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資金流向未明 料樓價明年初持續橫行

 明年美息(以及港元拆息)上升,已經是預期之內的變化。當大家討論加息的影響時,往往把焦點集中在對按揭供款增加,但此只是微觀層次的影響;其實加息在宏觀層面同樣值得留意。

加息影響不只在供款增加

所謂微觀,是偏向個人層次。參考2015年至2019年的美息上升周期,港元拆息大致上跟隨美息上升,2022年港元拆息隨美息向上升是高機率事件。在近年H按主導的環境下,情況代表絕大多數香港業主的供樓支出會在來年增加。受影響的人數眾多,但近年入市的買家應該都已通過壓力測試,供款負擔偏低,按息稍為回升,應該不會導致大量業主改變持貨策略。


 

對未入市的買家來說,加息會令他們日後供款預算增加,但在H按現有架構及壓力測試要求下,由於供款與收入比率會以最優惠利率為準的「鎖息」(現時一般為2.5厘)計算。在最優惠利率上升之前,就算1個月拆息上升,令借款人每月供款增加,暫時也不會影響供款與入息比率、壓力測試的計算。

但要留意的是,今次美息上升,聯儲局同時也減少向市場放水的規模,預計在明年3月停止向市場買債,可以理解為減慢印銀紙。

2008年後美息大幅回落、港息跟隨,而樓價上升。2015年港元拆息隨美息上升,但樓價仍升。背後的大環境是2008年之後,各國央行大致上都在量化寬鬆,刺激香港的銀行體系結餘維持在高位、M2貨幣供應仍反覆上升。所謂樓價升,其實是貨幣增加的結果。印銀紙比起樓快,樓價便上升。

人行降準或可抵部分美收水影響

如果聯儲局在3月之後,不但停止買債,更逐步更向市場沽售債券,可能會慢慢影響香港,可能令銀行體系結餘下跌、貨幣供應減少,理論上不利港元資產。

資金會不會因為美息上升而流走、流走多少,目前是未知數。一方面是市場似乎不太相信聯儲局會大規模收水。另一方面,早前中國人民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向市場注資約1.2萬億元人民幣,此中如果有一定規模的資金流入香港,理論上有可抵銷部分美國收水的影響。

由於情況仍不明朗,估計近月一、二手成交量偏低、樓價橫行的情況在明年初會持續。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1年12月29日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按揭成數及壓力測試的要求

 較有置業經驗的買家應會記得,多年前不論甚麼物業,一般按揭成數均為7成。但近年監管機構為控制系統風險,陸續收緊按揭指引,現時不同樓價及不同用途的物業,按揭成數、供款與入息比率及壓力測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整體來說,對申請按揭時,所有申請人(包括借款人、擔保人)都沒有為其他物業負擔的話,樓價1,000萬元以下的住宅,一般按揭成數上限是6成,貸款額上限500萬元,即樓價833萬元以下,一般銀行按揭可借足6成樓按。但樓價833萬元以上至1,000萬元的住宅,樓按上限便是500萬元,1,000萬元以上的住宅,一般按揭成數便是5成。

如果按揭申請人本身未持有或擔保其他按揭物業,其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是5成,而假設利率上升3厘的壓力測試下,供款不可逾月入6成。


 

如果按揭申請人本身已持有或擔保其他按揭物業,一般按揭成數便下調一成,樓價1,000萬元以下物業,一般按揭成數便是5成,貸款上限400萬元。樓價1,000萬元以上,按揭成數上限是4成。其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是4成,而假設利率上升3厘的壓力測試下,供款不可逾月入5成。要留意,此情況下的供款與入息比率、壓力測試的計算是新、舊按一併計算。

對於購買1,000萬元以下住宅,又需要較高按揭成數的買家,可申請按揭保險,過去借用8成以上按保的供款與入息比率、壓測標準會較嚴格,但2019年後已劃一。另外,如買家支付額外保費(標準保費x1.15),可以免除壓測要求,但仍要符合基本的供款與入息比率的要求。

最後,坊間有人根據現行的按揭利率(H按CAP RATE 2.5厘)、30年還款的前提,計出「每1萬元收入可應付100萬元樓按」的算式。在算術上此是正確的,但先決條件是符合前設(息率2.5厘,還款期30年),而且要求借款人沒有其他債務、收入可證明等。要留意的是,當前提不成立,例如按息上升、因為申請人年齡、樓齡等因素不能取得30年還款安排等,有關算式便不成立。

即使準買家不是使用簡便算式,而是利用銀行的網上計算機,也有地方要留意,一般網上計算機,未必會計算申請人的其他債務負擔。在進行壓力測試時,銀行是會把申請人的其他債務還款同時計算。以自住物業而言,便是按揭加上其他債務還款總額不可高於月入5成、按息加3厘時,按揭供款及其他債務還款不可高於月入6成。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1年12月22日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低息置業貸款可否挽留醫護人才?

醫管局為挽留人才,宣布推出置業低息貸款予醫護人員,初步計劃員工可最多借48個月人工,上限600萬元,利息約1%。由利率角度看,此貸款計劃可說相當吸引。問題只是,醫管局的初衷如果是挽留人才,計劃未必是對症下藥。

約1厘的利率比現時市場上利率更低,可說相當吸引。受惠僱員可以節省儲首期的時間、享受低廉的還款利率。在風險管理上,相信日後銀行在計算壓力測試,會把低息貸款一併考慮,可控制整體還款處於偏低水平,加上正常情況下半官方機構僱員薪金按年上升,未來供款比率可望持續下降,預計此筆額外的借款,不會嚴重影響受惠人士的財務狀況。


 

當然,計劃仍有不少細節有待落實。例如金管局、銀行及按揭證券公司,均規定按揭申請的首期不能來自借貸。醫護獲得低息貸款,技術上卻是由借貸取得首期;其次是此貸款是否屬於抵押貸款?萬一借款人違約斷供樓按,醫管局與銀行取回欠款的優先次序都有待確定。不過,相信以上都是技術問題,不難解決。

由潛在受惠於計劃的醫管局的角度看,也要留意,由於醫管局構想中的低息貸款還款期只有20年,年期較銀行按揭30年還款為低。借取此私人貸款,又借銀行按揭的話,在計算壓力測試時,還款年期較短的貸款,可能影響按揭借款額,甚至可能出現醫護申請按揭保險反而整體借款額較高的情況。不過,以「多一種選擇」的角度衡量,醫管局的建議對醫護仍是好事,至少由利息支出角度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有關計劃的詳細條款有待確定。但計劃似乎折射出,包括政府在內的公營機構,似乎有把問題都化約為「很多人買不起樓」的傾向。為什麼年輕世代普遍不滿?「因為買不起樓」。如何解決醫護流失?「增加低息置業貸款」。不能說年輕世代的怨氣完全與置業困難無關,也不是說增加置業貸款完全無助於挽留醫護。但明顯很多問題不單純由置業困難而來。

西諺有云:To a man with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給人一個鎚,他會把全世界都看成釘子)。大意是人的思想易受手頭僅有的工具限制,你手上只得鎚子,就會把它視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所有問題看起來便都成了釘子。但如果問題的本質不是釘子,再搬出更多的鎚,其實也是在迴避真正的問題。

同樣,如果醫護流失的主要原因不是置業困難,提出更完美的置業貸款優惠,是否只是在逃避問題?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1年12月21日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綠色按揭回贈的限制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銀行會為住宅按揭借款人提供現金回贈,一般由借款額的0.8%至1.4%不等,視乎借款總額、按揭成數、有沒有其他優惠等因素而有不同。但金管局對按揭現金回贈有一個限制,如果現金回贈高於借款額的1%時,回贈金額+貸款額不可高於相關指引。


 

例如樓價800萬元,標準按揭成數是6成。借款人申請6成按揭,本來的借款額是480萬元。但如果銀行提供1.5%回贈。由於回贈額高於1%,要計算入借款額內,總額不可高於6成的限制,銀行一般會以(800萬x6成)—7.2萬元,作為貸款額,即472.8萬元作為借款額,回贈為7.2萬元,兩者相加,便不逾6成的限制。如果借款人必須足額借款,一個常見的折衷方式是向銀行表明,將回贈限制在借款額1%,以上文為例,是借款額定於480萬元,回贈4.8萬元。

現時多家銀行為獲認證為「綠色建築」的樓宇提供「綠色按揭」;除了標榜申請過程無紙化,也會在原有的現金回贈之外,額外提供的「綠色按揭獎賞」。要留意,原有的現金回贈+其他名目的按揭獎賞,只要金額高於按揭貸款額的1%,連同借款額便不可高於按揭成數的限制。

當然,如果本身的按揭成數較低,例如樓價800萬元,標準按揭成數是6成,而借款人本身只借58%,即使現金回贈+其他名目的按揭獎賞加起來達借款額2%,也不會影響原有的按揭金額。但如果借款人必須借足,即使自己居於「綠色建築」,便可能無福消受額外的回贈了。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1年12月15日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漸進式按揭「情義兩難存」

新世界提出非牟利的私人資助房屋項目,建議中,除了參考居屋設有價格折扣外,亦提出創新的漸進式按揭安排,正常而言,此安排對買家可說極為有利,但類似的安排仍有不少細節需要斟酌。

新世界提出捐出一幅新界西土地,希望政府提供補地價優惠,由發展商負責興建300伙,面積介乎300至500平方呎單位,初步定價大約270萬至495萬元。首階段樓價50%須在成交時支付,可承造最高9成按揭,即首期可低至5%。而餘下樓價50%,則可於成交後的10年內,一次過或分階段承造按揭支付。

 


二手市場難以複製

參考過去10年數據,累積通脹28%,換言之,在正常有通脹的情況下,同一金額在10年後的購買力應該有不足今日的8成。借款人又不需支付相當於一半樓價的按揭利息,可說極為有利。當然,此類安排出於發展商「非牟利」計劃,引用網絡潮語,可說「搞手但求打個和」,賣方先收一半樓價,餘額要10年後才收取,在其他正常商業項目或二手市場,根本難以複製。

發展商提出構思,協助解決香港房屋問題,自然值得鼓勵,但兩段式按揭在細節上仍有不少地方要斟酌,例如壓力測試的安排。房委會推出的資助房屋,按揭可獲賣方擔保,因此即使成數較高,都不需購買按揭保險,也不需要通過基本供款與入息比率及壓測。但私人發展商推出資助房屋,恐怕難以進一步要求賣方再為買家按揭提供擔保。

細節仍需斟酌

如無意外,買家以兩段式按揭購置私人資助房屋,也要通過壓測。初步看來,要計壓測,有2個可能的標準:一是只計首階段貸款的供款與入息比例,此處隱藏的問題是,10年後要再借取餘額,萬一到時未能通過壓測計算,未能借取餘額,要如何善後?另一個可能是一開始要計算兩階段供款,要收入足以負擔整筆貸款的供款,才可獲批按揭。但此又可能會令部分(現時)收入較緊張的借款人難以通過壓測,未能取得按揭,而且有違發展商「十年後才收一半樓價」,以方便買家的初衷。

對買家來說,如果有幸獲得選購機會,不管壓測的安排如何,也應該參考過去入息中位數、通脹及利率走勢,評估一下10年後可能的按揭供款情況。另外,在新世界之外,估計其他發展商也有機會推出類似的安排,大可詳細比較才作出入市決定。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1年12月8日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按揭還款期與樓市風險

金管局新公布10月新批按揭平均供款期達27.8年,打破多年紀錄。如此長的供款期,是否代表港人供款壓力過高?加上市場估計明年將進入加息期,一旦按息上升,或會令部分借款人負擔增加。但深究下來,還款年期長與供款壓力未必有太大關連。

說供款年期長,反映供款壓力大,最主要的論點是樓價高企,連帶按揭金額也高,借款人惟有拉長還款期,令每月供款額降低。最直觀的證明是1997年前後,住宅按揭的「標準」還款期是20年,由1999年至2007年,新批按揭合約年期大致在20年上下波動,但隨着2008年後樓價急升,新批按揭年期亦愈來愈長,至10月,已上升至逾333個月水平。可以說,供款年期長度與樓價有正關連,大致上樓價愈高,供款期愈長。如果說「樓價愈高,置業人士負擔愈大、供款壓力愈高」,那麼說「供款期愈長、供款壓力愈高」似乎也很合理。


 

理論上,供款期愈來愈長,借款人萬一收入減少,的確會失去某些迴旋空間。萬一收入下跌,借款人可以透過延長還款期以降低每月供款,避免供款超出負擔,但對於一早已採用較長還款期的借款人來說,有需要時便難以延長還款期。

另一方面,雖然近年樓價高企,但實際上新批按揭的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其實大致上有所下調。金管局由2010年8月起統計新批按揭的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當年是41%,即新批按揭的供款,平均佔申請人月入41%,今年最新數字為36%,供款佔入息比率下跌。對實際上申請按揭的人士來說,供款比例反而下跌。背後的原因是壓力測試基本上將「偏高負擔」的申請人拒諸門外,平均供款負擔因而較10年前樓價較低時有所改善。

當然,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下跌,本身也與按揭年期攤長有關,如果供款期縮短至10多年前的20年水平,供款與入息比率會回升至四成以上。但整體而言, 現時可以成功於銀行取得按揭的借款人,供款負擔本身偏低,即使按息回升3厘(估計在幾年內似乎不大可能),供款也會被限制在月入六成以下。現時擔心按揭還款期長,供款壓力會令借款人大量斷供,暫時看來仍是過慮。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1年12月7日

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送契樓做按揭 有何需要注意?

 除了正常物業買賣之外,另一種業權轉讓形式是送契,即業主以送贈方式將物業業權轉移至他人,一般情況都是在家人之間出現。但送契樓可能會影響日後的轉讓及按揭安排,作出送贈決定,又或買賣涉及送契的物業時需要留意。

送契樓做按揭 銀行限制多

所謂送契(Deed of Gift),指業主將業權無償送贈予他人,一般是家庭成員之間發生。作為轉移業權的方式,送契也是正規的途徑,但此類物業的業權會受限於《破產條例》,業權有可能受影響。如果送贈者在送贈物業5年內破產,送贈物業的行為可被視作故意轉贈避債,經法律程序,有關轉讓可能作廢;故此,銀行一般是不會承造未滿5年期的送契物業。需要指出的是,此並不意味送贈物業時間超過5年以上,銀行就一定會承造按揭,個別銀行對送契樓的按揭限制更長達10年。


 

以送契方式轉贈物業,除了可能影響未來的按揭申請及買賣外,送契本身其實沒有特別的好處。以印花稅為例,即使物業是一方「送」予另一方,業權的轉移一樣要按物業市值支付印花稅,如果雙方是直系親屬,便要按第二標準稅率(最高為樓價4.25%)支付從價印花稅。

以送契方式轉移業權,並無明顯的好處,新業權人在5年內都難以申請按揭,也會影響未來轉讓時的客路。原因在於,以送契形式轉移業權,在土地註冊處會有有相關登記。由於送契後,物業在5年內難找銀行承造按揭,準買家如在查冊時發現心水物業涉及送契,宜多加留意。包括要有財務準備,在簽署買賣合約後,如未能獲銀行批出按揭,可能需要以現金支付樓價,完成交易。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1年12月1日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樓價誰難負擔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入處於中位數的家庭)難以應付樓價,大概沒有人會反對。今年第二季,本地家庭(不計外傭)的月入中位數只有2.62萬元;而個人月入中位數,亦只有1.8萬元。以此計數,不論我們以二手樓平均價(今年1至11月,二手住宅成交註冊平均價約900萬元),抑或按揭額(今年9月新批住宅按揭金額平均為511萬元)來比較,都很容易得出樓價超出一般人負擔的結論。


 

問題是如果我們看新批按揭的負擔比率,卻會發現過去10年,新批按揭負擔比率,即新批按揭月供佔申請人入息的平均數,大致維持在33%至36%水平。即平均來說,由銀行取得按揭貸款的借款人,樓按月供只佔月入36%,比2010年的41%更低──期間樓價上升了不止一倍,同期家庭月入中位數只上升45%。

樓價升幅拋離收入增長,但新批樓按負擔下跌;原因是壓力測試被嚴格執行,月入處於中等水平的家庭,如欠缺家族財政支援,事實上已難以參與置業遊戲。

以9月新批按揭平均金額511萬元來說,以市場利率H+1.3厘,「封頂」為P-2.5厘計,按揭年期拖至30年,月入要48357元以上才可通過壓測,此收入水平在統計上已是最高收入的25%至30%家庭。換言之,反映「中等的按揭借款」都是由較高收入家庭去負擔。

由於實際上近10年成功借取銀行按揭的買家,每月樓按負擔偏低,遠遠未超負荷的水平。由債務負擔角度看,難以證明樓市有嚴重風險。由於整體私樓供應不足,每年萬多個的新供應,都可瞄準較高收入的家庭需求,善價而沽。

問題反而是,中等收入家庭難以負擔私樓,而他們本身已不合資格申請公屋。雖然理論上還有居屋、首置上車、綠置居等不同名目的資助房屋可供申請,但加起來名額仍是有限。與其說擔心中等收入家庭難以置業反映樓市風險,不如憂慮大量中等收入家庭難以應付樓價,引伸的種種社會問題。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1年11月30日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