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樓市中的金融監管機構角色


 早前金管局出招,收緊壓力測試標準,部分邊緣借款人,可借取的按揭貸款上限會因此減少逾一成。金管局連串收緊按揭措施,引來網上不少抱怨,認為現時難以借錢買樓。我們卻認為,金管局的措施面向不單關注銀行風險,更為經濟下行中市民福祉着想。
1997年金融風暴後樓價大跌,負資產個案湧現,但在風暴之中,香港卻沒有銀行因而倒閉。上任金管局總裁更以維持香港金融穩定,為一大成就。但必需指出,銀行體系安然渡過金融風暴,代價卻是由小散戶承擔。大有「一將功成」之味!

前朝風格:落閘放狗、關人個關
1997年,破產呈請數字是829宗,金融風暴後數字急升,至2002年,數字升至26,922宗。銀行體系渡過了金融風暴,不代表香港社會不需要承受嚴 重損失。以往金管局的風險管理措施,目標在控制金融系統風險,而幾乎沒有顧及一般市民的個人風險。在按揭貸款來說,即使眾多借款人成為負資產,甚至出現大 量破產個案,只要體系穩定,金管局便算完成任務。在同一種思維方式下,2008年金融海嘯,也沒有本地銀行出事----出事的是透過銀行購入高風險產品的 散戶。

固然,身兼央行及監管機構,金管局首要任務是維持金融體系穩定。但我們認為,系統穩定不應以大量小市民的犧牲為代價。幸而,金管局數年前更換主事人,處事原則及手法有變,似乎將關注範圍,由銀行擴及散戶。

今朝處事:根源治理、防患未然
在體系安全角度考慮,現時銀行貸存比率遠低於1997年,當年銀行系統內每有100元存款,便有逾110元貸款,一旦外圍因素轉差,銀行收緊貸款,便會影 響整個社會的資金流轉。近幾年金管局防患於未然,貸存比率被控制在80%水平,較上一個高峰期下跌30個百分點。每百元存款,銀行只借出了80元,反映整 體社會未有超借。一旦外圍因素轉差,銀行收緊信貸的程度亦會較過去為低。(見圖)。
除了貸存比率,金管局早前更引用「家庭負債佔GDP」的數據,指現時家庭負債佔GDP比率貼近2002年歷史高位。此是金管局過去罕有提及的數據,之後不 久,便是配合政府出招,收緊壓力測試標準。金管局提出「家庭負債佔GDP」的數字,表明其政策同時顧及散戶的償還能力,不再僅僅着眼於系統安全。

而壓力測試的引進,正是處理超低息下的低進場門檻,過去金管局的指引,是要求按揭借款人月供不逾月入一半。萬一加息,令按揭供款升至借款人月入6、7成, 那是借款人的問題,根據往績,絕大多數香港借款人會繼續供款,不會出現大規模斷供。但現時的壓力測試標準下,實際上限制了借款人每月還款需低至月入4成 多;此舉不但進一步降低本來已很低的銀行壞帳風險,也直接保護了散戶,一旦按息上升時,供款不會嚴重影響財務安排。

自2009年以來,金管局推出的多項措施已成功令平均按揭成數由6成多回落至5成多。數字意味一旦樓價大跌,市場將不會出現大量負資產,不但銀行面對的風 險較1997年為低,也成功減低了個別業主超借的現象,避免了大跌市時「銀行無事,小業主重債難翻身」的情況再次出現。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3月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