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如何令港人居所面積增加?


樓價持續上升。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等先後「出口術」,提示市民樓市有風險。至於候任特首梁振英,暫時未見他對房屋土地政策有具體表示。


或許梁先生認為7月以前,仍不是他主場,避免發表太過具體的意見;一切留待正式上任公佈。但由他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大概可看到他的一些房屋政策傾向。在有關訪問中,梁表示希望解決港人居所面積太小的問題,同時表示,不會透過大量增加土地供應來推低樓價。

有長遠目標自然較為理想,問題是,過去曾出現的長遠房屋政策,有部分是自相矛盾的,我們擔心未來的房策,再重現類似情況。

一方面希望港人居所面積增加,另一方面不會推低樓價,究竟兩個目標如何同時達成?簡單來說,不增加供應的話,如何令港人居所面積增加?

地產代理統計,現時全港私樓平均呎價(建築面積計)6100元。而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出版的《香港物業報告2012》,香港111萬個私人住宅中,約 31.7%為A類住宅(實用面積在39.9平方米/約429平方呎以下)。假設梁先生說的港人居住面積太小,是指那約3成單位。

以平均實用率8成計,一個實用429平方呎單位,建築面積約536呎。以平均呎價6100元計,樓價是327萬元;可說是近十年新盤的典型入場單位。以7 成按揭、按息2.15厘及20年期計算,月供11742。參考最新的居於私人住宅家庭月入中位數3萬元,供款負擔為39%,負擔不算太重-----但我們 說的是面積分類最小的單位。

如果要提高港人居住面積,例如說,目標是由A類住宅改至B類住宅(實用面積在40-69.9平方米/約431-752平方呎)的中位數,即實用面積55平方米/592平方呎。除了大量增加B類住宅供應,我們實在看不到還有什麼其他方法。

假設樓價不變,一個實用面積592方呎,建築面積740方呎的單位,價格在451.4萬元左右,按7成按揭、按息2.15厘及20年期計算,供款是16210元,是居於私人住宅家庭月入中位數的54%。根據金管局指引,銀行不可批出按揭。

總結來說:要增加港人居住面積,你不得不增加供應。另一方面,要維持現時的樓價,入息處於中位的家庭根本負擔不了更大面積的單位。

當然,問題不是無解。解決方案一,不知用什麼方式將人口減少,平均的居所面積應該會增加。解決方案二,以某些方式在增加香港家庭收入的同時,限制樓價升幅(還要祈禱按息不升),則香港家庭才可負擔面積增加的單位。

原文刊益信報網站 2012年6月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