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再推樓市絕招?


特首梁振英於1月中公布其首份施政報告,可能因為欠缺短期措施,樓市氣氛反而再次轉熱。地產代理公布的樓價指數,更創歷數新高,輿論紛紛指責政府壓市不力。民意正在迫使官方再出辣招,但我們擔心政府受輿論恫嚇而亂出招,反而引發更多問題。

在有關代理公布指數「確認」樓價彈反之前,傳媒已廣泛報導一、二手市場成交創新高的消息;由於地產代理的數據也有滯後,估計農曆新年前後的樓價指數會有更強勁的升幅。開火批評政府無能的輿論,亦會增加彈藥。

我們擔心的是,高官三申五令關注樓市風險,而樓價持續高升,政府病急亂投醫,會被迫使出殺傷力巨大的招數。但又有沒有人想過,再出重招,對香港發展是否有利?

市場上傳言,政府正討論追加遏市措施,可能的措施包括在現有招數上「加辣」,如延長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的徵收期,又或增加稅額。另 外一個方向是推出新措施,如仿傚新加坡,將買家印花稅擴至購買第二套房的買家,甚至有建議政府可考慮徵收資產增值稅,以至「按揭利息稅」。

上述眾多傳說中的辣招,如真的推出,相信已接近「攤牌」(show hand) 情况,可說是「遏市絕招」,部分招數甚至與香港長久以來賴以成功的原則相違背。
以「按揭利息稅」為例,去年10月已傳出風聲說政府會考慮。提出建議者認為,樓價高企原因之一是按揭利息偏低。「按息稅」的建議便是主張,利率(指 最優惠利率及拆息)在聯繫匯率機制下不由自主,但政府可向按揭貸款機構收稅,貸款機構最終會將稅額轉嫁至客戶,效果便等同利息上升,減低借錢買樓的誘因。


此種想法背後牽涉眾多問題,包括違反香港賴以成功的簡單稅制。此外,銀行按揭業務如有盈利,本身已需付稅,再收按息稅有雙重徵稅之嫌。在風險管理角度考慮,在按揭上再出招,或者會令銀行體系貸出的整體按揭金額下跌。

但市場收縮,銀行跑數壓力增加,勢將擴展風險較高的業務,以往不願批出的邊緣個案,反而成為爭奪對象。結果是整體按揭資產質素下跌,引發另一類風險問題。最後,此種按息稅將增加置業人士支出,原則上亦與政府「協助市民置業」的政策有衝突。

原則問題之外,同樣重要的是現實後果。萬一政府真的使出絕招,但樓價在短期調整後仍然上升,輿論將指責政府無招可出,樓市更可能出現「報復性反 彈」,失控上升直至泡沫爆破為止。相反的可能性是,使出「絕招」後,樓價受壓,上升周期終結,進入跌市階段。但香港經濟與樓市早已千絲萬結,樓價如出現明 顯下跌,經濟亦將收縮,此又是否香港人樂見?
歸根究底,現時房屋問題是過去十年,政府欠缺作為的結果。而期望新特首上場在短期內扭轉局面,並不現實。

「攤牌式」的輿論動機

我們認為,樓市失調的關鍵始終是供不應求。參考人口普查,香港的住戶數目由2006年的222萬戶,上升至2011年的236萬戶,5年新增戶數14萬戶。同期公私營房屋淨增加約11.5萬戶,短缺2.5萬戶,此便是今日房屋問題的根源。

施政報告開出的期票,即未來五年內落成約75,000伙新公屋單位,由2017年起的四年內落成約17,000伙新居屋單位,未來四年私人住宅供應67,000伙單位,如果成功落實,已是目前房屋問題最王道的解決方案。

關鍵只是,市場懷疑政府的執行力,認為目標未必可以落實,結果是樓市反而在施政報告發表後轉趨熾熱。

另一個觀察是,市場持份者及利益集團主導的輿論,表面上是迫政府推動「攤牌式」絕招遏市;但背後主旨是要顯示政府在樓價上的無能,以突顯其「樓市高處未算高」的預言。政府的官員宜三思鼓吹出招者的動機,不應以意氣待之!

然而,如果問題是在市場懷疑政府的執行力,應對方法應該是加快推地,令市場看到政府的決心,進而形成「短期內土地供應的確會增加」的預期,市民「趕上車」的壓力可舒緩。相反病急亂投醫,推出充滿爭議,甚至後患無窮的遏市措施,對香港整體利益並無好處。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2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