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安老按揭 彈性使用資產



安老按揭在香港推出2年,市場反應半好不淡,以數字計,兩年只有400多宗批出個案,對比於香港老年人口,只可說聊勝於無。但香港推出安老按揭的經驗,已被內地參考,計劃在明年在國內試行。

以人口結構而言,中國較香港「年輕」,香港的年齡中位數是42歲左右,中國是35歲。中國在明年試行逆按,可說是未雨綢繆。不過,雖然同為華人社會,但內地推出逆按,問題似乎會比香港為多,香港未算十分成功的經驗,對中國的參考作用未必太大。

華人社會有濃厚的資產承傳傳統,加上內地的一孩政策,罕見大家庭組合,父母可能只有一個繼承人,在此等情況下,長者將物業逆按予銀行,阻力可能較香港更大。

撇開中國內地的問題不論,香港的安老按揭推出兩年,只有400多宗取用個案,不論由銀行業務多元化的角度,抑或協助長者善用資產的角度看,都有大幅改善的空間。主導其事的按揭證券公司,早前提出優化安老按揭的概念,希望可吸引更多長者使用。

其中一些想法,例如是把已供滿的人壽保險一併作為抵押,令長者可取得更多年金。初步看來,我們認為此想法立意雖好,但效用成疑。長者有購買壽險的話,必然有受益人,受益人如非配偶,多數便是子女。如果安老按揭反應一般,主要阻力是社會文化因素,單純增加抵押品,令年金增加,對提升產品認受性的作用未必太大。

要增加安老按揭的取用數字,可以加強宣傳產品的某些特點。多數人聽到安老按揭,印象中的概況便是物業逆按予銀行,按月收取年金,百年歸老後物業由銀行收回。

上述認知不算是錯,但卻極為簡略,漏去不少重要資訊。首先,長者如有繼承人,是可以選擇償還安老按揭本金、利息、保費後取回物業。繼承人考慮的因素,自然是物業當時市值,與需要償還差金額的差價,前者較後者高出愈多,繼承人贖回物業的誘因愈大。相反,如果物業市值低於需要償還金額,繼承人大可選擇不償還有關的本金利息,物業交由銀行拍賣。拍賣所得如高於所需償還的金額,餘額仍會歸繼承人所有。

另一個較少被提及的資訊,是參與安老按揭計劃的長者,如果物業升值,可以透過加按,令年金增加。不少長者擔心,在通脹之下,透過安老計劃取得的年金,購買力會持續下跌。不過,如果樓價升值,長者可以透過加按方式,令年金增加,如果樓價大致上跟隨通脹率變化,年金貶值的問題不會十分嚴重(相反情況下,物業市值下跌,並不會影響年金額度)

以上提及的都僅僅涉及將產品的資訊再包裝,務求令長者(及其子女)明白,此是一個有相當彈性的善用資產安排,物業逆按予銀行後升值,仍可透過加按令年金提升:而繼承人可根據市場情況,決定是否贖回物業。相信社會對安老按揭的安排有更深入的了解後,使用情況會有一定改善。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10月1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