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2013還有什麼新招可出


展望2013年,在美國持續量寬下,一般估計樓價會在高位徘徊。如果熱錢持續留駐香港,樓市最大的變數便是港府再推出新招壓市。問題是:政府還有什麼招數可出?

前特首曾蔭權說過,「政府要樓價升很難,要樓價跌很易」,但不見得政府真有此能力和決心。要樓價跌,不外乎壓低需求及增加供應,雖然近年招標、拍賣的土地有增加,但由賣出土地至物業落成,動輒最小4年;當局短期的壓市措施便唯有集中壓低需求。

招數重點在遏抑需求
如果以成交量而不是成交價作為標準,官方的遏抑樓市措施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金管局在200910月開始收緊按揭成數,政府亦在20102月開始調整「摸貨」的印花稅,這些都是當局遏抑樓市的第一批招數,但整體而言,2010年一、二手住宅註冊量仍是按年上升17%。成交量要真正回落,是待2010年底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及2011年中金管局將按揭成數進一步收緊後,方見明顯下調,成交量由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9.6萬宗回落至8.6萬宗。至2012年,政府在10月底加重額外印花稅及推出買家印花稅,全年一二手住宅註冊量較2011年再減少約三千宗。

展望2013年,低息環境持續,通脹仍有上升壓力,樓價很大機會持續上升,輿論將迫使官方加大遏市的力度。然而,一些既有措施已難以再加大力度,另一些招數雖然可「加辣」,但效果亦有限。

按揭方面,在20116月之後,金管局已未有再直接收緊按揭成數。部分原因是隨著樓價上升,現行「600萬以下物業方可借足樓價7成按揭」的指引,已觸及到一般換樓客的「目標價」,進一步收緊,可能會引起較大反對。

至於買家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理論上可加大力度,例如買家印花稅由15%加至20%。但自買家印花稅推出兩個多月以來,似乎已成功令公司買家、非本地居民的成交大幅減少。即使加大稅率將此類成交壓至零,實際意義亦不大,反而會破壞香港簡單低稅率的形象。

招數再加辣意義不大
由於現時樓市主要參與者以用家及長線投資者為主,如果要再進一步遏抑樓市。較「有效」的方式是將一般從價印花稅率上調,增加所有置業人士的買賣成本。但此舉反彈將極大,亦與港府協助市民置業的目標互相矛盾,所以亦不太可能推出。

展望2013年,估計官方會利用上半年時間,觀察買家印花稅推出後的市場反應,料不會再有新招推出。我們亦估計,除非每月住宅成交量回升至九千宗以上水平,否則亦未必會觸動政府再出招----因為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如成功將成交量壓抑在偏低水平,加上按揭成數受限,即使未來樓價由高位大幅回落,銀行體系的風險亦將較上一個高峰期大為減少。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1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