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樓奴的當年、今日和明天

本地有一群人,喜歡稱呼青年人,尤其是未能置業者為「廢青」;相對而言,部 分青年人會指高價入市,為了買樓儲首期、每月供樓節衣縮食的樓市買家為「樓奴」。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究竟買樓好或是去旅行好,可能難以判別高下;不過, 以住屋需要角度考慮,不買樓也要租樓,而中長線而言,租樓對生活上其他支出的排擠效應更大。
網上有一個組織,以青年人拒作「樓奴」為號召。先不要以為此是不學無術後生仔的意氣之言;上周筆者收看一個有關地產的電視節目,當中訪問了4個電視 台的實習生,都是不同大學的三年級生,問題是他們如何看待買樓等等,當然個個都說樓價高企難負擔,而其中一位更表明,認為儲了首期,還有30年按揭要償 還,寧可將錢作其他用途。訪問印證了「買樓是自我奴化」的觀點,在年輕人之間有一定市場。
誰是樓奴?
但大話怕計數,要討論買樓是否成奴,最好的方法不是漫談不買樓、不供樓的錢可以用來做什麼(例如環遊世界/多讀幾個學位);而是返回「樓」的最基本功能—住,看看如果不買樓,改為租樓的話,是否可節省更多金錢。如果租樓的長期支出比買樓低,在財務上那倒是更佳的住屋方案。
說樓價高說了很多年,筆者較有印象的是,6年前(2009年),前特首曾蔭權上電台,有律師、醫生phone-in投訴樓價難負擔。當年正好也是港府推出額外印花稅,而金管局亦開始收緊按揭指引的年份。
當年市場入場費最相宜的屋苑應該是嘉湖山莊,翻查紀錄,當時2房單位樓價約140萬元,9成按揭供30年,月供大概在4900元左右。同期2房單位 月租由5,100元起,略高於月供,但不必儲首期。6年下來,現時同類單位月租是9,000元,租金累升83%,當年如果購入單位,受惠於按息平穩,月供 仍是4,900元—那怕是按息突然上升3厘,月供升至6,800元左右,仍是低於租金支出。如果當年決定租樓,現時租金支出反較供樓高得多。如果2009 年有能力入市,卻認為買樓是樓奴而決定租樓,現時租金支出對生活上其他項目的擠壓效應會更大。
樓奴的真正風險面向
留意,筆者在此沒有比較樓價上升帶來的資產升值效果---因為說好了是比較滿足「住屋需要」時,租與買的差別。

當然,今時今日買樓,成為樓奴(供樓支出嚴重排擠其他開支)的風險遠較2009年為高---樓價下跌的風險已較09年為高,只要樓價下跌,物業成為負資 產,業主即使仍有能力供款,也難免在一段時間內也會處於「供死會」的局面;加息如期出現,供款支出定會增加,而經濟不景的伴隨,令借款人面對減薪或失業, 還款能力最終會出現問題。
最差的是通縮的來臨,欠下的貸款會因實際的購買力上升,而將進一步蠶食借款人的財政,所以通縮時的主調是 - 減債。因此今時今日,如果有住屋需要,明知是風險所在仍要入市,便需要控制按揭借款的金額,例如今日可以負擔600萬的樓債,不妨採取較穩健的策略,將實 際借款減少,例如至400萬水平,以減低他日環境有變,債務負擔比重上升的風險。
然而,以上陳述全為線性發展下的推論,筆者對此類線性思維有所保留,但在前景不明的當下,有關推論仍不失為現階段可供參考的路線圖。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

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網站2015年9月1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