,現時本地熱錢充斥,加上2008年起美息下調時,港息未完完全跟隨,本地息口的確有暫不跟隨美息上升的空間。美息上升至1.5厘前,港息是否真的聞風不動,有待觀察,但「美息上升初期,港息有條件不跟足」卻是絕對公允的分析。換言之本地按息偏低的環境,可能再延續多約一年---此處還未計算近期新造H按利率下調的影響。

息口偏低,經濟情況又未見特別惡化,樓市熾熱氣氛料會持續,年初一眾大行估計本地樓價下跌23成的分析,部分理據建基於利率上升,隨按息維持低企,新批按息甚至下跌的情況看來,「估跌」的預測落空居多。

不過,雖然看淡的預測有較大機會落空,參考本地樓市數據,「利率升、樓價跌」的看法亦不盡正確(按息升跌與樓價上落未見明顯關連)。但對置業人士來說,按揭是較長期的債務負擔,而利率不會永遠處於偏低水平。利率上升,的確會令借款人每月負擔增加。

對整體樓市,或個別借款人來說,幸運的是現時按揭指引及壓力測試控制了超借的風險。上一個樓市高瘋期炒家利用按揭槓桿炒樓的空間已不存在;一般用家現時入市,按揭供款佔月入大概只有4成多水平。按揭指引收緊,等於限制了投入大市的燃料,但反面而言,也反映樓市過熱爆煲的風險受控,此是香港人值得慶幸的變化。

原文刊於iMoney2016年9月1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轉按準備事項

銀行新造按息回落,不少有樓在供的業主會心思思部署轉按,除了希望節省每月供款及利息支出外,也可賺取現金回贈。不過,要成功轉按,有不少條件要互相配合,包括:

1. 良好信貸紀錄
轉按等同向另一機構申請按揭,要順利獲批,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良好的信貸紀錄,包括準時償還按揭供款。需知道現時申請按揭,借款人需要填寫同意 書,同意銀行查閱其信貸紀錄,基本上遲還款的紀錄對銀行而言可說「一覽無遺」。逾期還款的密度愈高、延誤時間愈長,對申請轉按愈不利。
2. 齊全的入息證明
有了良好的信貸紀錄,另一關要過的便是提供入息證明。對於有固定入息的僱員來說,入息證明相對簡單,稅單、公司信、戶口出糧紀錄已是可信的入息證 明。而對無固定入息的人士,包括自僱人士,一般銀行會要求6個月以上的紀錄作為入息憑證。而對中小企老闆來說,銀行更可能要求提供2年的核數紀錄以計算收 入。
3. 原按揭已過罰息期
轉按為的是慳息、賺回贈,而必要的支出是律師費。一般來說,如果按揭未過罰息期,客戶轉按,便等同提早還款,需要支付罰息。每一家機構的罰息期安排 都有不同,一般銀行的罰息期由2年至3年不等,而罰息一般為未償還貸款額1至3%。多數借款人借取按揭時,可能未有為意罰息期的安排,甚至忘記了自己按揭 的相關條件。最簡單的確認方法,是查看與銀行簽署的按揭合約,如果未能尋回,便應向有關銀行確認。
4. 物業估價
假設申請人信貸紀錄良好、入息可信,原有按揭又已過罰息期,銀行也會視乎物業的估價決定是否批出按揭。近幾年樓價大致上持續上升,一般物業現有估價 應該高於購入價。不過,要留意的是,2015年2月27日之前,600萬元以下物業的標準按揭成數是7成,之後為6成。如果業主在2014年以7成按揭入 市,現時轉按,一般只可申請6成按揭。未償還按揭金額如高於物業現時估值6成,業主要轉按,便需要額外準備現金償還有關差額。
5. 符合按揭指引
最後一項要留意的是其他條件是否符合按揭指引。其中一個可能影響轉按申請的情況,是借款人在數年前購入單位自用,並成功申請按揭,之後又為親人其他 物業的按揭作擔保。此情況下,借款人申請轉按,銀行為其計算供款與入息比率及進行壓力測試時,會以較嚴格的標準進行,即要求其自用物業的按揭加上擔保物業 的按揭總供款不逾月入4成,加息3厘供款不逾月入5成。
現時本地銀行體系資金充裕,銀行承接轉按業務的意欲甚高。如果小業主大致上已符合上述條件,應可順利轉按,節省按息支出。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9月1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進取型的按揭防守策略

樓市氣氛暢旺,對於未入市的上車客來說,要不要高追是重大問題,決定尤關未來幾十年的資產變化。對於有幸在相對低息期入市的小業主來說,其實也不應只採「食花生」的被動策略,大可趁市旺,作出主動部署。

說起主動策略,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多買一個物業收租」;但受制於按揭指引收緊和雙倍印花稅等措施,未必人人有此財力擴大資產規模。另一方面, 一般人持有一個自用物業,可能已佔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重,再增加持有物業的比例,有違分散風險的投資原則。但主動策略除了有一般人想到的進取型的加大物業 投資,也有防守型的優化現有按揭策略,值得供樓業主考慮。

美國今個月議息,綜合市場意見,估計暫時維持不變居多;但不管如何,美息(及港息)回升,是早晚的問題,在較理想的情況下,本地按息可能維持偏低一段長時間,但大概任何人都會同意,按息不會永遠維持偏低。

小業主要減少未來按息上升,加重供款負擔的影響,其中一個可行部署是透過轉按慳息。尤其是近期本地存款增加,但整體物業成交量受制於辣招維持偏低水 平,銀行為爭取生意,把新造按息下調。目前借款額300萬元以上,已有機會獲銀行批出H+1.4厘的按息,即約1.65厘水平,較2014和2015年一 般新造按息H+1.7厘,下調約0.3厘。較2013年中佔主導的最優惠利率為準按揭的2.15厘按息,更下調約半厘。

以300萬元貸款,尚餘按揭年期25年計,如按息為1.95厘,每月供款為12643元,未來12個月償還本金94053元,還息57662元。如 成功轉按,利率下調至1.65厘,每月供款會下調至12211元;較轉按前減少3.4%,似乎不多。但償還本金及按息比例會隨按息減少而變化,未來12個 月償還本金增至97769元;而利息支出會減至48762元。另一方面,轉按也可獲銀行提供現金回贈,以300萬元貸款為例,回贈可達3萬元。如果小業主 入市時曾借用利率較高的一、二按,轉按後節省利息的效果將更為明顯。

當然,轉按也有其代價,包括數千元的律師費、轉按後會有新的罰息期,期內償還貸款(包括再轉按),要支付罰息等。不過,整體而言,在新造按息較2或 3年前下跌的當下,如果借款人原有按揭的罰息期已過,便十分值得考慮轉按,雖然按息只是微跌幾十點子,但長期而言,將大幅節省全期利息支出。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9月1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入市前準備事項



樓市升溫,同末周日新盤成交逾千伙。所謂「寧買當頭起」,不少準買家又躍躍欲試,計劃入市,但在入市前,有不少事情值得留意。

買樓最重要當然是首期,首期不足自然難以買樓,但值得留意,就算首期充足,但如果未能取得按揭貸款,置業大計一樣會落空。要減少按揭申請被拒的機會,有幾樣事項宜先行部署。

1.準備入息證明
銀行批核貸款申請,首先要衡量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對打工仔來說,償還能力主要體現於薪金。
一般而言,入息證明包括稅單、公司證明文件、銀行往來紀錄。即使你薪高糧準,如果平時沒有整理入息證明的習慣,也難以向貸款人證明你的還款能力。

當然,部分入息證明,例如公司信、戶口紀錄等,可以要求公司及銀行補發,但手續需時;如果準買家有意入市,倒不如先整理相關文件。要留意的是,對於非固定入息的僱員而言,銀行一般要求更長時間的入息證明。

2.檢查信貸資料庫紀錄
每個曾經在香港向銀行、金融機構借錢(包括信用卡貸款、稅貸、車會等等)的人,在信貸資料庫中都會有所紀錄及評分。評級是按信貸狀況、逾期還款、信貸資料被查閱紀錄次數等而定;有借有還,無拖欠紀錄的評分會較高;相對而言,有多次拖數紀錄的,評分會較低。

評級較低,申請貸款可能被拒,或者申請獲批,但未能取得最佳的按揭條件。不少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根本少有欠債,又或只是一時三刻忘記找卡數,應該不會影響評級。不過,持續的拖數行為,其實會影響評級。另一方面,過去亦曾出現借款人已經清還欠款,但相關銀行忘記更新紀錄,令客戶信貸評級處於偏低水平的烏龍事件。

要避免以上情況出現,準買家可花費百多元,向管理信貸資料庫的環聯公司查閱自己的紀錄,一來是查看有沒有未及更新的資料,如果發現紀錄有問題,可要求有關銀行及環聯更正。二來是可以集中財力清還部分欠債。

3.減債
要借錢要樓,一個原因是手頭現金不足;要順利借錢,卻要先行償還舊債,情況看似矛盾,其實大有原因。部分「債」,其實借款人並未真正取用,例如循環貸款額,在按揭批核時,一樣會計算為借款人的債務負擔,此類循環貸款的優惠,宜在申請按揭前先行取消。

其次,部分消費貸款,每月還款額甚低,借款人可能認為無傷大雅,對按揭申請影響不大。但在計算按揭壓力測試時,減1千元的債,效果其實比增加1千元的收入更有用。

在壓力測試要求下,按揭每月供款+其他債務每月還款的總和不可高於月入一半;結果就是,其他還款會嚴重影響壓測的結果。一名月入6萬元,每月有其他債務還款3萬元的人士,在壓測要求下,其可借入的按揭金額是0

要順利申請按揭,準買家可考慮先行償還部分欠債,以增加通過壓力測試的機會。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9月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四不像的港人港地

香港首個港人港地項目應市,銷售成績理想,引起市場較大迴響的,卻是發展商一句:「特首推岀港人港地只考慮讓港人優先買樓,並無要求以合理價錢售予港人。」坦白的背後,也折射近年房屋政策處於混亂狀態。對買家來說,更要留意購買此類「試驗項目」的代價。

本屆政府落力於增加房屋供應,以單位供應量及推出的新計劃數量而言,成績似乎甚為可觀。不但私樓落成量增加,資助房屋除原有的居屋外,又有針對低入 息居民需求的綠置居、針對低收入非公屋輪候冊人士的白居二,以及針對較高收入家庭的市建局資助房屋;在私人供應上,又推出限制只供港人購買的港人港地政 策,似乎已在各方面照顧市民所需。

不過,仔細一看,新供應上升,似乎以迷你單位為主。新盤百餘呎的開放式單位,面積僅及過往上車盤面積的一半。新供應數字增加背後,似乎是以犧牲單位 面積而來;同樣,綠置居、港人港地和高級資助房屋等,似乎名目繁多,涵蓋不同財力家庭的置業需要。但認真看,幾個計劃都只涉及單一項目,實際效用不大之 餘,也會影響單位未來的轉售彈性。

以港人港地為例,賣地時加入只許港人購買條款,立意是避免外來購買力推高樓價。但至今僅有一幅地皮附加有關條件出售,對減低外來購買力的作用有限之餘,卻增加單位未來的轉售和出租限制。

在買賣上,項目未來30年只可轉售予香港人,連轉讓予公司亦不可。在按揭上,地政總署規定,港人港地項目購買人或業主須向指明機構承造按揭,避免藉信貸違約而轉讓予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暫時而言,指明機構僅指銀行,如買家需承造高成數按揭,只可考慮按揭保險一途。

現實中除了按揭保險,市場也有銀行夥拍按揭公司提供高成數按揭,而地政總署的規定,直接限制了買家的按揭選擇;其次,買家購入物業後,不可以憑物業取得財務公司按揭,明顯減低了業主的理財彈性。

一般人對財務公司的刻板印象是貸款利率較高;但在高息之外,無容置疑財務公司批核貸款的彈性較銀行高。港人港地限制業主只可把物業抵押予銀行,其實 已經影響業主的資產運用自由。準備考慮購買此類單位時,除了要計算未來物業只可轉讓予港人的限制,對按揭上的限制亦宜有所了解。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9月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