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業主=河蟹對象?


梁振英施政報告主要內容環繞房屋及土地供應,此外,他也提到了「協助中產置業」的目標。句子被輕輕帶過,但意味深長。

表面看,政府一方面認為樓價持續上升,風險增加;藉增加供應以調控樓市,另一方面又打算「協助中產置業」(入市便要承擔風險),兩個目標似乎自相矛盾。

我們懷疑,協助中產置業的目標,可能與一些故老相傳,又或是根本的意識形態有關:有樓者在政治上會較保守,比起租客會更為配合政府施政。如果政府希望社會較「和諧」,便會鼓勵市民置業。

上述觀念的一種演繹是:有樓者會希望資產升值,加上背負樓按債務,不大可能希望社會動盪,也不會做「反艇」(rock the boat) 動作。相對而言,現時對社會最不滿的是薪金追不上樓價,難以上車,唯有居於父母家中,又或屈居劏房的一群。

香港回歸以來,經歷三位行政長官。三人在房策上的差異,除了大環境(如當時樓價左右政府房策)外,似乎亦與他們政治取態有關。曾蔭權在2005年接任行政長官,由於是承接董建華第二屆的餘下任期,曾氏沒有什麼政綱可言。

到了2007年,曾氏競選連任時,便拋出一系列的施政目標。曾氏在房屋土地發展上無所作為,任內卻容易讓人記其放任式的營商環境,如發水樓、雙非產子買醫療等。不過,以「起錨」為口號的政制發展,卻在多方協調下有所寸進。

相對來說,董建華在任期內,以至梁振英的首份施政報告,都沒有將重心放在政制改革;但卻不約而同提出,協助市民置業的目標。雖然「樣本」不足,但暫時來說,在政制發展上被視為保守的行政長官,較傾向協助市民置業。

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行政長官或多或少相信「業主較保守」、「置業比率愈高,社會愈和諧穩定」有關。即有人認為業主群正是河蟹對象。

我們既不是三位肚中虫,難以確定「鼓勵置業」與「政治保守」之間的因果關係。表面看來,有樓按在身的業主,似乎沒有誘因去參與令社會「不和諧」的活動,但有關論點與現實數據並不吻合。

置業比例 社會紛爭同步上升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香港居於自置物業的家庭比率為52.1%,數字比20年前的42.6%已有明顯增長。但大多數人應該同意,現時社會爭議,或者更直接的,市民上街遊行,表達不滿的活躍程度較20年前更高,香港沒有因為置業比例上升了,而更「和諧」。
與其他國家比較,新加坡自置比率達88%,社會的確「和諧」,未見太多爭議。但香港人熟悉的英國,據BBC報導,2011年英格蘭的自置比率為66%,較香港為高,在歐洲算是中遊水平,但英國人示威、罷工仍然普遍。

我們不知道,是不是置業比率高一點,對政府反感的人真的會少一點。但值得留意的是,董建華、梁振英都是在樓價相對偏高的時候,提出「協助市民置業」的目標。
吊詭的是,置業者在購入物業後如樓價下跌,恐怕怨氣會較未入市時更大。更值得留意的是,如果執政者真的計劃增加置業比率營造和諧社會,他們便欠缺誘因壓下樓價。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3年2月1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