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銀主盤一定抵買?

 據報近日銀主盤放盤量增加,加上市場不時出現「銀主盤低價成交」的報導,予人「銀主盤=抵買」的印象。究竟銀主盤成交價是否一定較市價低?購買銀主盤,又有什麼地方要注意?

銀主盤成交價緣何略低於市價?

當按揭借款人未能還款時,提供按揭的銀行收回抵押物業出售抵債,此些由銀行作為賣方的放盤便是銀主盤。原則上銀行會先進行估價,再放售物業。但銀行放售樓按貸款抵押物業,目的是收回債仔未償還的本金及利息,在正常情況下,此些欠款總額會低於物業市價。銀主亦並不會在放售銀主盤時獲利(如違約借款人沒有其他債務,銀主盤成交價扣除拖欠的按揭本、息及成交手續費,餘額都歸借款人,即原業主所有),銀行沒有特別動機「善價而沽」,因此往往會出現銀主盤成交價略低於市價的情況。


 

若僭建嚴重將無法申請按揭

銀主盤放售有多種途徑,一般交由拍賣行或一般物業代理放盤,形式包括公開拍賣或投標,而在拍賣會或截標之前,有興趣的買家可透過代理要求睇樓。由於銀主盤的樓契本身由銀行持有,因此一般不會有業權問題。但留意,如果物業有嚴重僭建,仍然可能會出現未能申請按揭的問題。

其他注意事項:

  • 物業成為銀主盤,業主往往在銀行欠債之外另有其他「街數」。雖然銀主盤成交後,按揭銀行的債務已解決,但不排除其他債主未及更新資料,仍會上門找舊業主討債。
  • 此外,如果其他與單位有關的債權人有把債務在土地註冊處登記(即「釘契」,最常見是欠交管理費),新業主便需要償還有關欠款,才可解除相關登記。
  • 銀主盤的成交日期往往由銀行指定,而非買賣雙方議定,買方要留意成交日期會否過短,影響按揭申請。
  • 此外,如銀主盤本身有未到期的租約,買方都可能因為購入的是連租約單位,而未能以自住條件申請按揭,按揭成數上限會被限制在樓價5成。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3年8月23日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新盤低開 成功試底?

 久違的排隊買樓盛況再現市場,油塘新盤一天賣出逾600伙,頂得上6、7月的全月成交量,發展商長實已表明項目1期將推出。暫時看來,長實成功為樓市試底;但由於一手存貨量大,一個新盤銷售成功能否帶動整體成交量回升,仍有待觀察。

去年第四季,受防疫措施影響,一手樓按月成交維持在二、三百宗的低位,今年1、2月一手成交量也不逾1000宗。港府2月底撤銷所有防疫措施,市場憧憬疫後復常,樓市成交量回升,3月成交逾2100宗。4、5月亦維持在逾1000宗水平。但6、7月市場氣氛偏軟,連續兩個月新盤成交量維持於600多宗,整體市場氣氛淡靜。


 

長實油塘新盤以低價開盤,平均呎價為近年市區新低,成功吸引大批準買家,推出626伙,獲逾3萬入票認購。上周六開售,更出現排隊人龍直出商場的盛況。從樂觀的角度看,市場並不欠缺購買力,但在利率及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準買家期待較高的折扣才願入市。油塘新盤熱賣,算是成功測試出市場承接力,往後新盤開價,有一個較為堅實的參考價,可以避免一手成交長期淡靜、新盤餘貨積累的問題持續。

但由另一角度看,政府統計的現樓貨尾也有1.7萬個,新盤餘貨非一時三刻可以消化,未來一段時間,以初次置業或換樓自住客為目標的一手盤,大概都要維持薄利多銷的策略。

二手市場方面,一手熱賣,二手屋苑成交維持偏淡。10大屋苑在周末成交總數維持單位數。不過,要留意此情況其實與新盤熱銷沒有太直接的關係,過去十多個星期,10大屋苑周末總成交量都維持在單位數。

究其原因,過去十多年在樓市辣招及按揭限制,入市的以用家為主,而且他們都有較強的財政實力。在未有特別需要的情況下,即使預期樓價調整,他們也不願意減價賣樓。只有市場上出現個別業主急讓,才會出現跌幅較明顯的減價盤。

一手市場由於貨源分散在不同業主手上,不會出現大批業主同時減價「清存貨」。現時市況,大概沒有人會預期樓價在短期內會出現明顯上升。下半年值得留意的是,究竟是會有更多業主因為需要賣樓而接受較大議價,抑或較多準買家認為樓價調整得差不多而決定入市?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3年8月15日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負資產是正常現象 更應關注負擔能力

 金管局數據反映第二季負資產個案回落。一般大眾視「負資產增加」為壞消息、相反「負資產減少」為好消息。其實當大家視「樓價可升可跌、偶有調整」為正常現象後,應該接受市場存在少量負資產個案,才是正常現象。

上季負資產數目按季減半

上季負資產數目,錄得3,341宗,按季減少一半,對於當事業主自然是好事,因為有需要運用資產時,靈活度增加。但說到底,數字回落是季內樓價上升數個百位點的結果。如果本季樓價上升數個百位點,負資產數量會再減少,相反,如果樓價調整數個百位點,負資產數目便會「倍升」。

沒有負資產不等於烏托邦

負資產出現是因為樓價市值下跌至低於未償還按揭金額。負資產不單代表資產減值,連帶業主運用資產的選項也會受限——不能加按,甚至想賣樓也要抬錢予銀行付差價。在小業主角度,自然不希望物業因為樓價下跌而成為負資產。問題是如果完全沒有負資產,又是不是理想的烏托邦?


 

過去十年八年,有一段長時間,金管局錄得的負資產個案為「零」,背後的原因是樓價持續上升。當樓價持續上升時,即使有個別銀行職員可取得樓價十成的按揭,在樓價上升期,也一樣不會有負資產。問題是:世上哪會有只升不跌,連輕微波動都沒有的資產?當樓價有升有跌,而市場存在樓按貸款時,負資產便是正常不過的現象。

市場關注負資產,背景因素是擔心經濟惡化、樓價持續下跌、負資產個案大增。此等擔心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任何小問題一旦惡化,都可能帶來嚴重影響。但以香港一年幾萬宗住宅成交的規模而言,除非我們完全不接受樓價會調整,否則樓價調整時出現一千幾百宗的負資產應該被視為正常。或者有人會說,不需要樓價只升不跌,只要限制按揭成數,一樣可以減少負資產。問題在於,當借款人有足夠的負擔能力時,究竟有什麼特別理由要完全避免負資產出現?

借款人負擔能力才是核心問題

以汽車貸款為例,有機構會提供車價100%的貸款,以新車車價折舊之快,理論上汽車貸款有不少負資產。坊間甚少討論汽車負資產,原因之一在於額度較低,借款人負擔得了(大家心態上不會預期買車會升值應該是另一個原因)。回到樓按的問題,比起高成數按揭是否會增加負資產的數目,更核心的問題,其實應該是每一宗樓按的額度是否借款人可負擔的水平。

原文刊於經日報網站2023年8月2日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