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金管局的先知先覺


政府及金管局再推出新措施遏抑樓市,不少分析認為,過去幾年多次出招,仍阻不了樓價持續上升,官方措施「無料到」。

我們對此卻持不同意見:按息偏低,樓價難壓,但由種種數據看來,近幾年推出的措施,特別是金管局的措施,已經大大減低萬一樓價下跌時對銀行以至借款人的衝擊。

香港人都會記得,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樓價持續回落。樓價回落的影響,是大量負資產湧現。在銀行體系層面,是銀行按揭資產質素轉差,銀行為免帳目惡化,在批出其他所有貸款上,都更為保守。銀行貸款收緊,中小企難以借款擴張/維持,整體經濟表現自然更差。

銀行界最終安然渡過了1997至2003年的跌市周期,沒有銀行在上一次樓價調整中倒閉;上任金管局總裁曾視此作為成功控制銀行風險的政績。但在保住銀行的背後,卻是小業主屍橫遍野般的慘重損失。

在個人層面,物業成為負資產,碰上97年後利率回升,供款增加,但業主卻難以轉按,被迫供貴樓。碰上經濟收縮,失業率上升,結果我們便看到那幾年的破產數字持續高企(連續三年在2萬宗以上,較1997年全年八百多宗大為惡化)。

報章更不時出現因失業、債台高築導致的自殺個案。沒有人希望見到銀行體系或個別業主再面對類似的情況,而由種種數據看來,金管局近年在更換主事人 後,保守作風沒變,但防範未然則有低調、實幹之感。限制按揭成數、推出壓力測試等途徑,風險羅列和控制上有更清晰方向,壓下過度借貸的風險是明顯例子。

金管局推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壓力測試。1997年沒有壓力測試,按揭資料也不會顯示在信貸資料庫中。銀行當時批出按揭,一般只要供款不逾申請人月入一半即行批出。

但眾多炒家根本是十個茶壺九個蓋,向不同銀行借入按揭持有多個物業,市況一旦逆轉,利率輕微上升,投資者的遊戲便不能繼續。現時借款人以最長30年期供款,供款亦不能超逾月入41%(否則在加3厘的計算下,將未能通過壓力測試),情況遠較97年健康。

數年前正面按揭信貸資料庫的推出,亦杜絕了投資者向不同銀行申造多個按揭的漏洞。
其次,金管局亦成功壓下了平均按揭成數。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進入低息期,金管局在2009年10月開始收緊按揭指引。

2009年10月時,新批按揭平均成數為63.4%。經多次收緊指引,2013年1月最新數字為53.6%。此數字意味,現時樓價即使大幅下跌,大部分新批出的按揭都不會成為負資產。
綜合而言,金管局已成功減低一般借款人的債務規模(Size of Debt),即使樓價下行,銀行所受的衝擊將遠低於97年。

首先,平均按揭成數低,樓價跌3成也不會有大量負資產。其次,成功通過壓力測試的借款人都有一定實力,也罕有一人持有多個未供滿物業的情況,借款人斷供的風險遠低於97年。


金管局剛公布香港1月港元貸存比率,進一步下跌至78.4%,按月下跌1.4個百分點。反映整體上港人未有超借,不但銀行風險有限。在借款人角度考慮,萬一市況逆轉,個別業主亦不會因現時超借而被壓垮,此可說是金管局的一大德政。

現時樓價仍然上升,金管局收緊按揭,令實力較次的買家,難以多借,可能會被批評是「阻人發達」。但升市時要看到跌市的風險,今天在低息環境、經濟擴張的時候,看似負擔得來的樓價,在跌市時可能足以壓垮債仔。

公司有一位同事在1998年時任職銀行貸款部門,一次因借款人斷供,便照程序將抵押物業拍賣;初時借款人自然萬分不願意,甚至惡言相向,但一段時間後,同事在街上碰到那位借款人,卻獲其主動道謝---因為樓價持續回落,同事將其物業拍賣,令他損失少了百多萬元。
當然,樓價有起有落,如果那位借款人繼續捱下去,撐足整個跌市周期,持有物業至現在,反會有一定獲利。但問題正是其實力不足,令他根本不可捱過跌市周期。

金管局的多項措施,效果正是令實力欠奉者難以過度借款。未來樓市升浪結束,進入下跌周期,由於港人未有過度借款,泡沫爆破的衝擊將遠較1997年為低。

2008年,金融海嘯,雷曼倒閉,當時金管局主事人與立法會議員就監管機構是「先知先覺」抑「後知後覺」唇槍舌劍。往事不堪回首,金管局近年在多國央行量化寬鬆的大環境下,持續收緊按揭貸款,卻肯定是先知先覺的決定。

在現時風高浪急的情況下,普遍港人未見超借,金管局應記一功。然而,樓市下行的衝擊仍未完全體現。風暴來臨前,金管局仍有大量工作要處理,例如當按息上升時必然出現的供款震盪,似乎是下一個要被拆解的計時炸彈。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3月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