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內地調控樓市的漣漪效應


 去年10月,港府針對住宅市場非本地個人買家,徵收成交價15%的買家印花稅(BSD)。市場普遍反映,BSD推出後,非本地買家入市個案大跌。不過,15%的額外支出會不會長期產生作用,除了本地因素,也要看中國因素。
一如「限制奶粉出境」,原則上是限制所有人不可攜帶過多奶粉出境;但現實中大家都明白,本地一度出現奶粉短缺,原因是大量奶粉被水貨客帶入大陸;「限奶 令」主要針對目標是內地人。同樣地,BSD原則上是對所有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有效,但大家都知道,現實中,樓市中主要的「外來買家」,便是內地人。
對內地人來說,2012年10月27日後購買香港住宅,須支付樓價15%的買家印花稅。稅務支出增加,連同按揭方面的限制(樓價600萬元以上物業只可借一半,非本港收入按揭成數再減2成),理論上應可大幅增加內地買家的入市成本。
但世事從來不是靜態發展的,現時看來「很高」的稅費,換一個角度,可能會被認為「偏低」。15%的買家印花稅,與香港本地永久居民不需要支付BSD比,自然是偏高。但此個「偏高」的印象,卻可能因國內政策而改變。
內地稅制改變 削弱BSD威力
國內人在內地置業,較大宗的稅費開支是契稅(樓價3至5%)。國內房地產市場近日熱鬧話題之一,是「個人所得稅」計算標準有變。轉讓物業獲利,須支付「個 人所得稅」,理論上由賣方支付,在過去,個人所得稅稅率是「樓價1%」,新規定是個人所得稅需按「買賣差價20%計算」。新規定被認為是內地政府針對樓市 過熱的降溫措施。
值得留意的是,個人所得稅理論上由賣方支付,但不少時候,由於二手市場缺盤,供不應求,市場習慣是由買家代付有關稅費。以新政策下,如果個人所得稅完全轉嫁由買方支付,買方實際支出會暴增。
人民日報提及的一個例子是:一套購入價50萬元人民幣物業,現價200萬元,差額150萬元,在過去,個人所得稅是2萬元;新規定下,計算方式是差價的20%,即30萬元,正好是物業現價的15%。
內地大幅上調涉及物業買賣的稅費,完全是出於當地市場的需要。但漣漪效應下,當內地投資者將香港與當地的置業稅費比較時,會令香港的稅費由「很高」,變至「輕微偏高」。
現時難以估計,香港物業市場中,一度消退的國內購買力,會不會因為國內稅費增加而回流。畢竟國內人在香港購買住宅,除了買家印花稅,也要支付雙倍的從價印花稅,稅費支出仍是較內地為高。不過,BSD的威力無疑已因內地稅費改動而下跌。港府或要密切留意此方面的影響。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3月20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