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0日 星期五

2023年 美國可能再度減息?

 美國的通脹有放緩跡象,加上有經濟衰退隱憂,投資市場不但估計上半年美息上升幅度收窄;甚至開始估計美息可能在下半年再進入減息周期。究竟美息調頭向下的機會有幾高?如果美國減息香港又跟隨,樓市會不會再受刺激反彈?

要判斷美國息口走向,基本因素仍是要看通脹率。12月美國CPI的按年升幅是6.5%,似乎比聯儲局的目標2%仍有一段距離,但看月度變化,指數其實已連續兩個月下跌,指數與2022年6、7月持平。



 

 未有明顯證據支持減息
由於原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在低位徘徊,而北半球冬天將過去,不計黑天鵝的話,應該沒有太多因素刺激CPI指數回升。如果指數維持平穩,大概在5月份,美國通脹按年變化會跌至2%以下—聯儲局大可宣佈成功壓抑通脹至目標以下。聯儲局應該沒有急切需要大幅上調利率。大致上,可以預期加息周期接近尾聲。1月美息的升幅可能只會有0.25厘,較之前幾次每次上調0.5厘大幅收窄。


 

不過,放慢加息又不代表減息期很快來臨。目前押注美國在下半年減息的主要理由是美國可能出現衰退,但目前未有明顯證據支持此種預測。而過去大半年美國CPI的走勢,大致反映物價進入高原期—年度升幅會在今年中放緩,之後較可能窄幅上落。此種情況下,似乎難以觸發聯儲局的利率政策轉向。

美聯儲小心奕奕  難明顯轉向
退一步而言,假設美息真的調頭下跌,估計聯儲局也會小心奕奕,不會讓過去十多年,市場資金氾濫、利率長期貼近零息的情況再出現。除非再出現類似2008年次按級數的金融危機,否則所謂「減息」,幅度將較為有限。

回到香港的樓市,如果聯儲局在上半年釋放「加息期完結」的訊號,應該會對本港樓市有正面影響。但現時看,下半年利率由升轉跌的機會不大。而就算美國開始減息,預期也不會出現類似2008年或2019年利率大幅下跌的情況。本地買家不宜寄望美國利率政策會為樓市帶來太大驚喜。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3年1月18日

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

高成數按揭風險何在

 一般人討論高成數按揭時,總會有「高成數按揭風險較高」的印象。如果細問他們為什麼高成數按揭風險較高,部分人可能會指出「按揭成數較高,物業較易成為負資產。但高成數按揭的真正風險,不在於物業是否較易成為負資產,而在於整體上被批高成數按揭的借款人,償付能力是否較差。

根據負資產的定義(抵押物業的市值低於未償還按揭金額),理論上如果一位業主借取九成按揭,一個月內樓價下跌多於一成,物業便是負資產。如果當初借取的按揭成數較低,例如七成,即使樓價即跌兩成,物業也不是負資產。


 

不過,要留意以損失價值計,如果樓價跌幅一樣,不論按揭成數為何,損失都是一樣。舉例某甲有現金500萬元,以首期一成,按揭九成(即借900萬元),購入一個樓價1000萬元物業。取用按揭後第二天樓價下跌兩成,物業市值變成800萬元,負債900萬元,手持現金400萬元,他的物業是負資產(淨值是負100萬元),賬面上資產總值下跌200萬元。

如果他以首期三成,按揭七成(即借700萬元),同樣購入樓價1000萬元單位,同樣地樓價即跌兩成。他的物業扣除樓按的淨值是100萬元,手上現金200萬元,賬面上資產值仍是下跌200萬元。在此情況下,物業不是負資產,而代價是手上現金大幅減少。

或者有人會說,上述例子預設買家手上有大量資金,現實情況未必如此。不少高成數按揭的借款人,可能因為市場有此類產品,會在儲蓄較少的情況下,以低首期高成數的方式入市。此種情況下,一旦樓價大幅調整,借款人便會面對手上現金又少、樓價又資不抵債的局面。

以上情況當然有可能出現,但如果要絕對減少此類風險,難道要禁絕某一個成數以上的樓按、迫使準買家儲蓄額一定要達更高水平,才可入市?

另一個高成數按揭的潛在風險,是貸款條件會不會引起逆向篩選Adverse Selection。即產品反而把有較高償付能力、有高信貸評級的借款人篩走,留下償付能力較低,或信貸評級較低的借款人。多年前美國的次按危機,便源於大量次按為質素欠佳的借款人提供按揭。那便是明顯有逆向篩選的安排:借入次按的,正好是償付能力較低的人。

不過,在香港,正規高成數按揭的審批標準並不會較為寬鬆,並不會出現逆向篩選。整體上借款人的償付能力有一定保障。如無意外,1月底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負資產數字會較之前有所上升,但在就業情況持續改善的情況下,無論對借款人抑或貸款機構,高成數按揭的風險仍在可控範圍。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3年1月17日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通關對樓市的刺激作用

 1月8日起香港及中國內地恢復免檢疫通關,不少意見認為利好香港樓市。但看好後市的準買家應該留意,通關其實對樓市不會有多少直接影響,主要的利好因素都較為間接。

仍是本地買家為主
上周末受通關消息刺激,一手市場錄得約70宗成交,較前周「大升」130%。但要留意,此種大升是因為此前基數極低。在過去市場較為平穩、有大形新盤開售的周末,正常的一手成交量應在二、三百宗水平。


 

綜合市場消息,成交量谷底回升,也不是內地買家來港置業。而是多了看好通關會帶動市場上升的本地買家,作出入市決定。事實上,由於多個因素左右,暫時看不到會有大量的內地買家來港入市。

疫後復常需時  全年樓市平穩發展
首先,樓市辣招仍然存在,非本地居民在香港購買物業要付樓價30%印花稅。其次,非本地買家的按揭成數會受限、非本地收入的按揭申請,壓測要求也較嚴。此外,近日內地下調樓按利率,由去年底4厘多,減至4厘以下;由於內地政策開始轉向支持樓市,預期內地按息在年內會持續下跌。香港現時新批按息大概在3.2厘至3.5厘水平,上半年受美息帶動,可能仍有輕微上升空間。過去一段長時間,香港按息明顯低於內地按息的優勢已大幅削弱,甚至可能消失。在以上的因素左右下,不宜預期通關會直接令外來購買力增加。

不過,通關無疑有間接的利好作用。雖然通關初期南下的旅客仍較為疏落,但預期在更多口岸恢復作業、特別是春節過後,人流可逐步回復至疫情前水平。過去受疫情打擊的旅遊、飲食、零售業應該會出現較明顯的復甦。

失業率進一步改善、市民收入上升,才是通關對本地經濟的帶來的直接帶動。而整體經濟改善,應該會慢慢為樓市建立支持。但疫後復常需時,加上去年未售新盤積壓,應該會抵銷通關的刺激作用,預期全年樓市較大機會平穩發展。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3年1月11日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另類定息按揭 吸引力曇花一現

 理論上在加息周期,定息按揭會有較大吸引力。但2022年1至9月,定息按揭的使用率卻甚為「穩定」,一直只佔新批樓按的0至0.5%水平。但金管局最近的報告顯示,定息按揭的使用率近月卻急升,由去年9月的不足1%,升至11月的逾10%,究竟原因何在?

理論上,在市場預期浮息按揭利率會持續上升時,定息按揭的吸引力會相應增加。即使同一時間新批定息按揭的利率略高於浮息按揭,應該仍會有一定數量的按揭申請人為免日後加息、自己的還款大升,而選用定息按揭。但在去年首三季,此現象未有出現:每月新批樓按中,定息按揭所佔比例一直維持在0至0.5%。


 

原因可能是普遍用家認為定息按揭與浮息按揭的息差「太大」,也可能是因為定息按揭的其他條件,例如現金回贈較少、不設存款掛鈎戶口等有關。

有趣的是,去年第四季,定息按揭佔新批樓按的使用量卻急升,10月有4.6%、11月升至10.4%。為什麼在加息周期開始大半年後,定息按揭會變得吸引?

背後的原因是,香港有兩種定息按揭。一種是由按揭證券公司提供,定息期10年至20年的產品。此類產品定息期較長,理論上較能發揮定息按揭穩定還款的長處、免卻利率波動的風險,整個架構也較接近美國、加拿大流行的定息按揭產品。但可能由於此類定息按揭的利率較同期的浮息按揭有較大息差,例如1月按證公司的10年定息計劃,利率是4.5厘,較一般銀行新批H按利率3.2至3.5厘高出一截;令此類產品在香港的受歡迎程度一直較低。

推動去年第三季定息按揭使用率上升的,反而是架構上較為另類定息產品。去年9月底,一家大銀行推出定息樓按計劃,首2年定息2.75厘,定息期後可轉用H按或P按(H+或P減)。其定息利率與當時主流浮息產品的利率(以當時的封頂利率計,約2.75至2.85厘)接近;2年後轉按,可獲的H+或P減條件也不會變差。簡單而言,此是一個定息期只有2年,之後轉回一般浮息的安排,但特點是定息當下不比浮息利率為高。

對於預期利率上升,但又不願為定息按揭的「好處」(供款固定)付出代價的人來說,此類產品有其吸引力。據了解,去年第三季「定息按揭使用率上升」,主要也是來自此家銀行此種另類產品的貢獻。

不過,上述2年期定息按揭計劃在早前已暫停,而目前市場上也沒有其他類似的產品。估計定息按揭市佔率在去年10月上升,只是曇花一現。而隨市場預期美息將在年內見頂,稍後定息按揭市佔率估計將回落至正常,即接近的水平。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3年1月10日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新盤積壓 2023年樓價難見可觀升幅

 2022年本地樓市受利率上升及新冠疫情影響,樓價下調約15%,一、二手成交量亦縮減。展望2023年,加息及疫情的影響淡去。疫後經濟復常料會刺激經濟及樓市;但另一方面新盤供應積壓,卻會制約樓價的反彈幅度。

因素1:疫情影響淡去
如無意外,香港及中國內地會在今年恢復免檢疫通關,加上海外入境取消強制檢測,香港料可重拾接通中外的中間人角色。由於印花稅等辣招,加上對非本地收入樓按申請的限制、國內限制資金外流等因素,通關可能未必會直接刺激內地或海外資金大量流入本地樓市。但對外人流恢復,料可刺激本地多個受疫情影響的行業。經濟前景向好、加上樓價比高位有明顯下調,或刺激購買力入市。此是市場上部份分析看好樓價可回升的主要理據。


 

因素2:新盤供應積壓
但另一方面,去年樓市成交淡靜,一手全年銷情只約9,100伙。市場已有預售樓花同意書但尚未推售的新盤約10,000伙;加上新盤現樓貨尾約1.4萬伙;短期可推出新盤量已高於正常的年吸納量。此處尚未計算排隊等批預售的潛在供應。

待售新盤積壓,發展商在年內或難以較進取的價錢開盤。相反,如要維持貨如輪轉,年內開盤料需維持較同區二手一定折扣的策略。如果整體上一手開價都較為保守,二手樓價便難借通關的好消息反彈。雖然市場預期年內美息見頂、令樓市一大隱憂消退。但在海量供應下,樓價難見可觀升幅。

準買家的考量︰供樓佔月入近半?
對有意入市的準買家來說,除了考慮大市走勢,更應考慮自己的財務負擔。在現時新批利率約3.2厘、還款期最長30年的條件下,借款人如收入僅僅通過壓力測試,供款與收入比率會達47.3%。市場現時預期上半年美息仍有一定上升空間、之後可能在現水平橫行一段較長時間。如本地按息受美息帶動,稍微升至3.5厘,上述僅僅通過壓測的案例,供款會增至收入的49%。

以月入近半供樓是否可維持,可能人言人殊,但預期上半年利率仍會上升,而且利率不會在短期內大幅回落,準買家在作出入市決定前,宜仔細考慮利率變化帶來的影響。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3年1月4日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