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長策會勿只講不做

當市場討論國內因素對本地樓市影響時,每每將焦點集中在一、二手市場交易有多少國內買家;較深入的分析,或會討論國內經濟雖持續增長,資金卻欠缺穩 健投資出路,香港樓市因而成為國內資金的其中一個「排洪口」。但值得留意的是,除了經濟因素,國內的房屋政策,長遠來說,對香港樓價的影響可能更大。
內地正討論樓市基本政策—學習香港還是德國?
近日國內樓市的話題之一,是中國城市中低下階層的住屋需要,究竟應學習香港、新加坡,由公營房屋解決;還是學習德國,由市場解決。驟眼看來,由於中 國仍是開宗明義的社會主義國家,政府提供公屋、居屋(國內叫保障性住房),解決低收入社群的住屋需要,似乎順理成章。但事實並不如此簡單。
政府協助低收入社群解決住屋問題,意味中上階層需自行解決住屋需要。根據香港、新加坡的經驗,政府對私人房屋價格放手不管,此類房屋便不單是一般消費品,也是投資工具。
國內多位著名經濟學者認為,中國政府在財政上不可能負擔所有城市低收入階層的住屋需要,建議中國應該學習德國,以各種條例、制度、稅制,將房屋界定為一般消費品,禁絕炒賣。理論上,在正常情況下,市場機制可自行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屋需要,不必政府太多干預。
表面上,上述的討論對香港影響似乎不大,但對香港樓市卻有深遠影響。基於一國兩制,我們不認為國內的房屋政策會成為香港的仿傚目標。不過,一旦「房策應當學德國」成為國內的主流政策,便意味國內的樓市炒作空間將持續收窄。
內地房策如學德國 將迫使更多資金南下
香港政府高價賣地,以充實庫房收入,再以此高地價收益支持福利制度,包括公屋、居屋,可說積習已深,難以完全仿傚德國模式。但中國開放住房買賣,不 過是這廿年光景;再說中國政府仍是「一言堂」,政策轉變較半民主化的香港來得方便。如果國內房屋政策轉趨德國化,而經濟增長未有明顯放緩,預期更多資金將 需尋找出路,基於華人社會對土地等同財富的根深蒂固傳統,或更多內地資金湧向香港樓市。
過去我們多次提到,港府在規劃未來住屋需要時,不得不考慮國內因素。近日港府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並於本周初召開首次會議,據了解,如何應對來自國內的購買力會是討論重點之一,有委員接受訪問時,清楚表明委員會會先「調查內地人在港置業之真正目的」。
但我們認為「內地人來港置業的目的」已十分明確,不管內地人是因資金欠出路、為了雙非子女準備居所,甚或因香港風水好而來港置業,此批新增的購買力 已嚴重影響本地樓市生態。面對此類持續上升的需求,委員會當務之急,是以必要手段,限制流量,再從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著手,而不是當一個流於空談的學術研 討會。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10月1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