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家庭負債的啟示


農曆新年前後,樓價持續上升,多名財金高官再次發出警示,提示買家留意市場風險。當中除了老生常談的「一旦利率上升,供款將增加」之外,較值得留意 的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提到,現時本港家庭負債佔GDP的比例已升至近年高位,似乎試圖以數據證明港人已超借,但我們認為有關數據並不足以反映全局,亦難以 證明港人已進入超借局面。
有關「家庭負債」,金管局是將「未償還按揭總額」加上「未償還信用卡貸款總額」,視為本地家庭負債的總額。再將家庭負債與GDP數據比較,便可得出「家庭負債佔GDP」的比率。
原則上,GDP可代表整體香港收入,家庭負債佔GDP比率愈低,代表香港家庭負債愈低,償還能力愈高。根據金管局的數據,1997年樓市高峰期時, 本港家庭負債佔GDP 48%,2002年為近年高峰,比率升至60%。2012年底,比率回升至59%,貼近2002年高位。
經濟增長與經濟收縮期數據意義不同
有關數據完全正確,但未必可直接得出「一般香港家庭負債偏高」的結論。由1997至2002年,家庭負債佔GDP比率上升,大環境是1997年後經 濟收縮,GDP回落。簡單來說,1997至2002年,港人收入下跌6.7%,而債務增加16.6%,那自然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甚至反映部分家庭以貸款 渡日。
但2002年至今,經濟在持續擴張,2012年,香港GDP較2002年上升59%,而家庭負債上升56%。換算下來,雖然「家庭負債佔GDP比率接近」,但那卻是伴隨經濟增長而出現的貸款增加,本質上較為「健康」。
另外必須要留意利率的因素,2002年時,最優惠利率大概維持在5厘水平,當時一般新造樓按利率為P-2.5厘,表面看與現時新造按息接近。但要留 意,2002年時,香港處於通縮階段,以當年年底通脹率為-1.5%計,2.5厘的按息,實質利率為4%。2012年底,基本通脹率為3.8%,按揭實質 利率-1.65%。
實質利率低,對借款人有利,自然吸引一般家庭多借,至少是減少提早還款;此是現時家庭負債偏高的重要因素。比較數據時必須留意,同樣是收入100元,有60元債務,在通脹期與通縮期的意義完全不同。
貸存比率揭示另類風險
我們也希望指出,要判斷香港整體負債是否偏高,除了「家庭負債佔GDP比率」,也需留意其他指標。在外國,另一個指標是「政府負債佔GDP比率」,此指標因港府幾乎無債務可言,在香港可忽略不計。此外,「貸存比率」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1997年6月,香港包括港元及外幣的貸存比率達158%。即銀行有100元存款,貸出了158元。此是典型的超借,金融風暴後,資產價格回落,香港出現通縮,原因之一就是香港要大幅減少債務規模。
1999年初,貸存比率回落至100%,其後數字 輾轉回落,去年12月底數字為67%,體系有100元存款,只借出67元,以Size of Debts貸款規模而言,此是一個偏低的數據。(註:貸存比率67%指包括港元及外幣的數字,單計港元存款及貸款,比率約80%)
當然,貸存比低,部分原因是近年熱錢流入,谷高存款。外來流入的存款,說走就走,可以短時間內拉高貸存比率。不過,在此情況發生之前,以貸存比率為標準,可以說香港整體而言未至於超借。
原則上,我們認同金管局過去多次推出收緊按揭的措施。甚至可以說,有關措施大幅減低未來樓市波動時,對銀行體系的影響是金管局的功勞。但現時是否有 必要再推出更進一步的措施,卻是值得商榷的--以多項標準而言,香港的銀行體系都可說非常穩健。即使金管局本著「小心駛得萬年船」的心態,要進一步收緊按 揭,也應該小心平衡,對自住用家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進一步收緊按揭,也可能產生另類風險:借款人受指引限制,不能由銀行借取款項,便轉向利率較高的財務機構救援,徒增利率成本。在貸款人角度看,按揭再受限,亦可能被迫開發「高息次按」業務,以種種方式迴避限制,多做財力不足借款人的生意,反過來增加系統風險。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2月2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