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利率升樓價「應跌」幾多的算術題

再有大行發表看淡報告,最新一份是提出,若加息25點子,香港樓價需要下跌33%。在眾多聲音看淡樓價的當下,有關報告不算偏離現時的主流,但達到結論的方法卻值得一議。

據報導,有關報告指,如鎖定本港樓市的供樓負擔比率的可持續水平為50%,若利率上調25點子,每月按揭供款便會上升2.34%,而供樓人士的供樓負擔比率屆時便會增至74%;若供樓負擔比率要回落至50%的可負擔水平,本港樓價需要下跌33%。

算術上,以上計算100%正確。但會達至一個超級古怪的結論:例如說,報告提及若加息165點子(按息升至2003至2007年平均3.8%水平),樓價 需要下跌40%;比較而言,利率上升25點子,樓價已經需要下跌33%;之後利率再升125點子,樓價「需要下跌」的幅度反而減少。彷彿首次加升25點子 的「威力」,遠高於之後的更大幅度的利率上升。

其實根據有關的計算方式,在現行利率下,供樓負擔大概會是72%,要「鎖定」本港樓市的供樓負擔比率的可持續水平為50%,根本不待加息,本港樓價一樣「需要」要下跌約3成。

報告的方法應該類似於政府經濟報告,所謂供樓負擔比率,是以「一個市區小單位的供款,相對於家庭收入中位數」作為算式。不少人已經指出過,類似計算方式早 已偏離現實,反映的問題不是「新借款買樓的業主負擔不起供樓」(因為有壓力測試,實際上新借款業主的供款負擔平均不足4成);而是很多統計上的中等收入家 庭負擔不了現時的樓價。

當然,很多統計上的中等收入家庭難以負擔現時樓價肯定是事實,長遠來說,此情況並不理想,影響包括很多家庭難以安居樂業,甚至對社會制度不滿。但令樓價高 企,供樓負擔偏高的原因,更多是出於資金充裕、新單位供應不足;而非單單是利息問題,單純因應利息變化而計算樓價「應該」跌多少,可能失諸偏頗。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5年11月1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