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跌市訊號預示樓價見頂?

港股及A股高位回落,市場憂慮中國高增長不再,再有言論估計,本地樓價或已見頂。即使單純考慮本地因素,本地亦出現樓價偏高的訊號。不過,見頂訊號出現未必預示樓價回落,讓我們先理解一下左右樓市的內在因素。

訊號一 : 收入對樓價
一般說本地樓價偏高,引用的都是樓價與收入比率。本地居於永久私人物業的家庭今年首季月入中位數為33,400元;土地註冊處統計,7月二手住宅平 均成交價675萬元,即二手樓平均價為私樓家庭收入中位數16.8倍。與上一個高峰期,即1997年比較,本地樓價已上升74%,而同期私樓家庭入息中位 數只上升52%--以樓價收入比率計,現時樓價較1997年中更難負擔。樓價升幅甚於收入卻仍居高不下,一般均指與按息有關---1997年中新造按息平 均是8.25厘,現時卻不足2厘,低息環境令每月供款大幅減少。低息環境支持了高樓價,不少分析估計,一旦港息隨美息上調,業主供款支出大增,將難以支 持,樓價會有下調壓力。

訊號二 : 好意助人入市的資助房屋
另一個訊號是中產資助房屋的出现。上世紀90年代,私樓樓價高企,市場出現一群既難以負擔私樓,又不合資格申請居屋的「夾心階層」,結果政府透過房 協,推出「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為中等收入家庭安排購買資助房屋的機會,當年「夾心階層」的其一中個定義,是月入在6萬元以下家庭。市建局近日為旗下首個 資助房6屋項目軟銷,目標同樣針對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月入在6萬元,家庭資產在300萬元以下。月入6萬元,已比現時統計中居於私樓家庭的月入中位數高 近8成—此批家庭都難以負擔私樓,要官方資助才可入市,還不是樓價極度偏高的明證?

市場上的逆訊號
以中位數、平均數考慮,統計上中等收入家庭的確難以負擔「一般私樓」的價格,此點無容置疑。但事實上,以真金白銀(以及按揭借貸)入市的家庭角度考 慮,卻可能得出另一個結論---金管局統計,新申請按揭個案,供款佔家庭月入比率只在35%水平。我們在按揭業務的數字亦顯示,典型的客戶約是月入8至9 萬元的家庭,按揭負擔大概是500萬元,供款佔月入大概3成,而且基本上全部是自住用家。

數字的意義是:考慮中位數的話,現時樓市負擔比率較97年更高,但實際申請或取用的按揭個案,現時的負擔比率,或者說借款業主的負擔能力,卻反而是 有史以來最理想的情況---供款佔月入比例偏低,而且絕大部分為自住物業,負債對比家庭收入跟槓杆都是在一個可控範圍。此類業主對樓價上落的敏感程度遠較 投資者為低---他們不大可能因為樓價升跌2、3成,而改變住屋規劃。

如果說97年金融風暴後,因投資者借貸過度,按息上息、租金下跌,投資者止蝕,觸發連環跌價的話;可以說有關情況已被當局的辣招/逆周期措施有效管 理。當然,筆者此言不是說樓價永不下跌,但今天基本因素是,高樓價是由一衆自用買家築成,他們投了相對多的首期、以較穩的真金白銀去支持樓價,樓房對於用 家有實際使用價值,因此樓市的抗跌力應遠較上一個周期為高。似乎真的要頗具驚嚇度的事件出現,樓價才會大跌!下回再談左右樓市的外在因素。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

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網站2015年8月2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