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轉按宗數為何逆市上升?

今年樓市受種種因素影響,成交較為淡靜,成交量按年下跌38%;但同期樓按取用宗數在轉按需求仍強烈的支持下,跌幅不足2成。究竟為什麼港人熱衷轉按?

今年1至8月,一、二手公私營住宅的成交註冊宗數約34,700宗;較去年同期的56,200宗下跌約38%。今年同期住宅按揭取用宗數約44,000宗,較去年同期的54,400宗下跌約19%。大家應留意到,今年住宅註冊成文量,遠低於同期的按揭取用宗數。


 

原因1:時差因素
成交註冊與按揭取用的差距,部份原因是「時差」;一手單位如以樓花推出,按買賣合約登記,會在物業落成前註冊。但如買家選用建築期付款,便會待物業成為現樓,才有按揭取用。由於近年建築期付款是一手成交的主流,因此去年或前年售出,今年入伙的單位,不少成交會在過去登記,但今年才取用按揭。

原因2:轉按因素
另一個成交註冊與按揭取用有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轉按。轉按不涉及買賣,不會反映在註冊數字。但近年新批按揭中,大約有2成為轉按申請,此是按揭取用宗數往往大於成交的一個主要原因。

以今年新批核的按揭宗數為例,1至8月全部新批按揭為6.45萬宗,較去年減少21%,但當中轉按的申請,為1.86萬宗,較去年同期上升19%。反映樓市成交淡靜之下,轉按市場反而更為活躍。

轉按的原因
一般業主轉按有多種可能原因,包括套現、慳息、移除擔保人及賺取現金回贈等等。今年樓市成交量下跌,部份銀行為維持按揭業務規模,開出甚為吸引的條件吸引轉按客戶,個別的現金回贈逾2%。

對大部份浮息按揭的借款人來說,在按息上升的當下,可以應對的手段不多。轉按賺回贈可以抵銷按息,可能是近一年轉按宗數逆市上升的原因。展望未來,按息料會持續上升,估計轉按的申請仍然活躍。不過,雖然銀行爭取客戶轉按的態度積極,但市況的發展卻有新因素制約轉按的規模。

近期樓價有加快調節的趨勢,個別屋苑的估價也有所調整;轉按申請時,銀行會以最新估值計算按揭成數;如果市值有較明顯的調整,部份以較高成數取用原有按揭的客戶,新按金額可能不足以償還舊按,會增加部份業主的轉按難度。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2年10月26日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負資產與銀主盤

 樓市調整,樓價指數一年跌幅約10%,而市場多數意見估計樓價仍有下調空間;樓價跌幅逾一成,統計上的負資產數量料會顯著增加,但估計市場上的銀主盤規模仍然有限,增幅將大幅落後於負資產數量。

負資產與銀主盤是相關但意義不同的兩個概念:負資產指的是物業市值低於所抵押未償還債務,例如樓價市值500萬元,但物業所抵押的樓按未償還本金高於500萬元,物業便是負資產。負資產的數量,金管局每季有統計,香港負資產問題最嚴重的時期為2003年6月,當時共有約105697宗;而最新的數據是今年第二季,銀行體系內的按揭負資產是55宗。要留意的是,金管局統計的「負資產」,只反映銀行知悉的數據,包括銀行一按、銀行同意的一按+二按組合。如果小業主在未得銀行同意的情況下另外以物業抵押借取二按,銀行便不一定知悉,官方亦難以統計。


 

銀主盤指的是當按揭借款人違約,銀行(債權人,又稱銀主)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Foreclosure),將債務人名下房屋拍賣,以賣樓所得償債;被銀行放售的物業便是銀主盤。本地銀主盤數目高峰於2003年,銀主盤曾一度高達5000至6000個;而本月中,業界統計銀主盤數量約200個。

以上兩個概念相關,是因為當借款人因個人原因無力還樓債時,如果物業市值高於樓按未償還金額(即不是負資產),借款人通常會在一般二手市場放售單位,套現所得足以償還樓債,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成為銀主盤。在借款人既無力還債,而物業樓價又低於樓債餘額,甚至二按公司都把借貸登記於土地註冊處時,物業便會有較高機會成為銀主盤。

因為樓價的跌勢似會維持一段時間,我們估計負資產會在未來的統計中明顯增加,未來兩季的數字可能達低四位數。近兩年以八、九成正規高成數按揭(包括按揭保險,也包括新盤涉及銀行一按及發展商二按組合)入市的買家,物業都有可能在短期內成為負資產統計中的一份子。

不過,在正常情況下,只要按揭業主維持正常還款,物業是否負資產,並不會引起銀行強制執行,令物業成為銀主盤。2003年市場累積大量銀主盤,原因包括樓價長期下跌,也包括經濟收縮、失業率高企,以及最重要的2008年之前,未有正面信貸資料庫、未有壓力測試要求前,投資者可以用一份收入向多家銀行為多個物業取得按揭。此種寬鬆的環境令個別投資者過度借貸,樓價轉勢,一個投資者便會有多個物業成為銀主盤。

而過去十多年市場基本上由用家主導,而且按揭審批制度大致保證了他們不會過度借貸,在此情況下,估計銀主盤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會維持在三位數水平,對樓市帶來的負面影響亦有限。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2年10月25日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呼吸Plan"出路

早前金管局放寬壓力測試的計算標準,令同等收入的按揭申請人可借取更多的樓按金額,被市場解讀為托市或減辣,但一般估計措施對刺激樓市買賣氣氛作用有限。反而某一類已經置業的人士,料可受惠於措施,令轉按減債變得較為容易。

放寬壓測對樓市未必有太大作用,原因之一,是受外圍利淡消息影響,市場觀望。加上按揭利率上升,抵銷了放寬壓測的效果。不過,一些已入市的業主,估計仍可受惠於措施,令每期按息支出減少。


 

發展商按揭入市的買家  多數計劃2-3年後轉按

說的是近幾年以發展商按揭入市的買家。此類按揭普遍特色是按揭成數較高、審批較為寬鬆、還款初期利率較低,但優惠期後利率達P至P+。一般以此類按揭入市的買家,原初的計劃可能是「盡享兩、三年貼近銀行按揭的低息優惠,優惠期滿便賣樓獲利或轉按至銀行」。但近一年樓價下調,過去2、3年購置新盤的買家,以現價放盤大概要微蝕離場;如果購入物業未滿3年轉讓,不論賺蝕,更要支付額外印花稅。

轉按的話,由於發展商按揭的特色是審批較銀行寬鬆,2、3年前以發展商按揭入市,不代表向銀行申請轉按也會順利獲批:發展商指定財務公司可能會接受借款人在優惠期還款佔入息比率5、6成仍批出按揭;但在壓力測試要求之下,此等樓按負擔根本難以獲銀行批出按揭。

壓測標準由假設現行利率+3厘調整至+2厘,令同等收入的樓按申請人,在同等年期、利率的條件下,可借取較高的樓按。以月入5萬元,當前利率2.75厘,還款期30年計;在舊壓測標準下,最多可借514萬元;新標準下,可借575萬元,上升11.8%。那些因為批核較寬鬆而借取發展商一按入市的買家,過去可能因為銀行樓按對入息需求較高而難以轉按,在壓測放寬之後,此方面的難度便大大減少。

樓價跌  或需籌措資金償還舊按

當然,現時要成功轉按慳息,要面對兩大門檻,其一是上文提及的供款與入息比率;。其二是物業的估值,發展商一按的樓按成數較銀行為高,如果物業估值明顯下跌,借款人就算過得了壓測一關,再申請按保轉按,可能也需要另外籌措資金償還舊按—而估值的變化,便要看個別新盤開售時的溢價、鄰近屋苑的新近成交,難以一概而論。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2年10月19日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負資產風險重臨

 樓價被看淡,大行發表報告,估計樓價較現水平尚有3成下調空間。不同機構對樓市調整幅度判斷或有差異,但大方向都是看淡。無論樓價最終調整幅度為何,料相當數量的負資產將會重現。

所謂負資產,指資產估值低於以資產抵押取得的未償還貸款餘額。據金管局統計,今年第二季末的負資產數量是55宗。第三季的負資產統計應會在10月底公報;參考樓價指數,樓價在9月底較6月底下跌約5%,估計負資產數字會回升至3位數。但如果樓價在一年內再出現雙位數下調,負資產數目可能急升至4位數。


 

香港負資產問題最嚴重的時期為2003年6月,當時共有約105,697宗負資產按揭,佔所有按揭的22%。同一時間香港經歷過SARS、失業率高企等,令「負資產」三個字在香港人腦海中有大量不愉快的記憶連結。但「負資產」本身不是什麼洪水猛獸,當樓價有升有跌,而市場又有按揭活動時,負資產便會不時出現,數量有起有落,問題只是如何管理相關風險。

負資產風險可控  不會有實質即時影響
過去十多年香港只有零星的負資產個案,原因是樓按的成數再高,只要不逾100%,而樓價反覆上升,統計上負資產便不會出現。少數個案是樓價出現數個百分點下跌時,個別新借取的極高成數樓按在統計上便成為負資產。但物業成為負資產,對借款人不會有實質的即時影響—按揭還款受按息及年期影響,與估值無關。

過去未有正面信貸資料庫、未有壓力測試要求前,看好樓市的投資者,可以用一份收入向多家銀行為多個物業取得按揭—只要每次申請時,樓按供款不逾月入一半,一般便可獲批。此種寬鬆的環境令個別投資者過度借貸,一旦市場環境逆轉,租金收入不足以支持還款,此等投資者便可能會將多個單位放售,最終引發樓價更大的跌幅、更多的負資產。

樓市用家主導 不會過度借貸

但自十多年前引入正面信貸資料庫、壓力測試的要求,再加上針對非自住人士的種種印花稅,市場基本上由用家主導,而且制度大致保證了他們不會過度借貸。此種環境下,即使樓價因外圍因素影響而調整,出現恐慌性拋售的機會也不高。

對貸款機構來說,只要借款人有足夠的還款能力,並持續還款,未償還貸款金額高於抵押品估值的問題亦不大,整個銀行體系的風險仍然可控。雖然大家不會喜歡看到負資產數量上升,但也不宜對此過份恐慌—只要樓價並非只升不跌,負資產便有機會出現,如果樓按借款人有足夠的償付能力,問題便不會太大。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2年10月12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估價下跌 呼吸PLAN借款人宜提早轉按

 樓市觀望氣氛濃厚,大行估計樓價仍有三成下調空間,《信報》亦透過網上系統統計9月二手屋苑估價全線向下。估價下跌對大部分業主來說,是賬面資產值下跌,對日常生活沒有多少影響;但對部分人來說,情況卻有所不同。

《信報》追蹤的15個屋苑,三成追蹤單位在9月的銀行估價下調多於5%,最高估價下跌8.5%。銀行對二手市場單位的估價,基本上反映屋苑的新近成交價。對絕大多數小業主來說,樓價估值下跌不算是好事,但如果暫時沒有計劃賣樓,其實物業估值下跌對生活幾乎無影響──對有換樓計劃的小業主來說,樓價下跌,大不了是平買平賣。對要供樓的業主來說,樓價升升跌跌也不會影響他們的每月還款。


 

不過,對部分人來說,物業估值下跌,會對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影響;第一種當然是短期內有需要沽貨的業主,售樓所得可能會較之前估計為低;但如果他們對中長線後市仍樂觀、財政上又可選擇「持貨」的話,仍可考慮暫停沽貨計劃,待調整期過去再部署賣樓。

第二種受影響的是近年借用利率先低後高按揭入市的買家。此類按揭多數由一手發展商安排,按揭成數較銀行標準為高、批核標準又較寬鬆、還款初期設低息(與銀行利率接近),甚至零息的優惠,但兩三年優惠期後,按息會升至P至P+。此類按揭市場統稱為「呼吸PLAN」,多數借入此類按揭的業主都有一個如意算盤,即在優惠期後,轉按至銀行,便可避免長期以較高利率的樓按負擔。

不過,轉按是否成功,涉及多個因素,借款申請人的供款與收入比率、信貸紀錄外,最重要的是物業估價。以樓價1000萬元,借用發展商八成按揭個案為例,假設2年免息免供,優惠期後利率轉為P。假設物業估值跌至850萬元,就算以按揭保險借足九成,樓按金額上限亦只有765萬元,借款人要轉按,便要另外準備35萬元的資金,以償還原有樓按。樓市如持續調整,將大大增加過去幾年以發展商「呼吸PLAN」入市轉按的難度。

一般來說,發展商安排的按揭不設罰息期,部分甚至有提早還款的回贈。曾經借取此類按揭入市的買家,如財政狀況容許,可考慮在原有按揭優惠期尚未完成,樓價估值下調不多的情況下,先行申請轉按。此策略可減少樓價再有調整時,轉按難度進一步上升帶來的風險。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2年10月11日

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樓市到了減辣的時候?

 早前金管局調整壓測要求,被市場解讀為減辣。但措施暫時未見帶來明顯刺激,暫時看,樓價指數、成交量都在走下坡。放在眼前的問題是,如果樓市調整持續,政府會推出更多減辣措施?現時減辣對樓市又有幾多刺激作用?

先看樓價,視乎統計方式,二手樓價比去年同期下調約7%至10%,而多方分析都估計,在利率看升、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樓價仍有下調空間。再看成交量,9月一手成交只約600宗,遠低於近年每月一手平均成交約1300宗水平。由數據看,樓市已進入調整期。


 

由於現樓樓價會影響賣地成交價,而土地拍賣又是港府收入的一大主要來源;加上樓價「穩定」一直被視為影響中產階層是否支持政府的風向標;政府似乎有足夠誘因在樓價下調時相應減辣,為樓市帶來支持。

所謂減辣,主要指調整近十多年來推出的多種印花稅。早前放寬壓測,效果是令同等收入的按揭申請人可借用的樓按金額上升;但不會減少按揭借款人的置業成本或利息支出。惟下調或撤銷部分印花稅的話,卻是直接減少買家的置業成本,可能為樓市帶來更明顯的的刺激作用。

當然,對上一次加辣是2016年11月,政府推出加強版印花稅,將永久居民購買第二套住宅或非永久居民購買住宅的「雙倍印花稅」改為劃一的15%稅率。現時樓價比當時高出20%,在樓價調整幅度相對較低時減辣,恐怕仍會引來「托市」、「只許樓價升、不許樓價跌」等批評。

不過,現時港府力推「大灣區」生活圈的概念,涉及非香港永久居民的買家印花稅(樓價15%)及從價印花稅(樓價15%),是否下調,似乎有一定討論空間。尤其近月坊間對於「搶人才」的討論升溫;本地大學近年有大量內地生就讀,2021/22學年,教資會資助14792個內地生在香港就讀本科或研究生學位。另外有約2.5萬個自資就讀本科、研究生學位。他們可能是人才流失問題的答案。現時的印花稅政策之下,他們在取得永久居留權之前置業,便要支付樓價三成的印花稅。如果針對他們的需要而調整印花稅,而非一刀切放寬,可能利好樓市氣氛,又不致於刺激長線的投資需求。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2年10月4日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