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加按、轉按上升的錯覺

有報道指出,近月加按轉按比重上升,反映部分業主趁樓價仍然高企、利率仍然偏低之時,先行轉按。樓價高企、利率偏低自然是推動業主轉按、加按的原因,但細看數據,其實加按轉按的數字未見明顯上升,認為轉按增加,可能只是錯覺。

金管局統計銀行的按揭貸款數據時,會分為一手市場成交(primary market transactions)、二手市場成交(secondary market transactions)及轉按(refinancing)三種;其中refinancing涉及加按(以同一物業抵押,於原來的貸款銀行增加借款)及 轉按(將現有的按揭貸款轉到另一個貸款機構,過程或涉及增加未償還貸款)。

觀乎2011年以來的每月轉按申請數字,大致均在1100至1700宗上落。對比而言,過去數年,轉按數字較高的是2010年,每月平均有4000宗轉按申請;現時的數字其實算是偏低。2010年的轉按數字較高,主要原因是當年銀行新批H按利率極度偏低。

加上H按的鎖息上限貼近傳統P按利率下限,吸引大量原先選用P按供樓的業主轉為申請H按。當年申請轉按,業主一般可節省約1厘的按息,而轉按的現金回贈一般足以支付手續費,結果便是當年的轉按數字創新高。

近幾年每月轉按申請徘徊在千多宗水平,其實是一個偏低數字。轉按申請偏低,主要原因是銀行新造按息回升,以H按而言,由數年前的H+0.7厘,升至現時的H+1.7厘。對於大量在數年前獲批超低按息的業主來說,現時轉按難以慳息。

當然,慳息並不是轉按的唯一動機。對多數人來說,按揭是利息成本最低的貸款,不少人會透過轉按或加按套現,以償還利息成本較高的借款。此外,亦有不少人以加按套現作為融資途徑,作為購置其他物業的首期或投資用途。

值得留意,一般人的直覺可能會認為,樓價高企,物業估值較高、按息偏低,借貸成本相宜,會刺激較多加按或轉按申請。但此說法其實有一定問題:與歷史數據不附。2005和2006年時按息上升,當年樓價亦較現水平為低,但當年每月轉按數字平均逾2000宗,較現時為高。

究其原因,影響轉按或加按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按揭批核標準。2005年時,按揭資料尚未加入信貸資料庫,監管機構亦未推出壓力測試(更遑論第二套房 的有更嚴格的壓測標準);加按或轉按的門檻相對較低。但現時信貸資料庫已包括按揭資料、按揭指引收緊,均令加按或轉按的門檻提高,結果便是近2年的每月轉 按數字都維持在2000宗以下。不過,一、二手成交量偏低,才予人轉按比重較高的錯覺。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4年6月1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