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自相矛盾的房屋政策


 西諺有云「If you chase two rabbits, both will escape」,一個人不要追逐兩隻兔子,意思類似中國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現時港府的房策目標,似乎就是要追逐兩隻,甚至是更多的兔子,當愈 接近一個目標時,卻注定與其他目標距離愈來愈遠。
上周行政長官梁振英訪問天津,認為該市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參考,包括「透過長遠規劃,令下一代香港人住得更寬敞。」
評論之前,先看兩組數字:
天津市面積11,920平方公里,人口1,294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88人。
香港面積1,104平方公里,人口713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544人。
單看以上數字,就知道兩地條件懸殊,香港難以仿效天津。梁特首過去也曾提及希望增加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因此「天津規劃值得參考」,應該不單單是恭維主人家,而是梁特首房屋土地政策的目標之一。
樓價如不跌 港人如何負擔更大居所?
雖然香港的人口密度遠高於天津,但情況總有改善的空間。「增加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應該是一個沒有人反對的目標。問題是此目標似乎與港府其他房策目標互相矛盾。
除了「提升人均居住面積」,官方現時仍宣諸於口的房策目標,尚包括「穩定樓價」、「協助中產置業」。
令香港人均居住空間狹小的最大原因,是樓價高企。低收入家庭負擔不了正常單位的租金,市場便出現大量劏房,將幾百呎的房間,劏成幾個幾十呎的套房,租客才 負擔得來。除非港人平均收入明顯提升,又或樓價明顯下跌。否則,如果樓價「維持平穩」,殘酷的現實是,香港人難以負擔面積更大的住宅。
港府近年的「限呎盤」是此類自相矛盾政策下的一個典型措施:樓價難跌,要協助市民置業,只好限制發展商興建小單位。更多的小單位,意味人均居住面積一直偏低。
「提升人均居住面積」也許是長遠目標,未必急於一時。不過,政府一方面希望穩定樓價,另一方面卻要協助中產置業,卻肯定是在追逐兩隻兔子。樓價持續上升的 本地因素是供不應求,為了「穩定樓市」,政府不能在短期內增加供應,便以多項措施遏抑需求。另一方面,為了「協助中產置業」,政府又不時推出措施,鼓勵市 民買樓。
刺激及遏抑措施並存 仿如精神分裂
結果,一些「協助中產置業」的措施,卻產生了「刺激購買力」入市的作用。例如「居所貸款利息扣除」,即俗稱的供樓扣稅。此稅務優惠讓持有物業自住的業主, 每年最多可於應課稅收入總額扣除十萬元。買樓自住的按揭利息支出可以扣稅,而租樓的開支不可扣稅,是政府以稅務鼓勵市民置業,嚴格來說是刺激需求,與「穩 定樓價」的其他政策互相衝突。其他如「放寬白表人士購買居二市場單位」,更是為居二市場平添數千個需求,一些人的確受惠於措施而置業,但卻不利於「穩定樓 價」。
相對來說,另一些「穩定樓市措施」,卻是在阻礙中產入市,例如600萬元以上物業的按揭成數受限、收緊按揭保險適用範圍等;令上車、換樓客必須準備更多首 期。換樓困難,已令中上價物業成交量急降。居於小單位的中產家庭未能換樓,不單是一個家庭不能提升居住空間;他們不換樓,也會影響二手市場放盤量,初次置 業人士也難人市。
上文提及的三個房屋土地政策目標,孤立來看,都言之成理,無可厚非。但綜合來看,卻似精神分裂,又或是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政府在考慮長遠房屋目標時,除了要交代以「甚麼措施達成某一目標」外,似乎也應該討論一下,究竟目標與目標之間,是否自相矛盾。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3月27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