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按揭風險管理的意外效果

官方統計的小型單位樓價指數在5月份再創新高,私人統計較貼市的指數亦有機挑戰去年高位。情況引發市場猜度,官方會不會再出招壓市。值得留意的是,壓市有時會出現得不償失的副作用。

在推出多種印花稅、按揭指引收緊下,樓市成交量較高峰期大幅減少,但整體成交價較去年高位只是一度微調約5%,而且似乎已接近收復失地。特別是細價樓,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的甲類住宅物業指數於5月份創有紀錄以來新高,與近日市場傳出多宗小型單位成交創新高的情況脗合。

刺激購買力追捧細價樓
細價樓跑贏大市,部分原因正正與官方的壓市措施有關:官方措施令高價物業按揭成數受限、買賣成本大增,結果便是購買力集中於細價樓,此類物業的成交價反飇高;結果可能與官方的政策目標剛剛相反-----本來想令樓價穩定,反而刺激細價樓成交價創新高。

另一類型的出招副作用,是表面上的目標達到了,卻可能引發/助長了更深層的問題。以按揭而言,種種招數、指引;包括限制按揭成數、壓力測試等,目標應該是減少銀行體系風險。
以「減少按揭業務對銀行體系的潛在風險」而言,現時的情況可說空前成功。近年新取用按揭金額較2010年高峰期下跌近半、新批按揭平均成數只有55%、按 揭申請人的供款負擔只有35%、近年新批按揭全部通過壓力測試等等,都說明即使樓價大幅下跌,都不會對銀行體系有嚴重影響。

銀行開拓更高風險業務
另一方面,從銀行的角度考慮,銀行體系現金結餘高企,總要為資金找出路。銀行總不能坐待新批按揭貸款下跌而不作為。問題正是:近年其中一些資金出路,風險可能比按揭貸款高得多。

銀行的資金出路,包括廣開私貸、稅貸。此類針對本地的貸款,由於沒有抵押,本質上風險較按揭高,但參考歷史數據,風險如何,仍是有數得計。但另外一些近年銀行着力開拓的業務,風險水平卻可能難以衡量。例如近日開始多人談論的內地相關貸款。

2008年本地銀行的內地相關貸款不足1萬億元,2014年首季已逾2.87萬億元,數字較按揭未償還貸款的9千多億元多出近2倍。涉及內地的貸款急升,有眾多原因,包括回報較理想、兩地經貿往來持續增加、內地一度收緊銀根,迫使內地企業向外借款等。

本地銀行已展示出他們有能力度過本地樓市低迷、通街負資產的危機。但嚴格而言,本地銀行應對涉及內地貸款風險的能力卻是未受考驗的。涉及內地的可能壞帳有 兩種可能:第一是正常出現的個別借款人無力還債的小規模、小範圍違約,按常理判斷,出現個別壞帳,對本地銀行的影響不大。另一種可能情況是內地出現硬着 陸,借款企業的償還能力普遍下跌,在較壞情況時出現大量壞帳。本地銀行是否有能力應對,仍是未知之數。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4年7月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