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中港關係的戲劇效果

香港歌手許志安早前參加內地歌唱比賽節目時,以張學友經典金曲《怎麼捨得你》參賽,擔任評審的內地搖滾歌手崔健直言聽不懂,又質疑在二十一世紀讓年 輕觀眾聽一首二十多年前廣東老歌有何寓意。今天,香港的藝人要在大中國賺人民幣,少不免要顧及當地的口味,但粉墨登場時要看人家面色則是頗新近發展。故事 是否折射今日「大中國、小香港」關係,有待探討。
崔健對許志安的評語,是罕見的不客氣。一來似乎直指內地人(至少是廣東以北的內地人)不會欣賞粵語歌;二來似乎暗示香港樂壇「食老本」,唱來唱去都是20年以上的舊歌,一派過時的自我感覺良好!

難聽的説話,講得再好也是很難以入耳
筆者的一位港人心理冶療專業朋友就有以下反應:崔健運用的語言技巧是「遺失的行動者」( lost of performative )。運用這個語言技巧時,講者將個人信念放諸四海之内應用,企圖使聆聽的一方接受這種「贈送」的真理。日常典型的講法就如 - 每人每天需飲八杯水。遺失的行動者取巧的就是它繞過我們理性分析的過濾機制,從而删除接收到其他的可能。據說這種講法,大部份衍生於既得利益者宣講的背 景。其實要回應崔健,我們應該問:
為什麽二十一世紀不可唱老歌?
是不是除了香港,人人都可唱老歌?如果是,誰說的?
用廣東話唱老歌,為什麼不能代表香港?
本來,這個流行音樂節目只是娛樂事件一則,裏面的言說可視為消費行為,不必太認真,但在如斯寬鬆的娱樂氛圍下,崔健卻追問著那嚴肅的意義、價值。效 果上就如棟篤笑,在大堆雜亂鬆散的述說中,插上嚴肅對白,從而製造出衝突式笑話。當然崔健看來不是要製造笑位,只是荒謬得像棟篤笑的無中生有!友人戲言 說:「荒謬的高潮就是在這個消費行為中,本身也是消費内容的崔健卻在指點同場的另一消費內容!」
執筆時,電視播放著美國總統參選人的消息,有指共和黨員特朗普言論出位,要美國政府禁止中東籍人仕入境美國國土,以防恐襲。報導又提及特朗普的支持 者大部份都是低收入、低學歷、保守和封閉意識形態的族群,心想好一個遺失的行動者的活生生例子。再看看特朗普的蒼白的臉容,真是吃不消這種擺出來的自信, 一幅老子有錢的架子;對於這種土豪式無禮和無理的言說,港人自不陌生。

血濃於水的歷史意義
以上講的包括節目中所說都是難聽說話,全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對於今天中港之間的疏離沒有丁點幫忙。
筆者週五參加了中大「崇基載道」的公開座談,席上講者邢增福教授提及香港在不同時間於中國的政冶、經濟和社會上有極密切投入和參與。不論是國父孫中山在港的活動、經改之中香港付出的人力、資本及經驗,天然災害後港人踴躍捐輸,都在在顯示小香港對大中國有不附比例的貢獻。
筆者的個人經驗,幾十年前毛語錄還高掛關口的年代和母親回到內地,即日來回,也常見「去時汗流浹背,回程涼風透心」的情況。原因是其時內地物資短 缺,回鄉時人人都盡量多穿衫褲,見到鄉親便把報關時「自用」的衣物都留下。以上不管是香港對中國的宏觀貢獻,抑或個人的微觀經驗,都顯示兩地有一份血濃於 水的感情,根本不可能分割。儘管今時今日隨中國經濟增長,香港的貢獻己大不如前,但歷史上港人的角色是清楚可見,香港的中國人實不必妄自菲薄。
末了,有說節目展現的是剪接效果,即是看到的矛盾是人為制造的戲劇效果。如是者,但願中港間的矛盾製造者能高抬貴手,放過港人吧!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


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網站2015年12月1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