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負擔比率看樓市


某國際機構發表報告,香港住宅負擔比率冠絕全球,以負擔比率(樓價中位數對比於入息中位數),樓價相當於家庭收入14.9倍。香港樓價貴,難以負擔是眾所周知。有趣的是,我們是否可由報告,衡量現時樓市的風險?

樓 價中位數相當於收入中位數14.9倍自然偏離世界水平,甚至比其他金融中心如倫敦(7.3)、紐約(6.2)、新加坡(5.1)、東京(4.4)都高出起 碼逾倍。但報告的一些標準,例如「負擔比率」5.1以上是極難負擔,對香港人的參考價值恐怕不大。在2003年樓價谷底期,香港的住宅樓價中位數仍是家庭 入息的5.2倍——以國際標準,在本地樓價最平的時候,仍極難負擔。

另一個有趣的年份是97年,我們計算當年的樓價中位數約335萬,家庭收入中 位數為21萬,「負擔比率」為16倍。如果視樓價中位數較收入高16倍為樓市爆破臨界點;又假設本地收入不變,則理論上樓價較2013年底上升多7%左 右,便觸及界綫。(換個思考方向:政府成功遏止樓價進一步上升,可能令樓價高位橫行期延長)

當然,1997年樓市爆破,不完全由於業主「負擔不起」;而1997年中高逾八厘的按息,與現時業主一至兩厘的供樓利息,帶來的壓力亦難以比較。「樓價高至入息n倍,泡沫將爆破」,只是眾多參考指標中的一個。

原文刊於晴報2014年1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