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被低估的供樓負擔比率



早前港府宣佈加強額外印花稅及新增買家印花稅以調控樓市,財政司司長引用數據,指「第三季的初步數字顯示,市民的供款負擔比率已經升至50%」,超過過去的平均數,反映樓價與市民負擔能力脫節,因此有需要推出新措施。

值得留意的是,「負擔比率50%」是一個計算出來的模擬數字,據了解是出自政府經濟分析部門,標準是「家庭收入處於中位數」家庭,以市價購買一個400呎 單位,承造70%按揭,分25年還款而得出來的數字。不同機構對按揭供款負擔的計算本有不同標準,官方由於引用「所有家庭收入中位數」,當中包括居於公營 房屋的住戶,此類家庭收入理應較整體的低,令計算出來的供樓負擔偏高。

供款負擔---忽視財務公司影響

另一方面,上述數字亦反映了現時有關政府部門的問題:計算時只考慮當前一般銀行按息,未有考慮近年興起的物業信貸公司及其按揭產品。

金管局近年多次收緊按揭指引,現時購買600萬元以上物業,已不能借足7成。一個樓價700萬元的物業,現時透過一般銀行,只可借取420萬元,置業人士要拿出280萬元作首期。金管局限制銀行按揭成數的結果,是催生了大量財務公司,為買家提供另類樓按產品。

此類物業作為抵押品,本身並沒有問題,借款人亦有充足的償還能力,貸款予此類買家的風險不高,他們只是受制於新按揭指引而不能借入7成或以上的按揭而已。市場上有不少不受金管局監管的機構,便以略高的利率,向此類買家貸出樓按,方式可以是整筆按揭貸款或是「第二按揭」。

銀行禁足 刺激高息樓按叢生

由於一般銀行被禁足,不能進入此市場,財務公司便被給予一個廣闊、少競爭的營運空間。對客戶來說,如果有置業需要,又沒有足夠的現金儲備作首期,便可考慮 此類產品---欠缺銀行競爭的後果,是此類產品的按息高於一般按息,幅度視物業質素、借款人償還能力而定,由最優惠利率減1厘,至最優惠利率加十多厘不 等。

此類貸款機構其門如市,買家願借,財務公司願貸,本質上是你情我願。只要有關機構的資金不是來自本地銀行體系,即使出現壞帳,也不會衝擊體系安全。但對置 業人士來說,支付的利息成本卻直接上升。諷刺的是,官方(及大多數私人機構)計算一般家庭的供樓負擔時,完全無視此類盛行的高息樓按,仍然以一般銀行的按 息,作為計算一般負擔能力的假設。

如果將此類不受監管的樓按產品一併考慮,現時一般家庭的供樓負擔開支應略為上升---以官方的標準,應已逾50%水平了。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11月1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