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槓桿效應減 投資者絕迹樓市

地產代理統計,以公司名義,或疑似內地人購買本地住宅的買賣登記持續減少。多數分析認為,買家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令此類買家交易成本大幅上升;其實,上述情況除了是印花稅的效果外,亦與金管局的按揭指引有關。
一般自住買家未必會留意到,透過按揭貸款置業,其實涉及投資槓桿。按揭成數愈高,首期愈低,槓桿效應愈大。假設以一成首期入市,而樓價在一年內上升10%,不計利息支出及交易費用,升幅相對於首期,足足上升100%。在低息環境下,投資者更會以槓桿操作,放大資金回報。
但 在連串按揭指引下,現時公司名義買家,如已經持有多於一個未完全償還按揭的物業,按揭成數上限已低至30%(幾年前一般可借七成按揭),槓桿效應大幅收 窄。如果買家購買的是豪宅,須支付最高8.5%的雙倍印花稅、15%的買家印花稅,即時的稅費支出已達樓價23.5%,按揭貸款只有樓價30%,扣除稅費 支出,實質只佔樓價6.5%,槓桿作用似有若無。
在交易成本上升及按揭槓桿收窄的雙重打擊下,結果便是涉及公司名義買家、境外買家的數字大量減少。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5月2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