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美息回升影響細 通貨收縮是問題



聯儲局新任主席耶倫主持上任後第一次議息會議,一如市場預期,維持利率不變,但持續縮減買債規模。耶倫一句:可能在停止買債後大約6個月加息,成為了市場焦點。但我們認為,真正值得擔心的,未必是加息。

首先假設市場解讀正確聯儲局按月減少買債,在今年秋季完全停止買債,之後大約6個月加息,即美息最早會在2015年中回升。不知何故,很多香港人認為一旦美息(及港元利率)回升,樓市便會大受影響。

計算上,按息上升,有未償還按揭的業主供款支出增加,似乎不利樓市。但細看聯儲局官員估計,明年底美息中位數為1厘,2016年底為2.25厘。即在30個月後,美息可能累升2厘。相當於明年中起,23個月加息一次,每次1/4厘,此等規模的利息上升,算是相當溫和。

假設聯儲局按時加息,而美息每次上升,港息都跟隨,2016年底,本地最優惠利率大概在7厘至7.25厘水平,現時以2.15厘供樓的業主,屆時按息升至4.15厘。4厘多的按息,仍是偏低水平---利率上升2厘,或許會減低準買家的入市意欲,但不足以令市場出現恐慌性拋售。

量寬通脹低  收水或現通縮
聯儲局目前仍將控制通脹作為政策目標,甚至是否加息的指標;值得留意的反而是聯儲局逐步減少買債,會否觸發意想不到的後果---通縮。聯儲局在金融海嘯後實行量化寬鬆,貨幣供應大幅增加,理應會出現嚴重通脹。但現實是現時美國通脹率只在1.6%左右的偏低水平。在近年大量放水下通脹仍然偏低,一旦貨幣供應收緊,會不會反過來令通縮出現,是值得留意的發展。

美國持續收水(Tapering),緩慢加息,對香港最大的影響可能是資金回流美國,熱錢減少後出現通縮。此個才是比加息更大的威脅在主流經濟學者中,以Paul Krugman最擔心美國一旦出現通縮的破壞性影響:不止是實物資產價格下跌,連帶是通縮預期下,消費者延遲消費、一般人借款更為困難、失業率上升甚至薪金下調等。而近期銅價回落,已引起市場擔心,或是全球通縮的先兆。


通縮陰影下  宜控制債務規模
通縮、通脹此些大環境不由我等小市民控制,值得留意的是,通縮期、通脹期處理投資、債務的方法完全不同:如果置業人士認同,通縮可能出現,便要留意,不宜在通縮來臨前增加大量欠債(通縮會令欠債的實際負擔增加)

對於有自住需要的用家來說,在入市時,宜控制整體債務規模,可能的話,保留較多流動資金,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通縮危機。

表面上,又要控制整體債務規模,又要保持較多流動現金,似是自相矛盾。因為前一個目標要求「借少些」;後一個目標卻要求「借多些」。但此處「多、少」的座標其實不同。要控制整體規模,是要在「借款額」上借少一些。要增加流動現金,是要在「按揭成數」上借多些。具體操作,下周再談。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4年3月2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