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供不應求抑或供過於求?




上星期我們討論到近年私人單位供應量追不上中高收入家庭增量;有讀者回應指,香港的住宅總量比家庭戶數多很多;讀者提及的數字有根有據,但在討論本地住宅供應是否足夠時,卻不是一個理想的數據。

提到,至2012年底,過去13年來,私人住宅總存量只增加9.3萬個,不但少於同期全港家庭增長數字,甚至低於月入4萬以上家庭的增長數字;反映樓價上升有基本因素支持。有讀者回應,指如果以「住宅總量」計,香港一直是住宅比家庭戶數多。

永久住宅量高於家庭數目20萬?
我們的數字出自差餉物業估價署,「私人住宅」並不包括資助房屋、政府及其他機構提供的宿舍。而讀者回應指,「香港住宅多於家庭數目」,應該是指統計處數據,根據最新數字,20123月,全港有259.9萬個永久住宅;而同期陸上家庭總數為235.9萬戶。「永久住宅量」比「家庭數目」多20萬個。

一些看淡後市的分析,便是引用統計處數字,指香港的住宅單位遠多於家庭數目,根本不存在供應不足,只是分配不合理。持有此觀點的分析,引申出來解決房屋問題的方案便很簡單:打擊炒風、收空置稅,令多出來的單位在市場流轉,樓價便會回落。但此論點其實大有問題。

統計處對「永久住宅」的定義,起碼有兩點與差餉物業估價署有嚴重出入。統計處標準,包括:政府、醫院、大學、學校及私人公司等特別興建/提供的宿舍,以及簡單磚石蓋搭的建築物都算成永久住宅。各類宿舍,甚至農地上的簡單建築物,當然可以住人,但似乎不適合計算於「住宅供應」中。如果簡單引用統計處數字,認為香港住宅沒有供不應求的問題,便會對情勢有所誤判,認為解決住屋問題不需增加供應,結果反而會令問題惡化。

現實:供不應求方為真象
從現實角度考慮,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字在討論房屋問題時,是較為合用的。綜合房委會及房協數字,現存的資助房屋(公屋、居屋、夾屋等)130萬個單位,加上差餉物業估價署私樓總存量的數字,香港的住宅總量大概是242萬個單位,家庭戶數是238.9萬戶;單位總量只比家庭戶數多3萬左右;我們認為此數據才是現時住宅供應問題較真實的反映。再考慮到一些家庭實際上佔用多於一個單位、市場上買賣、租賃過渡期中出現的自然空置,「供不應求」是真實存在的問題,單純打擊炒風、甚至增收空置稅,都不會對問題有大幫助。



表:2012年家庭戶數及住宅存量

全港家庭數目
統計處「永久住宅」量*
實際數字##
2012
 238.9萬戶
259.9萬個
 242萬個
*包括私樓、資助房屋、各類機構宿舍、搭建的磚石建築
##包括111.8萬私樓、72萬公屋、44萬居屋、房協各類項目14萬個
資料來源:統計處、差餉物業估價署、房委會、房協、宏亞研究部




除了住宅供應因統計標準有異,可能令社會討論問題時,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外,在按揭負擔上也有類似的問題。根據財政司司長的說法,一般家庭的供樓負擔已逾月入5成,而根據金管局的數字,新近批出的按揭,每月平均供款只佔借款人月入36%;統計處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卻說當時正在供樓的家庭,供款支出平均只是月入20%。同樣是在討論「按揭供款佔平均月入多少」,不同機構的數字都大有出入;原因完全在於計算標準的不同,有興趣的讀者可瀏覽我們討論此話題的另一篇文章: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5月2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