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單綫因果推斷與長遠規劃




最近荃灣一個400餘萬元的放盤,被地產代理標註為「窮人恩物」於舖面宣傳;原來在地產代理眼中,即使有資格購入400萬物業的,仍是窮等人家。有關宣傳在網上引起熱話,但亦印證了香港樓價高的現象。
過去港府處理高樓價的措施,有時似乎出於單綫因果推斷式的綫性思維。最明顯的是輿論認為樓價過高,後生一輩難以負擔樓價;政府便以「限呎盤」(推出地皮時,限定發展商興建單位,面積不可逾某一限制)來回應。
限呎盤的「邏輯」是這樣的:
問題:樓價太高,很多人買不起
「思考」:樓價 = 面積 x 呎價
「解決方案」:限制面積,樓價即下降
限呎盤屬典型直綫式思維產物
以在2011年推出的首幅限呎盤地皮為例,項目可發展960個單位,規定當中800個的實用面積在35至40平方米(即377至431平方呎)。此 種思考方式是典型的直綫式思維,而且根本欠缺長遠規劃。根據同一綫性思考,如果樓價持續上升(例如說再升50%),難道未來再推實用面積200多平方呎的 限呎盤?
新當選為下任特首的梁振英先生,一直予人對地產業務熟悉的感覺,我們寄望梁先生在上任後,能夠擺脫過去政府的綫性思維,能為香港房屋土地政策作一些長遠的規劃。
問問港人希望未來怎模樣
所謂長遠規劃,不是類似當年8萬5的硬目標。長遠規劃的設定,要先問香港人,希望未來的香港是何模樣?具體到住屋來說,要問一些基本卻又重要的問題:
一、以一般家庭,每戶3、4人的規模來說,合宜的家居面積應該有多大?
這個問題包括了樓價的高低,以及政府是否需要照顧地產發展的風險與利潤平衡。
二、一般上班族每天通勤的時間應該多長?
這牽涉了整體CBD及非CBD用地發展的問題,當中引發的交通運輸及環保配套亦需作跨部門協調。
三、「購置房屋」應該是一般收入家庭的「基本權利」嗎?
這是個基本而一直被全面忽視的問題,影響所及,坊間在討論「居往問題」時,往往會自動轉為討論「買樓問題」和及後的所謂「投資問題」!
四、政府提供的公屋,應該擴大受惠層次至中等收入家庭?
這裏面帶出了香港有的是甚麼人口政策,甚麼人是公屋的受惠者?
定下目標 計算代價
假如社會普遍認為,中等收入家庭都應該有權購置房屋,4人家庭合宜的住屋面積應該是800呎左右;亦不等於港府應該將之定為發展目標。
社會要為有關目標算出代價,例如要滿足上述需求,香港要將多少公頃的郊野公園轉為發展用途、公帑要付出多少、稅務方面需要作甚麼改變配合等。到了帳 算清楚,大家討論出一個為多數人接受的折衷方案時(舉例,例如計算認為要達成「800呎居住面積」此個理想的代價太大,唯有接受600呎),再按共識逐步 執行。
凝聚共識 擺脫困局
簡單來說,今時今日要推出房屋土地的長遠政策,不可簡單的以「一年多推n公頃地皮」、「一年要興建n個單位」等的指標來應對。香港在各項重要政策都 缺乏整全而有視野的規劃,一直「冇到」的政府規劃,令香港管冶團隊猶如救火隊,火頭則愈燒愈多。說是欠缺眼光也好、懶也好,港府過去少就長遠發展作出深入 的諮詢,在未有社會共識前推出措施,稍有差池,政策又來一個急轉彎,結果是弱勢政府更被市民看不起。展望未來,要擺脫過去十多年的治港困局,需要的不是強 人,而是重新凝聚共識;在土地房屋政策上如是,在其他政策上,似乎也一樣。
不過在今天七國咁亂的香港政經環境,凝聚共識已是幾近不可能,因此新政府需要政績以聚人心,讓少數人的利益集團受制於民眾壓力。短期內,只有在雙非及部分樓房政策可收即時派彩之效;至於往後港府能否在較佳的基礎上凝聚社會共識,便要看梁特首的功力!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2年4月1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