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出招背後的政策目標

 上周五政府及金管局再次出招,一言以概之,不外是提高印花稅、收緊按揭。政府出招的表面理由,大家可在新聞稿中看到,我們認為更值得討論的是政府出招的目標。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在出招後接受訪問時提到:市民不要相信樓價只升不跌的分析。長遠房屋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成員黃遠輝指出,政府有決心扭轉樓市幟 熱炒風,如果今次的新措施仍然不能令樓價回落,肯定會再有其他新招,包括提高現有稅款,或新增稅項。值得留意的是,過去罕有高官/有官方背景人士,清晰暗 示政策目標是要令樓價回落,如果未見成效,便再加稅。
表面上,今次加印花稅是舊招加辣,其實效果完全不同。特別印花稅是向2年(其後加至3年)內轉售的住宅成交徵稅;換言之長期持有物業投資成本無增加。買家 印花稅是對非本地居民及公司名義的住宅成交徵稅,即本地投資者成本無增加。而今次加從價印花稅,是對所有物業交易即時徵稅(自住、換樓、重建可豁免),是 即時增加所有非自住物業買賣的交易成本。
新招令非自住買家交易成本上升
過去政府推出SSD及BSD,不會增加「本地以個人名義持有物業的長綫投資者」的交易成本。今次加收從價印花稅,便可堵塞此方面的漏洞,進一步降低需求。按揭方面,調高壓力測試標準,限制400萬以上物業的按保成數,是進一步降低按揭槓桿,可說是輔助措施。
有評論指,在SSD及BSD推出後,市場上幾乎已無炒家入市,只餘下用家及長綫投資者;現時再出招,持有多個物業的業主將更不願放盤(換貨的印花稅開支急增),放盤少了,市場供應緊張,但剛性需求不減,樓價仍會持續上升。我們對此有一定保留。
香港沒有太大的露宿者問題,大致上人人有瓦遮頭。所謂「剛性需求」,不是無家可居者等上樓。居於劏房的家庭,很多都是排隊等公屋,而不是等買樓。物業市場 的「剛性需求」,很大程度上出於「買樓必賺、租樓長輸」的心態。看看1998至2003年的大跌市,每年二手成交量只有5萬宗左右,遠及不上1997年的 14萬宗,也及不上近幾年的7萬多宗;便可知道,在樓價下跌時,「剛性需求」也會變軟。(見圖)
政策目標在扭轉「必升」預期
有理由相信,現時政府的房策目標,是透過加重交易成本、降低按揭槓桿的手段,將「樓市必升」的理性預期扭轉。當市場對後市預期由「買樓必升」,調整至「樓價可升可跌」,恐慌性入市的情況便會大為收斂。不但物業市場的風險回落,政府也有更多時間改善供應。
黃遠輝說,如果樓價不回,政府會再加稅。我們認為此非空洞的恐嚇。政黨領袖公開批評特首梁振英「無料到」;地產商踩界拆售非住宅物業。將心比己,特首以下 一眾高官,不展示一下自己「有料到」也不行了。市場有分析,指今次出招後,樓市成交量可能下跌,而成交價持續上升。我們認為,如情況真的出現,將觸發港府 推出更多招數-只要提高置業成本,樓價沒有理由不回軟;扭轉了市場預期,樓價回落、地價回落,增加供應便較現時好辦。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3月2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