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樓市後向的另類指標

QE3推出之後,市場氣氛一度好轉,2個開售的新界新盤,亦獲理想承接;但二手樓市反應似乎一般。在政府加快預售樓花批核程序後,市場預期本月會有7個新盤同期應市;在短期供應增加下,後市走向如何,值得留意。
官方是否壓樓價 可看高官動作
在曾蔭權任期下半段,大約2010年初,樓價開始上升,市場要求政府推出措施應對--結果港府初期只針對發展商售樓手法作出監管,未有着力增加公私 營房屋的供應,加上資金流入,結果樓價持續上升。當時金融海嘯的影響仍在,市場對後市並不是一面倒樂觀,公司同事在討論後市走向時亦沒有一致的觀點。但有 同事卻提供了一個另類的指標--在市場對後市莫衷一是之際,他碰巧知道政府內一位不直接掌管房屋、土地政策的局長剛置業,他的解讀是:局長級人馬會第一時 間知悉官方會否推行遏抑樓價政策,也會掌握有關措施的力度、底綫;既然連局長都決定入市,意味官方打擊樓市的決心及力度有限,在外來資金持續流入的前提 下,估計樓價將有可觀升幅。
當然,高官入市,可以有很多原因,他可能是有換樓需要而置業。但人同此心,如果有關官員知道政府將有措施大力打擊樓市,理論上即使有實際需要,亦不太可能在當時斥資入市。
現時的情況與2010年時相似,利好、利淡的因素充斥。利好方面,市場估計按息將維持低企。利淡方面,中國經濟增長有放緩迹象,可能出現硬着陸。而 港府是否有決心在現時樓價偏高、但前景又充滿變數的情況下大力增加供應,便是其中一個左右後市的主要因素。在行政會議中,有幾位持有較多物業,或直接掌控 土地供應的局長、行會成員已表明在任期內不會入市。但在整個決策層中,其他局長、行會成員仍是春江鴨,我們認為傳媒應該格外留意有關高官的置業動作。
如高官相繼入市 政策力度成疑
我們估計,即使官方有重大措施遏抑樓價,事前應該不會有司局長偷步放盤。但如果政府沒有重大行動針對樓市,卻可能出現司局級官員放心入市的現象(政 策維持不變,輿論亦難以指責相關官員由此獲利)。 因此,如果傳媒發現有多於一位的高官在短期內入市,可能意味港府不會再出重招遏抑樓市。
當然,即使有官員放心入市,亦不代表樓價一定上升,這只不過是政府會否推出重大措施的一個早期預警訊號。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10月1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