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平均按揭成數的陷阱


由按揭數字看樓市,很多人認為現時樓市的風險,或買家的負擔不高。其中一個被引用為樓市風險不高的數字是按揭成數。

金管局每個月都會公布住宅按揭統計,其中一個指標,便是按揭成數(正式名稱為貸款與估值比率Loan to Value Ratio)。例如20122月,新批按揭有5,836宗,平均每宗貸款金額為246萬元,平均的按揭成數是56.5%。同一數字,在近年的高位是2008年的65.9%

按揭成數回落,有意見認為,雖然樓價上升,但平均按揭成數下跌,反映一般置業人士的有實力支付較多首期,按揭槓桿比率不高,即使樓價回落,斷供的風險亦低。

但我們認為,平均按揭成數數字下跌,其實只是統計陷阱。近2年金管局持續收緊按揭指引,例如1000萬元以上物業的按揭成數只為5成,只有600萬元以下物業可借足7成等。措施就是為了減少銀行體系風險,萬一樓價下跌時,減少銀行大量壞帳的風險。由於貴價物業的按揭成數受限(包括絕大部分一手單位),拉低了平均數。

更大的問題是,金管局的按揭統計數字不會反映市場盛行的二按。金管局限制銀行的按揭成數,其實造就了一批提供「二按」的財務公司,收取較高的利息(較高者可達十厘以上)令置業人士可以維持以較低首期入市。此些「二按」提供者不在金管局統計之列。但置業人士借入二按,其實是負擔了較高的利息成本。

當然,此類二按的規模難以統計,部分二按會在土地註冊處中登記,部分名義是二按的貸款,連土地註冊處登記的手續也省回,整體規模難以查核。但讀者由晚間二按廣告的氾濫程度不難估計此行業增長驚人。

簡單而言,金管局統計的平均按揭成數的確在下降,但現實極可是部分置業人士不了足銀行一按,轉為借入二按,如一併考慮市場上的二按數字,恐怕香港一般置業人士的按揭槓桿大致持平。

在金管局的角度來說,其責任在於監控銀行體系的風險。限制銀行批核按揭成數的目的,是一旦樓價下跌,仍有一定的緩衝,即使借款人斷供,銀行透過拍賣,仍有較高機會收回按揭貸款。所以金管局的按揭統計不涉及二按十分合理;對個別的置業人士來說,要控制風險,首先要注意的是本身的按揭槓桿,而不是統計上未能反映整體市場走勢的平均數字。

 原文刊於iMoney 2012年5月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