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負資產數據解讀


金管局每季會公報「負資產按揭宗數」,可能由於港人對負資產的慘況記憶猶新,金管局每次公佈有關數字,尤其是數字有較大變化時,都吸引傳媒大幅報導,部分評論更認為負資產回升的話,是反映樓市有危機。但事實上,現時有關數字的意義並不大。

先簡單定義「負資產」,物業估值低於按揭未償還金額的,便是負資產。再看一看近幾季的數據:2011年第二季,全港負資產宗數為48宗;第三季突然升至1,653宗。2011年第四季數字維持1,465宗,2012年第一季回落至雙位數的78宗。以百分比計,數字似乎是「大起大落」。

其實現時在「負資產」或「臨近負資產」的,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群人---在上一個周期,以較高按揭槓桿入市的業主。他們的物業樓價貼近未償還按揭金額;一旦樓價上升,統計上他們便不是「負資產」,相反,樓價一旦回落,他們又再「淪為負資產」。

近兩年金管局加強對按揭成數的限制,按揭保險的上限下調,600萬以上物業亦借不足7成按揭;加上期內樓價上升,上述統計其實未反映近兩年入市業主的情況。

對那些上一個周期入市,現時處於負資產邊緣的業主來說,只要按息不變,他們每月供款不會因為「是不是負資產」有什麼影響。負資產的數據由數十宗至千餘宗波動,幅度驚人,但相對於高峰期逾十萬宗的負資產,最近幾季的數據只是正常波動。

原文刊於晴報  2012年5月1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