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星期五

自僱者、斜槓族申請按揭攻略

 近年不少人成為自由打工族,他們在申請按揭時,與公司老闆一樣,分類屬自僱人士;需要提交的文件、可獲最高的按揭成數都與有固定入息的僱員有所不同。

自僱者最多可獲批8成按揭

在按揭成數方面,有固定收入的打工仔,透過按揭保險,最高可獲9成按揭。而自僱人士按揭成數最多為8成。如果自僱人士的收入不穩定,又或欠缺充足的入息證明,獲批的按揭成數亦可能會低於8成。

自由身無交稅  銀行月結單+專業證書作審批

如果自僱人士未有成立公司,而是以自由身接工作、獲得報酬。一般情況下,銀行會要求此類按揭申請人提供6個月的銀行月結單、2年稅單作入息證明。如果申請人沒有稅單,個別銀行可接受銀行同結單加上其他證明,例如以教授音樂為業,最好可準備相關專業證書,再加上月結單,作為審批的根據。

如果按揭申請人是中小企老闆,除了銀行月結單及稅單,銀行一般會要求提供審計報告Audit Report或財務報表Financial Statements,作為入息證明。如果公司是單一股東,便會以公司一年營利除以12,作為按揭申請人的月入。如果公司有多名股東,而按揭申請人股權只佔一定比例,例如60%,其年收入便是公司營利的6成,再由此計算按揭還款比例、壓力測試等是否合符要求。

自立公司盈虧影響審批結果

另外,部份自僱人士可能在自己的公司任職,並且由公司支薪。一般情況下,如果在支取薪金後,公司仍有盈利,銀行可100%計算薪金收入。相反,如果自己成立公司,再出糧予自己,而之後公司處於蝕本營運狀態,銀行便可能以收入證明不可信為由,拒批樓按。

最後,不少情況下,公司一些債務可能會由股東作擔保。原則上,如果此類債務的擔保沒有在信貸資料庫登記,便不會計算成樓按申請人的債務負擔,不會影響到按揭壓力測試的計算。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3年4月26日

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新樓負資產 業主困局不宜誇大

 個別新盤開價較去年下跌,有指選用即供付款的買家,即使不必面對按揭估價不足的風險,但物業估值下跌,也可能會成為負資產。此評論並非無的放矢。問題是香港人對「負資產」充滿慘痛回憶,可能會高估了物業成為負資產引起的問題。

香港人印象中的負資產現象,伴隨1997年至2003年持續數年的經濟不景、失業率高企。如果當時小業主在樓價高位購入市值500萬元的物業,一直持有物業數年,樓價大概下跌至200萬元,而仍欠銀行300萬元。不管是賣樓,抑或轉按,都要準備大筆現金,償還原有樓債。如果未能轉按,即使2000年後市場新批按息跌至P減1厘,借款人仍要根據在1997年簽下的按揭條件,以P+2厘供樓。加上當年按揭指引較寬鬆、按揭資料也不會登記在信貸資料庫中,令少部分投資者可以用一份收入,借入多筆樓按,進一步放大了過度借貸帶來的問題。正是以上的慘痛經驗,令香港社會對「負資產」深惡痛絕。

 


 

無論購買的是否新盤,如果購入單位、取用按揭後,未償還按揭餘額低於物業市值,物業便是負資產。以去年樓價大約下跌15%計,去年以即供期購入樓花單位的業主,如果按揭成數達九成,技術上他們的物業很高機會已成為負資產。在心理上,應該沒有人希望購入的資產價格下跌,但在實際上,過去負資產引伸的問題,在現時都大幅減弱。

以失業率為例,1997年失業率低至2.1%,而2003年曾高達8.5%。樓價下跌、供樓利率不減而就業環境惡化,是令部分欠缺現金儲備家庭難以支持的原因。而過去一年樓價雖然調整,但整體上失業率在改善,打工仔的收入未見明顯減少。

在近年執行嚴謹的按揭指引下,正常借款人不會出現過度借款的問題。雖然港元按息隨美元上升,但由加息周期開始至今,港元按息大約只上升1.8%。而在過去十多年由銀行體系取用正規按揭的絕大部分買家,都需要通過按揭壓力測試,在就業相對穩定的大環境下,應該不會出現大量借款人因為收入下跌,而難以應付供樓支出的情況出現。

當然,負資產對借款人始終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包括轉按或賣樓,都需要另外準備現金以償還原有按揭。如果物業購入未滿3年,在償還舊按之外,尚要準備額外印花稅的支出。對於那些有需要出售物業的負資產業主,物業成為負資產,的確會增加多一重難度。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3年4月25日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新批按揭年期接近極限 樓價升幅料受壓

金管局公布2月住宅按揭統計,其中新批按揭平均還款期創新高,長達28年。按揭還款期越來越長,可能亦預示樓價急升的現象難以重現。

過去二十多年,樓價反覆上升,升幅遠高於同期的薪金增長。業主不至於為按揭還款壓垮,背後有兩大原因,其一是按息大致偏低,部份時間甚至出現負利率。其次是本地新批樓按年期越來越長,借款人以攤長還款的方式,應對樓價及按揭借款上升。

過去20年還款期不斷延長

回歸前後,香港一般銀行提供最長25年的按揭。1999年底,新批按揭平均還款期為194個月,2008年金融海嘯年底時是251個月。至2012年,金管局提出指引,銀行最長的住宅按揭年期被限制在30年,同年底的新批按揭平均還款期是300個月,之後升勢持續但升幅收窄,至今年2月,數字達336個月。


 

主因:借款人需攤長還款過壓測

過去對於樓按平均年期拉長的現象,有兩個解釋,其一是因為低息,新批按揭甚至一度出現實質負利率的情況,此種環境下,拉長還款期對借款人有利。第二個解釋便是借款申請人需要攤長還款以通過壓力測試。

上述第一個說法在去年美息進入加息周期後,解釋能力已經大減。以現時新批按息與約3.3厘,本地通脹率約2.4厘計,按揭實質利率約0.9厘,雖然仍屬低息環境,但比2011年,通脹率為5.3厘,而名義按息約1厘的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借款人沒有明顯的誘因拖長還款期。

而第二個說法似乎是樓按還款期越來越長的合理解釋,整體上樓價升幅高於薪金,買樓的買家要通過按揭壓測,只好把還款年期便越拉越長。要留意的是,現時新批樓按平均28年的數字,已經沒有多少再拉長的空間:市場上總有部份按揭申請,因為人齡、樓齡等因素,銀行不會批出最長的30年還款。

新批樓按年期已近極限 料樓價不會急升

過去樓價長升長有,支撐的「動力」包括低息、收入增長及借款人攤長還款期。當中攤長還款,已經接近極限。除非樓按年期30年的限制延長,又或按息大跌,否則以同等的收入,本地樓按申請人難以再用「進一步拖長還款期」的方式取得更高額的樓按。

宏觀而言,現時已接近極限的新批樓按還款期,顯示支持樓價長升的一個因素減弱,加上預期按息難以大幅下調,未來樓價升幅料將受限。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3年4月11日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新盤減價與按揭估價

 某新盤二期開售,因開價較一期有明顯折讓,引來一期買家的投訴。有關的投訴未必合理,但卻提示了準買家,購買樓花物業,總有一些難以避免的風險。

事源某新盤二期近日開售,呎價較去年開售的第一期有約一成折讓,引來部分一期買家申訴,認為發展商開價不合理;他們亦擔心二期的開價會影響一期業主申請按揭時的估價,影響按揭借款額。


 

香港是自由市場,明買明賣,發展商按市場調整項目售價,是正常市場操作,總不成要求發展商寫包單,保證同一項目的呎價一定愈開愈高。尤其是項目一期在去年中推出,正值樓價下調。發展商推出新期數,樓價調整幅度也只是與市場相若。

樓花項目的買家,尤其那些選用建築期付款安排的買家,在作出入市決定時,理應了解當市場價格下調,為物業申請按揭時,有可能出現估價不足的風險。以一個2022年成交價600萬元,2024年交樓的單位為例,如物業落成前樓價下調,申請按揭時單位估值只有550萬元,未來申請按揭,便會以550萬元的估值計算按揭成數。例如六成按揭便可借330萬元。假設買家當初付出成交價一成,即60萬元的訂金,借取330萬元按揭,仍需另外準備210萬元以完成交易。

要留意的是,以上例子是假設銀行就物業的估值出現明顯調整。由於現時相關項目仍有一年樓花期,遠遠未到建築期買家申請按揭的時間。而參考2022年的樓市,雖然全年樓價下跌約15%,我們卻未見銀行在年底時,對年初簽約的單位,出現大規模估價不足的案例;加上今年以來,樓價有較明顯的反彈,如走勢持續,明年買家申請按揭時,可能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雖然項目二期的買家入市價較低,但除了心情,未必會對一期買家帶來實際的影響。

如果一期的業主真的擔心,也有兩個應對方案。其一是與發展商討論,提早成交,即在樓花階段申請按揭上會。此舉可減低萬一樓價回頭下跌,令日後申請按揭時,出現估價不足的風險。但此方案未必適用於樓換樓,而舊居仍有按揭未供滿的業主;因為如有兩筆按揭,壓力測試的要求會較為嚴格。而即使買家現時未有按揭負擔,原有居所也可能有租金支出,同時應付新居舊居的租金、按揭供款,可能較為吃力。

另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是考慮在物業落成時,為單位申請高成數按揭。以上文例子為例,萬一原價600萬元的物業,在明年申請按揭時,最高估值只有550萬元,如申請九成按揭,最高可借495萬元,加上之前付出的首期,需要另外籌措完成交易的差額便是45萬元,由於有一年時間準備,應該也不算是不可能的任務。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3年4月4日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