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包底按揭的「雙信」問題

新盤紛紛推出包底甚至包批按揭,對發展商來說,此類「開單主導」的貸款,是成本高回報少,更兼耗費人力、時間管理的作業。

筆者工作的本業之一,是將資産按揭證券化。按揭對借款人是債務,對貸款人卻是資產;一如其他資產,可以在證券化後轉售;步驟簡言之,先將資產核對授信標準後,找評級機構作投資評級,然後在市場發售。如順利將新盤包底按揭證券化的話,發展商理論上可提早將資金回籠。

包底按揭的信用缺陷
近日個别人仕接觸我們,討論類似包底按揭日後證券化的部署。原則上,什麼資產都可證券化轉售,不過包底按揭的一些特色,令證券化過程甚具挑戰,包括:
1) 按揭成數;包底按揭成數高達8成至9成,物業資不抵債的風險較標準按揭為高;
2)借款人的動機;借款人有「一按+二按」整體較低息的組合不用,要選用發展商提供的整筆包底(甚至是包批)按揭,其中一個可能是物業用於投資;而投資者比起用家,會被視為在跌市時有較大的斷供風險;
3)利息回報未反映風險值;就算按揭產品完全為投資者度身訂造,只要回報反映風險,要證券化也不難;但包底按揭是為了賣樓,不是為了賺息差,結果是 此類按揭利率未能反映較高的違約風險。本地市場有不少財務公司提供針對投資者的按揭,利率可達P+10厘以上,可作為「針對投資者而設按揭」的利率參考, 反過來可以說,包底按揭利率其實涉及某種補貼。
4)欠缺歷史數據;無從判斷選用此類按揭產品人士的供款紀律。

投資評級的信用替補
一般而言,貸款類資產的風險有5層分級,最佳的I級定義是No Evident Weakness(無可證明的弱點);IA級是 Evidence of Weakness (有證據顯示有一定弱點);II級已是Sub-standard (低於標準),定義是Timely repayment at risk(不時有還款風險);再其次已是III級的Doubtful,定義是Full repayment improbable(不太可能收回全部款項)及最低的Loss 損失,已到撇賬地步。
根據有關評級,包底按揭己是IA,如果樓市有調整、經濟下行時才評級,結果随時可能是II級。
當然,一如前文所說,按揭對貸款人來說,總是一種資產,證券化有難度、評級非最佳,不代表不能證券化—問題只是有多少折讓。例如面值100元的資產,以折讓價90元推出,一樣有轉讓的可能。

筆者將部分包底按揭資料交予國際級的評級機構,第一反應卻是咤異---放寬授信標準,利息回報跟風險成負數的不對稱平衡,以史為鑑,此類產品的特性 似乎就只可和2008年導致美國金融海嘯的元凶---次按(Subprime Mortgage) 類比。餘下的問題便是賣家肯用什麼折扣價錢沽售,又有誰願意出價買入?

總括而言,此類按揭要在市場打包式作證券化是有其先天的信用缺陷,要成功沽售套現,則要用頗明顯的信用替補(Credit Enhancement) ,方法諸如 -首虧損承担、現金補貼及提高資產覆蓋率等等,然後再伴以折讓價出售。
有以上缺憾,市場上對包批仍是樂此不疲,這多少反映買賣雙方的複雜心境和對後市的明顯取態,至於後事如何,一切就有待加息後的演化吧!

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網站2015年11月1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